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困惑?
什麽是文化?這是一個一直讓我困惑的問題。尤其是到國外生活以後,這個問題就似乎更為凸現的整日擺在眼前。打開報紙,走進網絡,坐在電視機前,文化似乎無所不在。人們樂此不疲的談著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英國文化,民間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服裝文化性文化,鋪天蓋地的塞滿人的空間。走到大街上,走進商店,坐在公共汽車上,你隨處可以看到人們的不同,白人黑人印巴人中國人,每一種人都帶著自己文化的標記,你總會禁不住會想文化到底是什麽?
星期天聽了餘秋雨在世紀大講堂的演講《世界視野下的中華文化》。在演講的開始之前,應主持人曾子墨的要求,他首先對“文化”這一概念下了這樣的定義,他說: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加上長時間的積累形成的心理習慣。這話真讓我茅塞頓開,他這一定義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鑰匙,一下子就開啟了文化概念之門,讓我在瞬間就自我解答了幾乎所有的疑問,這讓我興奮不已,並且久久回味遐想。在此我非常想把這兩天在腦子裏轉悠的念頭記下來,與大家探討。
首先它讓我走出了一個誤區。
當我們腦子還是一張白紙,周圍的人就對我們說要學好文化,做一個合格的有知識有文化的革命接班人,就總是聽人說誰誰很有文化,誰誰沒文化;更有甚者,還會說推廣文化傳播文化展開文化等等。這在以前,在當時的那個氛圍下,一般的老百姓,諸如我之輩一定不會對“文化”這一詞產生任何質疑和困惑,在那時文化是一種很具體很明確的東西。但後來腦子裏有了點東西,開始想事兒了,就發現不是那麽回事,可是究竟怎麽回事自己也說不清楚。其實,事實上,隻要有人,隻要有現行的社會形態存在就有文化。文化就像是空氣無所不在。都市有都市文化,鄉村有鄉村文化,原始部落有原始部落的文化。人隻要活著就會按照自己的精神價值取向建構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我們誰也沒有資格在異文化麵前顯示自己的優越感,當然也沒有必要有自卑感。這裏沒有好壞之分,沒有高低之分,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隻有你喜歡不喜歡之分,你適應不適應之分。所以以後我們再也不要說誰有文化誰沒有文化這樣低級的評價。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文化的人,隻要他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環境和人群中,他就一定有他自己的文化,帶著他自己文化的特質。
第二,不同文化的形成,最根本的還是精神價值的形成。這是一個非常複雜非常微妙的的過程,這也是不同宗教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統治者死命抓住不放,拚命下功夫的重要原因。 一旦造就了人們的精神價值取向,統治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寫幾大本書也並不一定說的清楚,何況我還遠遠不具備這樣的底蘊和能力。我隻想選擇一個小的角度,從自己身邊熟悉的人與事開始,推論一下精神價值的形成精神價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心理習慣的形成。
我常常試想,如果一個家庭有五個孩子,他們有共同的父母,有共同的生物基因,但在他們出生以後被送到五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國家,比如一個送到英國,一個送到印度,一個送到伊朗,一個送到阿根廷,一個留在中國。等他們長大成人以後毫無疑問這五個孩子會完全不同。如果他們無一幸免地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響那差別會尤其巨大。他們一定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習慣,也就是說一定帶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質,這毋須質疑。但是隱隱之中,我總覺得人的許多東西是與生俱來的。我假設這五人在長大成人之後相聚,哪怕他們講著不同的語言,穿者不同的服飾,吃著不同的食物,他們一定會在某一點或兩點是驚人的相似。
而另一種情況是,五個孩子在一個家庭環境中一起長大,甚至從小上同一所學校。他們一旦垮出家門,就會遇到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同學不同的朋友;他們會有不同的興趣,會看不同的書,不同的興奮點會指引他們去關注不同的事物。再長大,他們會考不同的大學,選擇不同的專業,建立不同的社交圈,從事不同的職業;他們可能各奔東西,可能分散全世界,他們各自找到自己的歸宿,建立自己的家庭。毫無疑問,無論怎樣他們會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他們可能都喜歡吃同樣的東西,性格都比較內向,待人接物都很實在,等等。但是一旦深入了解,你會驚奇的發現他們深層次的喜惡愛好是如此的不同,對世界的認識會如此的不同,甚至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詮釋著完全不同的文化符號。
第三,我想說的是,在如今的世界,任何一種文化都難以逃脫被影響被同化的危險。雖然所有特定的文化中永遠都會存在共性與個性的差別與交融。在精神價值建立的漫長過程中,各種文化,尤其現在,比如中西文化,在強大經濟的衝擊下明顯地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向往更自由的更人性化的更和諧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麽大家都呼籲著交流,渴望著全球化國際化。但是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我文化的價值,更願意堅持文化自我。事實上這並不矛盾,就像我們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堅持保留個人個性自由的權利,同時了解遵守社會公共的秩序。
龍應台說了一句給我印象很深的話,她說,所謂國際化就是一種知己知彼。知己,知道什麽是自己的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價值;知彼,能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文字,講得通的邏輯詞匯區呈現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典章禮樂。國際化不是把我變得跟你一樣,而是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我的不一樣。龍應台還舉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她說台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咖啡店,隻有一家紫藤廬茶館。國際化不是讓星巴克進來取代紫藤廬,而是把自己敞開讓星巴克進來,而同時又知道如何讓紫藤廬的光澤更加溫潤優美,如何讓別人更知道紫藤廬的不一樣。星巴克越多,紫藤廬就越重要。
她把我的意思說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