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今日彈洞昔日血 – 前南三國舊戰場徘徊

(2018-01-30 00:06:40) 下一個

                                     今日彈洞昔日血    – 前南三國舊戰場徘徊

南斯拉夫的曆史可以粗略地分成兩個階段:1918年12月-1945年春的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1945年春期間被納粹德國占領)和1945年春-1992年4月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聯邦。曾用名省略)。

顧名思義,南斯拉夫就是歐洲南部的斯拉夫人之國(Yugo即“南方”)。那是斯拉夫民族主義者世代追求的目標。他們一方麵急於擺脫奧匈帝國的奴役(23歲的波斯尼亞塞族青年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於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Sarajevo)刺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及其夫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另一方麵,他們希望通過抱團取暖,不僅能夠在動蕩不已的歐洲苟且一隅,而且能夠與其他列強並駕齊驅,至少在歐洲事務中有更大的發言權。

普林西普當年行刺斐迪南大公的薩拉熱窩拉丁橋

南斯拉夫由8個政治區域組成: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暨黑塞哥維那(波黑)、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6大塊加上塞爾維亞境內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Vojvodina)兩小塊。其中塞爾維亞的綜合實力最強,始終是事實上的龍頭老大。

南聯邦地圖

在泛斯拉夫主義的大山頭裏,從一開始就存在著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大塞爾維亞、大克羅地亞、大阿爾巴尼亞等小山頭,所以在君主立憲的王國時期,南斯拉夫各地就經常為權益的分配而紛爭不休,克羅地亞在二戰中甚至因之而投身於法西斯陣營。

鐵托的共產黨遊擊隊在趕走德國人、取締王室、建立一黨專政以後,將一切反對派、分裂派投入監獄或幹脆槍斃,把一切異端扼殺在搖籃裏,一時萬馬齊喑。同時,鐵托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折衷、在東西方陣營之間騎牆的政策卓有成效,保證了南聯邦經濟的持續強勁發展和政治上的相對穩定。

然而跟一切強人政權的結局相仿,1980年4月鐵托的去世使得南聯邦中央政府在應付新舊各種社會、政治、經濟、種族、宗教方麵的挑戰時日益力不從心。

與東歐劇變和蘇俄解體幾乎同步,南共先行自我消亡:除塞爾維亞和黑山以外的4個共和國的黨組織在1990年1月與中央脫鉤,繼而放棄了列寧式的一黨專製而接受多黨民主競爭,最後在各自的大選中被人民拋棄,統統靠邊淪落為在野黨。

南斯拉夫隨之也成了曆史名詞:從1991年6月起到1992年4月,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先後宣布獨立,剩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了南斯拉夫聯盟(南聯盟)。黑山在2006年公投後選擇與跟塞爾維亞分道揚鑣,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獨立,至此,巴爾幹半島返回到了近百年前的小國寡民。

跟東歐的“天鵝絨”轉型與蘇俄各加盟共和國的平和散夥不同的是,南斯拉夫的瓦解經曆了多場戰爭的腥風血雨。

2012年夏,我去由前南斯拉夫分解而成的6國時,在其中的3國目睹了史稱“克羅地亞獨立戰爭”、“波斯尼亞戰爭”、“克羅地亞-波黑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留下的各種痕跡。

一 克羅地亞獨立戰爭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

在克羅地亞緊鑼密鼓醞釀獨立的同時,居住在克羅地亞境內、占人口總數約12%的塞族人擔心自身的社會地位會隨之惡化,因而要求繼續留在南聯邦之內,並鬧起了獨立之中的獨立。他們甚至一度在克寧(Knin)一帶用樹幹和推土機構築路障,堵塞了進入克羅地亞沿海旅遊勝地如赫瓦爾(Hvar)、斯普利特(Split)、杜布羅夫尼克等處的通道。

克羅地亞政府自然不能容忍其經濟命脈受到威脅,他們動用直升飛機往克寧運送特種警察部隊,企圖以武力排除路障。而南聯邦中央政府裏的塞族政治家則不能聽任在克羅地亞的同胞受到欺淩,他們針鋒相對,派出戰鬥機把克族的直升機趕了回去。

1990年12月,克羅地亞境內的塞族成立自治區,這被克羅地亞政府視作叛亂。

1991年6月,克羅地亞宣布獨立,這被南聯邦中央政府視作非法。

1991年10月,在克族地方軍和塞族叛軍之間大大小小兩百多次小規模的衝突以後,南聯邦人民軍開始全麵炮擊和封鎖杜布羅夫尼克及其鄰近地區,他們對世界文化遺址杜布羅夫尼克老城長達三個多月的圍困特別震驚了世界,激起了公憤。

下圖是戰後重建的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全景:

