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蘇格蘭女王的悲劇人生 (二十)

(2021-06-13 15:58:39) 下一個

苦苦糾纏卻從未謀麵的倆女王

 

  悲劇喜劇  人生如戲

 
 

 

1587年2月9日,瑪麗·斯圖亞特被斬第二天,消息傳到了倫敦,舉國歡騰。英格蘭終於安全了,咱們的伊麗莎白女王終於安全了!人們奔走相告,街頭巷尾第一大新聞非它莫屬。可是自詡對英格蘭無所不知的伊麗莎白本人卻似乎絲毫沒有反應,不聞不問,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一樣,既沒有見她有什麽表示,也沒見她召見任何大臣。女王這是幾個意思?她是真不知道還是在假裝不知道?發生這麽重大的事,按理說,無所不知的她,早就會有密探向她報告,早就會把塞西爾,沃爾辛厄姆叫來問個一清二楚。可是這會兒,相比倫敦城裏的熱鬧,白廳卻異乎尋常地安靜。這讓塞西爾等重要大臣們感到忐忑不安。難道她在等什麽?在等現場的監斬官什魯斯伯裏伯爵和肯特伯爵從富瑟琳黑堡趕來向她稟報詳細細節嗎?但是至少伊麗莎白應該傳他們進宮質詢。越是等待越是讓大臣們坐如針氈。塞西爾琢磨著,等著召見恐怕不行了,還是主動要求覲見女王吧。這麽大的事,無論如何必須稟報,不然欺君之罪落在誰頭上也是擔當不起的!於是國務大臣塞西爾硬著頭皮要求覲見女王。

 

說實話,雖然賽西爾心裏確實有些不安,因為這事的確辦得有點含混不清,有揣摩聖意的嫌疑,但是以他多年在女王手下工作的經驗,他想著女王雖有不悅,甚至也有可能會發發脾氣,把他很“嚴厲”地斥責一番,然後便不了了之。因為他們確實是做了一件好事,幫著女王解決了一道難題。可是沒想到,這一回,久經沙場,經曆過無數政治風暴的老將賽西爾也沒想到伊麗莎白是真的怒了,從來未見的大怒。

 

當他低聲細語地說,瑪麗·斯圖亞特已經於昨日斬首……,伊麗莎白突然尖叫起來,什麽?斬了!誰讓你們殺了她,誰給了你們指令?!說完,她痛哭流涕,捶胸頓足,天哪,你們要造反了,誰給了你們這個權力,誰讓你們殺了我至親至愛的親人!她破口大罵,幾乎要衝下她的禦座,揪住塞西爾的頭發,伸手打人了!大臣們都嚇壞了。跟隨女王半輩子的塞西爾都從沒見過這個架勢,也嚇呆了。他麵容慘白,渾身發抖,不知所措。

 

旁邊看到這一幕的人不禁心涼。賽西爾是誰啊,從伊麗莎白還是小公主時就照顧著她,處處為她著想,保護她,愛護她;登基成王後,多少年,跟隨在女王的身邊,為她解難,為她出謀劃策,不知經曆了多少政治風暴,陰謀漩渦,可以說即便是父親,也未必能做得如此盡心。可是,今天,為瑪麗這件事竟然如此不顧大臣的臉麵,從此塞西爾怎麽做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務大臣怎麽再行使職權?難道他會因此被免職,就要讓他滾蛋了嗎?

 

可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是,這件事自始至終塞西爾,沃爾辛厄姆與女王不都是互通有無,意見一致的嗎?從瑪麗·斯圖亞特自投羅網掉進他們的陷阱,每一步不都是按照伊麗莎白製定的方針辦的嗎?在這件事上,女王和塞西爾沒有分歧啊?確實,當他們拿到女王的簽字時,知道女王留了後手,但是他們理解的是,冒著被譴責的風險替女王解圍。畢竟所有樞密院的大臣都知道,殺掉瑪麗·斯圖亞特一直是他們的共識,雖然伊麗莎白一直在猶豫。可是女王的猶豫難道不是某種暗示,某種欲擒故縱嗎?難道身為臣子不應該心領神會,讓女王在這件事上礙著親情,礙著名聲,讓她置身度外,而讓他們“越俎代庖”嗎?塞西爾,包括沃爾辛厄姆,難道是他們誤解了女王,會錯了意?

