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影響

(2008-09-23 22:12:23) 下一個
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影響
99 4 18

一、納粹的興起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在經濟上被參戰國瓜分了,巨額的戰爭賠款使德國經濟陷入了困境,納粹黨人趁亂取利,奪取了國家政權,擴大了軍備生產的規模,使德國經濟看似繁榮,把德國引到了戰爭的邊緣,隨後直接對臨國,波蘭的蘇台德地區發動了不流血的戰爭,並隨著戰爭版圖的擴大使卷入戰爭的國家增加,從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戰的戰勝國短視的做法催生了納粹黨人。也因恰有此教訓,二戰後,戰勝國才對德國實施了監管,執行了馬歇爾計劃。


二、戰爭與蘇聯的共產主義
二戰的暴發成全了蘇聯的共產主義。
二戰前,蘇聯內部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內部清洗,情況之糟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大批的高級將領、黨務工作者及國家幹部,甚至於一般的百姓,稍有不慎便有被肅之險。斯大林政權強行地推行其意識形態,容不得任何異議。
若在此情況下,國際上為蘇聯提供一個穩定的和平環境並對蘇聯施以適當的經濟援助,以使政府有能力維持清洗、以保持接觸,並附以溫和的冷戰手段,以助蘇聯的內部清洗,那麽蘇聯能維持多久,共產主義在世界上能傳播多遠就很值得考慮了。
二戰的暴發,戰火引至蘇聯,在外界的壓力下斯大林不得已修正了其價值觀與行為,停止了內部清洗,從流放地釋放了大批人員,但死了的人沒有釋放(玩笑),為戰爭提供了人力資源;在外界壓力下,社會也迅速地忘卻了內部的傷痛,重新站到了鐮刀斧頭下,以抵抗德國的入侵。
希特勒救了斯大林,救了共產主義。
二戰後期,在反攻中,蘇軍所到之處均被插上了共產主義的標簽,在反攻中擴大了共產主義陣營,蘇軍打到了柏林後也在德國的版圖上插了一個共產主義標簽----東德。
斯大林真應當好好謝謝“希特勒同誌”。
從曆史的經驗看,狹隘的心胸總是在不斷地給自己找麻煩,幫助的卻是對手。如果沒有美國50年代的反共、反華情緒,錢學森還不一定會回到中國,那麽中國的原子彈、氫彈也不知何時方可扔得出手,那麽,從60年代以後的世界政治格局還不知怎樣演變呢。
謝謝麥卡西議員。
從另一麵講,災難便是機遇。


三、戰後的冷戰格局
二戰後,蘇聯才真正有能力向世界出口其特產----革命,向亞洲、南美洲及非洲,使得世界在全球範圍內進入了冷戰格局。
在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全球對壘中,一方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陣營;另一方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在我眼裏,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陣營相比,更務實、更統一些,在資本主義陣營中也存有很多分歧,經濟利益上的分歧,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幾乎沒有分歧;而後者,卻與之相反,在經濟上似無分歧,“兄弟”間常見到:“無私的援助”,“海內存知己”。在經濟上,斯大林較我們務實些,推行:“經濟政治”,經濟帶著政治走,“聽話就有糖吃”。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陣營裏存有普遍的分歧,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陣營內存有幾個不同的派別,互不買帳,甚至於拳腳相加了,如: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進入本世紀八十年代,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陣營象染了瘟疫一樣,開始普遍出現了裂痕,並開始自我解體,八十年代末,最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沒有外來的壓力情況下自我瓦解。
談到蘇聯的解體,有一個人必需提到,他注定要成為載入史冊的人物----戈巴喬夫先生。以後,在人們的記憶裏,他隻做裏一件事,坐在總書記的辦公桌上寫了一本書。
從戈巴喬夫先生擔任蘇共總書記後所箸的《新思維》一書的脫稿,便注定了共產主義陣營的解體、注定了蘇聯的解體。
《新思維》意在國際上結束冷戰,在國內發展經濟,但其結果則令世人大跌眼鏡,包括作者本人。


四、九十年代以後
進入九十年代後,二戰後興起的社會主義國家裏,仍飄著共產主義標簽的國家僅剩下了三個半:中國、古巴、越南及北韓,彼此獨立著,誰也顧不了誰。

社會進程的演變,在我看來是一係列價值觀(異質)的對立與轉化過程。
一戰後,世界上有多種價值觀(意識形態),主要體現為:民主理想、納粹思想及共產主義思潮,其他意識形態,民族、宗教意識已為上述三種意識形態的對立所掩蓋。
納粹黨人首先挑起了與民主社會的衝突,入侵其周邊國家;隨後又挑起了與蘇聯的對立。在三種對立的意識形態中,納粹黨人把自己變成了公敵。
持民主理想的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暫時地忘卻了他們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攜手共同地、徹底地摧毀了納粹的價值觀。兔死狗烹,隨之而來的不是和平,卻是民主理想與共產主義理想在全球範圍內的對抗,把世界拖入了冷戰的格局。
隨著《新思維》,隨著蘇聯的解體,共產主義價值觀已失去了與民主理想對立的資本,僅剩的三個半社會主義國家自身也在逐步地瓦解,民主力量在體內自發地興起,政府本身也有意識的、或多或少的出現了轉機,如:中國。所剩的三個社會主義國家,或早或晚地、不約而同地開始了經濟的改革,逐步地開始了所有製的改造,有限地發展私人經濟及股份製經濟;政治上也開始變得相對開放了。
對共產主義理想,民主社會比以前輕鬆多了,全球範圍內的對立已經結束,民主社會要做的僅是注意培育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資本主義勢力即可。
在未來中,民主理想的主要敵人是民族、宗教意識,表現為民主意識與極權統治的衝突。
與民主理想相對立的民族、宗教意識,它們在經濟上是貧困,在政治上是孤立的,是難以結盟的,其勢力遠不及共產主義陣營,因此這種對立最終將為民主力量所化解,但這種對立,卻因民族、宗教意識,在短時間內、在局部地區內有可能是瘋狂的、是窮凶極惡的,這種對立也因民族、宗教意識而有可能是曠日持久的,需幾代人(十五年為一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
故,保持武力是解決對立所必需的,但要小心地使用武力要盡量少地波及旁觀者,以防產生潛在的對立。


