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塔斯馬尼亞五日遊流水帳(上)

(2019-03-17 20:11:12) 下一個

塔斯馬尼亞五日遊流水帳(上)

三十年前,我花一個月乘灰狗(Greyhound)長途車窮遊了澳大利亞大陸,剩下一個塔斯馬尼亞(Tasmania)島沒去。這麽些年來,一直在嚷嚷要去一次以補空白,卻總是因為革命意誌不夠堅定而拖拉推諉,有言無行。去年秋,又有朋友相邀同遊,想到現在真正到了應該take every day as the last day of my life的時候了,於是欣然接受。

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六個州裏的小麽,麵積約為六萬八千四百平方公裏,現有人口五十二萬六千七百。它在大陸之南,與大陸之間相隔著二百四十公裏寬的巴斯(Bass)海峽。

塔斯馬尼亞得名於荷蘭探險家塔斯曼(Abel Tasman)。他是第一個登島的歐洲人,時為1642年11月24日。

從1803年起到1853年止,大英帝國往塔斯馬尼亞流放了七萬五千多名罪犯。除了疏散壞料準壞料(大半是小偷小摸,不過都是慣犯,即至少被警察逮到過兩次)以減少不穩定因素之外,英國政府更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先下手為強,在法國人之前搶得塔斯馬尼亞的領土主權。

殖民者到來之前,塔斯馬尼亞島上有三~七千土著,然而因為遭受入侵者的屠殺、部落之間的爭鬥以及對白人帶來的傳染病毫無免疫力,那些土著在短短的三十年裏就基本上被滅絕了。

黑白衝突的根源一是殖民者大規模圈地牧羊,嚴重壓縮了土著的主食袋鼠的生存空間;二是殖民者瘋狂劫掠土著的女人。當時殖民者中男女比例為6:1,而流放人口中這一比例更高。

剛開始時塔斯馬尼亞是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殖民地的組成部分,1825年才從NSW分離出來。

除了牧業和農業,造船業一度是塔斯馬尼亞的支柱產業。如今取代造船業的主要是礦業(銅、鋅、錫、鐵等)和旅遊業。

塔斯曼尼亞土地的百分之四十二為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區。

島上居民中百分之三十四依賴社會福利,那些人中的大部分是退休養老者。據說塔斯馬尼亞優美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對老頭老太特別有吸引力。

第一天 霍巴特(Hobart)-坎貝爾(Campbell)-謝菲爾德(Sheffield)-搖籃山(Mt Cradle)-朗塞斯頓(Launceston)

大清早從墨爾本飛到塔斯馬尼亞的首府霍巴特,按照旅行社導遊的指示,我們三個提前到小小的機場外等候。結果車遲了約四十分鍾。

根據我以往豐富的跟團經驗,至少還應該有十來個人跟我們一起等車的,而實際上卻隻有一個上海來的姑娘。

兩天後我才弄明白,這個負責塔斯馬尼亞旅行的(不知名的)“下家”公司承接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一些“上家”華裔旅行社的業務。他們有十多輛中巴,分別走五六條路線,司機兼職導遊。不管你從哪裏預訂、通過哪個旅行社預訂、預訂的是幾日遊、叫什麽名堂,到了島上,就是那麽幾條路線的“套餐”。唯一的區別是客人們住不同的旅館。因此每天早晨司機的第一件事就是輪流到各個旅館接客,接著去機場接客,然後才啟程遊覽。黃昏結束前則是先到機場送客,然後把客人送回各自的旅館。好在霍巴特隻有二十二萬五千人口,通常不至於發生交通堵塞。機場距市區也隻有一箭之遙。朗塞斯頓就更不用說了。這樣與眾不同的安排非常靈活,免去了湊人數組團的糾結。客人無論多寡,任何時候都能報上名、參上團,而旅行社的人員和車輛則都能達到高度的利用率。弊病是每天早晚接送客人要浪費些時間。不過經過幾天的觀察,我發現造成不必要的延誤的,往往是因為一些同胞實在缺乏集體主義觀念、無組織無紀律,而不是旅行社或司機的過錯。

