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經依賴、條件反射及對稱
2008-7-18
不久前,我很興奮地閱讀了道格拉斯·諾思的《理解經濟變遷過程》一書,讀到了‘路徑依賴’這一概念,想想也真的是那麽回事,我興奮地向一個朋友介紹‘路徑依賴’,人家聽罷精準地一言辟之:“這不就是因果關係嘛!”,嗬,真是精辟!我無言以對,做了個鬼臉了事。
路徑依賴
附件一。實際上,我們的個人生活都充滿了對‘路徑的依賴’,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現狀都有一個清楚的解釋:“因為、、、所以、、、”,都有太多、太多的‘假如’了,每個人都可以靜默地想:‘假如,我當初、、、’,每個人對他自己的假設都有自己的答案,同時,每個人對他自己的假設都沒有真實的結果。
這就是現實。
知識的應用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路徑依賴過程,路徑依賴以兩種方式作用於我們:經驗(傳統),個人的或社會的;依據特定的價值體係對新的環境所作的反應,即特定主體對環境的條件反射。
對於生物而言,路徑依賴的基礎是經驗,記憶;對植物而言,其基礎則是基於生物的本能,體現為‘植物對其環境的條件反射’。
在‘個人經驗’這個方向上,我們可舉出‘家族生意’、皇權的遺傳、家族的從業傾向; 在‘社會傳統’的方向上,我們可以列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為例,我們可以輕易地在當前的中國資本主義中找到計劃經濟的遺物,在建國後,我們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建立了我們的銀行體係:中行、建行、農行、工商行,意欲按行業歸口管理社會經濟體係,這個體係沿用之今,但從今天的現實看,各行業的運行需要這樣的管理嗎?這樣的管理已經名存實亡了,1980年以後建立的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算哪個行業的?以後進入中國的外資行呢?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在‘特定主體對環境的條件反射’,我們可以以互聯網在中國的經曆為例。
互聯網,以他的自由、高效、隱秘為特征,在中國卻倍受磨難:非要讓‘自由的’的受到製約,‘高效的’受到壓抑;‘隱秘的’變為公開。這樣的企圖在現實裏注定是徒勞無功的,經濟上是浪費的,政治上是令人惡心的。
1996時,我還要到公安局去登記我使用,現在好了,不用登記了,但此網卻有別於境外的網絡,在虛擬的互聯網中,有一個真實的機構,叫‘中宣部’,限製著互聯網上的內容;有一種警察,叫‘網警’,監察著網絡;有一種技術叫‘金盾工程’過濾著中宣部不想讓國人知道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依據特定的價值體係對新的環境所作的反應’。
順便提一下,‘金盾工程’,附件四,到2002年時已投入了64億人民幣---引自中央電視台的報道,但,真是浪費,從網上隨便下載的反屏蔽軟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除它‘偷窺與限製’的功能。當然了,把金盾工程說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對的,他畢竟還有保安、認證及濾毒的功能,但好像用不了這樣破費,微軟、各銀行、及很多很小的軟件公司都做得到,‘金盾工程’還有一個好處是不起眼的:能幫少數人掙大錢。
‘脫了褲子放屁’在老百姓的眼裏是臭招,但卻是件合法理的事情,老百姓哪裏懂得‘脫了褲’的好處:脫掉的是別人的褲子,體現‘我’的是權力,滿足了自己的觀淫癖。
條件反射
參閱附件二。
在中學的時候,坐在教室裏,大約是在76年前後,聽老師講‘條件反射’的時候,隻是記住了巴甫洛夫和他的狗,然後把一塊骨頭放到同學的書桌上,再喝令他張大口。僅此而已。
直到2005年左右,我才恍然大悟,現實,我們麵對的現實,都是‘條件反射’的結果!就像《尼羅河慘案》裏波羅所說得那樣:“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波羅私隱了另一點:“月亮底下也沒有新鮮事!”
條件反射,所要區分的是主體與環境,但要強調一點的是:主體是環境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忽略了這一點就不會得到正確的結論。
如圖一所示,環境決定了思考的前提,思考導致了行為,行為產生了結果,結果構成了新的環境。
兩個特例:思考不產生行為及行為的結果對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
但無論如何,‘環境決定了思考的前提’,換言之,‘行為與結果’是思考主體對環境的條件反射的結果。
作為分析的起點,我們要認真分清楚的到是‘誰是思考的主體?’,‘他(它)的環境是什麽?’。
‘思考的主體’也不一定是有思維能力的生物,他也可能是植物、或者是沒有生命的事物。
有此產生了一個怪論:‘沒有生命的事物可以思考!’。把石頭扔到玻璃上,玻璃就將跟據石頭的衝擊力----動量,及自己可以忍受的動量決定它的反應的性質與程度:局部破損、裂開還是破碎。-----比人的計算更為精確!
