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伊麗莎白PK瑪麗——為瑪麗說幾句話

(2021-06-15 22:24:25) 下一個

伊麗莎白PK瑪麗

 

瑪麗的悲劇人生故事終於寫完了。在我落筆之時絲毫沒有感動於伊麗莎白一世的偉大,而竟然又一次為我討厭的瑪麗留下了眼淚。為什麽?我也不禁要追問。是的,這兩個活在同一個時代,同一片土地,同一個祖先卻勢不兩立的女人,她們的對立其實已經超越了所謂爭權奪利,個人的恩恩怨怨。在她們的背後是複雜強大的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陣營殊死搏鬥的戰場,牽扯著諸多貴族大領主的集團利益,在這樣一場爭鬥中,伊麗莎白自始至終把局麵掌控在自己手中,而瑪麗卻自始至終被人所掌控而不自知。

 

伊麗莎白的榮耀和光輝有目共睹,無須贅述。然而讓人所想不到的是,故事走到了最後,勝利者贏得惴惴不安,而失敗者卻視死如歸,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有言道,是伊麗莎白釀成了瑪麗的悲劇,成全了瑪麗的傳奇,這話似有一定道理。因為畢竟,瑪麗隻是傻,而並不壞。畢竟一開始瑪麗是投奔伊麗莎白而來,並沒有打算與之為敵,她隻是被人利用,一步步被逼成了英格蘭的敵人。在伊利莎白冠冕堂皇的言辭背後,有沒有她陰暗心理作祟的挖坑布局?在宏大背景的光芒下,有沒有以國家的名義報一點私仇?這裏麵的誰是誰非恐怕隻有她們倆自己知道。

 

在十六世紀中葉,英倫島上分別在1533年和1542年,相差九年,生下了兩個小公主。雖然她們之間差著輩分,伊麗莎白的父親亨利八世和瑪麗的奶奶瑪格麗特是姐弟。也就是說伊麗莎白是瑪麗的表姑。一個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另一個繼承了蘇格蘭的王位,兩人成了那個年代令世界矚目的女王!(這樣的關係在英文裏全叫cousin,這也是為什麽很多資料裏都把她們稱為表姐妹,就是這個原因。英語裏的Cousin管著幾輩人,除了簡單的表姐妹表兄弟,還有表姑表姨,表叔表舅,侄子侄女,都可以稱cousin。但是其實是有區別的,若有興趣的話,維基百科有詳細表格可以查詢)

 

兩個小姑娘雖然生下來都是小公主,命運卻截然不同。

 

伊麗莎白在兩歲的時候,母親安·博林就被父親斬首,死於斷頭台。小公主的稱號就被沒收,英文的稱呼從Princess Elizabeth  改成Lady Elizabeth。雖然如此,伊麗莎白還是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她聰明好學,記憶力超常。精通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和希臘文;她興趣廣泛,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她精通舞蹈,音樂,騎馬。伊麗莎白自小就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小可憐,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人情冷暖,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在她自己生活的周圍,她可以讓大多數人都覺得她是一個容易讓人親近的,招人喜歡的小女孩。

 

而瑪麗的母親是法國洛林公國吉斯公主,雖然瑪麗生下後,父親詹姆斯五世就駕崩了,但有母親的保護,出生後第六天就加冕成了蘇格蘭女王。五歲,作為聯姻的籌碼,法國王儲的未婚妻,瑪麗被送到法國。跟隨而去的還有蘇格蘭宮廷標配的全部人馬,學童玩伴,命婦,禦醫隨從樣樣俱全,以確保她在別人家裏也仍然享有公主待遇。瑪麗的外婆一家人自然對她是嗬護備至。他們早就製定好了全套的教育,培訓方案,一心朝著塑造法國的皇後目標而去。可想而知,她在法國的教育應該是差不了。瑪麗自然也是棋琴書畫,宮廷禮儀樣樣拿得起放得下。聰明伶俐的她,學什麽都易如反掌,誰都願意教她。外婆自然寵她,就連法國國王也愛她如自己女兒。如此這般集寵愛於一身,瑪麗當然難免會嬌生慣養,任性妄為。在她的人生字典裏哪裏會有人心險惡這樣的詞匯,哪裏會懂得世態炎涼?雖然在十六歲時,還不知婚姻是怎麽回事就成了寡婦,但她畢竟還是蘇格蘭女王。十八歲回到蘇格蘭,正是她的錦瑟年華。如果她能像維多利亞那樣,有幸遇到墨爾本勳爵那樣的人,給她如父親般的指引和教導,那曆史就要改寫了。憑著她的聰明勁兒,還真不一定會輸給伊麗莎白。可惜曆史沒有如果。