不斷更換的遊伴中大致小半是在澳大利亞讀書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大半是專程到澳大利亞玩的。近年來塔斯馬尼亞似乎成了國內同胞海外行的熱門之一。像我們這樣長住澳大利亞的不多。

我們的五日遊包括了四條路線的“套餐”,前兩天走的是一條路線。

坎貝爾。

立鎮於1826年,坎貝爾當初是霍巴特和朗塞斯頓之間的四個兵站之一。不過雖然號稱兵站,其實隻有兩三個士兵常駐。士兵的任務除了應付土著,主要是抓捕逃跑的囚犯。1836年以後,隨著有人來這一帶投資發展牧羊業和農業,坎貝爾的人氣才一點點興旺起來。

現在坎貝爾有居民八百左右。

途中導遊指出遠遠的一大片罌粟地。塔斯馬尼亞的一些農民從1966年起開始獲準種植罌粟。目前世界上生產嗎啡和可待因等止痛麻醉藥物的主要原料的百分之五十出自塔斯馬尼亞。

謝菲爾德建於1859年。在1963-73年間,借近旁的水壩電站建設工程的東風,它一度紅紅火火。可是隨著工程的結束,它就蕭條了,而且越來越蕭條。“曾經滄海難為水”,於是一些熱心人就開會研究振興家鄉的辦法。不知道通過什麽途徑,他們聽說加拿大有個叫徹梅納斯(Chemainus)的小鎮,那裏本來靠一個大鋸木廠提供就業,工廠關閉以後就沒了生機,鎮民們於是大開腦洞想出了滿鎮滿街塗抹壁畫以招徠遊客的高招,從而走上了旅遊業的康莊大道。謝菲爾德人決定依樣畫葫蘆,把自己的小鎮也變成一個壁畫鎮。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據說目前謝菲爾德鎮上共有一百四五十幅表現當地曆史變遷、自然景觀以及社區名人的壁畫。自2003年起,鎮裏每年4月還舉辦一個“國際壁畫節”,邀請國內外畫家來此獻藝。在一片空地上辟出的“壁畫公園”專門展出曆屆壁畫節的最佳作品以及上一屆名列前九的作品。

壁畫公園裏保存著香港歌手陳奕迅2007年來謝菲爾德拍電視旅遊節目時留下的“大作”。據說他是因為“入鄉隨俗”而塗鴉,不過我敢肯定不是每個謝菲爾德人都那麽勇敢的。陳奕迅的畫或許比大財主馬雲或者毛大將軍的書法稍微像樣那麽一點點。

謝菲爾德距塔斯馬尼亞北部的主要旅遊勝地之一搖籃山隻有五十三公裏,那些壁畫成功地把謝菲爾德變成了從霍巴特或朗塞斯頓到搖籃山的必經之地,每年吸引了多達二十萬的遊客觀賞。

謝菲爾德有人口一千五百。

謝菲爾德一:壁畫公園裏展覽的作品。

謝菲爾德二:壁畫公園裏體現的中澳情誼。考拉和熊貓不需要通過5G談情說愛。

謝菲爾德三:畫中人物為金(Tom King)鐵匠,他是英國移民,早期的開拓者之一。金小時候隻進過三個星期的課堂,經過長期自學,他後來成了白領,當上了布道師和公務員。

謝菲爾德四:森德(Leslie Sender)醫生。從1946至1976的三十年間,他年年三百六十五天為鎮民處理絕大部分的醫療健康問題。森德自己沒有護士和秘書,卻經常要為當牙醫的妻子當助手。他還兼任獸醫,為動物解憂排難。

除了在謝菲爾德就診,森德每星期還有一天得去醫院操刀動手術,另一天去附近的雷爾頓(Railton)鎮出診,每二個星期去一次威爾莫特(Wilmot)鎮出診。

搖籃山在霍巴特西北三百二十公裏處,山高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從1947年起,那裏被列為國家公園。

搖籃山與鴿子湖(Dove Lake)一。我無論如何也沒法從那山形看出搖籃的模樣。

搖籃山與鴿子湖二:冰川石。

搖籃山與鴿子湖三。

第二天 朗塞斯頓-瑞士村(Swiss Village)-薰衣草農場(Bridestowe Lavender Farm)-卡塔瑞克特峽穀(Cataract Gorge)-羅斯(Ross)-霍巴特

