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加掠影隨感之五:
魁北克、蒙特利爾、渥太華、千島、多倫多、尼亞加拉瀑布
加拿大
魁北克
魁北克是北美城市中的異數。它那老區的城牆和城樓,它色彩繽紛的小街和古色古香的鋪子,還有那宮殿般巍峨壯麗的城堡旅館(Chateau Frontenac),處處流露出濃烈的歐洲風味。
魁北克
最早知道魁北克是因為二戰期間的兩次魁北克會議。這次我知道了羅斯福、邱吉爾他們就是在這城堡旅館製定了盟軍的戰略特別是策劃了諾曼底登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命運。宋子文參加了第一次魁北克會議。
近年裏魁北克引起我關注的是1995年關於魁北克省爭取獨立的公民表決。意在最終脫離加拿大的提案在投票當晚點票時一路領先,最後卻因隻得到49.6%的讚成票而功虧一簣。主張分裂的執政黨魁北克黨和中立的評論員一致認為是移民尤其是亞洲移民其中特別是香港移民的反獨立傾向造成了這微弱的差距。
讓我驚訝並深受教育的是,國家分合這麽大的事,就這麽以老百姓一次簡單的投票決定了。執政黨遵守遊戲規則,輸了就輸了,黨魁兼州長隔天就引咎辭職,絕不扯皮,更不無賴。
更有意思的是,盡管魁北克人一時已經厭倦積極的獨立運動,加拿大下議院還是未雨綢繆,在2006年主動通過決議,承認“魁北克省是加拿大聯邦中的一個國家”。他們一點不覺得“國內有國”有何不妥。
魁北克旅遊亮點:
1)議會大廈。建於1886年。其正麵兩側和上方仿照羅馬神廟形製立有20多位加拿大和魁北克早期曆史上重要人物的雕像,其中有政治家、軍人、探險家、商人和傳教士。軍人中既有在1756-1763七年戰爭期間打敗過法軍的英國將領詹姆斯•沃爾夫,也有在同一期間多次為法軍爭光的法國將領路易斯-約瑟夫•蒙卡姆。
議會大廈
2)聖勞倫斯河水上遊。除了從遠近不同角度欣賞魁北克,途中還能看到落差84米的蒙特莫仁斯(Montmorence)瀑布的素練和橫跨聖勞倫斯河的大橋。
魁北克
3)城堡旅館和旅館旁懸崖頂極其寬闊的平台。城堡旅館是身份、財富、奢侈和豪華的象征。而那鋪著木板的平台則充分體現了平民化,樸實、閑適、開放、無拘無束。
城堡旅館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是法語世界裏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城市,同時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雙語城市。
盡管經常能上全球最適合居住城市之光榮榜,蒙特利爾恐怕不能算是個很值得觀光的城市。有個聰明人說:“旅遊就是從自己看膩了的地方去看別人看膩了的地方”。我以前沒到過蒙特利爾,當然不能說“看膩”,但似曾相識的景物太多,因此遊興不高。
蒙特利爾
皇家山公園和紐約中央公園是同一設計師的作品,而兩者的金貴程度無可比擬。
展現在皇家山公園下方的市區全景平淡無奇。惹人注目的隻有1976年奧運會主會場。而在我們的導遊看來,那絕對是個荒唐的笑話,百分之百的White elephant。奧運會開幕時,那場子由於技術問題加工人罷工而丟人地僅完成了一半;能收放的頂蓋和起吊頂蓋的斜塔遲至1988年才完工;場子(尤其是那頂蓋)故障事故無休無止讓人怒發衝冠;建造費用層層加碼以致30年後才得以還清。如今人人都認為這是個徒勞無用的大包袱,恨不得把它拆個精光。然而因為其結構特殊,要拆隻能螞蟻啃骨頭,不僅曠日持久,而且起碼需要7百萬加元。蒙特利爾的納稅人好不容易剛在2006年才還清舊債,實在沒有胃口馬上又要為拆它而背上新債。
蒙特利爾
辟為休閑區的聖勞倫斯河邊的老港一帶熙熙攘攘人頭濟濟,隻是不太對像我這樣走馬看花的遊客的口味。
我特別欣賞蒙特利爾的有兩點:
一是像藝術家掄起鋒利無比的大刀三下兩下將巨大青石塊劈成的日本武士石像。我看到十幾個,散布於市內多處。它們粗獷、野蠻、雄性、孤立獨行、不可一世。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其實也早絕跡了,但他們的精神猶在。