 

瑪麗身材高挑,明眸閃動,笑容如陽光般讓人賞心悅目,走在哪裏都會掀起一陣快樂的浪潮;伊麗莎白雖然沒有那麽光彩照人,在社交場所氣場沒有那麽強大,但是她沉穩優雅,談吐充滿智慧而又不乏幽默。隻有當你的智力到達某種高度時,你才能領略到伊麗莎白那超凡的魅力。

 

兩人都是時尚達人,穿衣打扮無人可比。兩人寫作行文都是一流,極具文采;兩人的藝術修養均堪稱高雅,賦詩作曲,音樂欣賞造詣高深。

 

身為女王,這兩位都是加過冕塗過油膏,上帝欽點的君王。瑪麗是生下來第六天就加冕為王,沒有競爭者,沒有挑戰人。而伊麗莎白卻是一直到二十五歲,曆經了弟弟,愛德華六世,簡·格雷,還有姐姐血腥瑪麗一世瘋狂的五年統治,才輪到她的出場。瑪麗以為她頭上的王冠是上天的恩賜,是神的授予,她能做的就是接受。她隻相信神權至高無尚的神性,而不知自己並不是神,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將會帶來其相應的結果。

 

瑪麗毫無管理國家的經驗,而這正是蘇格蘭掌權人所希望的。這本也無礙,隻要她願意,憑她的聰明,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她才不想學習。在她的心裏,女王就隻管發號施令,別人理應順從。至於對不對,要不要對後果負責,乃在另說。在施政方麵,她頭腦簡單,遇事不思考,不會權衡利弊,不懂審時度勢,以為治國如同打獵,隻需靈敏,勇敢,果斷,全憑衝動輕率做決定。最致命的是,她還從不聽取別人意見。在用人方麵,她豪放,輕信,熱情而不重情,看不透人性,不辨善惡,不懂人際關係,更不懂知人善任。

 

瑪麗和伊麗莎白一樣都有鮮明的與生俱來的皇權使命感,但在瑪麗的觀念中,皇權就是她自己,就是她自己的權力,眼睛隻看著自己頭上的王冠,和王冠帶給她的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從沒有想過戴著王冠的她,應該帶給蘇格蘭人民什麽福澤;身為蘇格蘭人,她卻不懂蘇格蘭,不懂蘇格蘭的曆史,不懂蘇格蘭的民意,也沒有蘇格蘭人的感情。她滿腦子都是法國,說法語,吃法國菜,隻想在蘇格蘭建立一個自己的法蘭西天地。全然不懂蘇格蘭人民的需求。哪怕到了最後,瑪麗的引頸就戮,也完全是為了她自己的王位,而和蘇格蘭無關。她把自己置於眾人之上,就注定了她的曲高和寡,單槍匹馬。身為蘇格蘭女王,她終其一生沒有為蘇格蘭人做過一件有益的事,留下任何物質或者精神的財富,隻留下了她個人的傳奇。

 

而伊麗莎白則完全不一樣。從小就生活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中,曆經磨難,親眼所見宮廷政治的殘酷,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朋友,熟悉的親人在政治鬥爭中慘敗,身首異處。就連她自己這樣謹小慎微,一直低調處事,也沒有逃過姐姐的多疑,被關進倫敦塔。後來還是全靠自己的機靈圓滑才免遭毒手,重獲自由。

 