朗塞斯頓是塔斯馬尼亞的第二大城,不過隻有區區八萬五千人口。它在搖籃山東一百五十七公裏處。從朗塞斯頓到霍巴特約一百九十八公裏。

朗塞斯頓是澳大利亞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殖民者在1806年就來這裏定居了。雖然毫不起眼,朗塞斯頓頗有幾點足以自豪:它是南半球在動外科手術時最早使用麻醉劑的城市;它是第一個有下水道的澳大利亞城市;它也是第一個利用水電照明的澳大利亞城市(1895年)。

朗塞斯頓。

所謂的瑞士村在朗塞斯頓北十五公裏處,顧名思義就知道是個澳式“山寨”:不光那裏的住宅設計、環境布置模仿瑞士風格,連它的地名都直接照搬瑞士的格林德爾瓦爾德(Grindelwald)。開發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瑞士村現有居民一千左右。

瑞士村一。

瑞士村二。這是個人工湖,湖對麵為高爾夫球場。

從瑞士村繼續往北五十多公裏就到了薰衣草農場。

薰衣草農場不在“套餐”的節目裏,是個自選項。

這個薰衣草農場在南半球稱老大。可惜我們到的時候大概略早了幾天,花還開得不甚濃烈。加上天氣也不理想。

農場商店裏最受青睞的似乎是紫色的薰衣草冰激淩。

薰衣草農場。

卡塔瑞克特是流經朗塞斯頓的南埃斯克(South Esk)河下遊的一個峽穀,離朗塞斯頓市中心隻有一點五公裏,為朗塞斯頓的一號景點。

卡塔瑞克特峽穀一:亞曆山德拉(Alexandra)橋。

卡塔瑞克特峽穀二。

羅斯在朗塞斯頓南七十八公裏,是又一個不到二百年曆史的澳大利亞“曆史古城”。這裏曾經有個關押女流放犯人的監獄。

羅斯鎮上建於1847年的聖公會聖約翰教堂學校。

第三天 霍巴特-凱茲漿果農場(Kates Berry Farm)-費辛娜半島(Freycinet Peninsula)國家公園-奧福德及特賴厄班納(Orford & Triabunna)-霍巴特

我們後三天的路線都是霍巴特出,霍巴特進。

凱茲於1988年單身一人跨海來到塔斯曼尼亞東海岸的小鎮斯旺西(Swansea)落戶。她在鎮南三公裏處買下約十英畝的一片坡地,造了棟上居下商的木板房,開始了她的漿果生涯。

在凱茲的店裏,人們能品嚐到草莓、藍莓、黑莓、複盆子(raspberry)等十多種漿果醬、用不同的果醬做餡的糕點以及各種果酒。

凱茲的賣點是無化肥純有機。

她的那片土地大部分被車道、停車場、樓房和水塘等占了。十幾攏二三十米長的漿果地做好了栽種的準備。漿果地四周有電網圍著。

一望可知,凱茲自己的產品或許不夠她那店鋪一個星期的消耗。換句話說,店裏賣的果醬絕大部分應該來自其他農戶甚至超市。就像世界上大多數旅遊點所謂的當地特產商店一樣,那裏掛的羊頭與賣的羊肉並非同源。

凱茲的公關和促銷顯然做得非常出色。

凱茲的家,樓上自住,樓下是飲食店(叫Café)。

跟遊客合影可能是凱茲每天的業務之一。

費辛娜半島國家公園是個需要花四五天轉山、兩三四天轉海的好去處。而我們隻有短短兩個小時的跋涉。

費辛娜半島國家公園的“迎賓大使”。大袋鼠叫kangaroo,這是小袋鼠,叫wallaby。

費辛娜半島國家公園一景。

費辛娜半島國家公園酒杯灣(Wineglass Bay)。

費辛娜半島國家公園裏搖搖欲墜的巨石。

奧福德及特賴厄班納小鎮的白沙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