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證:英譯】 費花蕊夫人, (北宋) <<國亡詩>>
5:56 PM 1/3/2009
北宋詞 證譯 by 清衣江:歡迎不同的譯本:
(北宋)費花蕊夫人,<<國亡詩>>一詞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Poem of the Conquered Nation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北宋花蕊夫人,姓費,工詩文;她是五代時蜀國後主孟昶的妃子,是位多才多藝的絕代美人.國亡,隨同孟昶降宋.宋太祖曾招見她,要她作詩自陳,她即誦<<國亡詩>>如上雲.
歡迎不同的譯本:
一語湖邊, 試譯
(北宋)費花蕊夫人,<<國亡詩>>一詞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Army fell and flags stood, high on the broken walls,
Heartless, Only tear-washed, was I in palace, secluded behind.
Soldiers and men, swords and knives, hundred thousands;
(Kneel and dropped) on ground; None of them My-man, either, am I ....
* Deli 君 建議:the True man, I guess it is very nice one!
需兵降城破國亡家碎之圖及悲極之樂!!
古代戰爭 遠古岩石畫
Pictures posted are from Internet
【德利詩品論】費花蕊夫人, (北宋) <<國亡詩>>
一語君你好,
我今天下班晚,吃完飯才看到你的信,因此回信更晚了,讓你著急了,真不好意思,因為看來你是在等我對你的譯稿說說看法,然後再發表。真對不起,耽誤你的時間了。 我翻譯詩歌是外行,尤其這些古典詩詞,更是沒有譜兒。今天下午在班上就看到了青衣江的譯詩,當時沒有什麽看法。現在既然看你的譯稿,因此又得重新看他的譯稿,因此才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一定對。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1. 首先全詩的時態基點可能不對。因為這是花蕊夫人後來給宋王的詩,內容當然是回述過去。僅憑這一點就決定全詩時間的基調應是過去時。因此第三行的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就應用一般過去時足矣。至於末行的現在時也因此失去了依據,因此也應是一般過去時。
2.再者,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would表意願,這裏不恰當,因為如果這樣,往回翻就會變成“我怎麽願意知道這些呢?”所以,依我看,應該是
how could I know of this?不過這裏沒有必要用know of this的結構, 其實用一般的know it就可以,既簡練,又明了。.
3. 他說翻譯課時的教材就是把“君王”翻譯成our king and princes,依我看沒必要。其實直譯就是“君王”一人,何必把女士也拉出來示眾呢?至於“君王”該如何翻譯,我看應該按照“皇帝”翻譯,可以參考“末代皇帝”的翻譯法,那麽就應該是emperor,而不是king. 雖然說當時的蜀國並不大。
至於你的譯稿,我還是堅持“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的看法。你譯詩的特點是加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聯想。這最後一點可能有人接受不了,因為這樣一來會多出一些成分,如你現在不就多出了“tears. Heartless”嗎?不過我認為,這就是各有各的風格,很難說哪種風格就絕對好,或絕對不好。我認為把基本點掌握好就可以了,比如剛說的時間基調,我看你和我相同,也是過去時。至於個別一些地方,比如是“豎降旗”還是“掛”,你譯的是“掛”,似乎與原文不一致。“掛”要有依托物,城牆上麵沒有樹木等依托物,光禿禿的,因此隻能靠旗子本身的“杆”來自己豎立起來。另外你括號裏的(dropped) (keeled)是選擇,第二個缺了字母n的過去時應該是knelt 或 kneeled 都可以。跪下,有不同的譯法:dropped(on)to one’s knees/ fall (go down) on one’s knees, 恐怕dropped on ground不恰當,因為這是“臥倒”或“掉到地上”的意思。
4.“不是男兒”,本意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用No one was a true man.
如果不加上這個帶解釋色彩的“true”,直譯就會是No one was a man. 英文讀者體會不到其中諷刺的含義,因此不到位,加上解釋就會起到補充語義的作用,雖說有畫蛇添足之嫌,但與“不到位”相比,畢竟是差強人意。
不寫了,已經太晚了,你一定很著急。趕快發吧。謝謝你對我的信任,隻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因此僅供參考。
晚安!
宋德利 2009年1月3日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1. 首先全詩的時態基點可能不對。因為這是花蕊夫人後來給宋王的詩,內容當然是回述過去。僅憑這一點就決定全詩時間的基調應是過去時。因此第三行的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就應用一般過去時足矣。至於末行的現在時也因此失去了依據,因此也應是一般過去時。
2.再者,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would表意願,這裏不恰當,因為如果這樣,往回翻就會變成“我怎麽願意知道這些呢?”所以,依我看,應該是
how could I know of this?不過這裏沒有必要用know of this的結構, 其實用一般的know it就可以,既簡練,又明了。.
