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芬-俄-蒙-中遊記(2) (圖)

(2010-02-10 02:11:21) 下一個

第六天

2007.8.4 星期六 晴

聖彼得堡

一覺睡到早上 6 點。洗了個澡後精神抖擻。

今天開始隨團活動。

10 點由當地女孩奧爾嘉帶領作半日遊。車先開到阿芙樂爾巡洋艦處,不料還沒到開放時間。於是轉到彼得-保羅城堡。盡管昨天剛來過,因為有奧爾嘉在,看到了些昨天漏掉的地方,聽到了些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所以並不覺得完全重複。

城堡裏有一大幅漫畫式的禁止事項圖示,圖示底下隻有俄語說明,大多數圖意一望可知,另一些頗費思量,個別則完全莫名其妙,請教了奧爾嘉後才恍然大悟並莞爾一笑。十二禁止事項為:不得向過往船隻呐喊;不得設攤販賣;不得溜狗溜貓;不得跳水;不得演奏樂器;不得與監獄裏的犯人攀談;不得滑雪;不得亂丟垃圾;不得點燃篝火;不得酗酒;不得騎自行車;不得攀折花木。

ST PETERSBURG PETER & PAUL FORTRESS 聖彼得堡 彼得和保爾城堡

聖彼得堡 彼得和保爾城堡裏的告示牌

出城堡後去一東正教教堂,不知其名。然後又去濺血教堂。我以為其他人會入內看那些馬賽克壁畫,跟雷切爾打了個招呼就走到遠處找合適的角度拍教堂的全景。拍完照片,還沒看幾個在附近跳蚤市場上賣紀念品的攤位,就迎麵碰上了雷切爾。原來沒人打算進濺血教堂,都在等我呢。

回到阿芙樂爾巡洋艦。參觀的人不少。艦上有少許英語說明,強調的是其作為俄國海軍最早服役的艦艇之一參加日俄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光榮曆史。其在十月革命中發揮的作用被輕輕帶過。

我在當年向冬宮開火的那門大炮旁拍照留念。

1 點回到旅館。吃了點東西後乘地鐵去聖彼得堡主要商業大街涅瓦大街東南盡頭的名人公墓。這是個需買票才能進的公墓,顯然已經演變為特種博物館了。售票的木亭陳舊寒磣,墓地裏昏暗逼仄,然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因為這裏是眾多俄羅斯文藝界精英的長眠之地。

根據墓碑我隻能辨認出兩位主人,一是柴可夫斯基,我已經熟悉了他的名字的俄語拚寫;另一個是魯賓斯坦,昨天剛在俄羅斯博物館裏看到過列賓為這位鬢發飛揚的鋼琴大師作的肖像畫,而他的墓碑上有同樣神采奕奕的半身像。四處都有一堆堆的人圍著聽墓內導遊介紹,我跟在人群後仔細研究墓碑上的名字,又判讀出幾個:文學巨匠陀斯妥也夫斯基、俄國古典音樂之父格林卡、作曲家巴拉基雷夫和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等。

ST PETERSBURG TIKHVIN CEMETERY TCHAIKOVSKY 聖彼得堡 名人公墓 柴可夫斯基

聖彼得堡 名人公墓 柴可夫斯基

其實還有許多墓上有墓主的全身或半身雕像,音樂家的墓碑上還往往刻有五線譜、豎琴、鋼琴等樂器,可惜我孤陋寡聞,不認識他們。

墓地的另一半屬於曆代王公貴胄以及將軍元帥,他們的墓前冷落寂寞。

出了公墓後順涅瓦大街往東北方向走,經過著名的尚待裝修的喀山大教堂,經過全城最大最豪華的百貨公司 Gostiny Dvor ,經過俄羅斯博物館的分館斯特拉加諾夫宮。

一堵牆上有塊大理石碑,碑下橫放著大把鮮花。我隻能猜到這碑和鮮花跟 1941 年 9 月至 1945 年 1 月將近 2 年半的圍困和約一百萬平民的死亡有關。

近 10 個白發老婦手持錘子鐮刀紅旗和標語牌在鬧市中心示威反美反戰,一塊英語標語上寫著“美國佬-儈子手,全世界恨你們”。另一塊標語上有斯大林的畫像,想來文字無外是英明偉大之類頌詞。反美不難理解,懷念斯大林則大謬。這些人無疑中毒過深,腦袋早成了花崗石,對斯大林暴政暴行的一切揭露於她們純為謊言,就跟世界上一些人永遠不願接受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犯下滔天大罪的事實一樣。不過她們也有可愛之處:她們不趨炎附勢、見風使舵。