這是什麽?條件反射!
(此處圖,可惜我不會粘貼)
試錯法,據文化人,波普,1957年,講‘是人類及個體進步的起點’。‘試錯法’:猜測與反駁,實際上隻是在思維主體在特定價值觀考量下的條件反射。波普與巴甫洛夫不同,換了個方向,從‘人’的角度,我們描述了條件反射。其過程很像在博弈論裏加入‘信息’這一概念。
條件反射的例案
人類的戰爭----條件反射(後補)
選址1:海邊的冰激淋店
在博弈論裏有一個案例:海邊的冰激淋店。同一條海岸線上,有兩個賣冰激淋的人A與B,最初他們都會選在海岸線的中間,由於產品雷同,他們會都產生‘地域劃分’,遠離對方的念頭。
如何‘地域劃分’?最合理的辦法是各占一半,於是,A設在1/4處,B設在3/4處。
最初的穩定過後,A會覺得‘我向右移一些,就可以得到B的一些客人’;同理,B也會想‘我向左移一些,就可以得到A的一些客人’,於是兩個人都會向整個海岸線的1/2處移去。
這樣的遷移何時結束?隻有他們從新回到‘整個海岸線的1/2處’,不再以地域的爭奪來或得利益。
這時候,取得利益,就不在於客人的來源而在於產品的口味與質量了。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A與B隻是我們在菜市場裏所見到的最一般的小販,他可能連個像樣的名子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出來,在他的家裏,不會有書房、書架,偶爾可能有幾張報紙,還是用來做包裝用的,總之,他們絕不會懂得博弈論,更不會用博弈論來指導他的行為。
他們隻會想‘如何才能多掙些?’
. 他們知道‘地域劃分一下,我會多掙一些’;‘我侵占一些他的領地,客人就會多些’;、、、當他們都‘侵占’對方的領地之後,不約而同地重聚在1/2處了,此時他們發現:最後的競爭在質量上。諸如:好酒怕巷子深、祖傳秘方、專利、創新等都是說得這個道理。
一個路邊小販,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得這樣深奧?實際上沒什麽,他隻是想了一個問題:“如何多掙錢?”,看著自己的錢包,想著怎麽做而已:條件反射!
此案例,最接近真實的情況是,在一條海岸線上,最初,隻有A,他會選在海岸線的中央,這樣,哪邊的客人都不會走得太遠;B看到了:‘A買冰激淋可以賺錢。’,他也學著做,A,會下意識地、自發地排擠他,但,由於限製種種,才會發生上麵所描述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肯德基與麥當勞是在我國見到的兩家快餐店,有心得人總會看到有兩個有趣的現象:
站在肯德基或麥當勞門口的台階上,你環顧左右,總會看到另一家------這就是‘地域的競爭總會回到1/2上。’;
肯德基與麥當勞產的產品雷同到了你往往分不清你想吃的東西在哪家店裏賣-------‘取得利益,就不在於客人的來源而在於產品的口味與質量’。
選址2:同址的店更
在我的辦公室樓下,有間麵街的店麵,5年來換過了很多租客了,現在又在招租了,門口掛著“旺鋪招租”,我跟太太走過,笑著對她講:“你看,招租的都是‘旺鋪’,下崗的都是‘人才’!”
5年來,這個店麵做過的有:咖啡廳、快餐店,中餐館、地產中介。
我是這樣理解這個現象的:
店麵已定,在周邊環境既定的情況下,每一個店主的經營都是一個實驗,在一個黑盒子裏的實驗。
分別把咖啡廳、快餐店,中餐館、地產中介放到這個黑盒子去,看看產出的是什麽。
產出的是更多的錢,那麽店主就做下去,反之,店主就選擇關店;隨後,另一個店主換一個產品(店)放進去試試,看看能不能變出更多的錢來。
這個過程可以看成是店址在選擇商店,直到,有一個店,把它放進去之後可以變出更多的錢來為止,這個店址的選店才會結束。
這同是‘條件反射’的結果,但,好像我們同常不做這樣的理解。
環境與個人生活
環境改造人
這一生活經驗有多少人相信我不知道,但這是一個不需任何證明的法則。
通常的情況下,我的生活很正統,但你把我帶到歌舞廳裏去,我也會找小姐,‘不找?對不起你!’,去的久了就難免會有外遇,那地方就出這東西!------條件反射;但把我放到辦公室裏,我就會靜靜地寫下一篇‘道德經’。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理,當你把一個清白的人放到一個隻有權力沒有製約,光麵堂皇地講空話的機構裏,你會得到什麽呢?當連停車場的保安都懂得‘給票慢一拍,可以得到收益’的時候,你還能希望什麽嗎?當謊言成了我們生活的主體的時候,你還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嗎?