以下幾張照片是老城後麵Srd山頂上的“1991-1995戰史陳列館”裏展示的當年硝煙籠罩下的老城以及不堪入目的老城主街:

在國際社會的調停斡旋下,克羅地亞的戰火在1995年11月平息。克羅地亞實現了獨立,並保持了領土的完整,克族政府同時作出了保障境內塞族人口一切正當權益的承諾。

二 波斯尼亞戰爭和克羅地亞-波黑戰爭 —薩拉熱窩和莫斯塔爾(Mostar)

1)薩拉熱窩

雖然克羅地亞獨立戰爭在1995年底才正式結束,但實際上在1992年初就接近偃旗息鼓了,因為南聯邦人民軍已經移師北上,他們需要準備應付波黑出現的緊急狀態。

波黑的情況跟克羅地亞相似又相異。相似處一是獨立潮流大勢所趨;二是內部族群利益不一,塞族反對獨立。相異處一是波黑有三大族群(波族(44%)、塞族(32.5%)和克族(17%));二是在族群之上,又有伊斯蘭、東正教與天主教的深層對立。

於兩輪公投以後,波黑在1992年3月3日宣布獨立,脫離南聯邦。同日,波黑塞族宣布成立“塞族共和國(Republic of Srpska)”,脫離波黑。

4月4日,波黑政府下令在首都薩拉熱窩的全體預備役軍人和警察進入緊急狀態,塞族共和國隨即號召所有塞族居民盡快離城。

4月6日,塞族武裝在南聯盟人民軍人力和裝備的全力支援下,開始圍困薩拉熱窩,並在5月2日基本完成了包圍圈。直到1996年2月29日,薩拉熱窩被圍1,425天,比二戰中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圍困還長了3個月。約14,000人在圍困中喪生,其中包括5,434個平民,6,137個波黑和克族士兵以及2,241個塞族士兵。

從軍事角度看,薩拉熱窩包圍戰非常特殊,因為占據四周高地的塞族武裝隻有13,000人,而守城的波黑和克族武裝卻有7萬人。

塞軍依賴炮火上的絕對優勢,企圖居高臨下,以長期圍困斷絕薩拉熱窩的食物和藥品供給,迫使薩拉熱窩投降,不過他們同時也難以攻城。而波黑和克族武裝則無力打破包圍,隻能固守。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塞族人恃強淩弱,對薩拉熱窩的圍困違反人道,因此對塞族人、尤其是以米洛舍維奇為總統的南聯盟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1992年6月底,塞軍被迫把機場的控製權交給了聯合國維和部隊。維和部隊此後的空運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薩拉熱窩的生存。

從1994年2月起,北約應聯合國安理會的要求,斷斷續續開始了對薩拉熱窩圍困的軍事幹預。塞軍在其二百餘處炮兵陣地遭到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精確轟炸以後,不得不從薩拉熱窩撤軍。

下圖是陳列在薩拉熱窩著名的地道博物館裏的當年圍困的示意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在包圍圈的北線東側有個缺口。那缺口處就是聯合國維和部隊控製的機場。因為塞族人投鼠忌器,不敢炮擊那一片,於是波黑人於1993年3-6月間在機場的底下挖了條340米長的地道。他們通過那地道運進了大量民生物資,也運進了大量武器彈藥。

當年地道的進口。

薩拉熱窩本是個非常漂亮的城市,如今在那些山坡上,卻東一處西一處散布著白花花的穆斯林墓地,就像一張五官極其精致的妙齡少女的臉上卻長著一片片白癜風斑塊。

在圍困期間,平均每天有329發炮彈落在薩拉熱窩城裏。城裏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其中35,000幢被徹底破壞。

有人問我們的穆斯林美女導遊:如果從前的塞族鄰居回來,你們還能回到戰前的和睦相處嗎?

“不”,姑娘的回答不假思索。

“你看看前麵,”她指向一片慘白的墓地,“家家戶戶都有了太多的忌日。”

不知為什麽,姑娘的話讓我想起了“紅燈記”裏李鐵梅的那句唱詞“仇恨入心要發芽!”

主修英國文學的兼職導遊

化廢為寶,用子彈炮彈殼做成的旅遊紀念品。

在波斯尼亞戰爭中,雙方都犯下了濫殺平民、種族清洗、集體強奸等等反人道罪行。

2)莫斯塔爾

莫斯塔爾位於波黑的東南端,是黑塞哥維那最重要的城市。在近代史上,它跟克羅地亞的關係更為緊密。

波斯尼亞戰爭一開始,莫斯塔爾就陷入了南聯邦人民軍和波黑塞族武裝的包圍。當時與塞軍對抗的是克族和波黑的聯軍。1992年6月7日,克軍組織反攻,意在“圍魏救趙”,解除塞軍對杜布羅夫尼克的封鎖。克軍在6月底達到了其預定目標,塞軍從莫斯塔爾周圍全線撤退。