回涅瓦河邊後,先到海軍部大廈拍照,又到三聖大橋下拍率軍擊敗拿破侖的名將蘇沃洛夫的雕像。

一群人在“亂莽場”上紀念二戰圍困期間死難者的長明火旁舉行婚禮。新娘和新郎在親友麵前深情長吻。

晚上和斯黛樂一起在俄羅斯博物館附近的王宮劇院看芭蕾“天鵝湖”。子日:至俄而不觀芭蕾者傻 X 者也。

斯黛樂在當超聲波師前曾經在音樂學院主修過 4 年鋼琴,她的演奏上過澳大利亞的 ABC 電視台,畢業後卻改行學了醫。

第七天

2007.8.5 星期日 晴

聖彼得堡

旅遊是遂願的過程,但同時也會製造新的更多的遺憾。在旅遊時人會變得異常貪婪,而受種種因素的製約,這種貪欲永遠得不到滿足,也無法得到滿足。今天的整個上午直至下午 2 點都貢獻給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然而在走出博物館的大門時,心裏最強烈的感覺卻是惆悵和失落。我隻看到那麽一點點東西。我不得不匆匆而去。最要命的是,我再也不會有重訪的機會了!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讓我留戀,因為它是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的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因為它擁有 3 百萬件以上源之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其中包括倫勃朗、魯本斯、莫奈、梵高等等巨匠的傑作,還因為它是皇宮與藝術博物館的完美的融合。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占據了涅瓦河畔六幢大廈,其中最主要的是沙皇居住的冬宮,而冬宮充分體現了當年統治全球將近六分之一土地的沙俄帝國的威嚴強盛。宮室與展品相得益彰,前者賦予後者恢宏莊嚴的氣勢,而後者令前者更加璀璨輝煌。

ST PETERSBURG HERMITAGE 聖彼得堡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3

聖彼得堡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似乎全是中老年婦女。一位婦女在她守衛著的裸體古希臘勇士石雕像下怡然打盹。

博物館收費內外有別,外國人加倍( 250 盧布),攝影再加 100 盧布。

出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後匆忙趕到涅瓦河北俄國科學院下屬的人類人種博物館( Kunstkamera )排隊。隊伍並不太長,可是因為要控製館內觀眾數量,每次隻放幾個人,結果整整等了 50 分鍾才得以進館。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由葉卡特琳娜二世於 1764 年創建,館內藏品中很大一部分精華是葉卡特琳娜花費重金從西歐收購而來的,而她的外祖父彼得大帝在 1714 年下令成立 Kunstkamera 時,全然沒有那種揮金如土的豪爽,也沒有陽春白雪的閑情逸致。彼得大帝的目的是希望通過介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以普及科學、啟蒙民智。經過兩百多年的積累,現在館內收藏有一百多萬件來自五大洲四大洋、涵括工農商漁牧百業以及反映日常飲食起居生活方式的手工藝品,而其中的核心部分依然是彼得大帝生前搜集的天文觀察儀器、工具、船模、畸形動物、骷髏以及幾十個泡在來蘇爾水裏的怪胎嬰兒(其中最令人驚駭的一個一頭雙臉,讓我不禁想起《封神榜》)。

看著那些奇形怪狀的胎兒,斯黛樂說,她的工作就是及早發現類似的異常以終止妊娠,不過她也大開眼界,畢竟憑超聲波看出的形體跟分娩出來的實體不是一回事。

彼得堡國立大學就在博物館的後麵。看上去校園跟普通街區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隻是馬路更寬闊些,還有就是非常冷清,大概是星期天,又正值暑假的緣故吧。一處街心豎立著蘇聯時代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核物理學家薩哈羅夫的雕像。那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背著雙手(被綁著?),雙膝微曲,瘦削的身板挺得筆直,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氣。

ST PETERSBURG SAHAROV 聖彼得堡 薩哈羅夫

聖彼得堡 薩哈羅夫

回到河南後,先到冬宮廣場看冬宮綠白相間的正麵(冬宮臨河的是其反麵),看乳黃色的俄軍總參謀部大廈,看高達 47 米、以赭紅花崗岩為主體的亞曆山大立柱。後者是紀念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在 1812 年戰勝拿破侖的慶功碑,而其設計師竟是個法國人!

ST PETERSBURG GENERAL STAFF BUILDING 聖彼得堡 總參謀部大樓

聖彼得堡 俄軍總參謀部大樓牆飾

再次到聖伊薩卡大教堂。今天買票入內,登 300 個台階上了金色拱頂下的立柱環廊。天朗氣清,然而環廊不夠高,連不遠處的涅瓦河也因樹叢遮擋而隻露出幾段。

放眼四望,除了教堂尖頂、 3 、 4 個什麽工廠的排氣煙囪和電視通訊鐵塔,全城最高的建築大概也就是 6 、 7 層了。

晚上在尼古拉耶夫斯基宮看藝術表演。

尼古拉耶夫斯基宮本是十九世紀時尼古拉大公的府邸,十月革命後列寧下令將其充公歸工會使用。如今大樓外牆和演出廳(原來的舞廳)牆上還保留著列寧當年在這裏演講的紀念碑。

演出主題為“感受俄國”,全是無伴奏男女聲獨唱或小組唱。久違的老歌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車”、“紅莓花開”等讓我回想起在文革逍遙時期和幾個鄰居廢寢忘食地抄樂曲、刻鋼板、印製《外國民歌二百首》原始狀態地下山寨版的日日夜夜。坐在俄國公爵的故居,聽著俄國藝術家唱自己在 30 多年前整天五音不全地哼哼呀呀的旋律,真正是恍如隔世。

