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道諦 - 成佛之道(27)

(2009-01-18 19:21:25) 下一個



第五章
 

八正道和三學

諸比丘,何為如來所悟增長知見,趨向安樂,覺悟,菩提和涅槃之中道?
如來所悟中道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是道諦。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道,我應修。
諸比丘,我對聞所末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道,我已修。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這篇由巴利文轉譯過來的《轉*法*輪*經》中,第一段中描述了八正道,八正道是道諦的特性,使得道諦的修行能夠證得滅諦。這與藏傳佛教中譯自梵語的版本有所不同。梵語版的經文並沒有特別提及八正道。八正道沒有在藏傳佛教中被經常強調,但它們間接的蘊含在《三十七道品》的教言當中。八正道是其中的一組法門,能夠引導證悟滅諦。

經文第二段中,佛陀解釋了關於道諦,修行人應該去做什麽-道諦應修。在隨後的第三段中,佛陀說明了修行道諦的最終結果-完全獲證。一旦徹底修習道諦,比如八正道或者”五道”,他終將獲得證悟,而且這一證悟將永不退失。

成佛之道

四聖諦中最後的一個-道諦-導致了滅諦。如果我們尋求脫離苦諦,道諦實際上涵蓋了我們要實踐的整個修證道路。我們曾經造作的每一個善業或多或少與道諦有關。道諦是一個長征過程,我們不半途而廢。

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你的毅誌,你不要妄想在幾天或是幾年內,所有的修證進展將會顯現。證悟的顯現甚至要等待多劫時間。毅誌顯然是關鍵所在。若你皈依了佛教,並想去真正的修證佛法,那麽從一開始,你必須慎敬終,下定決心去修行直到終點,哪怕要花上千劫萬劫時間。

們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生命的意義本來就無有自性,但若我們善加利用生命,即使幾天、幾個月或幾個劫的生命能變得有意義。相反,若你渾渾噩噩虛擲生命,那麽甚至一天也顯太久。你將發現自己一旦心懷堅毅和明確的誌向,時間反倒無關緊要。

正如寂天菩薩寫的優美頌詞:

乃至虛空世界盡,
以及眾生界盡時,
此中願我恒安住,
盡除一切眾生苦。

這個頌詞如此觸我心懷,我們越是急燥不耐,就越是想抄走捷徑,而越有可能達不到理想的結果。認為這欲速而不達 的態度。

為了尋找解脫和成佛的途徑,我們要找到方法來對治貪、、癡。煩惱從無始以來,從我們接觸其它眾生開始就纏繞著我們。為了對治這深深根植的煩惱,光有毅力還不夠-我們必須誌向明確,清楚的知道什麽是我們要尋找的?若不如此,我們的毅力也會漸漸的消磨掉。

們的誌向是去尋找真正的、完全的斷滅貪煩惱-不僅是個別、或某種程度上斷滅煩惱,而是永久、完全的斷滅煩惱。我們所尋求的滅諦是徹底的催毀我們的畏怖憂慮。因此,我們所安住的道諦必須俱足能力帶來這一結果。當然在我們證得完全的滅諦之前,不得不應付生活的瑣碎,解決當下之憂。但不要忘記我們的終極目標必須超越這些,必須觸及問題的根本所在。

小乘和大乘都承認佛陀所教授的八正道是道諦的根本方法。在大乘傳統中,傾向於認為八正道是一種工具,它能引導我們直觀的、無需推理的證得空性-成佛最終的途徑。而在小乘中,八正道被視作方法的終點,連證悟空性也包括在八正道中。Rahula(小乘佛教學者)說道: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能被歸類在八正道的任意一個。大乘佛教認為真正的道諦應該被理解為直觀的證悟空性。由於證悟空性,真正的導致了徹底斷滅一切貪煩惱和無明。盡管大乘和小乘的兩種見解並非根本矛盾,所強調之處有所不同。大乘傳統更多重視修習三學、”五道”,較少強調八正道

佛法的種種法門

這也許很奇怪,你學習佛教的某個傳統而從來沒有聽過諸如八正道術語,或者學習另外一個傳統而從來沒有說過五道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於每一傳統使用不同的方法,而非佛教傳統間有根本矛盾。佛教的發展源自僧團和無誤的口頭傳承。所以,許多我們今天的教言,來自於僧尼的課本。在西藏尤其如此,寺院裏的日子被各種各樣的背誦科目填滿了。

在《三十七道品》中,佛陀描述了修道成佛的三十七種修行法門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生、五力、覺支、和八正道。

小乘教法中及其重視四念處,而在大乘中鮮提及。這並不意味著大乘不安住正念,正念的教法被囊括在其他的科目中-四念處被包含在五道之中,實際上大傳統中,八正道同樣被包含在五道之中。四念處和八正道是獨立的修行法門,從下士道到上士道皆需修習四念處和八正道。而”五道”反映了一切法門的修行程度。總之,它們是不同的修行模式,而非相互排斥。三十七道品在小乘的教言中很清晰,但三十七道品也包含在大乘的”五道”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