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報》:出版業忙改製
(2005-03-13 18:35:05)
下一個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05-Cn/No9-05/fm-1.htm
出版業忙改製
--------------------------------------------------------------------------------
北京周報 - 2005年3月2日
1月20日,在一家出版社任編輯的鄔茗前往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參加第18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穿梭不息的車流、摩肩接踵的人群、個性的展台新書讓鄔茗感到這個一年一度的書展“比車展還熱鬧”。
據了解,本屆訂貨會的規模超過了往屆,展位達1935個,比去年增加了300多個。各出版社都鉚足了勁在這次訂貨會上推出今年的新書。
隨著入世三年來中國在各領域的逐步開放,圖書出版領域也麵臨著開放後的競爭局麵。各出版社為了爭食中國13億人口的圖書大市場,加快了改革步伐。
組建出版集團
1月25日,雲南出版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從而宣告了雲南出版業延續了數十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合一的體製從此終結。
新組建的雲南出版集團公司現由雲南省新聞出版局原全部直屬企事業單位組成,包括1家印刷集團、1家發行集團和3家年利潤達幾千萬元的出版社。
雲南出版集團公司組建後,將按照現代企業製度要求,以資產為紐帶,對所屬全資子公司及控股公司依法實行資產或股權管理,推行全員聘任合同製,在集團內部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規範經營的新格局,以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出版物、軟件以及互聯網的出版、印製、發行、物資供應、版權貿易為主業,努力把公司建成“主業突出、多媒兼營、實力雄厚、效益一流”和“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在雲南乃至全國頗具影響力的綜合性現代出版集團。
其實為了增強競爭力,中國出版業早就開始了組建出版集團的步伐。2003年3月29日,遼寧出版集團成立標誌著中國第一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出版集團的誕生。
體製改革為遼寧出版集團激增了活力,出版集團在產權多元化、內部運行機製、人員結構調整、建立高科技支撐體係、建立現代圖書物流中心方麵都取得較大的進展。
這是記者在遼寧出版集團看到的最新的一組數字:圖書再版率比集團成立之前提高了10.2%,高於全國平均再版率近10個百分點;獲國家級圖書大獎和省部級優秀圖書獎的圖書,質量、品種與規模都創曆史最好水平,分別比集團成立之前增長了55%和36%。2003年1月在全國最大規模的北京圖書訂貨會,遼寧出版集團的訂貨額名列全國首位。經濟效益的各項主要指標,都比集團成立前以兩位數快速增長。資產總額增長了61.1%;淨資產增長了91%;銷售額增長了30%;銷售收入增長了39.5%;利潤額增長了32.8%。
至2004年,國內成立了13家大型的出版集團,出版界初步完成了集團化重組。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張勝友認為,成立出版集團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把規模拚湊做大,而是要通過資源重組、品牌延伸、深度開發,提高出版的整體效益,發揮出版的規模優勢。
全麵進行體製改革
有業內人士將2004年稱之為出版業的“轉製元年”。2004年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表示,全國現有的約570家國有出版社將進行大規模的體製改革,在未來的3至7年中,除人民出版社和各省級人民出版社以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將轉型為經營性企業體製。
在中國,由於曆史的原因,出版單位一直是作為事業單位而不是企業。如,廣東教育出版社以前是廣東新聞出版局的直屬事業單位,這樣的格局造成了新聞出版局既要進行行業管理,又要自己經營,下屬的單位背靠著出版局這棵大樹,不用進入市場競爭就能生存。
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政府主管部門轉變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依法行政,由“辦文化”轉變為“管文化”。
2004年6月,廣東省新聞出版局與出版集團徹底實施了政企分開、管辦分離,將原由省局直接管辦的13家企事業單位以及廣東新華發行集團的國家股,幹部管理關係一並劃歸到集團,之後集團整體轉製為國有獨資公司並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為塑造真正的市場主體掃除了體製性障礙。
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俊年表示,改製後,省出版集團作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依法開展經營活動;省新聞出版局則作為政府職能部門,依法實施行業管理,發揮和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