當然,他們唱的多數歌曲是我聞未所聞的。

昨天的芭蕾門票 700 盧布,今天的演唱會 800 。

演出結束後大家跟雷切爾一起去吃晚飯。她老是穿雙高跟拖鞋,腳背上勒得傷痕累累、血跡斑斑,貼了一條又一條的膠布,然而照樣走得飛快,而且不瘸不拐,讓人佩服又有點迷惑:幹嗎自我折磨。

點了盤炒肉片。等菜上了桌,吃了兩口,才意識到是個冷盤。幸虧味道還行。大家都衝著我笑,含義不言自明。雷切爾基本上不會說俄語,幫不上忙。

喬安娜和湯姆下午去了名人公墓,在地鐵上湯姆放在外衣口袋裏的小相機被偷。他記得有個西服革履的年輕人蹭過他一下。這大個子的靈敏度看來實在不怎麽地。

10 點多奧爾嘉和她的司機到旅館,把我們送到火車站。

火車在午夜 12:20 啟動,往東、往莫斯科。

聖彼得堡印象點滴:

• 非常漂亮,不是那種沉魚落雁的妙齡少女的美,而是那種雍容、大度、端莊、自信的貴婦的美。

• 這是個拒絕跟國際接軌的城市。它不屑跟國際接軌。

• 還不到 20 年,長達 70 多年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痕跡就被抹得差不多了。我看到的典型的前朝遺跡除了涅瓦河邊原航海學校大樓頂上製作粗糙的昂首挺胸的士兵雕像,就是另一幢陳舊的辦公大樓外牆上的錘子鐮刀穀穗圖案的國徽浮雕。

• 跟赫爾辛基相比,這裏的一切都是特大號的。

• 在公共場所慶祝婚禮,攝影攝像顯然是種時尚(我此前隻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見過一次)。

第八天

2007.8.6 星期一 晴

莫斯科

7:15 醒來。一夜好睡。

半夜上車後沒有雷切爾許諾的夜點,早上卻不期送來了早餐,而我們已經按雷切爾的囑咐在餐車預訂了。

9:20 到莫斯科車站。

當地導遊嘉琳雅首先帶我們去隔著莫斯科河看新少女修道院。修道院的白牆、紅磚角垛、金銀教堂塔頂、修道院外的綠樹青草以及它們在河裏的倒影,構成了一幅色彩豐富而典雅的水彩畫。假如此刻藍天更多些,雲彩更白些,那就盡善盡美了。

MOSCOW NOVODEVICHY CONVENT 莫斯科 新少女修道院 -1

莫斯科 新少女修道院

新少女修道院在 2004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在 1524 年動工時,原本是個作為莫斯科城防工事一部分的城堡。在 4 百多年的曆史裏,除了城堡和修道院,它還曾被用作醫院和孤兒院,現在則是修道院兼博物館。曾經在修道院裏閉門思過的貴婦中包括彼得大帝的姐姐和原配妻子。埋葬在院內著名墓地裏的有契可夫、果戈裏、簫斯塔科維奇、赫魯曉夫和葉爾欽等等各色大人物。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都寫到過這裏。事實上托爾斯泰就住在近旁。

離開修道院後去城西南海拔約 220 米、相對高度約 70 米的列寧山遙望平平淡淡的莫斯科全景和 1980 年莫斯科奧運會的主會場。

列寧山上壯觀的是莫斯科國立大學的主樓。這是斯大林戰後下令在城裏建造的 7 幢新古典派風格的大廈(人稱“七姐妹”)中最高最大的一幢,其中央尖塔高 240 米,頂上的五角星重達 12 噸, 36 層的大廈內有 5000 左右的房間和長達 33 公裏的走廊。 1997 年 9 月法國音樂家讓 - 米歇爾•雅爾為慶祝莫斯科建城 850 周年,曾以此大廈為背景,借助激光、焰火和探照燈光,舉辦了一場吸引了 3 百 50 萬現場觀眾的創世界記錄的電子音樂會。

俄國先後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薩哈羅夫和戈爾巴喬夫都是該校的畢業生。他們的校友中還有三位榮獲過諾貝爾物理獎。

MOSCOW UNIVERSITY 莫斯科大學

莫斯科大學

觀景點旁擺著幾個攤子賣俄國套娃、汗衫、涼帽、水晶、木雕等旅遊紀念品。汗衫上的頭像有切•格瓦拉、加加林(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普京,也有斯大林,涼帽既有印著 CCCP (俄語“蘇聯”的縮寫)的,也有印著 RUSSIA (俄國)的,供人各取所需。

