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苦諦-為什麽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先講苦諦?(6)

(2008-07-13 05:43:50) 下一個


為什麽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先講苦諦?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先開講人的痛苦。他為什麽不先講人的夢想?-比如去海灘度假、掙大房子。到底是為什麽釋迦牟尼佛要開講與之相反的-痛苦?我個人感覺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釋迦牟尼佛成年以前,他對人生的痛苦一無所知。作為一個王子被撫養長大,他圍繞在無窮無盡的財富、美麗和奢侈之中,直到有一天,痛苦開啟了他精神上的疑問。佛陀的人生故事中描述了當他看見人們習以為常(但他從來不曾見過)的景象-老、病、死,他是如何從自我瑕意中突然地被驚醒!當他看見一個病人、一個臨死的人、一具死屍,他發現原來人世間的生活會如此可怕。震驚於人生命的脆弱,發願要找解決之道,促使佛陀開始他偉大的精神探索之旅。他離開了那個寵愛他的皇宮:在那裏除了美麗之外,所有的痛苦都被潛藏起來了。

佛陀的精神探索從人最根本的痛苦開始,是在巧妙地示現“苦諦”和“集諦”。外界給他的震驚是必要的,這把釋迦牟尼佛從陷於欲樂的迷惘中喚醒。結果,他拋妻舍子、丟棄財富、孤然一身,去尋找真諦。跟他相比,我們普通人甚至很難有勇氣放棄微薄的享受,換作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佛陀獨然一身,拋棄深愛的妻兒和一切的奢華,王子悉達多如此決然,因為他看清了無論人們如何貧富貴賤,皆一樣要受製於痛苦。佛法稱其為生命以“因緣”存在。生命以“因緣”存在指的是我們的生命受到牽製,無論身體還是心識,它們的產生皆依賴於過去的善惡業。這鼓勵了釋迦牟尼佛,去解開生命以“因緣”存在的迷宮,他毅然決然,直到找到終解的辦法為止。


我覺得這個故事在現代物質社會中,自有其回音。在這個社會中,老、病、死同樣從我們視野中被潛藏起來。跟佛陀一樣,我們需要看見生老病死是生命中的真實,而滿足聲色、追逐欲樂反倒是不真實的。隻有當我們理解了現在和將來、真正要麵臨的、深深根植的困境,我們才開始極力尋求脫離痛苦的辦法。我們開始尋求終結我們心理上的那種根本的不滿足感,隻有當我們發現這種不滿足感有多麽深的紮根於內心。若被告知身處火宅或許使我們警惕,但是手被火灼到了肯定能刺激我們從火中脫手。

隻要調查我們心底潛在的不滿足感來自哪裏,我們將看到整個事件,從那刻起去找脫離目前困境的辦法。

三個階段

諸比丘,此是苦諦。  
生為苦,老為苦,病為苦,死為苦,怨憎會為苦,愛別離為苦,求不得為苦,總之,此五蘊之聚即是苦。

此是苦諦。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苦,我應知。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苦,我已知。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正如我在前一章說過的,佛陀描述了四諦中每一個諦三遍,此乃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對於苦諦來說尤其重要。第一階段揭開了苦諦的真相,第二階段解釋了修行人理解苦諦的重要性(此是苦,我應知)。第三階段講明了最終的結果,即是完全地證知苦諦-此是苦,我已知。

關於第一段,苦諦的真相,佛陀列明了幾種我們都不得不經受的“苦”-生老病死等等-他下總結“五蘊之聚即是苦”。五蘊之聚總攝了身體和心識上的苦受。

為了利益我們,佛教的上師們將苦諦歸類,比如在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中提到的三苦、八苦。我們後麵會說。這些列表盡其所能,使我們清晰正確的明白苦就在這裏-我們的五蘊之聚。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並非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受苦,而是我們要確知的事實-痛苦的確存在。釋迦牟尼佛列出了種種痛苦,如果讓我們思考一下,我們或許能想起更多-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要麵臨窮的不悅意的事物,而同樣數量的悅意的事物卻是了不可及。這就是第一段所要說明的。

苦諦的概念非常微妙。許多的佛經,不用翻譯,用原來在巴利文中的詞語“Dukkha”或是梵語“Duhkha”來表達苦諦。“苦”隻含攝到大致的意義。我能明白為什麽有的佛學者幹脆采用原文,或者用其它的詞語比如“不滿足”來表示苦諦。“Dukkha”指的是所有程度上的苦。當然日常生活中的苦受就在那裏-痛苦、困難、生病、憂慮-“Dukkha”更多的與心理上的苦受相關,一種深深地紮根在我們內心的不滿足感。釋迦牟尼佛的結論-“五蘊之聚即是苦”-在最深的程度上總攝一切。他是指我們所有的一切,身體和心識上的聚合即是苦,為我們貪執五蘊的聚合。

釋迦牟尼佛同樣講到“怨憎會為苦,愛別離為苦,求不得為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生活,這是很常見而非偶然的現象,要顛倒過來講怕是不可能。在表麵上,生活很美好,有種種令人興奮和引人入勝之處,銀行裏的存款、體麵的工作。但是撕開表麵,我保證你能找到某種空空洞洞的感覺。有時候,對我來說,現代物質生活的大部分是在故意掩蓋生老病死的真相,企圖壓製人們內心根本的不滿足感。

苦諦教言的第一階段簡單的講即是佛說的-應該知道苦諦所有的形式,就是理解苦諦的特征。

當佛說,“此是苦,我應知”他是在講苦諦的第二階段。那就是理解苦諦特定的行相是很重要的。對於尋求脫離苦諦的修行人來說,僅僅知道苦諦的種類還是不夠,苦諦的每一個行相都要求理解-他們是如何作用的?我們是在個體上和整體上經曆一個個苦受?苦受經曆的時間有多長?諸如此類等等。

當修行人完全證知了所有種類和程度上的苦諦,那是最終的理解,這是第三階段。這種證知將保留在修行人的心相續之中,而無需另外再次更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妙音樂聞 回複 悄悄話 在第三階段,是心相續完全證知了苦諦,是證悟了空性,完全能現量的觀察到苦諦和集諦。有一個問題,在轉經中,佛說“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這眼,識,智,悟,光究竟是個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