莫斯塔爾

塞軍退出以後,在1993年初,克軍開始跟波黑軍爭奪莫斯塔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雙方對峙於內雷特瓦(Neretva)河的兩岸。

經過那兩場戰事,莫斯塔爾城內的教堂和清真寺無一幸免,無數民宅彈痕累累。以下4張照片即為見證。

由奧托曼帝國在十六世紀建造的老橋是莫斯塔爾的標誌和驕傲。在橫跨內雷特瓦河427年以後,它在1993年11月9日被克軍的60餘枚炮彈摧毀,成了戰爭的又一犧牲品。下圖中是由匈牙利工兵和土耳其工人在2004年7月建成的複製品。

克-波黑衝突在1994年3月停止。

三 科索沃戰爭 —諾維塞德(Novi Sad)、尼什(Nis)、貝爾格萊德

居住在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源遠流長。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起,貝爾格萊德中央政府大大加緊了對科索沃的控製,如對阿語電台、電視台強加清規戒律、關閉阿語報紙、從醫院、學校、銀行等機構大量解雇阿族人等,所有這一切無疑給阿族人的積怨火上澆油。一度被美國官方認定為恐怖主義組織的阿族激進分子的地下武裝“科索沃人民解放軍”在1995年從阿爾巴尼亞走私了大量槍支彈藥,開始以暴力手段謀求科索沃獨立。南聯盟當局為維護國家穩定和統一,隨即派遣大批軍隊和警察進駐科索沃。

1998年2月,以南聯盟正規軍為一方,以科索沃遊擊隊為另一方的科索沃戰爭爆發。

雙方在那一年半裏都沒少犯謀殺、強奸、縱火、虐待俘虜和平民等罪行。而一百多萬阿族平民流離失所則是這場戰爭造成的最大災難。

為此,聯合國安理會在1998年9-10月間要求1)雙方立即停火;2)南聯盟撤軍;3)進駐國際維和部隊;4)安排難民返回家園;5)重建科索沃政體。經過多輪談判,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在北約的壓力下被迫同意撤軍,並接受國際觀察團進入科索沃。

然而塞阿雙方並無和解的誠意,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違反停火協議,重燃的戰火越燒越旺。

1999年1月15日發生的“拉切克(Recak)屠殺”是科索沃戰爭的轉折點。那天塞軍集體槍殺了45個拉切克村民,其中包括一個女人和一個12歲的男孩。塞軍稱那些人都是科索沃叛軍。

“拉切克屠殺”以後,北約威脅將空中打擊南聯盟境內的目標,除非南聯盟接受國際社會的要求而以政治手段解決科索沃問題。

在此後的談判中,南聯盟拒絕允許北約軍隊進入科索沃。

1999年3月,北約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開始轟炸南聯盟。他們在徹底摧毀了南聯盟的空軍、軍用機場和防空係統,完全掌握了製空權以後,按部就班,從海空對南聯盟各地的政治軍事機構和工業交通通訊等設施進行隨心所欲的定點打擊。那長達78天的轟炸造成了3,500多人死亡、1.25萬人受傷。

據北約的統計,他們總共投下了28,000餘枚炸彈,不過僅造成了500左右平民的死亡(其中相當部分是誤炸的科索沃難民)。北約不無自豪地宣稱,那是“曆史上空中打擊力量最精確的運用”。

1)諾維塞德

諾維塞德比德拉瓦拉丁城堡(Petrovaradin Fortress)

諾維塞德是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省府,南聯盟的第二大城市。在1999年春,它承受了北約37次空襲,除了軍用設施、煉油廠、通訊大樓、公路、橋梁以外,被炸的還有省政府大樓、教育部大樓以及許多民宅。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時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政府堅決反對貝爾格萊德政府的科索沃政策。

北約在每次發起攻擊以前都會發出“預警”,因此在諾維塞德隻導致了兩個平民的死亡。

諾維塞德被炸37次的“變天帳”

流經諾維塞德市區的多瑙河上所有的三座大橋被毀前後對比

北約轟炸後殘留的橋墩

沒有橋梁以後,軍隊用小氣艇和浮筒幫助市民渡河(網絡照片)

斷牆頹壁

2)尼什

尼什市中心

尼什是羅馬帝國康斯坦丁大帝的故鄉,南聯盟的第三大城市、工業中心之一。

1999年5月7日,執行北約轟炸任務的一架荷蘭戰機把本該投到機場的兩顆子母彈誤扔到了市中心近旁。母彈落地炸開以後,內含的子彈亂飛,造成了14個平民死亡,28人受傷。這是北約在78天裏殺死平民最多的一次轟炸。

