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BC 回中國的文化震驚
(2009-10-06 18:53:44)
下一個
小ABC 回中國的文化震驚
我們初來美國留學時幾乎人人都經曆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帶來的震驚。帶孩子常常回國,發現小孩子在中國也時不常地體會一下文化的差異。
兒子三歲多時,爸爸媽媽請我們在頤和園的聽酈館吃飯。兒子對小窩頭、芸豆卷、豌豆黃愛極了,爬在鋪著皇家杏黃桌布的飯桌上橫掃。小人吃飽喝足,大事不妙,開始內急,由外公領著去上廁所。這一去,半天回不來。左等右等,又差先生去看看怎麽啦。好容易回來了,小臉憋得通紅。
原來,廁所還算幹淨,但是蹲坑。而且是那種高高的大坑上有水泥板刻出一排長方形的蹲坑,汙物都在下邊可見。兒子頭一次見這樣的廁所,先是對“洞”的深度頗有恐懼感,不敢靠前,再看到下邊的內容,更是驚慌失措!但已是急得非上不可,外公沒辦法中想辦法,拉著他的手教他蹲下。外公就站在他眼前,兒子還是害怕那種掉下去的感覺,兩手緊緊抱住外公的腿。更要命的是這麽一緊張折騰,小人蹲下去卻一時半會上不出來了。加上多少有些異味,小人盡力憋著氣,這趟廁所上的那叫一個空前(隻是不會絕後)!
回北京,兒子對“東北虎”、“開封灌湯包子”等北方特色的餐館都特別喜歡吃,隻是一到上廁所就成了問題。在一次經曆了更不好的遭遇後,兒子再不提去吃“東北虎”啦。我心想,這還是首都,要是去了鄉下,那問題可就更大了。
不過,這些年回國,覺得廁所問題還是有所改善的。2008年全家回北京過年,去龍慶峽看冰燈,嚴寒中那兒的廁所又幹淨又暖和,一點兒異味都沒有,這讓那次的遊玩沒有任何遺憾。
兒子六、七歲時,親戚請我們去一個設在王府的遊泳池遊泳。沒承想,兒子和先生父子倆剛下水就被工作人員叫上來,眾目睽睽下被訓斥沒有戴遊泳帽,先生忙不迭地去買了才得以重新下水。對這,兒子覺得很奇怪,在美國遊泳男的、女的很少戴遊泳帽的,除非是比賽。我至今也不知道這非要戴泳帽的規定是因何而來?遊完泳,更大的考驗來了-洗公共浴!
美國是很講究私人空間的,兒子從小到大哪裏見識過眾人一起赤身裸體擠在一起洗澡的?先生事前也完全沒想到這個細節,到了那兒看兒子瞪大眼睛瞧周圍的人,眼看著就要大聲提問了,這才意識到問題嚴重!先生趕緊把兒子拉到近前,小聲告訴他千萬別出聲,也不要去盯著別人看,然後是急急忙忙,連遮帶擋地給兒子在淋浴那兒涮涮就給拉出去換衣服了。兒子回來除了感覺很震驚倒沒特別說什麽,先生回來那叫一個心有餘悸。
為了讓孩子能體會一下在中國過春節的氣氛和文化,去年的春節我硬是給孩子們請下了兩個星期的假回國過年。3年前,在維也納旅行時認識了琳一家。兒子和她的兒子晉玩得很開心,心心念念地回去要找晉一起玩。琳開車來接了兒子去她家住了兩天,期間帶他們去了溫泉的水上遊樂場。我們冬天回國沒想到帶遊泳衣褲,兒子就用外婆臨走時給他帶的零用錢去買了一條。去接他時,問他玩得可開心,挺高興他還能自己去買沒有讓阿姨破費。再問,那遊泳褲呢?兒子答:“扔了。”我有些奇怪,怎麽穿一次就給扔了,這也太浪費了!正想用“艱苦樸素”教育兒子,兒子卻很有些害羞地說:“那遊泳褲不能再穿了!”仔細一問,原來遊泳褲是那種緊身三角式的。在美國除非比賽,男的大人、孩子都是穿寬寬鬆鬆的大褲衩。就是孩子的遊泳隊比賽,緊身的也是長到膝蓋的。兒子說那兒隻有這一種,迫不得已買了,玩完了就扔那兒不要了。他對穿那種遊泳褲就如我們中國人當年看外國人穿“三點”式是一個感覺啊。
有了這些經曆,體會到文化的交流和適應在我們這種移民家庭裏是雙向的,我們在適應美國的西方文化的同時孩子們也在適應中國的東方文化。
在越來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文化的不同常常產生誤解隔閡,嚴重的還會引起衝突。而這也是我以為讀書和旅行能給人帶來益處的地方,閱讀幫你理解、開闊視野,旅行幫你體驗、溝通。希望我的孩子通過讀書和旅行能從東西方文化中都汲取到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