廣東出版集團公司董事長黃尚立說,2004年我們的銷售收入可以達到24億元,利潤也超過了兩億元,每年出版的出版物達到了4500多種,音像電子出版物也達到450多種,為集團公司今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民營書業搶食市場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般圖書銷售始終是低迷平淡,而占整個圖書市場71%的教材、教輔類圖書,卻保持旺盛的人氣和充足的市場空間,所以不少民營書業起步就撲向教輔市場,成為很自然的市場規律。
據南京民營圖書業聯合會秘書長、江蘇可一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毛文鳳介紹,民營書業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分銷業,也就是圖書批發商;另一個是以各種類型的文化公司和工作室為主的民營圖書出版策劃業。這兩者過去被人們並稱為“二渠道”,如今新的出版管理條例讓他們正大光明地走到了前台,給民營書業施展拳腳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民營書業以其靈活的機製和快速反應能力,在教輔市場頻現亮點。他們策劃的《奧林匹克思維訓練》、《走向外國語學校》等圖書風靡大江南北,幾乎是家喻戶曉。還有一套《考試大綱的說明》,由於能夠及時地對每年的考綱作出比較權威的解讀,2003年創下10天銷售4萬套的良好業績,2004年又訂出6萬套,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民營書業策劃人對市場把握的高超技巧。在這樣的市場曆煉中,一批圖書精英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南京中少和平文化公司、江蘇春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江蘇可一實業有限公司等初具規模的圖書公司脫穎而出。
近年來,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關注。去年10月,法蘭克福書展首次資助一家中國民營書業公司參加這一書業盛會,充分體現出國際出版業對中國民營書業的強烈興趣。受到邀請的是北京人人地平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光明書架”,是國內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圖書策劃品牌。據介紹,法蘭克福書展曆來關注世界各國富有特色的獨立出版社,主辦方法蘭克福書展公司每年都會資助一個發展中國家有個性、有潛力但規模較小的獨立出版社或個人到法蘭克福與世界書業界人士交流。中國的民營書業公司策劃包裝的很多圖書,已經成為中國近些年來暢銷書的主力軍。
資料:圖書市場有多大
據新華社報道,全國首次新聞出版行業實現增加值抽樣統計調查顯示,2004年,全行業實現增加值1939.7億元,約占全國GDP的1.7%,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5%。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出版產值的年均增長率長期保持在10%~20%,有時甚至高達30%~50%,這在當代世界出版業中極為罕見。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出版業的年增長率回落到8%~10%,基本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出版業中,亦屬高增長。
據統計,2003年,中國出版圖書19萬餘種,其中新書11萬餘種。同期,英國出版書籍12萬種。美國出版書籍17.5萬種。
但是,中國作為人口第一大國,雖然年圖書品種多年來在世界高居第一,然而產值卻隻有461.6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不但遠遠落後於美國圖書的年產值300億美元,也落後於英國。也就是說,對圖書而言,中國是大人口,小市場,品種第一,產值卻很低。
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社長趙曉明認為:“中國大陸圖書市場潛力可觀。2001年,中國大陸人均購書消費32.01元。而美國1999年的人均購書消費93美元,法國人均消費122美元。對照之下,可以看出內地圖書市場的潛力非常之大。
附:立法促進外商投資中國出版業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出台了相關出版行業立法,外商在華投資出版業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規範,促進了該領域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
出版方麵:根據《出版管理條例》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目前可以開展版權貿易和出版合作。中國目前實行的政策還是提倡進行版權貿易和合作出版。目前已有8種雜誌達成中外期刊合作項目,圖書貿易則非常活躍。