不知怎麽地嘉琳雅提到在莫斯科謀生的非法移民。我問那些人是從哪裏來的。她說主要是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我說俄羅斯跟白俄羅斯、烏克蘭有那麽深的曆史淵源,為什麽非得彼此分明?合成一體不是互補互利更為強大嗎?嘉琳雅斷然地說,不,我們不需要他們。

兄弟同胞轉眼就會變成非法移民。

忘了問那些非法移民怎麽才能轉為合法。

接下來到偉大愛國戰爭紀念館。高聳入雲的勝利紀念碑矗立在半弧形白色紀念館的前方正中,碑下石雕為騎在馬上的聖喬治將長茅刺向已被斬成幾段、身首分離的惡龍。

沒時間進館參觀,隻能在館前寬闊異常的勝利廣場拍照留念。

MOSCOW GREAT PATRIOTIC WAR MEMORIAL SQUARE 莫斯科 衛國戰爭紀念廣場 -7

莫斯科 勝利廣場

一排滿布可口可樂字樣的大紅帳篷設在噴泉、草坪、花壇和 15 根以旌旗象征火焰的火炬立柱的背後。

10 來個大陸遊客拉了個穿軍裝、胸前綴滿勳章的人合影,滿臉嚴肅莊重。隻是那人在我看來年輕了些,不太像是二戰的老兵。

勝利廣場上特地建有東正教教堂、穆斯林清真寺和猶太教堂以強調法西斯主義是一切宗教的敵人。

出廣場就是眾多前蘇聯黨政高官居住的庫圖佐夫大街和街心紀念俄軍擊敗拿破侖的凱旋門。嘉琳雅指給我們看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等人當年居住的公寓,一幢簡單樸素、毫不起眼的土灰色 8 層大樓。

MOSCOW FORMER LEADERS' RESIDENCE 莫斯科 一些國家領導人居住的公寓大樓

莫斯科 黨和國家領導人居住的公寓大樓

莫斯科城裏沒有私有的獨立住宅。人人都住公寓。

從勝利廣場到紅場的路上還經過了果戈裏全身雕像和克格勃總部所在的盧比揚卡廣場。

從西北角曆史博物館旁進入紅場前注意到在衛國戰爭中戰功無比顯赫的朱可夫元帥的馬上雕像以及在誘惑遊客跟他們合影的形神酷似的列寧和普京的替身。

看到過太多的紅場照片和電影鏡頭,興許是審美疲勞效應吧,克裏姆林宮和聖巴索大教堂依然讓我讚歎,但沒能讓我震撼。以前不知道的是紅場的第四麵竟然是家叫 GUM 的俄國最大最豪華的百貨公司。不過真要追究起來也理所應當,紅場這片空地當初就是個集市(紅場的“紅”不但跟“革命”、“共產主義” 無關,連跟克裏姆林宮的紅牆也無關,在俄語中其原意更接近“美麗”)。

與克裏姆林宮一樣,聖巴索大教堂也是莫斯科的標誌。據說它跟聖彼得堡的濺血教堂常常被人混為一談,因為兩者都有洋蔥形的多彩圓頂。

MOSCOW ST BASIL'S CATHEDRAL 莫斯科 聖巴索大教堂 -1

莫斯科 聖巴索大教堂

聖巴索大教堂由伊凡雷帝建於十六世紀中葉,它實際上是建在同一地基上的 9 個小教堂的聯合體,因此沒有能容納成百上千人的大殿,裏麵彎彎曲曲,一個個小廳的牆上除了聖像,就是中世紀的宗教繪畫。聖巴索有幅裸體像。嘉琳雅告訴我們,巴索年輕時是個鞋匠,後來專業從商店裏偷東西以救濟窮人。他終年赤身露體,身負鐵鏈,無疑是個自虐狂。盡管巴索經常公開指責伊凡雷帝的暴虐無道,他在民眾心目中的聖人地位迫使伊凡雷帝在他死後親自扶柩,將他送到墓地。

巴索實有其人。令人疑惑的是身上一絲不掛去偷東西似乎太招搖了點,技術上的難度也太大了些。莫非那些店主都是慈悲為懷、故意眼開眼閉成全巴索的善人?

