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觀書。 清人王賢儀於其<<轍環雜錄>>中,指濟南人以“春前新韭,秋晚寒菘,夏浦茭根,冬畦苔菜”為四美蔬。韭菜是尋常得見的,無論天南地北。炒肉包餃子,便是百姓的美食。更有韭芽,尤為珍品。不過北人稱韭芽並不對。置韭於瓦筒內,使其不見天日,長成通體鵝黃,然終究不是芽。所以南人呼為韭黃。茭根即是茭白,近水而生,西北似不易多見,在東邊就是家常菜蔬。茭白白根綠尖,如玉浮翠,顏色便極養目。我平素嚐以茭白待客,將茭白,香覃,豆幹和裏脊切成細絲,熱油快炒,複以青紅椒絲間色,顛倒過不少英俊。至於苔菜,據聞遍布北方及至川湘,而我於江南惜未之見。苔菜植於嚴冬,綠葉黃花,籽可榨油,苔為紫色,最是香脆可口。我曾多番遊行於北地,竟無人以饗我!江南有“油冬兒菜”,一樣的綠葉黃花籽可榨油,可是苔為綠色,我們稱為菜芯的,大約是異種。 菘是極普通的,便是白菜。菘有兩種,一是俗稱大白菜的,另一種葉色嫩黃幼綠,江南人稱黃芽采。白菜原生江南。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提到,<<蘇州誌>>中說白菜即“吳菘”,北方引自吳地,屢種不活,後來竟成了。明初北京人已囤積大白菜過冬,京郊有“箭杆”一種,品質絕佳。其實,北方白菜的品質普遍優於江南,土質氣候雨水都是原因。杭州人所食白菜,向自山東運來,名曰“膠菜”。可見“南桔北枳”一說,亦非盡然。 原來“四美蔬”都不是難尋的物事。隻要采擷當時,新鮮潔淨,製作合法,好東西是隨處可見的。濟南民謠道:“花下藕,台前韭,新娶的媳婦黃瓜紐”,誠是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