發行方麵: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出版管理條例》和《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中國書報刊分銷市場對外開放。到2004年12月11日,書、報、刊批發市場全麵向外資開放。全年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13家。
印刷方麵:外資可以在中國投資設立中外合資、合作出版物印刷企業,也可以設立獨資的包裝裝潢印刷企業。目前已有外商投資印刷企業55家、投資總額達到1.33億美元。
出版物進出口:根據《出版管理條例》,出版物進口由國家批準的出版物進口經營單位經營,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目前經批準的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共38家。
外資民營國企同台競技
宋佳是北京交通大學二年級學生,早在5年前她就加入了貝塔斯曼書友會。她說,她的許多同學都和她一樣加入了貝塔斯曼書友會。他們總會定期收到貝塔斯曼郵寄來的新書推薦刊物,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並享受會員優惠的價格和送貨上門的服務。
據說,貝塔斯曼在中國已有150萬會員。進入中國市場9年多的德國貝塔斯曼書友會一直在耐心等待著中國圖書市場的開放。貝塔斯曼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組織,也是世界第四大媒體集團。
按照入世承諾,在中國加入WTO三年之際,從2004年12月開始,中國已經取消對外資從事書報刊分銷服務的企業在地域、數量、股權及企業設立形式方麵的限製,外商可以投資圖書、報紙、期刊批發企業。
對外資的開放,使中國的圖書報紙和期刊的批發業務呈現國有、民營、外資同台競爭的局麵。
外資策略:逐漸擴張
報刊發行是中國媒體產業鏈中最具投資價值的部分。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一些中外合作期刊,如《時尚》、《世界時裝之苑》、《健康之友》、《新娘》、《搏》、《追求》等雜誌。據了解,中國廣告收入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幾乎半數是這些與外資合作的外資出版集團的中文版。這些外資背景的期刊能夠如此賺錢,也就引發了更多境外出版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興趣。
“在中國投資書報刊獲得的利潤是最高的。”從1980年就開始投資興辦《計算機世界》的美國IDG集團老板麥戈文曾這樣表示。的確,中國的書報刊市場,近年來一直被人稱為是一個“暴利”的行業。據估計,業內人士大多數認同毛利潤在40%左右。這對外國投資者的誘惑當然很大。
“外國企業進入中國書報刊分銷市場,不可能同時在全國各地全麵出擊。”中國著名媒體分析師、泛華東方總裁趙小兵告訴記者。外資進入中國內地書報刊市場一般會是“地方性”的,即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內地主要城市開始經營,然後觀望中國其他的地方市場準備進一步擴張,實現連鎖經營。香港泛華集團與人民日報下屬的大地發行中心合資成立大華媒體服務公司,這是內地批準的首家中外合資的書報刊分銷企業。
記者從大華媒體服務公司獲悉,他們的服務將首先在北京發展,未來可能會通過企業收購,在中國內地主要城市逐步建立分銷站點,最終目標是覆蓋東北、華北、華東、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區。
貝塔斯曼在中國業務的“地方性”特點也比較明顯。貝塔斯曼先進駐上海開展圖書零售業務,他們與中國的出版社、圖書分銷商已經合作很久了,對中國的市場情況比較熟悉。他們一直盼望在上海以外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分銷點。貝斯塔曼書友會還與北京21世紀錦繡圖書連鎖有限公司、京文唱片有限公司達成協議,由21世紀和京文分別代理經營位於海澱賽博廣場和東方廣場的兩家貝塔斯曼書友會會員中心。與這兩家北京知名媒體產品分銷商的合作,標誌著貝塔斯曼跨出上海,逐步向中國其他城市擴張業務的策略。
貝塔斯曼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姚婷女士(公共關係部高級主管)告訴記者:“我們非常看好中國的圖書市場。貝塔斯曼在中國發展的9年也是中國圖書市場不斷改革和成熟的9年。我們目前在中國發展的勢頭非常良好,和各個企業的合作也非常愉快,同時政府政策的放開也代表了歡迎的態度。我們接下去會積極參與培育中國這塊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
還有一些外資公司則采取合資或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002 年,香港泛華集團與《人民日報》社旗下大地發行中心成立大華媒體公司,從事國內報刊與圖書的批發與零售。2004 年7 月5 日,TOM 集團獲準正式與《電腦報》合資。
民營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已有65年曆史的新華書店是中國最大的國有圖書發行商,在政策的保護下,一直以來占據市場70%的份額。南京市民在新華書店選購教輔用書。孫參 攝
2004年4月27日,由百榮環球(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亞洲單體麵積最大”的百榮書店(經營麵積達1.5萬平方米)開始試營業。百榮書店的試營業不僅將對京城現有圖書分銷市場造成巨大衝擊,而且由於百榮環球是以民營資本的身份獲準進入圖書市場,這使得看似簡單的書店開業背後隱藏著無窮的財富想象空間。