角 色
屁股決定嘴巴:吃什麽、說什麽。
杭州機場的餘世維:他設想了一個場景:當總經理的兒子會家擺譜;結論是在不同的環境下,人們充當不同的角色,角色---環境要相適應。但,餘世維忘了他自己也是個角色,垃圾郵件的製造者。
理論的社會實踐
馬列主義,我們都很熟悉了,從蘇聯開始在中國、西班牙、非洲、美國及北歐都有過社會實踐,命各不同。
非洲有很多不同版本的馬列主義,我有耳聞,知之不多,成氣候的沒有;
蘇聯的馬列主義垮了,驚得中國一身汗;
中國的馬列主義,就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嘴上說的是的馬列主義,手裏拿的是資本主義’,美名其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美國,馬列主義找不到它的立足之地;
北歐的馬列主義,好像隻剩下馬克思主義了,與我們的有很大的差別,在我們的文字上也不多見,被遺忘了,有意地遺忘了,他像一麵鏡子,但沒有豬喜歡照鏡子。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可以在任何社會裏試試。把‘馬克思主義’放進這個黑盒子裏試試,看看產出的是什麽,如果社會的主流覺得好就走下去,覺得不好就換個招試試。
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捷克思洛伐克、越南、柬普寨等都試用過‘馬克思主義’法寶,但感覺都不太好,都換了招。
蘇聯也用‘馬克思主義’試了試,感覺不太好,換了招術。
中國用的是已經看不出模樣的馬克思主義了,被官方美譽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言歸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實踐可以看成是一個社會的黑盒子實驗。在不同的國家裏,黑盒子,放進去‘馬克思主義’看看出來的是什麽,可以持續多久。最後的答案就是‘馬克思主義’對這個國家(黑盒子)的條件反射的結果。
從非洲開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捷克思洛伐克、越南、柬普寨及蘇聯的實驗結果我們都看到了,中國的結果在哪裏呢?很快!2018年前後,畢竟,一個社會不能靠謊言維持。
題外話,為何在不同的國度裏馬克思主義壽命有異?我猜想是社會的資源所致。社會資源較多的國度,‘馬克思主義’掌權後就會生存的長些,反之就會短些;社會資源包括了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了人類史中最為殘暴的一麵:軍事暴力,在蘇聯體現的是內戰,在其他東歐國家體現的是‘解放’,二戰的解放,我也因此懷疑希特勒是蘇共黨員,是斯大林的同誌!
在非洲與中國同是以內戰為表征的。
維持‘馬克思主義’政權,在戰爭之後就是靠‘無產階級專政’了,軍隊與警察。所以才會有‘黨天下’、‘民不藏槍’之說。
‘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結果是什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胡攪蠻纏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進化’為資本主義,最後,連馬克思,如果他能活過來的話,也不認得的馬克思主義!
國家與戰爭
在1945年以前的國際社會基本上是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國與國之間誰看誰不順眼都可以隨便找個借口打一仗,國家間的競爭同常是以資源掠奪為手段的,入侵別國,掠取對方的資源。這是競爭的初級方式:‘地域的競爭總會回到1/2上’。
在1945年以後,聯合國成立了,對隨意入侵別國做出了法律範疇內的限製,此後的國家間的競爭則轉化為對內部資源的開發:提高受教育水平,發展新的行業(產品):‘取得利益,就不在於客人的來源而在於產品的口味與質量了’。
權力與腐敗
腐敗,這是一個講得爛得不能再爛的題目了,決大多數的文稿都不著邊際,如果不是有什麽其他因素的話,我就會很懷疑作者們的智力水平。
腐敗,多年來,一直在反,案子卻越揭越大,直到揭案者手軟,被當權者喝令:到此為止。那些大的貪官汙吏,陳良宇、黃菊、賈慶林,我們還要尊稱為‘領導’,這樣地領導還有多少呢?胡先生也不知道,他不知道下次開會時缺席的將是誰,誰的屁股底下沒有‘一灘屎,誰都有可能,但隻要沒有政治利益的衝突,一般都會在。
我試著換個角度看。
把‘腐敗’作為結果來看待,腐敗的產生過程可以看作一個黑箱,不用去探究他的細節。 從‘案子越揭越多,越揭越大’這一現象出發,我可以猜想:我們有一套很好的、有效地產生腐敗分子的機構設置!換言之,我們的製度天生就會產生腐敗分子。機構設置有問題,那末,那隻‘聰明的豬’就會等在那裏。請查閱“智豬博弈”(Pigs’payoffs)。
把一個純潔的青年人放在這個機構的入口處,加以時日,從出口處,你可以有很大的機會得到一個腐敗分子。
我的一個好友,其女婿在軍隊裏,上尉軍銜,結婚後擬轉業,老丈人就發愁了,政府安排個工作沒有問題的,工商、稅務或警察,都是很多就業者想進都進不去的,要花錢進的政府部門,但進去以後呢?他會好嗎?保持正直能生存嗎?家庭會穩定嗎?
