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美國的政治是每兩年折騰一次。就是說4年一次總統選舉,2年選一次眾議院,6年參議員任期,但是1/3也是在2年選一次。
但是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就是美國麻省必須對參議員進行一次補選。麻省這個參議員的位置,大概自從上帝創造了亞當之後,就被一位叫做肯尼迪的人坐在上麵。結果這位肯尼迪老哥終於仙逝,讓大家出來搶奪這個位子。
本來在麻省這個民主黨和共和黨勢力是3比1的地方,任何選舉不是一個懸念,但是這次有點不同,因為人家共和黨的選舉策略,是針對不受美國人歡迎的醫療改革。
不是說醫療改革沒有其意義,但是在各類調查之中,大夥兒對這個醫改的意見,大概是天下三分,一幫人讚成,一幫人反對,一幫人維持現狀。
那麽為啥這個參議員選舉這麽重要?
那是因為美國實行的“非你不死脫(Filibuster)”製度。按照上次奧巴馬對大學生演講時的說法,就是美國民主的效率,“如果你想給對麵街上的一座郵局改個名字的話,你得說服60個參議員來支持”。而美國製度,和全世界所有製度都一樣,說服一個政客的最好方法,就是白花花的銀子。或者說,綠油油的美鈔,俺們美其名曰:分豬桶。
而共和黨現在有40個參議員,這個麻省選舉就是可不可出來那個關鍵的拖死你的41個位置。
如果共和黨得勝,那麽奧巴馬的新政就差不多到頭了。美國政治將進入膠著狀態,共和黨進攻不足,防守有餘,利用現在經濟的弱勢,失業率沒有好轉的跡象,爭取在11月的中期國會選舉中,一戰翻盤。
因此可以預料,這個階段的共和黨會展開死戰,就是說“人在陣地在,人亡陣地亡”。
美國政治進一步進入膠著狀態,造成兩黨不合作的癱瘓僵局,大概最有可能出現。於是用了12億美金,進行了1年半的總統競選,真正可以讓一個總統實現政策的時間,大概就是1年多一點。這個也算是對美國政治三權分立的一個不想見到的結果吧。奧裏巴巴的“改變”口號,就要麵對535個江洋大盜的搏殺,最後能成多少事呢?
有民主黨喉舌,表示了不滿。他們認為,隻要你擁有20個人口最小的州(共和黨人馬上喊,德克薩斯!德克薩斯!),代表著10.2%的美國人口,那麽再加一票(比如說攪屎棍子利伯曼),你就可以讓90%的美國人民無計可施。這些人士抱怨說,不是說demo指的是多數人的意思嗎?怎麽俺們美國人,是少數人話事了?
其實屁股決定腦袋,前幾年民主黨在國會占劣勢的時候,也是靠了這一條拖著你死的方法,作為自己抗爭的武器的。反正是兩年花開放,不知落誰家,你方未罷俺已登台。城頭大王旗任你變幻,下場相撲的選手還是一樣。考慮到90%的選舉都是不換湯亦不換藥,由在位者做到死,比如肯尼迪那樣,這種鬥法基本就是保證政府啥都幹不成。
這次共和黨派出的是一個過氣帥哥Scott Brown,結果在選前的民意調查中領先。民主黨為了應對Brown勝選的這個變化,一個辦法,就是快速通過醫改法案,同時利用各種理由推遲新參議員的宣誓儀式,什麽家裏有人生病了,肚子疼了諸如此類的小把戲拿出來,反正就是在你新一票起作用之前,把事情弄完。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有眾議院通過參議院的方案,避免回到參議院重新修改和投票。但這個方法,就需要把眾議院的醫改方案縮水。由於在參議院裏麵,利伯曼的搗亂,那個方案裏民主黨人的目標,已經差到海裏去了,估計會被這一邊的利益集團罵個半死。
無論如何,美國政治的僵持,對仍然在失業的老百姓,不是什麽好事。同時也增加美國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
你說對了一半:她是在暗指共和黨隻代表了“極少數”,卻能阻止議案的通過。選舉前玩的小把戲而已。按現在的趨勢下去,將是極大州和極小州受益,中間的受損了。
醫改的renegotiation需要super majority , 除非民主黨加緊進度, 在Brown就職之前完成投票動議
一般的提案簡單通過(50%)即可, 但是重要提案需要super-majority. 所以醫改前景不妙
鑒於這個變化,奧巴馬的各種政策將會艱難,民主黨主導的外交政策,要打折扣,和中國叫板的趨勢,也許會緩和。
修改:20個州
她想要說的是在極端情況下, 如果這10個州都是由一個政黨把持, 那麽就會filibuster,使得參院無所作為。
本身這麽做就是平衡大小州, 免得小州的利益受損。 (畢竟眾院是按人口分配的)
否則的話, 小州就不會加入聯邦了
50 Wyoming
49 Vermont
48 N. Dakota
47 Delaware
46 Montana
45 Rhode Island
44 Hawaii
43 New Hampshire
42 Maine
41 Idaho
以上十個州有二十個參議員。其中有13個是民主黨,7個是共和黨。
不知道那個Ms. Gail Collins想要說明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