1558年伊麗莎白繼位,登基時,從姐姐瑪麗一世手裏接過來一個經濟上負債累累,千瘡百孔,政治上四分五裂,矛盾激烈,宗教上,天主教和新教勢不兩立的國家。別說一介女子,就是彼得大帝來了,也未必能撐下來。在大學時,我們老師說了一句精辟的話,至今記得。他說,伊麗莎白一世帶領英國走向黃金時代,全得益於她的“弱勢”。換句話說,就是她完全沒有像她父親亨利八世那樣的殺伐決斷,也沒有像她姐姐瑪麗一世那樣專橫跋扈,偏聽偏信,瘋狂殺戮新教徒。相反,伊麗莎白一世登基後雖然選擇新教為國教,但是她對天主教采取了寬容的國策。雖然當時她的這種態度引來了眾多的批評,確實後來也引發了宗教暴亂。但是從更長遠的效果來看,這是一種曆史性的進步。 史學家對她的評價多是遇事瞻前顧後,優柔寡斷。其實她既希望自己能像亨利八世那樣有氣魄,但又不希望像他那樣殘暴。越是手握蓋天的權力,越是害怕自己獨斷專行種下惡果。即便是在那個以殺人為征服的年代,她也不喜歡殺戮,除非不得已而行之。她善於傾聽,善於虛心學習,善於化解矛盾,善於用人。她知人善用,能在身邊團結起一群各種政見不同能力超強的團隊共同執政,才逐步使英格蘭擺脫困境,走向輝煌。

 

與瑪麗的極盡奢華與慷慨相反,伊麗莎白一世的摳門是出了名的,故事中提到的那位看守瑪麗女王十五年的什魯斯伯裏伯爵,本來是英格蘭北方首富,為伺候瑪麗,把自己弄得傾家蕩產,而最後伊麗莎白沒有付給他一兩銀子!她手下的安全大臣,沃爾辛厄姆,為保衛英格蘭和女王破獲多少大案,常常也是自掏腰包辦公事,導致去世時欠下巨款。不過據說,這筆錢女王給他報銷了。可見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這些大臣為她心甘情願付出犧牲。

 

兩位女王都是極具魅力的女人。由於她們的女王地位,全歐洲野心勃勃的男人都圍著她們轉。由此,伊麗莎白憂心忡忡。在拒絕了西班牙腓力二世,那個令人作嘔的姐夫之後,又拒絕了法蘭西那個小弟弟亨利九世。她看透了這些婚姻麵紗之下的赤裸裸掠奪,看透了西班牙和法蘭西對英格蘭垂涎三尺的野心。如果她非要嫁人,她寧願嫁一個本國人。但是即便她心裏有自己的最愛,她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身為女王,如果說她還心有所屬,但得知她多年的情人達德利,萊斯特伯爵的太太神秘地從樓上摔下而死,耳聞民間有竊竊私語,便為了女王的聖名毅然決然離他而去。她總是把個人的情感放在王冠之下,國家之後。

而瑪麗則完全不同。且不說她為自己的優勢沾沾自喜。絲毫察覺不到這其中的危險。如果某種明智的聯姻能為蘇格蘭帶來一些好處和利益倒也未嚐不可。結果呢!她竟然看上一個不入流的,對她本人,對蘇格蘭,對各個方麵都有害無益的小白臉。她浪漫奔放,熱情衝動,一旦愛了,她可以不顧身份,不顧道德信仰,奮不顧身,赴刀山下火海都無所畏懼。衝動起來完全不像個女王,倒像我們的鄰家小姐妹,為了區區瞬間燃燒的情愛之火,不惜把皇權,名譽尊嚴棄之如敝履。伊麗莎白嘲笑她:看男人的眼光太差。此話確實有理。

 

但是,翻來覆去地看,瑪麗縱然有萬般不是,卻發現她其實並不壞。她多愁善感,像火一樣熱情,像風一樣浪漫,她心直口快,心地善良。她輕信,從不會猜忌別人;她那所謂的“死亡引力”,其實都和她沒有直接關係。與其說那些人為她而死,不如說是“權力引力”為權力而死。所有的這些人中,除了個別人外,比如那個浪漫詩人夏特裏亞爾,有誰是因為真正的愛她,為她而犧牲的嗎?沒有!瑪麗對王位的執念,以及為之所付出的代價,其實並不是她對權力對地位有多濃厚的欲望,她的執念其實是對自己價值的一種肯定。我們一般人的價值靠自己的努力和創造,而她的價值與生俱來,這是神,是上帝給予她的特殊饋贈,她絕不願意拱手相讓。這是一種信念而不是任何利益的考量。

