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王維視線走進陶淵明》其二

(2024-08-10 03:41:41) 下一個

 

 

       若要理清同屬“田園”風格的陶淵明和王維之不同,筆者覺得當從他們最接近處開始分析,最接近處無疑是陶淵明之《桃花源記並序》,縱觀漢文學曆史,若說清人編撰《古文觀止》匯總曆代“登堂級”名篇,那麽《桃花源記並序》堪稱其中“瑰寶”,陶淵明擱置五言詩,就此篇足以證得“文壇大家”之譽。後人模仿《桃花源記並序》寫文作詩不計其數,其中當推唐代王維的七言樂府詩《桃源行》能與之並肩。 清詩人王士禛有評: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韓退之、王介甫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麵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此處“自在”兩字評得相當到位,現代許多學者對此兩篇的注解評論做得很多,在此筆者視從比較文學的思考範疇對以前不大注意部分加以補充。
 

        《桃花源記並序》作為一個樣本,不用筆者多費筆墨,當要注意的是,此篇是陶淵明晚年所作,相對於忙於農耕,乞討,尋酒而歡的早年,陶淵明創作此篇的年代在思想上已經有相當的沉澱。近代學者傾向作品受《道德經》影響,陳寅恪先生在《金明館叢稿初編》考證《桃花源記並序》是描寫抵擋胡人入侵的北方“塢壁”之“理想國”狀況。至於文章寓意被認為是:支撐外界社會製度不是平民生活幸福根源,一切政治製度、機構都是多餘且破壞和平安寧的根源。陶淵明想往洪荒年代的自由世界等都是極為無聊的解讀和後人自以為是的階級史觀。其次《桃花源記並序》的組成是序和五言詩。被後人稱道的是這篇序,整篇文體白描省淨字字簡樸,讀者不自覺地被套進作者設置的虛無境界,其原因還是陶筆下的虛無世界之元素都來於現實。文章結尾“不複得路”、“規往未果”讓後人等到今天期盼詩人再續故事而欲罷不能。可作者又在正文古詩中透露了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複還幽蔽”,乃因“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難怪蘇軾直言: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
 

        再看王維的《桃源行》。七言詩總比五言詩在內容上來的豐富,格律詩雖起於南北朝,盛於唐代,在陶淵明處於“聲律詩”和“格律詩”交替時代,《桃花源記並序》的正文五言詩古樸平淡在情理之中,而王維若將著名《桃花源記並序》的“序”部分用七言詩來表現,可謂“隨手可得”。但他並沒有這樣去寫,這是王維高於常人之處。考證王維作《桃源行》年方十九,他要在十年後登堂入“進士”開啟仕途生活,雖自幼受家庭影響篤信佛教,筆者覺得寫成《桃源行》之時的王維,對仕途之挫折和隱居還沒有充分的思考過,即《桃源行》時之王維和日後觀陶淵明之王維在履曆和思想上早已時過境遷切勿混淆。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鬆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隻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圍爐詩話》的作者吳喬對詩文有這樣比喻:“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要將散文改作詩來表現,決不僅是一個語言形式之改變,它必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桃源行》正是如此。詩開端即展現出一幅“漁舟逐水”的畫麵: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盡豔麗色調繪出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此處絢爛景色和盎然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境界,而事件之開端也蘊含其中。《桃花源記並序》中必須要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料,化作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和體會。在畫麵與畫麵之間,王維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描敘,來牽引連結,並提供線索,引導讀者想象,循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進。“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讓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思緒跟著進入了桃源,被無意地引進另一幅畫麵。
 

       “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麵前了:遠處大樹似攢聚藍天白雲中,近處繁花茂竹遍於千家萬戶。這兩句由遠及近,雲、樹、花、竹相映成趣。畫麵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為讀者留出足夠想象之空間,任意思而得之。而所謂詩之韻致如“酒”的醇味,也蘊含其中。接著讀者又隨著漁人進入另一幅畫,“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桃源中人遇見外來客之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感到服飾上的明顯差異,隱括了陶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之意。
 

         詩之中間十二句為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後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麵和生活畫麵。月光,鬆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陽光雲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麵,各具情趣。夜景取靜,晨景取動充滿著詩情畫意,此處深感王維構思精妙,無論場景,用詞對稱無暇,難以相信此詩出於一名弱冠少年,後人稱摩詰“畫入詩”,《桃源行》在描寫人物時,以“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之關心。“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曆:“峽裏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雲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歎,文勢躍入紙上。相比《桃花源記並序》的理想淳樸的生態,王維筆下確有一些“仙氣”。
 

           最後一層詩文節奏加快,有別於《桃花源記並序》的平鋪敘述,王維緊扣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和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寫意般將情、景、事在這裏完全融合,在敘述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雲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留下的隻是一片迷惘。最後結尾四句和起首遙相照應。起首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最後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王維《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並序》作比較,可謂二者皆有精彩之處。散文長於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敘述有時間,地點,人物的鋪陳,將讀者慢慢引入不與現實景觀脫鉤的理想場所。而這些在詩中卻“避實就虛”,讓讀者瞬間闖入畫中開啟無盡想象。詩中構出的一幅幅畫麵反轉自如,在調動讀者想象力中回蕩美的感受,此為“詩之所以為詩”。王維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筆者覺得詩中的“靈境”非“仙鶴作駕”,“騰雲駕霧”爾,亦有雲、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內容和《桃花源記並序》無本質出入,隻是作詩用詞上的修辭而已。
 

         正如上述所敘,弱冠的王維在作《桃源行》之時,未必在思想根源上推崇陶淵明,而僅僅出於對《桃花源記並序》之純文本的青睞促使他寫成七言詩《桃源行》,蘇東坡推崇陶淵明也是在他仕途遭受坎坷,貶去黃州後,好詩好文如雨後春筍成就東坡,所以遭遇荊棘才會想到與己同病相憐的古人,在孤獨處找到知音,王維一生半官半隱仕途亦坎坷,尤其遇到安史之亂後被下獄,王維晚年用詩總結“陶淵明現象”將是後文重點。
 

                附《桃花源記並序》欣賞: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複湮,來逕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複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   待   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俞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感謝閱讀留言,誇獎化作動力,戒驕戒操。再拜。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俞頻的文章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字字珠璣,引人入勝。看完他的文字,仿佛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獨特見解。期待更多俞頻的作品,讓我們能夠不斷受到啟發和感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