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有興趣地收看了,正在央視《百家講壇》播出的由複旦錢文忠教授主講的《玄奘西遊記》。錢老師用曆史考據,合乎邏輯地推理,為我們展現了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者--玄奘大師,他已經跨過佛教這個領域,成為中國曆史上和古印度曆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關於玄奘,錢老師已經說得很好了,這裏自不必再提,但在演講中出現一個問題,值得研究一下.錢老師說到玄奘大師到達印度後,參拜過一尊菩薩像時,玄奘在自己的記載中說,此尊像叫做觀自在菩薩,而不是我們大唐人所說的觀世音菩薩.於是錢老師說這是玄奘大師為我們糾正了一個錯誤,在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至今還這樣稱呼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原來應該稱作為觀自在.我認為這種提法是錯誤的,或者說不全麵的,錢老師是位精通梵語的曆史學家,是位佛教研究家,出現這種誤解原因是錢老師隻是從佛教曆史,文獻角度去認證,而沒有從佛教內涵去認證,就猶如一位氣功師,要在修行中去悟到氣功的道理,而光停留在書本上是無法了解氣功是什麽一回事一樣。
以下我從兩方麵來闡述觀世音和觀自在這兩個名字的由來和區別.先簡單介紹一下佛教經文的翻譯,從東晉開始,翻譯經文已經脫離了個人行為.有國家主持,多數人的,大規模的翻譯.比如,著名的鳩摩羅什大師在弘始五年即403年譯《大品般若經》時,手執胡本,口宣秦語,兩釋異音,交辯文旨.秦王姚興親自主持,在下五百餘人,詳其義旨,審其文中,然後書之,前後化了近一年時間,再進行校對工作.完成這部經足足化了兩年以上,<見《高僧傳》>到了玄奘的唐朝,翻譯佛經規模更大,所以一個名詞,一句經文不會隨便以個人觀點寫進譯本裏,玄奘即使將"觀自在"用在《般若心經》裏,也會得到在下眾多法師極大多數的肯定的.翻開浩如煙海的大藏經,詳細記錄了觀世音或者是觀自在菩薩的有四處,《華嚴經》裏稱觀自在菩薩,此經是唐朝般若大師所譯,《楞嚴經》裏稱觀世音菩薩,此經是唐朝般刺密帝大師所譯,《普門品》裏稱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之《法華經》,為鳩摩羅什大師所譯.而鳩摩羅什大師和玄奘大師都譯過《般若心經》,都稱觀自在菩薩.歸納地講,在玄奘大師的時代之前和之後,都同時出現了觀世音,觀自在兩種稱呼,這就不存在玄奘大師回國主持譯經工作後就糾正了以前經文的錯誤,使得以後的經文再沒出現過觀世音的稱呼的說法了.因為極為重要的《楞嚴經》是出現在玄奘大師身後.
其次我從經文的內涵來敘述一下觀世音和觀自在的區別,我們在參拜佛,菩薩時,決不是曆史上真有這樣對號入座的人物存在,比如說到文殊菩薩,它專指一個修行法門,法門有其名稱和意義,即佛學說的理和性.觀世音菩薩是從理上說的,觀自在菩薩是從性上說的,比如我們說今年的教師節舉行的活動非常有意義,這裏稱的教師是廣義上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再比如我們說在今天的語文課上,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了《史記》.這裏的老師一定是指某某學校的某語文老師.那麽我們常稱的菩薩應該是前者廣義上的.為什麽晉朝的鳩摩羅什大師在《般若心經》裏和玄奘大師一樣在經文一開頭就用觀自在菩薩這個稱呼呢?原因是緊接的第二句的後半段說,"照見五蘊皆空",這裏的"照見"就是觀照,就是觀的意思."五蘊皆空"就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以後就是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也就是自在的意思,所以稱觀自在菩薩是和全文相符合的.《楞嚴經》裏稱觀世音菩薩的原因就容易明白了,那一品的名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聞音而通的法門當然是稱為觀世音.《法華經》《普門品》裏,是佛告訴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大恩大德,以下節選一部分:‘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即答言:‘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很顯然按照上下經文,即使是玄奘大師主持翻譯《法華經》也會稱他觀世音菩薩,絕不會用觀自在菩薩吧!
最後小結一下,供高一層佛教信者,佛教學家參考,《華嚴經》裏的觀自在菩薩是證得第七回向菩薩,《普門品》裏的觀世音菩薩是證得初地位菩薩,《楞嚴經》裏的觀世音菩薩是證得第七地位菩薩,《般若心經》裏的觀自在菩薩是證得等覺位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