參觀完聖巴索大教堂,嘉琳雅把我們送到旅館。

午後隨雷切爾坐遊艇水上觀光。雷切爾其實也有點稀裏糊塗,多虧在半路遇到她認識的另一個旅行團的領隊,才找到正確的碼頭,上了正確的船。

莫斯科河沉穩寧靜。兩小時的航程中經過了由 5 條石船重疊而成的基座上的彼得大帝揚帆出海的巨雕、因同名電影而出名的高爾基公園(河邊的遊樂場當然是電影裏沒有的),以及由於 1993 年 10 月初反戈爾巴喬夫的未遂政變而其照片登上世界上所有大報頭版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大廈,還經過兩幢跟莫斯科大學主樓並列為“七姐妹”的斯大林時代的房地產遺產。

今天水上觀光根本沒有講解,連俄語講解也沒有。

上岸後逛一條專門招徠外國遊客的商業街。街上有個人耍著頂部有橡皮帶連接的兩根金屬管奇妙地拉出巨大的肥皂泡。

MOSCOW 莫斯科 -12

莫斯科 拉肥皂泡的人

在一家阿塞拜疆餐館吃了不太象樣的自助晚餐後,由雷切爾帶著參觀地鐵車站。

莫斯科地鐵係統共有 177 個車站,我們轉了馬雅可夫斯基、科姆索莫斯卡亞等 4 個精華中的精華。地鐵車站聲名遠揚,值得像博物館那樣參觀,莫斯科恐怕是世界上絕無僅有。

這些車站的共同特點是莊嚴豪華,拱頂長廊、浮雕彩繪、琉璃吊燈、五彩大理石地板、英雄雕塑,一切的一切都體現出 6 、 70 年前的新生的日益強盛的蘇維埃政權的驕傲和自信。三、四十年代許多西方知識分子在訪問蘇聯以後成了共產主義的信徒,原因之一就是像莫斯科地鐵車站這樣的工程給他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使他們相信,既然一個製度能為民眾設計建設出如此美輪美奐的公共設施,它也應該能為全人類打造出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物質財富極其豐富,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

遺憾的是,曆史的發展讓無數正直善良的人們徹底失望。

MOSCOW METRO STATION 莫斯科 地鐵車站 -2

莫斯科 地鐵車站之一

有關莫斯科地鐵係統的一些事實:

• 其一號線在 1939 年 5 月通車。

• 整個係統現有 12 條線路,全長 292 公裏,日均客流量超過 7 百萬,最高日客流量將近 1 千萬(莫斯科人口 1 千零 50 萬)。

• 每兩趟車之間的平均間隔時間為 90 秒。

• 12 條線路中, 11 條是從市中心向四郊展開的放射狀線, 1 條是環形線。在放射狀線上,如果車從外圍駛向市中心,報站廣播是男聲,反之為女聲;在環行線上,如果車順時針方向行駛,報站是男聲,反之為女聲。這樣乘客隻要聽到報站廣播就能判斷自己的去向,如果發現錯了,跳下車跑到對麵換車就是。

• 所有車站看上去一塵不染。牆上絕對沒有塗鴉,也沒有廣告。

• 除了入口處,沒注意到有什麽管理人員,遑論軍警。

• 1940 - 41 年間莫斯科被德軍圍困時,馬雅可夫斯基和其他幾個車站曾被用作防空洞。

今天最後的節目看紅場夜景。

少不了拍幾張克林姆林宮上的紅星的照片。

第九天

2007.8.7 星期二 晴轉多雲轉暴雨

莫斯科

今天去列寧陵瞻仰列寧遺體。

到紅場時列寧陵還沒有開放。又拍了些紅場照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

MOSCOW RED SQUARE 莫斯科 紅場 -2

莫斯科 紅場

有個巡邏的警察看到個穿著邋遢,戴頂壓舌帽,挎個書包的小夥子匆匆走過,就大聲呼叫並跑步追上去查看證件。

我永遠不能理解這種“以貌取人”的抽查的邏輯。假如這小夥子是個無證流浪漢,或者是居心叵測的什麽“分子”,除非是天生第一號傻瓜,他幹嗎跑到處處有明崗暗哨的列寧陵前招搖過市、自投羅網?

9:30 在亞曆山大公園裏的克裏姆林宮牆下找到參觀列寧陵的隊伍。前後都是大陸遊客。隊伍裏的大陸遊客恐怕占了 1/4 。周遊過大半個世界,在哪兒都沒見到這麽多的大陸同胞,包括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幾天。可見幾代同胞的革命情結之深厚。

有個 20 多歲的俄國小夥子向排隊的同胞兜售集郵冊,都是全套的蘇聯時代的紀念郵票。聽到我後麵的一個中年人評論說“都是假的”,那小夥子用流利的普通話回答說“中國都是假貨,俄羅斯沒有假的”。眾人大笑,不過還是沒人上鉤。

MOSCOW MANDARIN SPEAKER 莫斯科 會說漢語的俄國小夥

莫斯科 會說漢語的俄國小夥

10:40 才排到入口處,在那裏被告知我的背包太大,不準攜帶入陵,得到近旁的寄放處寄放。於是又花費了十幾分鍾和 120 個盧布。

排隊時間這麽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大量的“夾塞”。警察熟視無睹。注意到插隊的全是洋人,中國人都表現良好。