為什麽?權力與道德崩潰。
當權力得不到製約時就會產生變異,即腐敗,當局好像並不承認這個結論。沒有外在的製約,沒有掌權者自身道德的製約,而權力不被私有化----那一定是出鬼了!參閱附件五:報複性執法根源何在?
題外話
什麽樣的人才會作為‘腐敗分子’給抓出來?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
被抓出來的腐敗分子都有一個特點:小團夥,高利潤。
如果,他們把圈子拉得大些,利潤水平降些,他們的安全將是有保障的,換言之,他們不要太貪得無厭了,同誌們是可以接受他們的,老百姓會很無奈的。
你可以到各地看看,每個城市,最好的地段,都是政府的住宅區;每個城市最漂亮的辦公樓都是政府所有;公車的數量與質量也是令人淌舌的,驚為天數。
更有甚者,中央政府幹脆把南海、中海、北海,劃地為禁,南海、中海被政府占為私有,辦公、住宅一體化了,占地麵積比故宮還要大。
(此處為google eath上的中南海與故宮的地圖)
我曾跟朋友笑談,中南海像一個‘泄了精華’的陽具,中國要想富強,政府首腦就要搬離這個衰具。
前不久,有一篇報道,深圳要在兩個小區之間的一段路上修建一個地鐵站,被建在了商品房的一側,‘地鐵站外牆距居民樓僅4.88米’,而國際標準是30米---引自附件六,同時,修了一條地道與另一側相通,後來,被記者揭出另一麵的小區是政府的處以上公務員住宅,地鐵工程還是違章工程,沒有被批準開工。
設身處地地想想看,你是否願意,當你打開窗戶時伸手就可以摸得到地鐵站的屋頂?我昨天,2008 7 30,開車路過那裏,看到在施工的圍牆上掛著紅色的條幅:“支持地鐵建設 共創和諧深圳”,真噎人;那感覺像強奸犯色迷迷地對他的‘寵物’講:“請好好享受一下吧!”。
(此處為工地照片,可惜我不會粘貼)
很久以前,看鳳凰衛視的一個座談,竇文濤在那裏調侃:“當強奸不可避免的時候,你最好閉上眼睛享受!”,我聽了覺得很惡心,卻又說不出什麽,默默地想,‘反正,我不會遇到!’,他隨後介紹到,這是‘專家’們的意見,不是他的原創。真他媽的!
“支持地鐵建設 共創和諧深圳”,與老竇的建議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真沒有想到,黨的幹部們不僅有創意還有富有幽默感!
我不知道,當地鐵通車以後,左岸的居民會以怎樣的心情與麵孔看待右岸的居民,會‘共創和諧深圳’嗎?
有位牧師曾說過類似的話:當法西斯殺害社會民主黨人和共產黨人時,我沒說話;當他們大肆屠殺尤太人時,我沒有說話;但有一天他們要殺我的家人時,也沒有人替我說話了。----附件六
我真沒有想到:我真的被‘強奸’了,在光天化日的在馬路上,在五星紅旗下,三個代表給輪奸了!