二是街頭的自行車出租。這是2009年5月才出現的新事物。毋庸置疑這是有利於交通、環境和健康的好事,但市政當局敢於破財大規模實施,還是需要膽略和“相信群眾”的高度樂觀精神的。一粒老鼠屎就能糟蹋一鍋湯。隻要蒙特利爾有幾百老鼠屎,街頭的這些自行車怕就難保長期安然無恙。
祝他們幸運。
街頭自行車出租
這樣的事在像上海那樣的地方是連做夢都不敢的。
有例為證:在相當於紐約第五大街的淮海中路的一處路口,有個造價數十萬元的雕塑,叫“打電話少女”。自1996年露麵以來,那“少女”屢遭蹂躪。原身被推倒毀容。第一替身被兩個揀破爛的盜走後肢解碎屍,賣了9百元人民幣(幾年後破案,當事人分別被重判12和10年徒刑)。第二替身站了才一年多,那電話機又不翼而飛。
渥太華
渥太華在1857年被維多利亞女皇欽定為“加拿大省”的新都時,隻是個伐木工聚居的時常烏煙瘴氣的小鎮。當時加拿大隻包括魁北克和安大略兩個省,而渥太華是位於這兩省交界線上唯一一個略具規模的集居區,將其選作首都,首先是兼顧兩省和英法兩個語種人口的麵子的折中。其次是因為當時美國向北擴張的野心還未死,而加拿大其他城鎮都座落在美加邊境即聖勞倫斯河畔(包括其第一個首都金斯頓),隻有渥太華遠離邊境,隱在濃密的森林之中,安全得多。最後,俯瞰渥太華河的坡上那一大片土地歸政府所有,正是建造國會大廈的風水寶地而不必擔心征地的糾結。
當初的國會大廈已被1916年2月的一場大火夷為平地。
國會大廈
如今的哥特式建築建於1927年。主樓左右分置上下兩院,樓前正中為高達92米的和平塔,背後為圖書館。東西兩幢副樓分別供議員和各部辦公,用導遊的話來說,一幢是民選官員辦公樓,另一幢是政府雇員辦公樓。
國會大廈是最雄偉最入畫的一組建於二十世紀的中世紀風格的建築。那綠色的銅頂、邊邊角角的裝飾、結構複雜的窗框窗簷以及由大小厚薄不同的岩片砌成的外牆,無不透出設計的匠心和工藝的精湛。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見證的重大事件之一是加拿大新國旗即楓葉旗在1965年2月15日初次從和平塔頂端的旗杆上升起。
國會山上有尊伊麗莎白女皇的馬上雕像,英姿颯爽,儼然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世人皆知女皇愛馬愛睹馬,而能有雕塑家如此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恐怕不多。
文明博物館似乎是加拿大的特產。魁北克有,渥太華也有。
渥太華的文明博物館有幾個“最”:它是全加所有博物館裏參觀人數最多的一個;它的展品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照片(約110米X15米)和最大的室內圖騰柱群。館裏三個廳回顧加拿大各族土著2萬年的發展史和近千年裏外來人與土著的衝突交往共處,另一廳介紹近代加拿大社會演變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設-“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的提出人之一人類學家兼語言學家薩皮爾曾在博物館的前身供職15年。
博物館波浪起伏的外牆和館外草地上一組高度抽象的純白人體雕塑以及它們在玻璃窗裏的影子非常耐看。
文明博物館
戰爭博物館像船舷似的三角屋頂上開著由長條和小正方形組成的4行小窗口,它們是代表“Lest We Forget(永世銘記)”的莫爾斯密碼。
戰爭博物館
除了渥太華河和裏多河,渥太華市中心還有裏多運河貫穿而過。
裏多運河是當年大英殖民政府為了預防美國北侵切斷蒙特利爾與首都金斯頓之間交通而修建的幾條運河之一,北起渥太華河,南及安大略湖,全長202公裏,其中大部分利用沿途湖泊河流的自然水麵,約19公裏人工開挖而成。鑒於那些湖泊河流高度不等,運河上共有45道調節水麵高度的手控水閘。從渥太華河進入高高在上的運河得連續通過8道水閘。
裏多運河出入口
我在那裏時正好有條10來米長的私家遊艇通過逐道水閘緩緩順水而下。艇上肌肉男掌舵,三點式少女持纜,秀色可餐。
裏多運河上的遊艇
總督官邸叫裏多府。府前綠地上有各國顯要下榻時植的樹。曾為那裏的綠化作出過貢獻的名人有肯尼迪、尼克鬆、克林頓、戴安娜、戈爾巴喬夫、普金等等。
