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刻刀下的故事
雕塑給人的影響力往往比油畫來得更直接,它會讓你在那一刻仿佛與你同在,不管它來自地球的哪一端,不管它來自哪朝哪代。到過佛羅倫薩,見過米開朗基羅,一時便覺得那就是雕塑的登峰造極了,就是雕塑應該有的樣子。但是沒想到,一腳踏進羅丹博物館,立刻就感到了與他與米開朗基羅不同的東西。雖然還是有基本上一路傳承下來的風格和套路,但畢竟有大量的你無法忽視的不一樣。說不出來誰更精彩,但是你能感覺到它們更接近人類,更接近人的本質和複雜的情感,有和我們更能相通的東西。
人們都說要談到雕塑,三個人的名字不能不提,菲迪亞斯,米開朗基羅,還有就是羅丹。他們之間相隔一千多年卻遙相呼應。從古希臘神化的人到文藝複興人化的神,再到十九世紀人類的回歸。比起其他的藝術形式,雕塑是更多地表現人類自己。羅丹力求想探尋的應該是通過表象,人體的外表來表現人體內的生命所代表的獨立的特質。它不一定是你心中最完美的,但它一定是最獨特的。羅丹的作品就是給人這樣的感覺。他的風靡全世界的作品《思考者》幾乎就是羅丹的符號,羅丹的LOGO,其實真正到了羅丹博物館,你才發現《思考者》根本就代表不了羅丹,這裏的雕塑各表其態,個個有話要說,讓人應接不暇。
因為天氣太熱,館內又沒有空調,我們進了大門就在花園裏找個樹蔭下坐下了。傍邊一群學生對著一組人物雕塑臨摹。走過去一看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加萊義民》。我知道當年羅丹接受邀請為加萊的民族英雄建一雕塑,與官方意見不一致,曆經波折,但羅丹堅持自己的意見多年以後才得立在在加萊市黎塞留廣場公園。
1885年,法國加萊市長德瓦佛蘭邀請羅丹為加萊製作一座題為《加萊義民》的忠魂碑,來紀念發生在14世紀的義民赴難事件。那一年加萊城被英軍圍困了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談判、媾和,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的條件極為殘酷,加萊城必須選出六個富有並且有名望的市民任他們處死。這樣才可保全城市。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身披麻布喪服,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裏。消息一經傳出,加萊城最德高望重的厄斯塔什率領讓 德爾、安德裏厄、皮埃爾、雅克、讓 菲埃納六位市民大義挺身決定以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全城。後來,英國王後動了惻隱之心,向英王求情,特赦了這六位義民,加萊城也避免了屠城的厄運。這一事件成為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一幕。
一開始加萊市當局隻要求羅丹製作者六位中的厄斯塔什一人的雕像,但是羅丹經過研究以後,認為這六個人都要在,一個不能少,這是分歧一,分歧二,當局希望這雕塑能呈現的是英雄的勇敢無畏的形象,而羅丹卻想忠實地再現曆史,讓六位義民步履蹣跚,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神情沮喪,悲痛地行走於赴難途中,表現著強大的悲劇氣氛。由此加萊當局拒絕接受這一作品。
但是羅丹既不妥協也並不沮喪,他利用巴黎當年世界博覽會的機會,自己出錢,把這組群雕搬到了會場,一時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和好評。當然這無形當中也就給了加萊當局的壓力,就這樣一直差不多是十年以後,到了1895年這作品才被接受,才得以正式問世。
羅丹就是羅丹,如果他不堅持,而是按照長官意誌弄出一個“高大全”來,如今還會贏得全世界人的目光,千裏迢迢如同朝拜一般地蜂擁而至,就為了看他們一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