事實上,貪官汙吏們沒有錯,錯在我們,我們在姑息養奸,反受其害。
在這個案例裏你看到腐敗份子了嗎?沒有!一個也沒有,但小利益團體的狹私是顯而易見的,你還說不出什麽來。附件六:深圳一地鐵站工程被指為避讓“處長村”緊貼居民樓。
集體腐敗,或稱‘小團體腐敗’、製度性的腐敗,比腐敗分子更可怕,危害也更大,更久遠,無奈得很,我們還起訴不了他們。
條件反射與路經依賴
點與線
條件反射=點;路徑依賴=線(侯補)
樹、樹的遍曆
信息傳遞,曆史。作為個人與社會,我們沒有可能‘遍曆宇宙之樹’,一般而言,人生無回路,社會過程尤其如此,我們隻能借讀別人的信息:曆史,了解、類比另一條路徑。
我個人認為‘條件反射’比‘路徑依賴’的外延更為廣闊些,後者僅適用於有生命的物體,但它不一定有思維的能力,隻要有生物的本能,並依據此種生物的本能不斷地對其外部環境作出相應的‘條件反射’,數次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種生物對路徑的依賴,即:進化!
嗬哈!我在‘條件反射’、‘路徑依賴’的路上遇到了達爾文!
故此,‘條件反射’是‘路徑依賴’基礎,‘條件反射’可以用於事物的分析,而無論它是否有生命,是否會思考。
條件反射與進化論
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什麽是自然選擇?生物主體對環境的條件反射的過程,我看到過一個案列:
在南非以南約2500公裏的馬裏恩島,麵積為290平方公裏,終年冰雪覆蓋。1947年,南非的南極探險隊在這裏建立基地,隨著輪船泊岸。船上的幾隻老鼠也伴隨著安家落戶。因為有探險隊、氣象站的食物可供食用,又有海鳥可捕食,老鼠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後裔。這些老鼠不但爭吃探險隊員的口糧,而且連床單、被褥、衣服等物也不放過,搞得他們狼狽不堪。不得已,探險隊在第二年運去5隻家貓用來對付老鼠,不久便繁殖了大量的後代。豈知老鼠沒消滅,海鳥卻被吃了許多。老鼠和海鳥均是貓的捕食對象,但貓更喜歡吃美味的海鳥。據統計,這些貓平均每年捕食海鳥約60萬隻,使珍貴的海鳥招致了滅頂之災,破壞了馬裏恩島的生態平衡。在此嚴峻的形勢下,南非政府動員了很大的力量投入滅貓運動。雖然貓害被遏製了,但是鼠害卻又日趨嚴重起來。
在不同的環境下,貓改變了習性。
條件反射與曆史
湯恩比'挑戰反應'
'
條件反射與經濟學
經濟的目的是利益,利益最大化,但通常我們是被種種條件製約的。賣冰激淋的人衷心地希望整個海岸線上全是吃的人,隻有他一個人是賣的,但,很不現實,就會有B、C、、、製約他,所以他就要設法在‘約束條件下’取得他的利潤極大化。由此衍生的經濟倫理:帕累托(Pareto )法則。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改變約束條件’以取得更大的利益,----人們通常也是這樣做的。
索羅斯的反射理論分析
http://wiki.mbalib.com/wiki/%E7%B4%A2%E7%BD%97%E6%96%AF%E7%9A%84%E5%8F%8D%E5%B0%84%E8%AE%BA
傳統的思想認為: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市場價格傾向於對市場未來的發展作出精確的貼現。索羅斯認為,市場總是錯的。他們代表著一種對未來的偏見。而且扭曲有雙向影響:不僅市場參與者以偏頗的觀點進行,而他們的偏頗也會影響事件的發展。由於參與者的認知本質上便是錯誤的,而錯誤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關係,這種關係也導致兩者之間缺乏對應(Correspondence),索羅斯稱這種雙向關聯為“反射”。
索羅斯通過構造兩個函數:認知函數與參與函數並把它們表述成一對遞歸函數來闡述他的反射性理論。
認知函數
Y = f(x)
參與函數
X = Φ(y)
X:事態, Y:認知或思維
推出
Y = f[Φ(y)]
X = Φ[f(y)]
