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波恩,貝多芬故居

(2011-05-07 19:01:41) 下一個

<一> 故居


位於波恩熱鬧的商業街上的貝多芬故居,是個不大的二層樓的房子,簡樸、安靜,樓下還有個可愛的小小院落。


波恩的貝多芬故居


1770年,貝多芬在這個房子裏出生。1792年,貝多芬離開波恩,前往維也納求學,後來因為法國的占領,使貝多芬隻能長期逗留在維也納,從此沒能再回到波恩。


貝多芬用過的助聽器


房間裏的展品和房間一如在奧地利薩爾斯堡的莫紮特故居,不多、簡陋,是那個年代的遺痕。踩在年久的地板上,吱吱嘎嘎。在房間裏慢慢走,逐個凝視貝多芬當年用過的鋼琴、提琴、演出的場景、銅製的像盛湯大勺的助聽器,尺寸一個比一個大。看著那些簡陋的助聽器,你體會30歲正當盛年的貝多芬失聰的痛苦、內心的焦躁和掙紮。

在這個簡陋的博物館裏,你更多地是在那兒體味貝多芬成長的歲月、環境,體會這個音樂巨人不肯向命運低頭的精神。


院落一角


特別喜歡博物館樓下那個鬧市中安靜、小巧的院落。不大的草坪修剪的整整齊齊、紋絲不亂,再次展現了德國人一絲不苟的天性。沿著院落的牆,擺放著一尊尊貝多芬的半身像,有的沉思,有的陰鬱,有的桀驁,藝術家把自己對貝多芬和他的音樂的理解用雕塑的藝術再現出來。


院落的另一邊



生命的繪畫


雕像背後牆上攀爬的植物,在三月冷峭的春天裏還是冬天的色調,有些像中國畫的山水,幾筆勾勒,在留白處顯天顯地。想象著暖夏來時,該是怎樣的一幅綠色潑墨的寫意?豔秋時節,又會是怎樣的五彩斑斕?

院裏的貝多芬,無動於衷。

在他生活的歲月裏,他喜悅過,暴怒過,抗爭過,他真真實實地生活過。然後,他把對生活的感受、激情寫在他的樂譜裏,留在他的音樂裏,任人欣賞、評說。

我想,他應該從沒在乎過,他是否會因此而不朽。

<二>十二人故居協會


貝多芬故居能保存至今,不是政府或是國家的功勞。

在19世紀,當整座房子麵臨被出賣和拆除的危險時, 是波恩12位有責任感的普通市民成立了貝多芬故居協會,買下了兩座房子,經過改造裝修,建立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貝多芬故居博物館。

在國外旅行,每看到當地人對自己文化、曆史的珍愛,就格外痛心地想我少年成長的北京,青年讀書的上海,拆的麵目全非,建的現代豪華,缺的唯有那些隻有北京才有的四合院,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對我,對每個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來說,它們不僅僅是房子,是記憶,它們還是我們中國傳承了曆史的文化、藝術、民俗,是一種隻屬於我們的味道。

在遙遠的東方,我的祖國China,拆了,都拆了(注)!

注:有一段中文台的節目,老有語調激昂的畫外音自豪地說:“中國 China!”。但是,他的英文發音怎麽聽都是“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