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國家統計局長曝中國比美國差了整整100年 (圖)

(2011-03-31 14:20:36) 下一個

一組數字讓人吃驚,也令人清醒。
最近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醒人們“全麵認識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其中有這樣一組數字:2009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8.1%、27.8%和34.1% 。這表明,我國從事第一產業即農業的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依然很低,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比重,僅相當於美國工業化初期即1870—1910年的水平;第三產業則比發達國家的比重低了一半。
沒想到,我們這個“世界工廠”,剛剛超越日本成為經濟總量(GDP)全球“老二”,竟在某些重要方麵,比“老大”的美國差了整整100年
經濟總量無疑是極其重要的。這就像吃飯一樣,沒有足夠的量,就無法保證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肚子都填不飽,哪來氣力從事正常的活動?但是,當基本的溫飽不再是問題之後,好與精就會上升為主要矛盾了。近年來我國鋼鐵等行業,一直徘徊於擴張、產能過剩、繼續盲目擴張、效益不斷滑坡的怪圈,就是最典型的實例。我國雖然早就戴上了鋼鐵產量世界第一的帽子,但大而不強的實際狀態一直使我們這個“老大”在國際市場上硬氣不起來。購買鐵礦石任人宰割,許多高端產品依然要依靠進口。
與以往不同,馬建堂局長在充分肯定我國取得巨大驕人成績的同時,沒有隻簡單地從人均GDP 依舊很低這一狹窄角度,論述國民應對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保持清醒的必要性,而是給我國經濟做了一次全方位、細致的X光透視,無保留地展示了我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各種差距。
請看他列舉的三個重要事實:一、在人均主要資源占有方麵,我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穀物產量相當於美國的26.5%、俄羅斯的54%;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屬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二、在勞動生產率方麵,我國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不少新興經濟體。2008年,我國每個就業者創造的GDP 為5855美元,僅相當於美國的5.9%,日本的7.7%,俄羅斯的24.8% 。換句話說就是,在創造財富能力方麵,一個美國人“頂”我們16個人,一個日本人“頂”我們13個,一個俄國人也“頂”我們4個!三、在資源特別是能源利用效益方麵,我們也存在著驚人的差距。2009年,我國GDP占世界的8.6%,卻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國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費量分別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費量分別隻占3.3%和5.1%
其實,馬建堂沒提及的還有一種重要的資源,就是水;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量的1/4,缺水將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製約因素。
我們可以為上述重要差距找出無數條極具說服力的理由,卻無法否認巨大差距存在的客觀事實。正視事實,重視差距,才能在躍居“世界第二”之後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切感受到提高經濟質量的壓力,進而痛下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心。
資源,屬於“硬件”,我們不占優勢,“老天爺”的安排,人力很難改變,因此,靠拚資源保速度的路子已經走到了盡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效率,屬於“軟件”,我們目前也處於弱勢,但是巨大的差距,既是製約的“瓶頸”,也是發展的潛力,是完全可以依靠人的後天努力加以扭轉的。日本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隻要認準方向,不懈奮力,提升“軟件”,我們就能突破“瓶頸”,走上既大且強的康莊大道。
出於種種原因,統計部門的口碑一直不佳,國家統計局亦然。去年那個2009年房價上漲1.5%的“經典數據”,更是加重了統計局的信任危機。而馬建堂的這篇文章,卻動搖了我對統計局的習慣性認識,“感覺”作為國家權威部門領導的他,這次列舉的那些數據,都是未曾“注水”的“幹貨”,具有足夠的權威性。感謝馬建堂,給我,以及與我同樣對“我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缺乏“全麵了解”的人們,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國情課。
由此也萌生一種期望:如果統計局在定期發布那些“令人振奮”和被認為加了“被”字的“傳統”數據之外,也能不斷“追蹤”發布諸如與“老大”相差100年這類“雷人”數據,那該多好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依儂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可以轉載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