參與者對事態的認知稱為認知函數,參與者的思維對現實世界的影響稱為參與函數。在認知函數中,參與者所認知的事態是自變量,而在參與函數中,參與者的思維是自變量。在研究社會現象時,兩個函數同時發揮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個函數的自變量是另一個函數的因變量,這樣研究將不再產生確定的結果。由於事態和思維兩者均為因變量,所以一個初始變化會同時引起事態和參與者的思維的進一步變化,而這兩個遞歸函數將不可能產生均衡點,存在的隻是一個無限運動的過程,索羅斯稱這種相互作用為“反射性”。
條件反射與化學
化學反應即條件反射------鮮有異議。
條件反射與物理學、數學:‘=’即是-----此議太長,後補
對 稱
對稱及對稱的破缺是我在1996年前後探究的一個概念,最初隻是把它作為分解周期的基礎工具,從那時起至今,‘對稱’這一概念就不曾離手,對它的理解也就也就與日俱增了。
通常,我們是在形式上、美學上及初級別的邏輯上使用‘對稱’的概念;極少數的人把這一概念用於嚴格的數學推演。
在形式上及美學上的對稱研究也是足夠充分的了,1951年,赫爾曼·外爾(Weyl.H)著有《對稱》(Symmetry)。對於對稱的理解可見附件三。
對稱,是我們認識宇間萬物的基石與起點:‘自然界千變萬化的運動演化從一個側麵來說,就體現為顯現出各式各樣的對稱性同時又通過這些對稱性的演化和破缺來反映出運動演化的特點。’----因自附件三。
從邏輯上講‘對稱’與‘對稱的破缺’就是一種對稱。但我認為這是詭辯。對稱的破缺是由於我們在分辨對稱時‘不小心的’使用了不同的對稱軸。
看看鏡子裏的成像,鼻子對鼻子,眼睛對眼睛,對稱的。但是,裏麵有破缺:左右顛倒,這樣的破缺是因對稱軸的轉換所致。
鏡子裏的成像,是以鏡子為對稱軸建立的,左右是以我們自身的為軸建立的,所以當我們看自己的鏡像時,‘以我們自身為軸心’的對稱軸,在鏡子裏也建立了它的鏡像,此對稱軸與鏡子(對稱軸)是兩個不同的軸,破缺由此而產生。
什麽是對稱?學習、模仿就是一個建立對稱的過程。
廣義地看:軸的兩側一樣就是對稱。這就是對‘對稱’最為直觀的理解。
分形的本質是什麽?對稱!沒有對稱就不會有任何形態的分形。
周期的本質是什麽?對稱!同樣的,沒有對稱就不會有周期。皮亞傑在他的《結構主義》一書的第一章 導言和問題的地位 中,第8節 自身調整性,中聲稱:‘、、、這就是節奏機製,人們可以在生物和人類的一切階段上找到這些機製。然而,節奏是通過建立以中種對稱性和重複為基礎的最初手段來保證它的自身調節作用的。’,商務出版社,1996 ,P10。因此,我認為:我們之所以不能很好的、有效地分解周期,是因為我們不能清楚地分解對稱。
笨笨與笨笨
我曾經養過一隻名為‘笨笨’的波斯貓,有一天,我看到他絨毛聳立,墊著腳,拱著背,試探著,一步一步地逼近鏡子,一副要打架的樣子:他在看見了另一隻波斯貓在向他挑釁!
我猜想,是雨後的積水,或者是靜靜的湖水,使人們第一次見到鏡像,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時候也一定被嚇了一跳,第一次見到‘對稱’。但,過了很多很多年之後,也許上千年、萬年,人們才有了 ‘對稱’的概念。
回到主題。‘軸的兩側一樣’即對稱。這是形式上的對稱。
邏輯上,我們也會看到對稱,這才是對稱的本質:“=”,邏輯上的“等於”。
順便提一句,如果等號的兩邊嚴格地相等:A=A,我們就不會從邏輯上導出任何新的結論。
‘A=B’,是一種對稱,‘A’非‘B’,是 ‘對稱性的破缺’,我們因此才能從‘=’,即:對稱,中推導出新的結論。
中間過程,我們更多的時候是把它作為黑箱看待的,視為一個“已定”的黑箱,輸入的是‘前提’,得到的是‘結果’,而不問為什麽,忽略中間過程。
所以,我猜想,對稱構成了條件反射。
因此:
路經依賴
條 件 反 射
對 稱
從哲學上看,凡存在,必有限;凡有限,必有其結構,在結構的基礎上演生了‘條件反射’這一過程,所以,條件反射是過程,對稱是模式,卻也不是唯一的模式,但如果廣義的來理解‘對稱’,我相信‘對稱’是條件反射唯一的模式。
對稱-----條件反射-----最終體現為路徑依賴。
也許,有人會爭辯講,‘宇宙是無限的’,從哲學上看,凡存在,必有限,所以我推斷:‘宇宙是無限的’!隻是我們尚不知其限而已。
可以做個設想,你是一隻非常聰明的螞蟻,你會如何看待地球呢?‘地球是無限的’!