我知道列寧是小個子,但看到水晶棺裏的實體之小,還是有點吃驚。或許跟外層保護玻璃造成的透視效果有關。列寧的臉看上去比較接近常人的膚色,不像毛澤東和胡誌明那樣紅光滿麵,熠熠生輝,如同製作不太高明的蠟像。當然,列寧的臉色也絕對不是通常死屍的臉色。

建於二十世紀的北京的毛主席紀念堂、河內的胡誌明陵和莫斯科的列寧陵,毫無疑問全是公元前十幾世紀的埃及法老墓金字塔的現代翻版。當今全世界偏偏隻有宣稱信奉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共產黨人搞這一套形式上的“永垂不朽”,其諷刺意味未免也太濃烈了一點。

從 1953 年 11 月起,斯大林的遺體與列寧遺體並排躺了 8 年。那時這建築叫列寧-斯大林陵。根據蘇共二十二大決議,斯大林的遺體在 1961 年 10 月被移出,埋葬在陵後與克裏姆林宮之間的一小窄條的墓地上。與斯大林同樣埋在克裏姆林宮牆下的共有 125 人,其中既有各個時期的蘇聯黨政軍特首腦如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柯西金、伏羅希洛夫、加裏寧、朱可夫、捷爾任斯基等,也有臭名昭著的斯大林迫害異己的鷹犬-大清洗時期的檢察總長維辛斯基,還有超級名人如加加林。外國人中除了第三國際的一些領袖,最出名的是寫了十月革命實錄《震撼世界的十天》一書的美國記者約翰•裏德。不過死者墓上立有花崗石墓碑和頭像的隻有 12 人,包括斯大林。其他人墓上的標誌是釘在牆上的一塊小小的黑碑。最後一個享受被埋在克裏姆林宮牆下的榮譽的是戈爾巴喬夫的前任契爾年科,時值 1984 。

MOSCOW STALIN 莫斯科 列寧陵墓後的斯大林雕像

莫斯科 列寧陵後的斯大林雕像

列寧陵的一切中最令人不解的一點是它的平頂從斯大林時代起至今在五一勞動節或十月革命節被用作慶祝遊行和閱兵的檢閱台。

列寧陵見證的最悲壯的一幕是在 1941 年 5 月 1 日,當時莫斯科深陷重圍,危在旦夕,參加那天閱兵儀式的部隊從紅場直接走向戰場,其中許多人一去不複返。而它見證的最輝煌的時刻是在 1945 年 11 月 7 日,從前線凱旋而歸的部隊在那天接受勝利大閱兵時將繳獲的幾十麵德國軍團的戰旗拋在陵前的地上。

出列寧陵後取回背包,遠遠地拍了幾張列寧陵與克林姆林宮牆之間的墓碑的照片,又快速繞克裏姆林宮走了一圈。

克裏姆林宮大致上是個三角形,世人最為熟悉的是在二十世紀的大半歲月裏象征著世界革命中心的麵對東北即紅場的那條邊。朝著西北方向的那條邊外麵是亞曆山大公園。俯臨南麵的莫斯科河的第三條邊呈現的主要是宮內的教堂群和教堂眾多的金頂。

任何社會的穩定或動蕩大概都取決於政治權勢、宗教信仰和世俗人欲這三種力量能否互相製約,保持平衡。

MOSCOW KREMLIN 莫斯科 克裏姆林宮 -1

莫斯科 克裏姆林宮

經過亞曆山大公園時巧遇克裏姆林宮牆下無名戰士墓前衛隊換崗。此崗稱“第一崗”,原本設在列寧陵前,蘇聯解體後才搬的家。無名戰士墓上的長明火是從聖彼得堡的“亂莽場”上的二戰死難者紀念碑處引來的。

與團友們會合後一起吃午飯,然後隨嘉琳雅參觀克裏姆林宮。

今天才知道,克林姆林在俄語中意為“城堡”,俄國其實到處有克林姆林。

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在 1147 年初建時,隻是個孤零零的邊防哨所, 10 年後才有了木柵欄。它在 8 百多年的曆史上經曆了無數次的擴建、改造、焚毀、重建。而它的周圍在同一時期內經曆了荒野-小村-村落-小鎮-大鎮-小城-大城-都市的天翻地覆。今天的克林姆林被 2235 米紅牆圍繞,內有 20 幢塔樓、 4 座教堂和 4 座宮殿。建築之間是花園或廣場。教堂集中在教堂廣場,其中最重要的是有 5 個金色穹頂的聖母升天教堂,所有沙皇的加冕典禮都在那裏舉行。宮殿中包括赫魯曉夫時代建成的議會大廈,現為音樂廳。沙皇當年的住宅大克裏姆林宮在蘇聯時代用作最高蘇維埃的會議廳,如今是俄羅斯聯邦總統的官邸,即普京官邸。