2005年以來的總督是海地難民出身的Michaelle Jean。她在1968年11歲時才到加拿大,原為記者、電影人兼社會工作者,擔任總督時持有法加雙重國籍。
渥太華的街頭雕塑多半是傳統的人像,因此國家藝術館外場地上長著8條近10米高的細長黑腿的大蜘蛛讓人耳目一新。蜘蛛身體下懸著一堆蛋,故名“母親”。華盛頓的雕塑公園附近有個相似但略小的大蜘蛛,不知是不是同一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導遊說Louise Bourgeois是個88歲的老太太。
“母親”
人像雕塑中值得一提的是特瑞•福克斯。
1977年, 19歲的大學生運動員福克斯因骨瘤而被截去右腿。術後不久他開始用假腿長跑並打輪椅籃球。1980年4月12日,他從東海岸大西洋邊出發,開始為癌症研究籌募資金而橫跨加拿大全境的“希望馬拉鬆”。以令人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他堅持了143天,每天平均跑相當於一個馬拉鬆的42公裏,曆程5,373公裏。雖然最終癌細胞的擴散迫使他半途而廢,並在9個月後奪去了他的生命,但是繼承他遺誌的“特瑞•福克斯長跑”已經遍布6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為癌症研究募捐的活動,至今募捐收入超過了5億加元。
福克斯拒絕接受任何帶有附加條件的讚助。他堅持除了癌症研究,任何產品都不應從他的長跑中得益。
福克斯是加拿大的大英雄。在他去世的當天,全國破例降半旗致哀。
特瑞•福克斯
千島
所謂千島是指星羅棋布在安大略湖從東北角注入聖勞倫斯河後約80公裏河道上的1,793個大小島嶼。在這裏區別島和礁石的標準有三:1)終年露出水麵;2)麵積大於一平方英尺;3)至少長著一棵樹。
遊艇碼頭的迎賓牌以9種文字書寫,第一行就是中文“歡迎”,第二行才是英文“Welcome”,足見當地生意對華人遊客的倚重。
要是華人不是蜻蜓點水的遊客,而是這裏的主人,那就更牛氣百倍了。
那波渺渺的水、那鬱蒼蒼的樹、那些色形各異的別墅、那些盆景似的汀洲 … 在在不是天堂,勝似天堂。
千島
天堂的總部則非心島上的博爾特城堡莫屬。
博爾特城堡是美國最大的私宅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私宅之一。
喬治•博爾特是個普魯士移民,從在廚房洗碗開始,白手起家成為旅館業翹楚和百萬富翁。
博爾特城堡在1900年動工,是博爾特準備送給他愛妻露易斯的禮物。不幸露易斯在1904年42歲時去世。博爾特心碎欲絕,工程驟然停止。他再也沒有登上過心島。
幾近竣工的石堡在73年裏聽憑風吹雨打和人為糟蹋,直至在 1977年以1美元的純粹象征性價錢被千島大橋管理局收購。博爾特家族的條件是城堡的任何收益必須用於城堡的維修保養以遺福後人。
為修複城堡,千島大橋局至今已經花費了1千5百萬元。
博爾特城堡
千島中另一主要景點是由一7、8米長的白橋連通的兩個島。其中大的島上有幢3層樓房,小的島上僅一電線杆。導遊說大島屬加拿大、小島屬美國,那橋是世界上最短的國際橋梁。橋的兩邊確實分別繪有加拿大和美國的國旗。但網上明確指出,根據美國地理測繪局(USGS)和美國國防部的地圖,那兩個島都在加拿大境內,距兩國水上界線約200米。那橋上的國旗是美加邊界委員會設立的用於測定水上界線的參照標誌。那些導遊不是犯了想當然或以訛傳訛的錯誤,就是不傷大雅地嘩眾取寵。
讓人誤解的小橋
多倫多
加拿大第一大都市和金融商業中心。
每年接納10萬以上移民。現有2百50餘萬人口。其中50%為第一代移民。華人占11%強。
唐人街以外,一天裏接觸與華人有關事物4次。
早上隨團到女皇公園一帶觀光。立法院前方草坪上6、7個功輪法信徒在練功。地上鋪著 “輪法大法好(lunFa Dafa is good)”的大橫幅。在取景拍照時,其中一老太上前阻止,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你不辭辛苦跑大老遠來旅遊景點扯大旗、擺功架、造聲勢,你還害羞難為情?或者你還怕大使館國安部把你列上黑名單把你打下十八層地獄?