如附件1所言:“在現實生活中,路徑依賴現象無處不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麽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麽,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麽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羅馬人為什麽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有趣的是,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係統的設計,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這隻是表象,過程還更有趣些。
我猜想,羅馬的某個人以兩匹馬的間距,4英尺8、5英寸,為自己定了或做了馬車,也許,同時還有一批這樣寬度的馬車。路麵是土路,車在上麵壓出了車轍,加上行車的偏差,車轍以4英尺8、5英寸為基準,左右偏差一英尺,11公分左右。
別的異度尺寸的馬車走在這樣的車轍裏就很容易受到損傷,那麽造這種尺度馬車的人就得不到好的聲譽,長期而看,他隻有兩種選擇:改變尺度或改行。所以,由於第一批的定尺,走在不太堅硬的路上,確定了車轍,拒絕了其他的尺度。而造馬車的人又改造了有軌電車,有軌電車的經驗又被平行地移到的火車。所以:羅馬的兩匹馬的屁股決定了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
無獨有偶,現代的船隻,除航母外,無論是民用的還是軍用的,最大寬度不能超過108英尺6英寸,約33米。巴拿馬運河的寬度,33米,限製了所有想通過它的艦船。“大和”號(1945年)例外:艦寬38.9m, 因為“大和”號從未打算通過巴拿馬運河。
再回到羅馬的馬屁股上,由於第一批的定尺馬車,4英尺8、5英寸,把車轍留在‘不太堅硬的路上’是一種邏輯的對稱:4英尺8、5英寸軸距及4英尺8、5英寸的車轍;或從另一麵看是:‘車轍’是4英尺8、5英寸軸距的馬車壓在‘不太堅硬的路上’的條件反射的結果,4英尺8、5英寸的車轍限製了其它尺寸的軸距,成了其它軸距的限製條件,其結果就是4英尺8、5英寸軸距成了規範,----最終體現為對路徑的依賴。
上麵的例子及描述構成了本文的主題:對稱---條件反射---路徑依賴。
對稱與分形
分形,是近代數學的一個分支,它的作用與地位我不想在此囉嗦,所有研究與學習分形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對稱的概念及算法。我如果講‘對稱’是‘分形’的基礎,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們換個角度來講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對稱,會有分形嗎?
但是,分形所用的對稱通常不是很直觀的,在科赫曲線裏是可以找到明確的對稱軸,在康托集、謝爾賓斯基三角形裏你能感覺到對稱卻又不太容易地表達出來,其原因是:後者,對稱性體現在方法上,確切地講是,邏輯上的對稱而非形式上的。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曲線名稱 | 曲線圖形 | |
| ||
| ||
Cantor集 | |
分形的定義:迄今為止,分形還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1982年,曼德勃羅(Mandelbrot)將分形定義為豪斯多夫維(Hausdorff dimension)嚴格大於拓撲維的集合。1986年,曼德勃羅又給出了一個定義:分形是局部和整體以某種方式相似的形(A fractal is a shape made of parts similar to the whole in some way)。此外,對於具有自相似性質的分形來說,豪斯多夫維等於閔可夫斯基維(Minkovski dimension)。
‘迄今為止,分形還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我猜想,是因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分形的本質,我人為它的最終定義一定會建立在‘對稱’這一概念上。
順便提一下對稱與八卦的關係:八卦在表述上是用對稱來表達的,我相信,一定能夠用對稱性來演算八卦。這,作為一個懸案吧。真夠八卦的。
對稱的社會學案例
6、4是中共有史以來所犯的最大錯誤了,鄧小平在處理事件時很多人認為是‘迫不得已’,嗬,是條件反射!但我猜想,鄧小平在處理它的時候時的理論依據是‘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鄧小平------6、4事件。
鄧小平建立了這樣的‘對稱’:6、4==匈牙利事件;軍隊鎮壓;沒有惡性的結果。
這也難怪,事後有很多人拿6、4事件與匈牙利事件作比較,而忽略了鄧小平曾參與了蘇聯對匈牙利事件處理的全過程。
鄧小平在方法上(邏輯上)仿效了蘇聯對匈牙利的處理。
瀏覽網絡,匈牙利事件的結果:
“、、、、1990年3月25日和4月8日,匈牙利分兩輪舉行多黨製後的第一次全國自由大選,選舉新的國會。1990年5月2日,匈國會通過第一號法令,內容如下:
通過自由選舉產生的新國會認為自己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將1956年10月革命和自由鬥爭的曆史意義寫進法律。
匈牙利近代史上這一光輝事件同1848—1 849年的革命和自由鬥爭具有同等的意義。1956年秋匈牙利發生的這場革命證明了民主的社會製度是能夠建立的,為祖國的獨立而做出的任何犧牲都不會徒勞無益。革命後的鎮壓重新恢複了舊政權;但1956年精神卻永遠留在人民心中。
新的國會認為自己有責任喚起並保持對1956年革命和自由鬥爭的紀念。國會宣布,將竭盡一切努力保衛符合1956年精神的多黨製民主、人權和民族獨立。為此,它在第1次會上第l號法令中作出如下決定:
1.國會將以法律形式永遠紀念1956年革命和自由鬥爭;
2.將10月23日,1956年革命和自由鬥爭的這一天,也即是匈牙利共和國成立的日子,法定為國慶節(原國慶4月4日.是蘇聯解放匈牙利紀念日)。 、、、”
至此,為1956年10 月“匈牙利事件”畫上了句號。
我也看到了未來:
國家立法紀念那些為我們能有尊嚴地生存而死去的英烈;我看到了另一座紀念碑,‘6、4’紀念碑,我知道有一天我們的人民將會在那座豐碑下,點燃手中的蠟燭,獻上鮮花,寄托我們無限的哀思。
中央政府在國務院大廈裏辦公,國旗也不再是五星紅旗了,在那裏,沒共產黨的總書記的辦公桌;朝陽下,人們在南海、中海、北海、後海輕鬆地散步,黃昏後,小孩子們在那裏追逐、嬉戲。
是‘對稱’、‘條件反射’還是‘路徑依賴’?
附件一: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