MOSCOW KREMLIN GARDENS 莫斯科 克裏姆林宮 花園

莫斯科 克裏姆林宮裏花園

斯大林住的是幢很大不過看上去很簡陋的兩層黃色樓房。

從我參觀過的早期共產黨領袖的故居來看,生活方式之奢侈豪華堪與封建帝王媲美的大概隻有南斯拉夫的鐵托。

不清楚克林姆林裏的建築裏有多少是向公眾開放的。我們隻進了幾個教堂和由武庫改成的珍寶館。珍寶館的展品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半是曆代沙皇家族使用的服裝、飾品、車駕、器皿、珠寶等,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沙皇和皇後的皇冠以及封麵上鑲滿鑽石的聖經;另一半是各國贈送的禮物,其中各式各樣的酒壺、酒杯、餐具占了很大比例。據博物館文字說明,雖然所有這些珍寶都歸皇族使用,但它們依然屬於國家財產,任何人都不得將其出賣或據為私有。

克裏姆林宮裏引人駐足的還有兩個龐然大物:一是世界第一大鍾-重達 216 噸、高達 6.14 米的沙皇鍾。那座青銅鍾從來沒有敲響過。 1737 年它剛澆鑄完還沒從模子裏取出,就裂了一大塊,於是在模子裏躺了整整一個世紀,直到 1836 年才被移到伊凡鍾樓前的現址。光那塊裂片就重 11 噸半。與沙皇鍾比鄰的是世界第一榴彈炮-將近 38 噸重的沙皇炮。置於炮前的 4 顆炮彈每顆重 2 噸,然而其直徑明顯大於炮筒的口徑。據說那些炮彈是在聖彼得堡特製的,聖彼得堡人故意跟莫斯科人開了個玩笑。 1980 年對沙皇炮進行徹底分析時發現炮筒裏有火藥的痕跡,說明那炮至少發射過一次。

4 點不到出了克裏姆林宮,走在亞曆山大公園裏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趕緊找地方躲雨。雨停後在一家小超市裏買了今後 4 天西伯利亞火車旅程中所需的飲料和食物。

回旅館吃了晚飯,正往車上裝行李時狂風驟雨。

雷切爾為我們在午夜上火車前安排了一場音樂會。去劇場路上傾盆大雨,下水道來不及排水,馬路成了池塘,許多交通燈也湊熱鬧罷了工,車輛於是自行其是,紛紛搶道,後果是誰也動彈不得,每個十字路口都成死結一團。我們的車左穿右拐,見縫插針,穿小巷,上人行道,走逆行線,超車無數。盡管如此, 7 點出發,到劇場已經 8 點半,晚了半個小時。途中雷切爾接到個電話。她告訴我們是合唱團的指揮打來的,他見雷切爾和我們遲遲不到,在為我們擔心了。喬安娜馬上說:“哇,這可不是一般的公關!”

演出跟聖彼得堡一樣,也是小組唱, 5 男 5 女加指揮,都是中年人,沒有伴奏伴舞,沒有眼花繚亂的燈光煙霧,沒有花裏胡哨的服飾和裝腔作勢的手舞足蹈,更沒有赤裸的大腿半裸的胸部。這是歌唱家的歌唱藝術。這是陽春白雪,盡管他們唱的不少是民歌民謠。

MOSCOW 莫斯科 -16

莫斯科 混聲合唱

9:20 表演結束,雷切爾隻來得及跟那指揮匆匆交換飛吻,就帶我們上車趕到火車站。

站台上人頭擁擠。不過列車到了以後,上車速度很快。開始列車員還檢查護照(我們的車廂估計是專門讓外國遊客乘的),一會兒就放棄了。

11 點離開莫斯科。

莫斯科印象點滴:

• 與聖彼得堡相比,莫斯科保留著多得多的蘇維埃時代的色彩和痕跡,如街頭馬克思和列寧的雕像,更不用提那些最宏偉的建築如“七姐妹”和地鐵都是斯大林的那幾個“五年計劃”的核心工程。

• 莫斯科的商業氣氛也比聖彼得堡濃烈得多。

• 年輕女性打扮時髦,坦胸露肩。高跟鞋在石塊鋪成、不甚平整的人行道或路麵上噔噔而行。

• 暴雨中交通失控的混亂讓我想起當年廣州的街頭(不知道要是類似的情況發生在悉尼或堪培拉,澳大利亞人會如何反應)。

• 在旅遊點常能聽到普通話或各地華語方言。

第十天

2007.8.8 星期三 晴

橫貫西伯利亞火車

車廂裏兩個雙層鋪,喬安娜和湯姆睡下鋪,斯黛樂和我睡上鋪。有空調。廁所馬桶的坐墊上套著塑料套,旋轉一個機關可使其一頭出一頭進,以保證坐在屁股下的那部分永遠幹淨。這是在俄國看到的唯一領先世界的例子。

雷切爾的鋪位在另一車廂。

早上醒來時已經 8 點 20 。出門 10 天,這是第一個睡足 8 小時的晚上。有規律地震動的火車對我來說無異於溫馨的搖籃(在嬰兒時期我恐怕沒有享受搖籃的福氣)。

