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個人和他的故鄉

(2013-07-04 08:56:23) 下一個


一個人和他的故鄉

一天和朋友聊天,她說到人一旦在一個地方住久了,就像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那樣會相互越長越像。和誰像?我不禁問。是和一個地方的人越長越像嗎?不,朋友說是和城市,和生活的地方像。這話也許有道理,自古就有人說一方土養一方人嘛,但是如果有人如我,活一輩子漂一輩子,到如今已住過五個城市,我是說住至少一年以上,(旅行,短住小住都不能算)那又該會是什麽樣呢?

我立刻打開我的大腦,在記憶的海洋裏搜尋我所有認識的人。我發現,如果我們硬要把人和城,或地方捆綁在一起的話,一個人的童年,或者說延續到青少年,這一段時間對人的影響應該是最大,最長久也最本質。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在異鄉,甚至異國生活十年,二十年,但到了,北京人還是北京人,四川人還是四川人,無論說話口音還是飲食習慣是什麽樣還是什麽樣,雖然不排除入鄉隨俗後的小調整,略微的小變化。讓人吃驚的是,甚至有些人出來漂的時候不過十幾歲!
鄉戀,鄉情,就不說了,最後落葉歸根,差不多就是異鄉人的終極理想。就算不能真正地回到出生地地方,(從現在的情形來看,這太難了),扒點邊也行了。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林語堂。他在他七十一歲的時候,(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的的那年)應邀回到了台灣。蔣介石特批在陽明山上給他一塊地,讓他安家。就這樣林語堂在這風景如畫的陽明山的半山腰,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號,林語堂自己親自設計,並請來台灣最好的建築師,為他施工,在那裏為自己建了這幢獨立的小院。他在這裏住了十年,並且,根據他的遺囑,死後就安葬在這故居的後園。他花了很重的心思為自己找到了這樣一個歸宿。

據說這座別致的小院既有中式的屋簷、藍色的琉璃瓦、四合院,又有西班牙式的螺旋形圓柱和設計風格,可以說是中西合璧之作。到這參觀的人無一不被這“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中有月”的獨特設計感歎。殊不知林語堂的靈感全來自他童年掛在他家牆上的一首李白的詩,它如今也緊貼在他自己的家裏: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鬆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有人說當你漫步在林語堂故居,稍有留意就會發現詩裏描繪的所有的景致在這都有呈現!原來林語堂少小離家,周遊了世界,漂泊了一生,到老了實現的不過就是自己童年的一個夢!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多麽令人羨慕的境界!

從某種角度說,尤其是想想他當年的同事,魯迅,陳獨秀,徐誌摩,周作人,聞一多……,林語堂真是有福之人,想來他必定是得到了上帝的特別眷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