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他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製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企業發展因而進入良性循環;不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循環,企業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路徑依賴的實驗
有人將5隻猴子放在一隻籠子裏,並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隻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教訓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動手。 然後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裏的一隻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這裏的“規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結果觸怒了原來籠子裏的4隻猴子,於是它們代替人執行懲罰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裏的“規矩”為止。試驗人員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曆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裏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但後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製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路徑依賴的事例
在現實生活中,路徑依賴現象無處不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麽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麽,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麽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羅馬人為什麽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有趣的是,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係統的設計,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它告訴我們,要想路徑依賴的負麵效應不發生,那麽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準一個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以後的人生道路。而這種模式的基礎,其實是早在童年時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
在國際IT行業中,戴爾電腦是一個財富的神話。戴爾計算機公司從1984年成立時的1000美元,發展到2001年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是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經曆。戴爾公司有兩大法寶:“直接銷售模式”和“市場細分”方式。而據戴爾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透露,他早在少年時就已經奠定了這兩大法寶的基礎。
戴爾12歲那年,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險--為了省錢,酷愛集郵的他不想再從拍賣會上賣郵票,而是通過說服自己一個同樣喜歡集郵的鄰居把郵票委托給他,然後在專業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廣告。出乎意料地,他賺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嚐到了拋棄中間人,“直接接觸”的好處。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後來,戴爾的創業一直和這種“直接銷售”模式分不開。
上初中時,戴爾就已經開始做電腦生意了。他自己買來零部件,組裝後再賣掉。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一台售價3000美元的IBM個人電腦,零部件隻要六七百美元就能買到。而當時大部分經營電腦的人並不太懂電腦,不能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持,更不可能按顧客的需要提供合適的電腦。這就讓戴爾產生了靈感:拋棄中間商,自己改裝電腦,不但有價格上的優勢,還有品質和服務上的優勢,能夠根據顧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電腦。
這樣,後來風靡世界的“直接銷售”和“市場細分”模式就誕生了。其內核就是:真正按照顧客的要求來設計製造產品,並把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直接送到顧客手上。
此後,戴爾便憑借著他發現的這種模式,一路做下去。從1984年戴爾退學開設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中的第131位,其間不到20年時間,戴爾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時的正確路徑選擇,奠定了後來戴爾事業成功的基礎。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在職業生涯中,我們無法擺脫這種路徑依賴,一旦我們選擇了自己的“馬屁股”,我們的人生軌道可能就隻有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寬。以後我們可能會對這個寬度不滿意,但是卻已經很難改變它了。我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開始時慎重選擇“馬屁股”的寬度。
附件二: 古典製約(刪)
附件三:什麽是對稱性和對稱性破缺(刪)
附件四:“金盾工程”(刪)
附件五:報複性執法根源何在? (刪)
附件六:深圳一地鐵站工程被指為避讓“處長村”緊貼居民樓 (刪)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12/content_8532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