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
2008 (87)
2015 (1)
2016 (1)
世俗精神
中國大多數老百姓不大關心人的生死大事。比如說他們不太會去想自己從什麽地方來,到底是像達爾文說的進化而來的,還是聖經上說的上帝捏出來的?也不太想死了以後往哪裏去,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或許是人們早就懂得了人生無常的道理,更願意抓緊每一天的大好時光盡其所能享受能享受到一切。
在中國,無論你走到那個城市,哪怕在香港,(我親眼見過),恐怕台灣也一樣,(我猜想),如果你清早起床後到處遛遛,你就會發現,在公園裏,河邊,山坡上,街心花園裏,甚至就在你住所門前屋後的空地裏,一夥夥一群群的人在活動。他們打太極拳,耍劍,跳舞,一般還會伴著音樂,神情專注,一般正經,陶醉其中。我今年回家時,就在我妹家的樓下,看到一位年紀已過半百的女人,身著一襲飄逸的白衣,手握一把帶有紅穗兒長劍翩翩起舞。至少我在的那幾天,她天天如此,風雨無阻。據我妹介紹,她練完劍就會沿著回家的路,上街買點小菜。即使仍然住在擁擠的東倒西歪的房子裏,她仍然會叫上幾個朋友,湊上一桌麻將,熱熱鬧鬧地玩到下午才各自回家給下班放學回來的老公孫子做飯。做飯也決不會馬虎,至少三菜一湯,蔬菜豆腐肉樣樣不會少,還會發揮出她最大的想象力,翻著花樣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我看到過人們,像我的年紀,男男女女圍在一起,炎熱的下午,揮著汗熱情澎湃的唱著懷舊革命歌曲;當然我也仍然能看到從我小時候就熟悉的路燈下,下棋的老頭們……。我承認,我小的時候就不明白人們為什麽總是看起來那麽高興,哪怕沒吃沒喝的,現在仍然不明白,他們有什麽可樂的,雖然不會再為吃喝發愁。最近看了張愛玲寫的《燼餘錄》,突然受到了啟發。
說起來人的一生中所能遭遇到的事,都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戰爭爆發,股票狂跌,金融危機,這些事永遠都是少數人幾個人在操弄,老百姓所能做的就隻能是承受。那麽怎麽辦呢,難道日子就永遠這麽苦哈哈的熬嗎?不,決不!至少每一天的日子怎麽過還是把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的。你可以拿來玩,打麻將卡拉OK,尋歡作樂,當然也可以利用來學點本事;你可以拿來絞盡腦汁體會與人鬥的樂趣,也可以琢磨琢磨做幾個好吃的菜;當然你也可以什麽都不做,坐在那發呆,苦思冥想,焦慮,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無論發生了什麽,地球都照樣轉,太陽都照樣升起,因此人們都會本能的趨利避害,自己找樂,誰會吃多了沒事自找苦吃呢?
張愛玲在《燼餘錄》裏說到,日本人圍攻了香港十八天,英國人宣布投降。突然沒有了空襲,炸彈,一旦生命不再有直接的威脅,人們對吃有了空前的熱情。戰爭使一切亂了套,沒有別的事好做,學校教員,店夥,律師都改行做了餅師。因為沒有汽油,汽車行全改了吃食店,沒有一家綢緞店藥房不兼賣糕餅的。人們走到哪裏都是談論吃。這讓我想起了文化革命之後,經濟好轉,市場上有點吃的賣時,我們國人的狂喜狂吃……。
雖說哪怕就是這樣找樂,生活也並不容易,到處都是問題。不用說那些什麽環境汙染,食品衛生這些老百姓無奈的國家大事,就是小孩上學,生病看病,房屋拆遷,孩子畢業找工作等等,沒有一件不讓人心煩。自得其樂,談何容易!
可是沒關係,問題歸問題,樂歸樂,不容易也的努力。我看到很多人是真心的快樂,有些人是強裝著,勉強著快樂,有些人是關起門來自己偷著樂,有些人是走出去樂給別人看。不管怎麽說,雖然老百姓常說樂極生悲,歡喜不知愁來到了,但我確實認識到能樂一會兒是一會兒,樂總比悲好,樂總比哀強。別小看這種精神,就是這種頑強的世俗精神讓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幾千年,幾百年綿延不斷。
網友五味七色總結的好:
避苦求樂是人性的自然
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
能苦會樂是做人的坦然
化苦為樂是智者的超然
想來你說的很對,其實就是自欺欺人,隻是看著“欺”的水平如何了。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隻有生存問題解決了,才可能考慮生活的質量。 在求生存時,物質與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油鹽柴米醬醋茶、衣食住行是人第一需要的保障。 人第一需要產生的快樂通常是感官上的快樂,是一種外在力量的釋放和展示。 當一個人衣食無憂、塵埃落定後,他便會考慮生活的質量,那個時候,他便會去尋求精神與心靈上的滿足,而這精神與心靈給人帶來的快樂,是一種內在力量的激發和升華。無論是物質的快樂還是精神的快樂,都是一種真正的快樂,沒有高低卑賤之分。 年輕時曾經很欣賞“燕雀安知鴻鴣之誌”這句話,一直到過了天命之後,才知道,鴻鵠的快樂一點也不必燕雀高尚,燕雀的痛苦也一點也不比鴻鴣淺薄,相比之下,我到更願意做一隻快樂的燕雀。
其實,這人生怎麽過都有遺憾,許多被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其實也與你我一樣,都活在不盡人意中。羨慕是別人的感覺,是別人眼裏的東西,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別人的感受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避苦求樂不是普遍人性的自然,這和一個人的秉性與性格有關。 多苦少樂也不是普遍的人生必然,這與一個人的人生觀、生活態度有關。 能苦會樂雖然是做人的坦然,但這需要不斷的修煉才能抵達的境界,也隻能屬於“看透的學問”,離“放下的工夫”還差很遠。 這世界上,即使是智者,都很難做到化苦為樂,因為有些苦是無論你怎麽化都成不了樂的,超然是一種境界上的向往,是需要眾多條件供養的。
生活就是這樣,無論好壞你都得過。 不管是真心的快樂還是強裝的快樂,不管是關起門來自己偷著樂,還是走出門去樂給別人看,都是真實的生活。 這種世俗的現象說不上是一種精神,而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無奈所采取的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常說,自欺欺人也不失於一種可取的生活態度,有了它,我們才能苟延殘喘、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幾百年,幾千年,乃至幾萬年綿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