 

看到了這一點,也就找到了理解瑪麗的角度。由此想到張愛玲那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而伊麗莎白,雖然殺了瑪麗,卻把王位傳給了瑪麗的兒子,做出了最終的和解。從而使蘇格蘭和英格蘭結為一體,為後來發展成大英帝國奠定了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instein 回複 悄悄話 跟讀了你的“蘇格蘭女王的悲劇人生”,很有趣。 這篇對兩個女王的分析也很好。做為君王,伊麗莎白是成功的,我認為是該被讚美的;瑪麗無論是為王還是普通人,都是過於自我的,她的悲劇人生是不可避免的。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說實話,挺喜歡咱們文學城的朋友。尤其談到英美文學曆史,好像更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國內的朋友感興趣的似乎不太多。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謝謝你的分享。也謝謝你的理解!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快樂紅寶石19' 的評論 : 是的,的確如此。謝謝你的肯定。心裏挺受受用的。嘻嘻!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青白丹城' 的評論 : 沒錯!一個人品高尚,善良的人往往當不了統治者,不是被人拿下,就是把國家治理得一團糟。搞政治真的不是人人都擅長的。謝謝你的分享和點評。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uniang' 的評論 : 非常同意你的觀點。瑪麗真是可惜了。
好高興有你們的跟讀和參與討論與點評!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owwoman' 的評論 : 我和你一樣,年輕時並不十分喜歡曆史,老了到越來越有興趣了。了解曆史,便發現人性中的很多東西古今中外都差不多,也發現,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興衰強弱都有其內在邏輯的,就像你說的,為什麽英美這些國家能引領世界潮流幾百年不敗?為什麽英國王室千年都是在一個家族裏朝代更替,而中國的王朝總是一個又一個地被推翻重來?總之,看看這些挺有趣的。
謝謝你的參與點評。
cowwoman 回複 悄悄話 英格蘭的女王太理性了。沒想到她為了避嫌把情夫也拋棄了。為了英格蘭壯大還是為了她的諾言(您文裏寫為了諾言),把王位傳給了瑪麗的兒子。此人很牛。為何白人能霸占全球五百年?而北歐,英格蘭的白人又是白人中的白人,和她們能如此理性或許有關係。
曆史真的有意思。
以前上學,最不喜歡曆史,因為難學,有時候理解不了。比如基督教為何統治歐洲,我直到最近才搞的有些明白。現在歲數大了,反而愛看曆史。
zhuniang 回複 悄悄話 有時一個有挫折的(但不能影響教育和身體發育)童年和少年時代,對一個人未必是壞處,對世態炎涼人情世故的認識,隻有在逆境時才能認識得最為真切透徹銘心刻骨,而在被眾人簇擁得高位,一片眼花繚亂,根本不可能認清。
瑪麗是被童年少年時代優渥順遂的生活毀了!年幼時在法蘭西養成的浪漫活潑甚至輕率已經很難改變,又運氣不好,如作者所說,沒有碰到一個踏實厚重如父親般的大臣可以依賴和被引導,靠她自己在險惡的血雨腥風的蘇格蘭英格蘭瞎打瞎撞,跟一幫不解風情又臭又硬的北歐人PK, 不就是這個結局!
青白丹城 回複 悄悄話 評價一個曆史人物,尤其君王,就不能就人論人。即便是普通人,對周圍的人是仁愛大度或冷酷自私,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標準。所以,瑪麗在曆史上的罵名,伊麗莎白在曆史上的美名,於她們都是公平的。謝謝好文。
快樂紅寶石19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感謝你的好文。特別是這個最後一篇為瑪麗說幾句,分析的非常到位!我一直以來都為瑪麗感到不忍心,明明手裏握著一副好牌,卻打成這樣不堪。所以還是性格決定命運。隻能一聲歎息!從大局來看,伊麗莎白一世還是一個識大體明事理的君主。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這個係列不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