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攬碎

陽光地活著,假裝地想點兒事........
正文

由溫哥華機場死人案想到的

(2008-02-24 14:39:28) 下一個

  隻所以稱之為“死人”案而非殺人案是因為真相至今仍未浮出。
  
  無論在哪國無論因為啥,死人終不好,死在權力機構的槍下就更不好,這是常識。沒聽說一個正常國家拿死人當稀鬆平常事的。就溫哥華機場而言,甭管入境旅客來自哪國何種膚色是移民非移民技術的投資的會洋文不會洋文長得好長得醜,言辭激烈或舉止謙卑摔東西或沒摔東西,理論上講,他即使有錯,但錯不該死,即使有罪,但罪不該死。但他死了。就算死者有心髒病被嚇死而非電死,他終然是死了。
  
  麵對這位死去的新移民,麵對這樣一個所謂的“突發”事件,大多數人表示震驚包括大多數華人。人死了,它引來了大家對於所處環境的警覺。尤其在一個標榜自由民主,法製和諧的移民國度裏,發生這樣對待新移民的事情必然令人膽寒令人起疑。
  
  但也有華人對此無動於衷,不以為然。當然,倘是因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倘是因了“各掃自家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那麽無動於衷也好,不以為然也好,實屬正常,華人多冷漠,這是傳統,我們習慣了。但問題遠不止如此。有人調侃“波蘭人寬肩厚背的應該嚇死警察才對嗬”,“別人的閨房之事你也要管呀?”,有人直言“死了一個移民不算什麽---特別是其他國家的”,更有人公然宣稱“不懂英語電死活該!”。當個別華人媒體對此案提出質疑時,我們的同胞說“英文媒體質疑警方關於非致命武器的使用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讓人想不到的,部分華人媒體,趁機興奮做浪,煽動華人對加拿大政府的不滿。這就十分不應該了”雲雲。
  據觀察,上述言論還大都出自所謂“文化人”之口,出自所謂“知識分子”之口。
  
  麵對上述種種,我們該做何感想呢?我們常說“來到加國愛加國”,是的,愛它的山水風光愛它的優厚福利愛它的清潔度秩序感,愛它的彬彬有禮愛它老人小孩優先,愛它買幢房子象掉進了童話故事裏。但我們應該更愛它的製度才好呀,什麽製度?彰揚社會公義,維護自由平等的製度,說透點不就是要人們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權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麵對我們的某些同胞,你想說的一切都變得荒誕不經,麵對那種嘻皮笑臉的輕佻,貌似莊嚴的“深刻”,你想到的絕不僅僅是“自私”、“無聊”、“自以為是”這樣一些字眼,它真的令人感到我們的教育肯定是出了大問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肯定是出了大問題。如若不是,又該如何解釋是什麽、又是誰造就了這幫格外醒目的異類呢?
  
  倘若您以為他隻是太過“憤青”,僅僅有些偏執有些過激,有些趾高氣揚,那您就錯了。在洋人麵前他是那麽含蓄,那麽嫵媚,無論何時總能放低身段腆出一張涎臉;他們心中無神眼中無人,沒神明,沒敬畏,沒禁忌,沒事非,英烈先祖、老人小孩、強者弱者沒他不敢羞辱的;他們不講“文化”不開口,語不驚人死不休,“情感無國界,我心早已無國界,我恨我是中國人”;更有人逢中即罵,開口即罵,雖一句囫圇中文說不清,國罵卻最是拿手;也有人矯情到“我越來越喜歡英語了,以至於我己淡淡地忘了中文”。
  
  他們極具“個性”,他們好有“特點”。
  
  他們太容易讓人聯想起所謂的“家庭關係極度扭曲”,“個人性格極度乖張”,“生活背景慘不忍睹”這類灰暗晦澀的畫麵,這樣的畫麵,必然不能少了那張反社會反人類背叛先人蔑視正義的溫床。畫麵的看點還在於,某些人更象一個正值“窗口期”的患者,為人們提供了很好的觀察樣本。遺憾的是更多的人麵對這畫麵難以選擇,能做的隻能是蒙上孩子的眼睛,別過臉去……
  
  哦,真不知道還有多少所謂的“知識分子”是沉浸在這種既無“深刻的膚淺亦無膚淺的深刻”之中而自娛自樂,看到由這類人主演的一幕幕的活報劇,能不令人作嘔令人感到當下某些“文化人”的可疑與可恥?
  
  在浩浩蕩蕩的出國人流中,自認屬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為數不少,但人們知道,所謂“知識分子”,絕不僅僅是你讀了幾本書會點不三不四的洋文那麽簡單。說的太複雜招人罵,若將“知識分子”定義為有社會公義與社會普遍良心的一群人不該有爭議吧?你是“知識分子”?好!那麽請問:這件死人案它是昭示著對這一製度的維護抑或潛含著對這一製度的挑戰呢?如是後者,是槍擊者粗陋的個人行為還是執法者的虛偽甚或這整個社會也都夠虛偽?而這種虛偽比起現今人們常批判的中國式虛偽究竟高級了多少?當然,也許你自認上述問題“真他媽無聊”,那可否再問:當你說“死了一個移民不算什麽---特別是其他國家的”的背後,你認為死了什麽人才“算什麽”?死了什麽國家的人才“算什麽”?“不會英語應該電死”的邏輯是否可推導出你的父母,你父母的父母均應被電死的結論?若是,這世界該有多少人死在加拿大騎警的電擊槍下?
  
  原曾想,無論死者是白人黑人波蘭人或中國人,他的血液都是鮮紅的,我們別再吃“沾著人血的饅頭”有意無意地消費這位可憐的波蘭兄弟。大家都是“知識分子”,別動不動罵街,老話說“要有點讀書人的德行”,對這事多多少少有點震動,有點想法,有點側隱之心,最不濟也該退回內心,有點佛老心有點基督心,祈禱悲劇遠離我們才好呀!
  
  殊料我的想法仍太過奢侈,您瞧,罵聲已然四起……


11-18-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