荷蘭空軍從此不再使用子母彈。

尼什在科索沃戰爭中被炸了40餘次。

尼什北約轟炸遇難者紀念亭

3)貝爾格萊德

貝爾格萊德聖薩瓦(St Sava)大教堂

1999年北約空襲在貝爾格萊德留下的最著名的廢墟是當時的國防部大樓。鑒於其不言而喻的象征意義,北約在4月底5月初先後兩次用巡航導彈把那些建築打得千瘡百孔。

塞爾維亞政府在好多年裏根本不考慮將廢墟夷平重建,而是保持原樣以象征北約的暴行和“塞爾維亞的苦難”。(據說在2017年他們終於決定先拆除廢墟,將來有錢時再恢複原狀。)

在回顧北約對貝爾格萊德的轟炸時,不能不提到美軍對中國使館的轟炸。

1999年5月8日淩晨,從密蘇裏州懷特曼(Whiteman)空軍基地遠程而來的B-2隱形轟炸機向中國使館發射了五枚全氣候精確控製導彈,造成三位記者死亡、二十人受傷和建築的嚴重破壞。

被炸的中國駐南聯盟使館(網絡照片)

克林頓、北約和美國國務院聲稱誤炸,並罕見地公開向中國政府和死傷者家屬反複道歉(不過中國媒體對美方的道歉數日匿而不報)。

5月12日,美國所有駐華(包括駐香港)機構降半旗向死者致哀。

事後,美政府主動向死傷者家屬支付了四百五十萬美元的撫恤金和賠償金,並經過談判向中國政府支付了二千八百萬美元使館建築的賠償金(中國政府同時向美國支付了二百八十七萬美元以賠償在5月9日-12日四天期間大陸民眾衝擊美駐北京、成都、廣州等地使領館時造成的破壞)。

美國中央情報局是該次轟炸的策劃者。美國人堅持他們的目標是南聯盟的軍用物資供給部總部(又說是倉庫),不過對導彈為什麽會命中中國使館先後給出過不同的解釋,如地圖過時、看錯衛星照片、標錯坐標等等。他們的解釋前後不符,甚至不能使自己的外交人員信服。克林頓政府和北約在整個事件中臉麵喪盡。

中國官方和民間幾乎無人相信“誤炸”,西方媒體也有人認為是蓄意轟炸。問題是誰也提不出合理的蓄意轟炸的動機。

有人說轟炸的目標是設在使館內為塞爾維亞的軍事機構服務的通訊設施。

有人說使館收留了幾個南聯盟的高級情報官員。

另有人言之鑿鑿地說中國使館的地下室裏藏著被塞爾維亞擊落的美軍F-117夜鷹隱形戰鬥機的導航設備、帶有隱型塗料的表皮殘骸、發動機噴口的耐高溫部件等,美軍的轟炸是為了毀掉這些東西以阻止中國獲得核心軍事科技。

中國半官方斷言轟炸是美國對中國政府在科索沃戰爭中的立場實行的懲罰。中國政府為南聯盟政府撐腰,強烈譴責北約繞開聯合國自行其是,堅決反對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

這事件確實撲朔迷離。

好在中央情報局的文件早晚總有解密的一天。

2012年在貝爾格萊德時,我沒機會去看中國駐南聯盟使館。不過在1986年秋,我曾經在當時的中國駐南使館住過一夜。那時使館搞“小三產”,向過往的出差人員和學生提供膳宿。記得為了動員我在使館的食堂用餐,大使夫人和大廚先後到我房間裏聊了會家常。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正是恍如隔世。

米洛舍維奇在波斯尼亞戰爭中很快就簽署了《代頓(Dayton)協議》,而在科索沃戰爭中卻不顧塞爾維亞本土被炸得七葷八素而頑抗,主要是因為俄國和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使用否決權拒絕批準北約的軍事行動,這讓米洛舍維奇指望俄國能夠拔刀相助,為南聯盟主持正義。隻是在對俄國徹底失望以後,他才低頭妥協。

米洛舍維奇在2000年被迫辭職。

我想世界上大概沒有人能夠理清巴爾幹半島上的是是非非。那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不過有一點毫無疑問,我在前南斯拉夫見到的那些墓地、炸彈、千瘡百孔的建築,都凝聚著太多的眼淚、鮮血和苦難。

我無法理解,地球這麽小,明明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世界更適合人類的生存,為什麽不少人總是要搖晃著“主義、宗教、主權、民族”等等大旗蠱惑民眾、喊殺喊打?尤其是我的同胞們,看看每天漫天飛的微信、博客、新聞,我們中間有多少戰爭狂人和瘋子!那種動輒斬盡殺絕的暴戾、那種“武統”、“碾平”、“把地球打回石器時代”的叫囂,那種嗜血成癮的獸性!而轉貼(包括寫貼)的那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就是我們的同事、鄰居、熟人和朋友。這讓我不寒而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