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頭的自由天地

本來想選人在他鄉,不認!隻好擠到這裏來充數了。各位先賢莫怪,還請多多海涵。
正文

Hiking on Jan.11th,2007

(2007-11-19 06:31:30) 下一個

114

      111(不知道為什麽光棍節定在1111,隻因為比這天多了一條棍?)下午,Arnon打來電話,通知說第二天周五要去Hiking。沒有多想,問過集合時間,約好見麵地點,就同意了。

      早晨6點鬧鍾響起,在床上賴了十分鍾,很不情願地爬起來洗漱、穿衣。正要動身時,手機響了,那是約好同行的朋友LCP在催促。開著新捷達2.0排量,FSI--說不清是什麽節油新技術,這車對我而言是奶媽抱孩子--人家的)上路,在官邸接上以工勤身份擔任大使廚師的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副教授、高級技師(廚師技術職稱最高級)LT,沿著2號路向北方駛去。既然約好在加油站會合,順便就把油箱加滿吧。可在自助加油機那裏,怎麽也玩不轉那架隻寫希伯來語的機器。說起來,希伯來語課也上了不少節,卻從來沒有認真讀過那些象馬蹄掌似的字母。書到用時方恨少啊!這是那天的第一感受。

      當初聽說有人花19000多美元買了一輛捷達,盡管反複強調是新捷達,新款車,還是覺得不值,因為這車價都趕上我那排量高達2.7Chrysler Sebring Limited的了。如今親自駕駛著這款車跑在高速路上,突然發現它的動力強勁,性能絲毫不弱於我的車,車速120公裏時,發動機轉速也隻有2600-2700轉;達到3000轉時,車速已經提到130公裏了,甚至有時開到140公裏時,轉速也隻有3000多一點點。而且它提速很快,從0公裏加速到100公裏,用時很短,引得CP感歎不已:他的雪佛萊提速就遠不如這款新捷達快。真是一分錢,一分貨!看來不僅是人不可貌相,車也不可牌呀!這是那天的第二感受。

      雖然天上下著小雨,但大家興致絲毫不減,仍決定按計劃完成今天的Hiking(近兩三個月以來,已經因為陰雨天氣取消了三次)。一般都是先把一、兩台車開到當天遠足的終點(視司機人數而定),然後所有人分乘剩餘車輛奔赴起點。待遠足結束、抵達終點後,司機們乘坐預留在那裏的車趕到起點處取車,再回到終點處接人。出發奔赴起點的時候,我的車上增加了兩位女士,其中一位造訪過中國,她在中國跑過的地方可比我多得多。跟著頭車一路跑到Nofit一個基布茲(Kibbutz)的門口,停下來等候因重新分配座位而迤後的另外兩台車。基布茲建在小山頭上,停在麵對電動鐵門的山路邊上,右側的視野極其開闊。放眼看去,對麵和再遠處的小山包上綠鬱蔥蔥,樹木與灌木交雜,不能為綠色所掩映的就是灰色的山石。地名雖然是Nofit(不合適),可四周的景致告訴人們的卻是居住於此,不僅很合適,而且會很愜意。那天遠足的結尾階段,我們走進了Hasherim附近的一個莫沙夫(Moshav,比Kibbutz的私有化程度高出很多的一種相對鬆散的農業合作組織),那種感覺簡直就是漫步在一座歐洲小鎮,戶戶都是single house(也就是許多留駐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向父母講述的那種花園洋房),四周各種花木環繞,整潔的庭院中停放著兩、三輛轎車。同樣是這片土地,同樣是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的氣候條件,猶太人卻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與歐美機杼無二;在敘利亞人手中寸草不生的戈蘭高地,如今卻是各種葡萄美灑的盛產地,也成為以色列的糧倉。想到在拉馬拉、在那撒勒、在伯利恒這些由巴勒斯坦人掌控的曆史名城周圍那些荒山禿嶺給人帶來的蒼涼感,由不得你不感慨民族性格在民族命運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那天的第三感受。

      首次外放去加拿大常駐。在飛往紐約的飛機上看了一部美國電影《貝多芬》,講的是一條因為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有反應而被命名為貝多芬的博納瑙德犬,與主人一家特別是男主人之間如何相處的故事。到北美之後,見到了這部電影的續集並購買了兩集的錄相帶。由此,對這種體形碩大的狗情有獨鍾,一直期盼著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見到,最好還能擁有,與之朝夕相處。那天,就在那一天之內,我居然兩次邂逅博納瑙德犬!第一次就是在那個莫沙夫裏,當我們已經走得筋疲力竭,一舉一動已經是出於機械反應的時候,猛然發現在右前方一戶人家門前的草坪上,一條體長1.5左右的博納瑙德犬正在低頭尋覓著什麽。看到我或許流露出貪婪的目光一直盯在狗身上,在房前台階上做著清掃的女主人主動打起了招呼,問我們是從哪兒來的?聽說是Sini(中國人),還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去喝點咖啡或飲料。因為我們三個中國人已經成了遠足隊伍甩下的尾巴,隻好極不情願地婉拒了邀請,也放棄了跟大犬親近和交流的機會。第二次則是在使館對麵的AMPM(意為24小時營業)店門口,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條博納瑙德犬在挑選DVD盤。因為旁邊有別人牽來的兩條狗,其中一條還跑過去聞博納瑙德犬的屁股,弄得大犬比較煩燥,我也沒敢上前表達友善和興趣。在太平洋上空了解到博納瑙德犬的存在,卻於14年後在千裏之外的上帝應許之地目睹它們的雄姿,天涯何處無芳草,是那天的第四感受。

      一起遠足的朋友們都對LT很感興趣,對CP很關心。因為他們都想跟LT學手藝,學做中國菜;都擔心外表清秀、文弱的CP能否經受山道彎彎的考驗。Arnon要求安排LT給這一組人裏所有的夫人講一次課,教他們做飯。中國飲食文化要在以Kosher為準繩的猶太人當中傳播了!看來不隻是音樂無國界,飲食文化也可以是無國界的。這是那天最後的感受。

      都說人也是動物。動物是有能力感覺一些事情的,但感覺之後的回味、歸納、提煉和總結,應該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權以這篇小文,把我自己從大千世界的動物堆裏摘出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