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
2008 (87)
2015 (1)
2016 (1)
平平淡淡才是真?
朋友拿來幾盤DVD,法語片。他告訴我這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應該算得上是歐洲電影的經典之作,雖然它們似乎並沒有名氣。昨晚和前天晚上我花了我差不多整整兩個晚上把它們看完了。說實話我是忍受著乏味冗長的對白和緩慢的節奏,耐著性子才把它們看下來的。我不太明白那個時候的電影人為什麽要費這麽多的鏡頭,用這麽多的細節和對話來烘托最後那麽一點點主題?這麽平淡的破故事也值得拍成電影?我懷疑這樣的電影即使在當時也未必真的會有人看,會有人欣賞。這讓我想到雖然歐洲人瞧不起好萊塢大片,嘲笑美國人沒有文化,(當然歐洲電影的確也有過輝煌的時候)但在電影工業化的潮流下它畢竟衰落了,畢竟被好萊塢占了上風。我也並不是要以輸贏論英雄,但我確實看不懂這所謂歐洲的經典片好哪裏?如果它們真的是經典的話。
但是我不得不承認,看完之後,至少到今天我還在克製不住地回味那些似乎毫無意義的對話,還在想故事結尾似乎意味深長。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毫無意義才是導演想表達的 意義?
如今一部好電影要想吸引觀眾,如果不是靠跌宕起伏的情節取勝,就必須靠高科技的技巧和華麗的場麵來得手。雖然人們總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可那是一些經曆了太多的動蕩,太多的危機四伏的人才能發出的感慨。而對普通的大多數人來說,一輩子都是生活在天複一天年複一年的乏味單調裏,電影小說裏離奇的詭異的充滿了戲劇性的生死別離大起大落大災大難的的情節才能有吸引力,才能讓他們對生活有一點遐想,有一點憧憬和有一點慶幸。有了別人的悲歡離合,才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
人好像就是缺什麽想什麽。這讓我聯想到中國人在飯店吃飯喜歡找個包間,在喧嘩包圍的獨處中體會自己的優越感。而西方人,我的意思是英國人,他們要是出來吃飯,要的就是熱鬧,就是要在眾目睽睽中來展現他們美麗的服裝,風雅得體的舉止,想欣賞別人也想被別人欣賞。終日陷在擁擠嘈雜之中當然就向往獨處的空間,而久居在曠無人煙的地方,見著個人就高興得不得了,見誰都親熱無比。有一次我們到英國附近一個人煙稀少的,叫Isle of Man 的小島去玩,開公共汽車的司機竟然向走在路邊的我們熱情的打招呼,隻因為我們做了一會兒他的車。
我之所以喜歡昆德拉,就是因為我和他一樣被洗過腦,被蒙過蔽,和他一樣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生活過。從來沒有逃離開某一種環境的人寫不出這樣的作品,而長期隻生活在一種意識形態裏的人也讀不出這其中的趣味,就象我從前那樣。隻有出出進進,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生活過,在沒有自由和泛自由之間穿梭過的人才能真正讀懂他的書,才能體會其中之趣味。
這話又扯遠了,其實我是想說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句話是有前提,有條件的。否則平淡不平淡又有何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