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倚欄杆 · 哭喪

(2022-08-24 08:31:59) 下一個

我又忽然想起一件事。

以前,鄉下的人家死了人,總要在家裏停幾天靈。把堂屋收拾成靈堂,近親們圍在一起,等著十裏八鄉的親朋好友聞訊前來吊問。開始幾天大家悲傷,哭得動情動意,再加上吊唁的人進來出去,便十分熱鬧。幾天下來,悲痛的心情也緩和了,也明白了死者長已矣,犯不著再和老天爺較勁,何況來的親友也少了,大家就開始覺得累,哭得就不怎麽上心,外麵聽著就覺得冷清。

如果這時候有什麽人忽然想起什麽事,心裏一動,又哭起來,大家便也就跟著,其實不明就裏。還有就是冷清的時間長了,家裏負責任的幹部覺得這樣不好,這樣讓人笑話,就搭起精神哭兩聲,大家也覺得不哭不好,附和著一起哭幾聲。無論怎麽說,反正就不如先前的熱鬧。

不過,好在還要出殯,還會有一番熱鬧的。出殯的那天,孝子一摔盆就起柩,浩浩蕩蕩出門去。這個時候,親戚朋友都來了,除了喪家,都是生龍活虎的,憋足了勁,發一聲豪哭,就驚動了四鄰街坊。平常來說,送殯的隊伍也不走得太遠,就在村子裏的前後街上來回地轉,好像是示威,也好像是告示村人,這家的事今日就完了。等把村人都震懾住了,提調的人就指揮隊伍斷然出村,往塋盤裏去。

富裕點的人家都會雇些吹手,窮些的人家不雇吹手,但是隻要人多,一樣有氣勢。前後村的塋盤經常挨得挺近,就免不了會遇上兩戶人家一起出殯的時候。兩邊就會較個勁,看誰家哭得更響亮。如果是小姓小戶的,自不免落了下風,由此激出些悲愴,哭得反倒更加淒涼真切些。

除了吹手,還有些人專當哭手,並不認識人家,是花錢雇來的,雖沒有什麽感情,卻哭得出神入化,竟比喪家還真。他們倒也敬業,通常挑不出什麽毛病,畢竟是衣食悠關的事。他們哭的時候,不僅聲情並茂,能感動喪家,壓榨出他們心底裏或多或少的悲哀,引領著原本散亂的哭聲匯成不可抵擋的潮流,他們還能邊哭邊說,說如同唱,有腔有調的,數落著死者生前的種種好處,就如他們曾經親見一般,當然都是些喪家願意聽的話,是否屬實便沒有人會去考證的。經了他們的加入,就好像一台業餘者的晚會裏充進了專業的演員,戲的質量忽然就好了許多。

不知道現在的情形怎麽樣,大約是簡單了許多。吊問探訪的人現在都是勸著喪家節哀,也不再時興幫著哭的,哭喪大概就是喪家自己的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