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山東人的隊伍又壯大了。這是因為三米,三米爹和三米爹的爹加入進來所造成的,當然還有三米爹的爹的爹——三米的祖先。三米家大概是先前闊的,因為山東人的祖先,先前就闊過。
自古以來在山東這塊地方立國的,最大的是齊國,其次是魯國,再其次是滴裏搭拉一個比一個小的國,譬如所謂泗上十二諸侯。不過如今人們還經常念叨的,就剩下齊、魯了。齊、魯兩家的祖宗,都是赫赫有名的。齊國的祖宗是太公薑尚,魯國的祖宗是周公姬旦,薑、姬就成了兩國的國姓,再遍觀滕、邾、莒、薛這些小國,都沒有姓三的。不過不管他,先人們的姓氏變化曆來撲朔迷離,愛什麽就什麽吧。
齊在泰山之北,魯在泰山之南,齊魯兩國各擅勝場。齊國人富,齊國人有錢,魯國人守規矩,魯國人有“禮”,“周禮盡存於魯”,所以春秋的時候,這兩個國家都有著崇高的國際地位。齊國為什麽富?因為“齊帶山海,膏壤千裏”,有漫長的海岸線,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土地肥沃的膠東平原。到了春秋的時候,齊國已經富甲天下了,主要的經濟支柱是漁、鹽和絲織業。而且這三樣東西自己都用不了,都把它拿來賣給外國人,所以齊國的國際貿易就非常發達,齊國的國都臨淄就是當時國際著名的大都會。
說起絲綢,人們就想起蘇杭。其實我們的先人織絲那會兒,蘇杭還是野人出沒的地方。《戰國策 · 秦策》道:“阿縞之衣,錦繡之飾。”阿縞產於齊國的東阿,那個地方後來又出驢皮膠,可見當時齊國絲織產品已經風行於關中了。齊人種桑織絲的技術,據說是由薑太公一家從關中帶過來,推廣普及的。華夏絲綢文明最早的分布,主要在關中—河南—山東一帶,直到漢代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銷往西域的絲綢主要還是這一帶的產品。
齊國的漁業產品,不像現在講究“生猛”,也沒有“冰鮮”,為了便於保存和長途販運,魚產主要還是幹、醃。魚幹叫“鮿”(音哲),醃魚稱“鮑”,如今江南方言裏把鹽漬還稱作“鮑醃”。李斯拉著秦始皇的屍體往回走,正值天熱,為了掩蓋屍臭,車上放一擔鮑魚,就是醃漬的鹹魚,所謂“久入鮑肆而不知其臭”,鹹魚的味兒是很大的,它和現在大家喜歡的那種圓圓的鮑魚本不是一碼事。齊國的漁產品能把它醃起來,是因為齊國不缺鹽,不僅是曬鹽,更有煮鹽。能煮鹽又是因為齊國不缺燃料,譬如柴火。所以,那個時候的齊國,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牛叉得很。
有了發達的物質文明,齊國人也是要追求精神文明的。魯國的精神文明在於守舊,齊國的精神文明在於創新,“稷下學宮”便是明證。戰國時的齊桓公(田齊)創稷下學宮,各種思想學派相互論證辯駁,為齊國以及整個華夏大地帶來了一場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運動,對後世華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不過中國曆來什麽事都會有人說長道短。《漢書 · 公孫弘傳》裏一句“齊人多詐”,對齊國人民的智慧作了截然相反的評價。其實班固的前輩司馬遷就說過一些奇怪的話。司馬遷說:齊國人“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不知道三米是不是齊國人,不過我確實記得有一個響當當的名頭,叫“山東響馬”。
魯國的情形倒是另一番風光。太史公說魯國人“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小心謹慎之意)。……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魯國人雖然自然資源不富裕,但是他們學識淵博而守禮,是春秋之時唯一禮不崩樂不壞的地方。可是禮樂卻頂不了吃飯,在齊國這樣的榜樣的鞭策下,在求生存的壓力逼迫下,魯國人最後也顧不得禮樂,轉身鋌而走險做生意去了。太史公居心叵測地繼續說道:“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魯國人一旦撕去偽裝,做生意牟利,居然比奸商還要奸。這倒頗有當今中國之先兆的感覺。
春秋之時的齊國忽然強大起來,固然由於齊桓公(薑齊)的雄才大略,卻也離不開管仲管夷吾的精明智慧。管仲治國,“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他有兩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在促進齊國經濟迅速壯大的同時,創建了中華曆史上第一個國營企業。這是一個什麽樣的企業呢?
司馬遷論脫貧致富,說過這樣的話:“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刺繡文”就是繡花,那麽“倚市門”呢?《史記》道:“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齊桓公九合諸侯而霸業成,少不了常年作戰,也就少不了大規模地蓄養軍隊,少不了要花錢,花大錢。為充國用不足,管仲在齊桓公宮中設“女閭”。《東周策》記述說:“齊桓公宮中女市七,女閭七百。”“閭”指的是裏中之門,就是大院裏的分門別戶之門,古時曾有二十五戶一個大院為一裏的製度。將女人置於“閭”中而為“市”,還能幹什麽?當然就是賣淫。管仲設女閭,目的首先是收取租稅以為國用,清人褚學稼在其《堅瓠集續集》中說:“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花粉錢之始也”;其次是吸引各國精英到齊國為其所用;第三是方便各國到臨淄經商的客商,繁榮齊國商業。這是中國曆史上可以發見到的第一個官營企業,而妓女的來源便是曆次戰爭中擄獲的外國女人。這樣看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經營性的妓院出現在山東,不過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妓女不見得就是山東人。
四千多年以來,中央之國的經濟重心經曆過兩次大規模的轉移:從三皇五帝到秦漢,中國的經濟重心由黃河上遊的西部轉向黃河下遊的東部;從魏晉南北朝至今日,這個重心又由北方黃河流域轉向南方江淮而後江南地區。在第一個轉移過程中,齊魯大地的經濟文化日益欣欣向榮而走向高峰,在第二個轉移過程中,齊魯光輝漸漸地被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燦爛所替代,而其關鍵性的折轉,發生在宋元時期。大約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三米的祖先集合家人,背井離鄉,沿途乞討,開始了向南方遷徙的艱苦曆程,而且一去不複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