繼2003年5月1日中國圖書零售市場開放後,2004年12月1日起中國全麵開放圖書批發市場。外國巨頭對這一領域覬覦已久。民營資本借助這股春風,正開始大舉挺進這一領域。
“我們的目標是爭取成為中國最大的出版物中盤商。”百榮環球常務副總經理王晉燕表示,百榮環球書城將依照市場規律構建總部、中心店、直營店,力爭三年內打開10億教材市場,在中國內地成立1095家連鎖書店。
“百榮環球是2003年11月由百榮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環球新聞出版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的。”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百榮控股是一家來自浙江的民營企業,以投資房地產為主,書城所在的百榮世貿商城即是該公司在北京投資興建的房產項目。環球新聞則是新聞出版總署服務中心下屬的一個企業。目前,百榮環球的主要資金來自於百榮控股。
“百榮書店的注冊資金為2000萬元。”王晉燕告訴記者,目前書店的實際投入已經超過這個數字,百榮集團對百榮書店的信心很足,預計構建全國連鎖店的整體投資將達到20億元。
民營力量在書業市場的力量不容小覷。據統計,中國圖書發行的年銷售收入超過700億元人民幣,民營書業與國營書業主渠道已經是平分秋色。現在全國有二三十家左右經營規模上億元的民營書業企業,網點更是多達七八萬家,是新華書店的5倍有餘。
對於在批發領域對外資的開放,對民營書商將帶來什麽影響?
新華立品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明雨認為,外資進入對於暢通圖書發行渠道將帶來正麵影響。貝塔斯曼自進入中國以來就一直在“挖渠”,為開拓發行渠道作了很多努力。他希望更多的外資進入以後,通過建立連鎖店、物流係統等先進的經營管理體係,更大地拓寬發行渠道。
上海季風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搏非則認為,發行的放開目前還沒有給民營書業造成太大壓力。他認為,外資要購買的是國內書業的業務量,還沒有真正要做這個產業,而目前國內書業存在許多混亂的地方,沒有大資本的注入是根本無法整合的。因此,對於民營書業自身來說,現在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經營做好,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
國營發行改製
已有65年曆史的新華書店是中國最大的國有圖書發行商,在政策的保護下,一直以來占據市場70%的份額。
麵對圖書市場的開放,它的特權漸漸消失了,為了穩固住市場份額,隻有改製。
四川新華發行集團3年來完成了全省除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以外的所有新華書店的“事轉企”改革,全麵變革新華書店延續半個多世紀的舊體製。到2004年4月20日,四川112家新華書店5678名國有事業單位正式職工全部轉換了“國有身份”。
市場化的用工和激勵機製激發了員工的熱情。集團在改革中逐步完成了從行政式管理向產權管理、從事務性管理向戰略管理、從計劃管理向績效管理、從單點管理向係統管理、從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過渡,建立了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初步形成了“管而不死、活而有序”的運行機製,激活了企業的內在動力。
2004年上半年,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利潤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0%和19%。談起這些,四川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王慶很有感慨:“隻要我們真正做到脫胎換骨,麵對市場競爭照樣可以如魚得水。”
附:中國在圖書報紙期刊方麵的入世承諾
中國政府入世時承諾的主要集中於分銷服務:
加入1年內,外國服務提供者可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這5個經濟特區和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鄭州、武漢這8個城市設立中外合資的書報刊零售企業。其中在北京和上海,零售企業不超過4家,其餘地區不超過2家,在北京設立的零售企業中的2家可在市內設分店。
加入世貿組織後2年內,開放所有的省會城市及重慶市和寧波市,並允許外資對零售企業控股。
加入3年內,取消對外資從事書報刊分銷服務企業在地域、數量、股權及企業設立形式方麵的限製。
加入5年內,超過30家分店的書報刊連鎖企業不允許外資控股。在音像和娛樂軟件分銷服務方麵,承諾在不損害中國審查音像製品內容的情況下,加入時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與中方夥伴設立合作企業,從事音像製品和娛樂軟件的分銷。
此外,還有實施《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其他承諾。
中國入世促進了媒體的開放和產業化。由於政府希望通過入世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產業化,傳媒業實際的開放程度比入世承諾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