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攬碎

陽光地活著,假裝地想點兒事........
正文

高房價的深層傷害

(2009-12-25 21:06:10) 下一個


國內房價逐年升高,已成為影響民生的重大問題。無論民眾、官員、學者,社會各界對高房價可能引發的惡果大多仍然圍著“經濟”說事,以房論房是普遍主題,即使是從保護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出發,也是在所謂保障“社會公平”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的現實性、經濟性上著眼落墨。就中國目前瘋狂的房價可能引發的深層傷害,人們似乎很少考慮也不願考慮。

我想,最可怕的傷害應該是對青年人夢想、進取心的打擊。
結婚、生子是每一個青年人正常的期盼,通過辛勤勞動艱苦付出,獲得相應的物質財富,包括購置(租賃)與自身所得、自身身份認定相對應的一套住房,既是青年人的合理想象也是現代社會應有的製度安排。事實上,這種描述正是大多數國家的現實圖景,當然也包括曆史上的中國----縱然曾經是簡陋、貧寒的,但“屋”隨時代而變,“居者有其屋”曾經是曆史的真實。然而,今天當他們漸漸感到,無論自已如何努力如何付出也難以獲得高於房價上漲的所得,甚者即使背負“啃老”的罵名終究也難以購得一套心儀的小屋,那麽,他們的無耐、他們的沮喪可能促使他們做出反向的思考,“勤勉向上”,“勤勞致富”這些保持社會穩定的基本理念在他們那裏可能引發異樣的懷疑。

事實上,在信仰缺失人文因素逐漸稀薄的大背景下,長期涵養中國土壤,支撐民眾信仰的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的正麵敘述都與時下的虛偽、謊言形成莫名其妙的曖昧關係。“功名利祿”之“功名”要麽褪變為純粹的物質對價工具要麽隻是昨夜夢中的曇花一現。“利祿”基本成為人們或明或暗的最高追求。盡管相信這種景象隻是一種曆史的無耐是一種可怕的過渡,但它多少也還包涵著曆史的進步因素。那麽,如果功名既不可求,利祿亦難實現,浩浩蕩蕩的中國青年人該往何處去,又該如何實現基本的“自我”呢?

合理的製度設計包括經濟製度的設計是實現程序正義的前提,這種製度的創立原則,當然應該包括鼓勵青年人擁有夢想,實現夢想。如果說“知識分子是中國的脊梁”
已然矯情,那麽說中國青年意味著中國的明天必是毫無疑問的。當這一龐大的,蓬勃向上的群體突然表現出集體厭世集體沮喪集體懷疑的特征時,僅僅反思房價反思貧富差距也就遠難服眾,畢競曆史在某一時刻重重地傷害了他們合理的訴求他們的進取心。如果真這樣,其實是對前進中的中國形成暗傷,它必將令人不堪回首。





2009聖誕

無聊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