3. 他說翻譯課時的教材就是把“君王”翻譯成our king and princes,依我看沒必要。其實直譯就是“君王”一人,何必把女士也拉出來示眾呢?至於“君王”該如何翻譯,我看應該按照“皇帝”翻譯,可以參考“末代皇帝”的翻譯法,那麽就應該是emperor,而不是king. 雖然說當時的蜀國並不大。
至於你的譯稿,我還是堅持“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的看法。你譯詩的特點是加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聯想。這最後一點可能有人接受不了,因為這樣一來會多出一些成分,如你現在不就多出了“tears. Heartless”嗎?不過我認為,這就是各有各的風格,很難說哪種風格就絕對好,或絕對不好。我認為把基本點掌握好就可以了,比如剛說的時間基調,我看你和我相同,也是過去時。至於個別一些地方,比如是“豎降旗”還是“掛”,你譯的是“掛”,似乎與原文不一致。“掛”要有依托物,城牆上麵沒有樹木等依托物,光禿禿的,因此隻能靠旗子本身的“杆”來自己豎立起來。另外你括號裏的(dropped) (keeled)是選擇,第二個缺了字母n的過去時應該是knelt 或 kneeled 都可以。跪下,有不同的譯法:dropped(on)to one’s knees/ fall (go down) on one’s knees, 恐怕dropped on ground不恰當,因為這是“臥倒”或“掉到地上”的意思。
4.“不是男兒”,本意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用No one was a true man.
如果不加上這個帶解釋色彩的“true”,直譯就會是No one was a man. 英文讀者體會不到其中諷刺的含義,因此不到位,加上解釋就會起到補充語義的作用,雖說有畫蛇添足之嫌,但與“不到位”相比,畢竟是差強人意。
謝謝你對我的信任,隻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因此僅供參考。
晚安!
宋德利 2009年1月3日
(北宋)費花蕊夫人,一詞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Poem of the Conquered Nation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北宋花蕊夫人,姓費,工詩文;她是五代時蜀國後主孟昶的妃子,是位多才多藝的絕代美人.國亡,隨同孟昶降宋.宋太祖曾招見她,要她作詩自陳,她即誦如上雲.
歡迎不同的譯本:
資料:述國亡詩
Ref:http://www.xinyuwen.com/yuedu/shici/6807.html
花蕊夫人徐氏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徐氏,青城(今四川灌縣西)人,因才貌雙全,得幸於後蜀主孟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為時人稱許。孟蜀亡國後,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她陳詩。徐氏就誦了這首“述亡國之由”的詩。詩潑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從題材到風格,都與作者所擅長的“宮詞”大不相同,當時就獲得宋太祖的讚賞(事據《十六國春秋·蜀誌》)。後世詩評家也每每樂道。
此詩破題就直述國亡之事:“君王城上豎降旗”。史載後蜀君臣極為奢侈,荒淫誤國,宋軍壓境時,孟昶一籌莫展,屈辱投降。詩句隻說“豎降旗”,遣詞含蓄。下語隻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宮那得知”,純用口語,而意蘊微妙。大致有兩重含義:首先,曆代追咎國亡的詩文多持“女禍亡國”論,如把商亡歸咎於妲己,把吳亡歸咎於西施等等。而這句詩則象是針對“女禍亡國”而作的自我申辯。語似輕聲歎息,然措詞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說,“妾”及時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樣?還不照樣於事無補!一個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不過,“那得知”雲雲畢竟還表示了一種廉恥之心,比起甘心作階下囚的“男兒”們終究不可同日而語。這就為下麵的怒斥預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應首句“豎降旗”,描繪出蜀軍“十四萬人齊解甲”的投降場麵。史載當時破蜀宋軍僅數萬人,而後蜀則有“十四萬人”之眾。以數倍於敵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麵臨強敵,當無亡國之理。可是一向耽於享樂的孟蜀君臣毫無鬥誌,聞風喪膽,終於演出眾降於寡的醜劇。“十四萬人”沒有一個死國的誌士,沒有一星半點丈夫氣概,當然是語帶誇張,卻有力寫出了一個女子的羞憤:可恥在於不戰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憤痛切之情已醞釀充分,於是爆發出一句熱罵:“更無一個是男兒!”“更無一個”與“十四萬人”對比,“男兒”與前麵“妾”對照,可謂痛快淋漓。“詩可以怨”,其實豈但可怨而已,這裏已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了。
此詩寫得很有激情,表現出亡國的沉痛和對誤國者的痛切之情;更寫得有個性,活現出一個活潑潑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詩人以女子身份罵人枉為男兒,就比一般有力,個性色彩鮮明。就全詩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鋪墊,雖潑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發露、缺乏情韻之作可比。
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花蕊夫人作此詩則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後唐,王承旨作詩雲:‘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係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對照二詩,徐氏對王詩幾處改動都很好。原詩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別是改用第一人稱“妾”的口氣來寫,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頓添神采。這樣的改作實有再造之功。就詩人陳詩一事而論,不但表現了廉恥之心,而且有幾分膽氣。這行為本身就足為孟蜀“男兒”羞。所以,此詩得到一代雄主趙匡胤的賞識,不是偶然的。
(周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