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苦諦 - 觀修苦諦 (11)

(2008-08-04 15:36:55) 下一個



釋迦牟尼佛說“苦諦應知”。我覺得這意味著要將我們對苦諦的認知,有技巧的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菩提道次第攝頌》是繼《廣論》和《略論》後最為精短的一篇。喇嘛宗咯巴的《菩提道次第攝頌》中宗咯巴在其中道:“若不思惟苦諦失,終不能發解脫欲“。如果我們不作努力去思惟苦諦的過患,僅僅追求苦海中的聲色之樂,我們將永遠不能生起解脫的意願心。簡單的哄騙自己-聲色之樂將滿足我們的欲望,這將從不起作用。根本的苦因仍在那裏。隻有真正的看清苦諦的過患,我們會自然而然避免產生痛苦的“因”。若我們能夠避免真正的苦因,結果將是解脫。

深入的理解苦諦的真相要通過靜座修觀。有多種不同的觀修方法。一般而言,我們用來認知某一要點的靜座方法被稱為“修觀”。當我們思惟某一事物(我們的心識幾乎在所有的時間裏一直都在這麽做),這裏有心識,還有我們所思惟的事物,事物是心識的客體。如果我們訓練組織這個心理活動-有意的將心識專門集中到一個特定的客體上麵,此即為“修觀”。在另一種的靜座方法中,我們試圖令我們的心識成為客體,比如當我們靜座修慈悲心、試著引導心識慈悲。但是,在“修觀”中,主體-即心識-觀察客體,主體和客體兩者是分離的。

觀修苦諦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從完整的範圍內觀修苦海輪回中一切過患,這樣的教言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能找到。有一些人覺得觀修其他眾生的痛苦,要比觀修他們自己的痛苦來得更容易,因此靜座修觀的對象可以強調畜生、惡鬼和地獄眾生的痛苦。對另外一些人而言,觀修他們自己的困難和痛苦也許來得更直接。盡管《廣論》詳細的解釋了大量的不同眾生的痛苦,實無必要去一個個的修遍每一種痛苦。利用幾個對你而言最強有力的苦受,以使得你的靜座修觀深有體會,試圖理解那個苦諦破壞性的影響力,苦諦作用在-色身或心識,暫時的或長遠的。這樣做能激發你的動力,去采取必要的行動來解脫自己,脫離那種受苦的狀況。

我們同樣還能靜座觀修我們擁有的任一可愛悅意的事物,同時另一與其相反的令人厭憎的一麵將會如何產生,因此,一旦我們繼續貪取這一樂境,逃離行苦(偶現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將是多麽的不切實際。此即是觀修行苦。行苦是三苦中第二個苦。再次說明一下,因為這是“修觀”,這不是你的心識成為行苦,而是你在嚐試著認知行苦是真實的存在的,就在你自己的切身經驗中。

我們的生活受製於三組對立:

- 滿意與失望

- 貪愛與嗔恨

- 自在與束縛

這是很重要的,記得“有貪必有嗔”;滿意與失望並行在一起;若我們享有自在,同時也必受束縛。在此我僅僅指三界苦海中相對的自在-免於專製暴政,免於擔憂資財,免於病苦,等等-而非自在解脫的“涅盤”。關鍵在這裏-苦海中的任何事物在本質上攜帶著與其相反的一麵。同一樣事物能帶來某種滿足,也將最終帶來失望。並且,同一樣事物將我們束縛在苦海中,同時也有能力令到我們解脫。當我們尋求滿意,同樣的心識裏麵潛藏著未來失望的種子,因為某種程度上的無明盤踞在內心,在貪取一不切實際的、無法兌現的願望。

當我們被某事或某人吸引時,我們的心識開始評估那個對象,然後設定對其未來的期許,從而在心識裏埋藏了將來對那個對象產生失望的可能。在我們日常活動中,我們一直不斷地試圖達成某一目地,並且規避與我們目的對立的一麵。這是根本無法完全兌現的貪取。通過分析實情,我們能明白行苦的由來。

另一特別有用的觀修方法是來分析五蘊,檢視五蘊和苦受之間的關係。首先觀察色蘊(色身),我們能發現,我們如此眾多的苦受皆以色蘊為本,一切發生在我們色身上的痛苦,大至病痛、衰老,小至頭疼腦熱,他們都是身體自然運作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的這個色身皮囊,這些痛苦遲早會紛至降臨。

我們分析色蘊要聯係到色蘊不定的過患。不定過患是生死輪回之中六大過患之首。(輪回六大過患分別為:不定之過患、不自在之過患、色身衰損之過患、數數投生之過患、從善趣跌入惡趣之過患、生死輪回中親友無靠之過患)),即使我們現在自負自己的身體強壯,但實際上誰都無法確保它幾年以後又會怎樣。這種未來的不確定造成了擔憂,即便是下意識中的。通過數數思惟不定過患,漸漸的將這些認知深入,直到最後將思惟集中到一要點上,我們將確信無疑的肯定這個色身是我們一切苦受的根本。

在我們轉入思惟其它的蘊之前,我們需要觀修以上的事實。我們的心識同樣地造就了我們眾多苦受的“因”。我們的生命,起始於生苦,終結於死苦。在生死苦海間,我們還將承受諸般不同種類的痛苦、憂患。當苦難降臨之時,我們憑借某些勇氣支撐下去不被擊垮,用諸如“人生於憂患”、“人生時起時落” 之類的寬慰自己。

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每一思惟要點,觀修苦諦以至深入的層次。這符合佛陀明確的指導-“苦諦應知”。做到“苦諦應知”,要看清我們的痛苦是如何植根於根本的迷惑:比如相信天長地久-這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和誤以為“自我”在本質上存在。我們越是能深妙的理解苦諦,就越接近脫離苦海的枷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