我問她為什麽不能拍照。她說:“因為我們不知道你是什麽人。”
我又問:“那什麽人才能拍照呢?”她啞口無語。
看來洪誌李有必要加強對他手下的公關培訓。
功輪法信徒
中午在一大道旁見到黑糊糊的“華人鐵路築路工紀念碑”,主體是兩個木架托著一段鐵軌。
華裔苦力是當年建設太平洋鐵路西段的主力。他們通常幹最重最危險的活而拿最低的報酬。工程基本完成後,知恩圖報的當局立馬通過《1885年華人移民法案》,規定凡華人移民得繳納50元。5年後增加為100元。1903年再次提價為相當於2年工資的500元。1923年幹脆頒布《排華法案》,徹底 禁止華人移民。(1996年加拿大政府就華人在太平洋鐵路修築過程中和以後受到的歧視向在加華裔正式道歉。)
紀念碑的主要讚助團體之一是多倫多洪門。洪門即當初以反清複明為宗旨的天地會。曆史上的哥老會、三合會、白蓮教、拜上帝會、小刀會、義和團等等乃至大陸政治花瓶之一的致公黨都是洪門的旁係分支。中國的封建幫會與時俱進,成了多倫多華裔社會的主流,可慶可賀。隻是多倫多洪門的英文名為Chinese Freemasons,略有畫蛇添足之疑。
Freemasons即共濟會,是歐美上層社會男性精英的秘密組織(或按共濟會的說法,一個擁有秘密的組織)。從喬治•華盛頓到F•D•羅斯福,從愛德華八世到溫斯頓•邱吉爾,從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到德國音樂奇才莫紮特,從匈牙利魔術大師胡第尼到法國汽車製造商雪鐵龍,共濟會的成員名單宛如傳奇。
洪門則是華裔下層社會的草根組織。共濟會絕無可能把洪門網羅到麾下,人家的門檻高著呢,何況人家從不搞“集體入夥”那一套。自稱為共濟會想必是洪門“拉虎皮作大旗”的伎倆,徒然貽笑大方。難得共濟會不狀告他們盜用名義。
華人鐵路築路工紀念碑
下午去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為那裏2007年剛揭幕的解構主義風格的水晶館出資的是牙買加華僑後裔、加拿大華人首富邁克•李秦(Michael Lee-Chin)。可惜那位先生隻認自己牙買加的根,不很情願“被”華人攀親。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水晶館
還去了巴塔鞋博物館。那裏自然少不了華人在鞋子設計方麵對人類文明和文化的最大(或唯一)貢獻:三寸金蓮繡花鞋。
博物館建於1995年,那建築像個鞋盒。裏麵收藏有特瑞•福克斯跑“希望馬拉鬆”時穿過的鞋、夢露和埃爾維斯的演出鞋和畢加索偏愛的斑馬條紋靴等等。
巴塔鞋博物館
多倫多市政廳在同類建築中最有創意:一高一低兩棟弧形大樓像上下眼皮,中間包裹著像眼珠似的白色碟形大廳,因而得名“政府之眼”。廳外一廣場,水池中噴泉鮮花拱橋,足以讓在衙門裏受壓抑的民眾消氣解怨。
市政廳外廣場
廣場邊有個邱吉爾雕像。老先生慣常地雙手撐腰,咄咄逼人,但從禿頂流到眉睫流到麵頰的白色鳥糞令他一臉無奈。
肅穆的安大略大學給人境靜心遠的幻覺。
從安大略湖的水上看多倫多很像從哈得孫河上看曼哈頓,而多倫多似乎比曼哈頓漂亮些。我想一是因為553米高的CN塔和羅傑斯體育中心的弧頂為城市的輪廓增添了變化,而是多倫多的摩天大樓遠不如曼哈頓密集,因此顯得明快一點。
那建於1976年的CN塔曾保持了30年世界最高獨立建築的桂冠,直至2007年才被迪拜的哈利發塔超越。從其半腰的觀景台,除了城市全景,據說空氣清新時還能看到尼亞加拉瀑布飛濺的水霧。我在上麵磨蹭了半個小時。市景遠不如曼哈頓豐富多彩,也沒看到瀑布的影子。
多倫多
尼亞加拉瀑布
先去過津巴布韋和讚比亞之間的維多利亞瀑布,又領略過巴西和巴拉圭之間的伊瓜蘇瀑布,最後才到尼亞加拉瀑布,實在不能不令人感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若論名氣之大,維多利亞瀑布,尤其是伊瓜蘇瀑布,跟尼亞加拉瀑布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如果細究瀑布落差、寬度和最大降水量,尼亞加拉瀑布都隻能屈居小三。
其實尼亞加拉瀑布夠雄偉夠磅礴的。它的問題在於它完全可以是迪斯尼裏的一個巨型景點節目了。看尼亞加拉瀑布就像看馬戲團表演的老虎,馴順、靈巧、可愛,就是幾乎完全喪失了自然本性。
到了晚上瀑布上還有變換色彩的燈光表演,那就更是十足地道的迪斯尼了。
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