在睡夢中經過了伏爾加河。

喬安娜和斯黛樂說兩個男人都打呼嚕。我想我也許比不上湯姆。

中午停靠距莫斯科 957 公裏的基洛夫。

橫貫西伯利亞鐵路的主幹線起自莫斯科,止於符拉迪沃斯克( Vladivostok, 即海參威, 1858 年璦琿條約簽訂以前屬於大清帝國),全長 9288 公裏,跨越 7 個時區,是連接歐洲俄羅斯與其遠東疆域和太平洋海岸的大動脈。工程在 1891 年啟動, 1916 年通車。

當初設計時為了減低成本,避免與各地地主的衝突,故意讓線路從沿途城鎮外圍繞道而過,因此鐵路沿線幾乎全是連綿不斷的白樺林和荒草地。車站周圍才有小村莊。村裏住宅絕大多數是原木平房,偶爾能見到二層的樓房,也是沒有油漆、外貌似久經滄桑的木房。建築通常有柵欄圍著。柵欄裏的小園多半荒蕪,菜地極少。

一個小站站台邊有列寧半身像。

TRANS - SIBERIAN 穿越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 站台邊列寧像

喬安娜和湯姆玩拚詞遊戲( Scrabble )。喬安娜在昆士蘭州的比賽中得過名次,所以是高手,永遠胸有成竹,湯姆的水平跟她差得太遠,往往想半天才拚出個詞來,自然屢戰屢敗,不過他有屢敗屢戰的勇氣和韌勁。

拚詞遊戲不僅需要大詞匯量,還需要耐心。這兩者都是我極度欠缺的。

我帶著耳塞聽著音樂,看一會車外風光,看一會《斯大林-紅色沙皇的宮廷》,又睡一會。

斯黛樂或看書,或參加拚詞遊戲。雷切爾也玩了會拚詞遊戲,她的水平實在不敢恭維。

飯前飯後大家聊天。

喬安娜說她近 20 多年前曾在湯姆手下工作過半年,一直記得湯姆。後來兩人各自成家,生兒育女,又先後離婚。在此期間,因為都跑馬拉鬆,他們有過幾次邂逅,但湯姆根本不記得喬安娜了,喬安娜也就沒有打招呼。喬安娜有個親戚是湯姆的同事,所以她一直了解湯姆的大致情況。最後在一次馬拉鬆比賽前,她思想鬥爭了好幾個星期。她說她知道如果主動去找湯姆,就一定會發生什麽事情。結果不言而喻。如今他們在一起已經 6 、 7 年了。湯姆自己開診所。喬安娜在幾年前賣了診所,現在在幾個診所之間當代班醫生。

斯黛樂的外婆是拉脫維亞猶太人,避難到以色列,在那裏遇到她外公,一個英軍士兵。兩人在五十年代初移民澳大利亞。斯黛樂的父親也是拉脫維亞猶太人。她說她家的規矩非常嚴格,她和她妹妹從小就過跟其他澳大利亞同學很不一樣的生活。

斯黛樂和雷切爾今年都 34 歲。

雷切爾的電腦能放錄象。我出門前買了幾張作為禮物的 BBC 出的偉大的 David Attenborough 講解的動物紀錄片,就拆了封邀大家一起看。算是下午的一點變化。

在一個站台上從農婦那裏買了點烤雞腿、蔬菜色拉、草莓和方便麵。

第十一天

2007.8.9 星期四 陰轉雨

橫貫西伯利亞火車

依然是聽音樂、看窗外風光、讀書、聊天、睡覺。

TRANS - SIBERIAN 穿越西伯利亞 -7

西伯利亞

白天睡那麽多,居然絲毫不影響晚上的睡眠。

天氣始終不好,也沒見太多值得一拍的景色。

停靠的大站有葉卡捷林娜堡(Yekaterinburg, 原名斯維爾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距莫斯科1,778公裏)、秋明(Tyumen2,104公裏)和鄂木斯克(Omsk2,676公裏)。葉卡捷林娜堡前麵一公裏處是歐亞兩洲的正式分界線。

今天雷切爾才從她同車廂的旅客處了解到我們的車票其實包括每天一頓晚餐。昨天我們沒去餐車,就算自動放棄了。

第十二天

2007.8.10 星期五 陰雨轉陰

橫貫西伯利亞火車

基本上一路整天直到黃昏都在下雨。

火車在停靠距莫斯科 3,303 公裏的新西伯利亞( Novosibirsk )站後離開了橫貫西伯利亞鐵路的主幹線向南行駛,隨後經過的車站都是些小地方。

沿途景色好象有所變化:出現了大片的農田,有的剛收割完,有的已經翻耕耙平。村落也好象密集了些。看到了奶牛和在雜亂的菜園裏幹活的老婦。不過還是沒見到多少新造或新修的建築。

TRANS - SIBERIAN 穿越西伯利亞 -8

西伯利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