 

總之,一貫以為最懂女王的塞西爾算是倒了大黴了,沃爾辛厄姆請了病假逃過了挨罵,但也好不到哪去。伊麗莎白發誓要調查,一定要查處欺君,專擅的大臣,絕不姑息。接著就下達了一連串的聖旨,包括嚴禁塞西爾,沃爾辛厄姆等人進宮,禁足在家等等。其實伊麗莎白心裏一點都不糊塗,她隻是在演戲,演一場連她自己都相信,連她自己都感動的好戲。她就是讓全世界都知道,殺死瑪麗的不是她,尤其要讓蘇格蘭人知道,不顧親情戕害自家人的不是她,完全是手下大臣的擅權犯下的罪過!

 

替罪羊是要找定了,隻是找誰的問題。伊麗莎白又不傻,當然知道像塞西爾,沃爾辛厄姆這樣的肱骨之臣罰是要罰,但用也還是要用的,做做樣子也就罷了。可是這罪名還是得有人來背才行啊,伊麗莎白的目光落在了威廉·戴維遜的頭上。

 

威廉·戴維遜(1541-1608)是伊麗莎白在位期間能幹的外交官,第二國務大臣。他曾多次出任法國,荷蘭,西班牙大使,為緩和與這些國家的矛盾,建立友好邦交,免除戰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人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勤勉,忠實,人格高尚的臣子,可是倒黴的是,偏偏是他,那天拿著判決書上呈女王簽字。

 

上一章提到過,1587年的2月1日那天,他接到指令帶著審判團一致通過的判決書進宮請女王簽字。那天女王確實簽了,而且在他退下時,伊麗莎白女王也確實說了,擱置一下 ,先不要去蓋章。隨後戴維遜就把女王簽了字的判決書交給了塞西爾,同時也轉達了女王讓先不要蓋章的指令。

 

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587年2月3日,塞西爾在沒有通報女王的情況下召集了樞密院的十位大臣舉行了會議,在會上,他們一致通過了瑪麗·斯圖亞特的死刑判決,立刻執行的文件,並且隨即派人送到富瑟琳黑堡。

 

就這樣,罪名落在了戴維遜的頭上。他被指控犯了輕視女王指令的瀆職罪,立刻被關進了倫敦塔。後來鑒於他並無惡意違背聖旨,就判處了他罰款一萬英鎊,並監禁以觀後效。據說後來有眾臣為他求情,並且可能是在沃爾辛厄姆等人的努力下,戴維遜於1588年被釋放了,據說罰款也不了了之。反正他既沒有家產,一輩子也沒見到這麽多錢。可是他從此失去了在宮廷裏工作的機會,抑鬱而終。

 

這一重大的曆史事件,從道義上來說,無論如何英格蘭都無權判殺瑪麗·斯圖亞特,不管以什麽理由。試想,一個逃亡的外國首腦,一屆女王,哪怕是被罷黜的女王,逃到英格蘭避難,尋求保護,倘若你不想,或者說沒有能力提供幫助,英格蘭完全可以請瑪麗·斯圖亞特離開,去法蘭斯,去羅馬,去世界任何地方。但是伊麗莎白帶著不可告人的用心,把她留下了。說得難聽一點,事實上就是欺騙她,把她扣押了。雖說伊麗莎白為了她,的確也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的確也有可能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麽國際組織,國際法,但是瑪麗·斯圖亞特畢竟是別國首腦,殺害她在那時的國際社會中也是首創,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膽敢這樣做!且不說伊麗莎白和瑪麗還是一家人。在皇室權力鬥爭中一家人打得你死我活倒不是什麽新鮮事,隻是她倆既是一家人,卻又是兩國人。

 

但是從政治上來說,伊麗莎白殺了瑪麗·斯圖亞特,在當時的形勢下應該說又是正確的,有利於英格蘭國家利益的。因為這樣一來,她就算是徹底地打消了天主教勢力妄想顛覆英格蘭的企圖,至少分化瓦解了法蘭西,尼德蘭,甚至蘇格蘭的勢力,可以讓英格蘭喘口氣,全力以赴地發展國家實力。

 

