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英譯 費花蕊夫人 國亡詩

(2009-01-03 21:38:42) 下一個
【應證:英譯】 費花蕊夫人, (北宋) <<國亡詩>>
5:56 PM 1/3/2009

北宋詞 證譯 by 清衣江:歡迎不同的譯本:

(北宋)費花蕊夫人,<<國亡詩>>一詞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Poem of the Conquered Nation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北宋花蕊夫人,姓費,工詩文;她是五代時蜀國後主孟昶的妃子,是位多才多藝的絕代美人.國亡,隨同孟昶降宋.宋太祖曾招見她,要她作詩自陳,她即誦<<國亡詩>>如上雲.
歡迎不同的譯本:

一語湖邊, 試譯


(北宋)費花蕊夫人,<<國亡詩>>一詞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Army fell and flags stood, high on the broken walls,
 Heartless,
Only tear-washed, was I in palace, secluded behind.

Soldiers and men, swords and knives, hundred thousands;
(Kneel and dropped) on ground; None of them My-man, either, am I ....

* Deli 君 建議:the True man, I guess it is very nice one!




需兵降城破國亡家碎之圖及悲極之樂!!


古代戰爭 遠古岩石畫
Pictures posted are from Internet

【德利詩品論】費花蕊夫人, (北宋) <<國亡詩>>

一語君你好,

 

我今天下班晚,吃完飯才看到你的信,因此回信更晚了,讓你著急了,真不好意思,因為看來你是在等我對你的譯稿說說看法,然後再發表。真對不起,耽誤你的時間了。 我翻譯詩歌是外行,尤其這些古典詩詞,更是沒有譜兒。今天下午在班上就看到了青衣江的譯詩,當時沒有什麽看法。現在既然看你的譯稿,因此又得重新看他的譯稿,因此才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一定對。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1. 首先全詩的時態基點可能不對。因為這是花蕊夫人後來給宋王的詩,內容當然是回述過去。僅憑這一點就決定全詩時間的基調應是過去時。因此第三行的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就應用一般過去時足矣。至於末行的現在時也因此失去了依據,因此也應是一般過去時。

 

2.再者,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would表意願,這裏不恰當,因為如果這樣,往回翻就會變成“我怎麽願意知道這些呢?”所以,依我看,應該是

how could I know of this?不過這裏沒有必要用know of this的結構, 其實用一般的know it就可以,既簡練,又明了。.

 

3. 他說翻譯課時的教材就是把“君王”翻譯成our king and princes,依我看沒必要。其實直譯就是“君王”一人,何必把女士也拉出來示眾呢?至於“君王”該如何翻譯,我看應該按照“皇帝”翻譯,可以參考“末代皇帝”的翻譯法,那麽就應該是emperor,而不是king. 雖然說當時的蜀國並不大。 

至於你的譯稿,我還是堅持“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的看法。你譯詩的特點是加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聯想。這最後一點可能有人接受不了,因為這樣一來會多出一些成分,如你現在不就多出了“tears. Heartless”嗎?不過我認為,這就是各有各的風格,很難說哪種風格就絕對好,或絕對不好。我認為把基本點掌握好就可以了,比如剛說的時間基調,我看你和我相同,也是過去時。至於個別一些地方,比如是“豎降旗”還是“掛”,你譯的是“掛”,似乎與原文不一致。“掛”要有依托物,城牆上麵沒有樹木等依托物,光禿禿的,因此隻能靠旗子本身的“杆”來自己豎立起來。另外你括號裏的(dropped) keeled)是選擇,第二個缺了字母n的過去時應該是knelt  kneeled 都可以。跪下,有不同的譯法:dropped(on)to one’s knees/ fall (go down) on one’s knees, 恐怕dropped on ground不恰當,因為這是“臥倒”或“掉到地上”的意思。

 

4.“不是男兒”,本意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用No one was a true man.

如果不加上這個帶解釋色彩的“true”,直譯就會是No one was a man. 英文讀者體會不到其中諷刺的含義,因此不到位,加上解釋就會起到補充語義的作用,雖說有畫蛇添足之嫌,但與“不到位”相比,畢竟是差強人意。

 

不寫了,已經太晚了,你一定很著急。趕快發吧。謝謝你對我的信任,隻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因此僅供參考。 

 

晚安!

 

宋德利 2009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一語湖邊_lakeshore 回複 悄悄話 【德利詩品論】費花蕊夫人, (北宋)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1. 首先全詩的時態基點可能不對。因為這是花蕊夫人後來給宋王的詩,內容當然是回述過去。僅憑這一點就決定全詩時間的基調應是過去時。因此第三行的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就應用一般過去時足矣。至於末行的現在時也因此失去了依據,因此也應是一般過去時。



2.再者,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would表意願,這裏不恰當,因為如果這樣,往回翻就會變成“我怎麽願意知道這些呢?”所以,依我看,應該是

how could I know of this?不過這裏沒有必要用know of this的結構, 其實用一般的know it就可以,既簡練,又明了。.