五、為民主辯護
民主是最終的極權。
民主的推行並不排除使用武力,如:巴拿馬問題、伊拉克問題及目前的南斯拉夫問題,它恰體現為民主霸道的一麵:決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強權。聯合國便是民主理想的集中體現,以和平的名義使用武力則是民主的強製性。
在現實生活中,兩種並存的價值觀一定要尋求到他們解決對立的途徑,而任何一種價值觀被另一種價值觀“說服”可能性很小,這種“說服” 常帶有強迫性,比較溫和的方式是人的自然交替,即年青的一代接受一種與上一代人不同的價值觀並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地的取代老的一代。
這種漸變我們都經曆了,我們與上一代人的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差別;“第三梯隊的接班”,都拌有意識型態的轉換。
從這點看,我認為最終解決伊朗、伊拉克、利比亞及拉丹等問題在於以武力壓迫現在的一代人,而更重要的是要迅速地開始教育下一代人,比如:西方國家大量接受中東國家的留學生,迅速地傳播西方文化,使新的一代人換“心”,就如以前的“美國之音”。

基於上述假設,我認為,在下一世紀,價值觀的衝突將表現為民主理想與民族、宗教意識的對立,大規模的敵對已不複存在,與民主理想和共產主義的對立相比,解除這種對立所化的時間會長些,盡管這種對立整體上勢力較前者為弱,但在局部地區卻有可能是瘋狂的、是窮凶極惡的。
這種對立將通過經濟的發展和教育來化解,但保持武力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下個世紀的主題將是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教育。我認為,人類最為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人類史中的宗教戰爭、納粹思想與民主理想及共產主義思潮的爭執、民主理想與共產主義思潮的爭執,民主理想的根本目標在於人類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我們目前已經有條件集中更多的精力以達到人類最終的目標。




後記:
1、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足以正明“在局部地區卻有可能是瘋狂的、是窮凶極惡的。”

2、在三年多後的的今天,2003-4-22,在這期間發生過許多令人目不暇接、促人深思的事件,下麵的附文就證明了我的觀點:‘我認為最終解決伊朗、伊拉克、利比亞及拉丹等問題在於以武力壓迫現在的一代人,而更重要的是要迅速地開始教育下一代人,比如:西方國家大量接受中東國家的留學生,迅速地傳播西方文化,使新的一代人換“心”,就如以前的“美國之音”。’
看來,美國人在穆斯林的後花院裏種了一棵基督的種子
--------記於2003-5-3

附文:
美在伊推行“文化更迭”美課本將取代伊教科書
2003-04-22 11:38:26  

  新華網消息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1日報道, 美軍以武力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府後, 美國又準備在伊已推行“文化更迭”,以便向伊拉克人民灌輸親美思想,讓西式“民主”在阿拉伯世界紮根。
  
  伊拉克學校開學後,美國人編纂的教科書將取代伊拉克原有的課本。美國國際發展署將與伊拉克“新政府”協商修改教科書內容。報道稱這隻是美國對伊拉克展開全方位文化攻勢的步驟之一。
  
  其他正走上“快車道”的美國對伊宣傳項目還有:
  
  自21日起,一架美軍C-130運輸機成為流動廣播站,開始播出美國政府宣傳機構編製的節目--“伊拉克與世界”。這個電台將廣播兩個小時自編的新聞節目,同時選用來自ABC, NBC, CBS, Fox, PBS等美國媒體的節目。
  
   4月15日,伊拉克南部城市烏姆蓋斯爾一家電台開始廣播美國國防部編製的“新伊拉克之聲”節目。在此基礎上,美國將建立“伊拉克媒體網”,總部設在華盛頓五角大樓,聘用伊拉克記者。
  
  美國有關機構已著手組織電視節目,加強播出能力,並雇傭數百名精通阿拉伯語的記者。五角大樓等機構正策劃播出首次由西方國家控製的全阿拉伯語電視節目。
  
  美國國會敦促國務院盡快利用1千萬美院的撥款,資助伊拉克反對派的廣播項目。
  
  據分析,此次對伊拉克展開空前強大的宣傳公式是近年來美國外宣政策的一次大轉變。冷戰結束後,“公關外交”的預算被大幅削減。當時美國朝野普遍認為,前蘇聯的解體導致美國在世界上已沒有“邪惡帝國”需要征服。但是,“9•11”事件讓美國人看到他們在國外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實在差勁,因此美國政府急於重新掀起對外公關的高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