但是西班牙還是不甘心,羅馬天主教的幹將腓力二世,這位曾經的英國女婿,(瑪麗一世的丈夫,千萬別搞錯,不是蘇格蘭瑪麗哦),為了報複英格蘭處死瑪麗·斯圖亞特,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真的派出了他剛組建的一支有130艘艦船的無敵艦隊,帶著18000名士兵,在1588年7月浩浩蕩蕩地向英國進發了。

 

雖說這的確是對英格蘭的極大的考驗,全國上下都進入了高度的戰備狀態,但是英格蘭近年來在西班牙的壓力下,強力發展海軍,花了大價錢武裝艦船,對西班牙的入侵早有準備。當西班牙的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時,英國海軍向無敵艦隊發起猛烈的攻擊,英國的火炮氣勢凶猛,打得西班牙船隻不得不順風向北撤退,英國海軍一陣窮追猛打,再加上遇到狂風暴雨,瞬間把無敵艦隊吹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就這樣,神話般的無敵艦隊出師不利,竟然就這樣慘敗於英國海軍的手下。雖說後來又發生了好幾次海戰,有輸有贏,最後不了了之,但這一次,的確是讓伊麗莎白名聲大震,舉國上下歡呼女王的英明偉大,盛讚她大力發展了海軍實力和海上的探險的國策。

 

伊麗莎白在位四十五年,把一個千瘡百孔的英格蘭發展成了當時的世界強國,確實功不可沒。到了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把英國帶進了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不僅是軍事的發展,在世界範圍的擴張,使英國的財富大幅度的增長,到了伊麗莎白晚期,英國的文學藝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文藝複興的繁榮也逐漸從意大利轉移到了英國。在那個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詩人,哲學家,音樂家,戲劇家,如莎士比亞,馬洛,培根……,至今聞名於世。當然,伊麗莎白所獲得讚譽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曆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曆史的豐碑總是記載這勝利者的豐功偉績。豐碑下所有淒慘的呻吟和血流成河的哀鳴都將隨著曆史的前進而平息,最終銷聲匿跡於大地之下。

 

1603年伊麗莎白終於與世長辭了,她信守了諾言,把王冠傳給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都鐸王朝就此結束,斯圖亞特王朝開始了她的新紀元。這算不算是應了瑪麗的那句話,“我的終結就是我的開始”?她的終結,從她的兒子開始。蘇格蘭,英格蘭大一統的王,她固執堅守的願望總算是在她的兒子身上實現了。一直到今天,英國皇室的血脈由她延續!伊麗莎白,瑪麗,瑪麗,伊麗莎白,孰贏,孰輸?誰能說得清?!

瑪麗·斯圖亞特在威斯敏斯特的棺槨

 

當年隨便丟在某個教堂裏的瑪麗·斯圖亞特的棺木早已在火炬通明的照耀下,由她的兒子英格蘭詹姆士一世,隆重地移到了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進入了英國皇家陵墓。棺槨上,瑪麗白色大理石的石雕像,雙手合十,美麗,安詳。伊麗莎白的棺柩就在不遠處。活著的時候,兩人鬥了一輩子,卻從未謀麵。而如今,兩人的棺柩近在咫尺。前世的恩恩怨怨就此了解,她倆終於可以像家人那樣,在永生的睡夢中比鄰安息了。

安息吧,美麗的瑪麗女王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謝謝你!也祝你一切都好!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鴿哨' 的評論 : 謝謝理解,確實是辛苦,不過也樂在其中。謝謝!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owwoman' 的評論 : 謝謝你的點評。是的,天主教的兩大勁敵,眼中釘,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和尼德蘭的奧蘭治親王。1584年他被天主教勢力暗殺,間接影響了伊麗莎白收拾瑪麗的決心。尼德蘭(荷蘭)也是和英國一樣不甘被天主教統治。

cowwoma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優美的文字和清晰的敘述,讓我們重返400年前的英國皇室。上帝其實一直祝福英格蘭:海峽讓英格蘭易守難攻,加上英格蘭新教勃起(說明人的認知能力高,人口普遍理性,敢於挑戰傳統勢力)讓英國在400年前崛起。

本來新教和資本主義造反派最早在尼德蘭發芽。可惜尼德蘭的地少,人少,地勢易攻難守,它最終敗給了養精蓄銳,人口有優勢的不列顛。伊麗莎白的功勞就是把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了,帝國在變成帝國之前也需要根基呀。
鴿哨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辛苦了!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分享了,節日吉祥如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