3. 他說翻譯課時的教材就是把“君王”翻譯成our king and princes,依我看沒必要。其實直譯就是“君王”一人,何必把女士也拉出來示眾呢?至於“君王”該如何翻譯,我看應該按照“皇帝”翻譯,可以參考“末代皇帝”的翻譯法,那麽就應該是emperor,而不是king. 雖然說當時的蜀國並不大。

至於你的譯稿,我還是堅持“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的看法。你譯詩的特點是加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聯想。這最後一點可能有人接受不了,因為這樣一來會多出一些成分,如你現在不就多出了“tears. Heartless”嗎?不過我認為,這就是各有各的風格,很難說哪種風格就絕對好,或絕對不好。我認為把基本點掌握好就可以了,比如剛說的時間基調,我看你和我相同,也是過去時。至於個別一些地方,比如是“豎降旗”還是“掛”,你譯的是“掛”,似乎與原文不一致。“掛”要有依托物,城牆上麵沒有樹木等依托物,光禿禿的,因此隻能靠旗子本身的“杆”來自己豎立起來。另外你括號裏的(dropped) (keeled)是選擇,第二個缺了字母n的過去時應該是knelt 或 kneeled 都可以。跪下,有不同的譯法:dropped(on)to one’s knees/ fall (go down) on one’s knees, 恐怕dropped on ground不恰當,因為這是“臥倒”或“掉到地上”的意思。



4.“不是男兒”,本意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用No one was a true man.

如果不加上這個帶解釋色彩的“true”,直譯就會是No one was a man. 英文讀者體會不到其中諷刺的含義,因此不到位,加上解釋就會起到補充語義的作用,雖說有畫蛇添足之嫌,但與“不到位”相比,畢竟是差強人意。

謝謝你對我的信任,隻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因此僅供參考。



晚安!

宋德利 2009年1月3日

一語湖邊_lakeshore 回複 悄悄話 北宋一詞 證譯 by 清衣江:歡迎不同的譯本:

(北宋)費花蕊夫人,一詞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Poem of the Conquered Nation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北宋花蕊夫人,姓費,工詩文;她是五代時蜀國後主孟昶的妃子,是位多才多藝的絕代美人.國亡,隨同孟昶降宋.宋太祖曾招見她,要她作詩自陳,她即誦如上雲.
歡迎不同的譯本:

資料:述國亡詩
Ref:http://www.xinyuwen.com/yuedu/shici/6807.html
花蕊夫人徐氏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徐氏,青城(今四川灌縣西)人,因才貌雙全,得幸於後蜀主孟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為時人稱許。孟蜀亡國後,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她陳詩。徐氏就誦了這首“述亡國之由”的詩。詩潑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從題材到風格,都與作者所擅長的“宮詞”大不相同,當時就獲得宋太祖的讚賞(事據《十六國春秋·蜀誌》)。後世詩評家也每每樂道。

  此詩破題就直述國亡之事:“君王城上豎降旗”。史載後蜀君臣極為奢侈,荒淫誤國,宋軍壓境時,孟昶一籌莫展,屈辱投降。詩句隻說“豎降旗”,遣詞含蓄。下語隻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宮那得知”,純用口語,而意蘊微妙。大致有兩重含義:首先,曆代追咎國亡的詩文多持“女禍亡國”論,如把商亡歸咎於妲己,把吳亡歸咎於西施等等。而這句詩則象是針對“女禍亡國”而作的自我申辯。語似輕聲歎息,然措詞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說,“妾”及時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樣?還不照樣於事無補!一個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不過,“那得知”雲雲畢竟還表示了一種廉恥之心,比起甘心作階下囚的“男兒”們終究不可同日而語。這就為下麵的怒斥預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應首句“豎降旗”,描繪出蜀軍“十四萬人齊解甲”的投降場麵。史載當時破蜀宋軍僅數萬人,而後蜀則有“十四萬人”之眾。以數倍於敵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麵臨強敵,當無亡國之理。可是一向耽於享樂的孟蜀君臣毫無鬥誌,聞風喪膽,終於演出眾降於寡的醜劇。“十四萬人”沒有一個死國的誌士,沒有一星半點丈夫氣概,當然是語帶誇張,卻有力寫出了一個女子的羞憤:可恥在於不戰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憤痛切之情已醞釀充分,於是爆發出一句熱罵:“更無一個是男兒!”“更無一個”與“十四萬人”對比,“男兒”與前麵“妾”對照,可謂痛快淋漓。“詩可以怨”,其實豈但可怨而已,這裏已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了。

  此詩寫得很有激情,表現出亡國的沉痛和對誤國者的痛切之情;更寫得有個性,活現出一個活潑潑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詩人以女子身份罵人枉為男兒,就比一般有力,個性色彩鮮明。就全詩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鋪墊,雖潑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發露、缺乏情韻之作可比。

  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花蕊夫人作此詩則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後唐,王承旨作詩雲:‘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係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對照二詩,徐氏對王詩幾處改動都很好。原詩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別是改用第一人稱“妾”的口氣來寫,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頓添神采。這樣的改作實有再造之功。就詩人陳詩一事而論,不但表現了廉恥之心,而且有幾分膽氣。這行為本身就足為孟蜀“男兒”羞。所以,此詩得到一代雄主趙匡胤的賞識,不是偶然的。

  (周嘯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