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福田辭職 中日關係蜜月期結束 (圖)

(2008-09-03 12:57:37) 下一個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1日晚間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辭去首相職務。福田康夫此一重大舉動牽動日本國內政局,也無可避免牽動中日兩國關係,對中日關係影響不可低估!
按理說來,今天的中日關係與過去完全不同了,新的互信建立了,新的基礎打下了,新的未來正在開拓,中日關係已經開始呈現穩定的框架結構。所以,當麵對福田康夫的辭職,我們可以比較放心的說,中日關係不會受到嚴重的衝擊,不可能一夜之間倒退到小泉時期。
福田時代是中日關係的黃金時代
但是,福田的辭職對中國來說,對中日關係來說,都是重大的損失。正如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西園寺一晃日前接受采訪時指出,福田的突然辭職對於正處於良好發展勢頭的中日關係而言無疑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訪華為中日關係的良好發展創造了契機,但兩國關係發展到今天是中國領導人與福田康夫首相共同努力的結果。”他相信,無論繼任首相是誰,都不會、也不可能改變中日兩國的戰略互惠關係,“隻是無論是自民黨還是民主黨執政,對中日關係而言,都不會出現比福田康夫更好的首相”。
西園寺一晃道盡了惋惜,這也是中國的惋惜。為什麽呢?
一,中日關係不僅僅是求穩的問題,而是需要求得更大的發展。福田康夫執政順利,中日關係當然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機遇。
二,中日關係到今天為止,也就是止跌回升過程,還有大量的、艱巨的問題有待今後解決,其間過程必有摩擦。福田康夫已經成為了解決問題的信心。
三,中日關係中最為講究的是信任,中國對福田的信任是極大的,對福田的支持也是最大的,這不是其他日本政界人物可以相提並論的。
福田康夫自2007年9月正式擔任日本首相以來,在不到一年的任期內促進了中日關係的很大發展:一,中日高層互訪不斷。2007年底,福田康夫訪華,2008年5月,胡錦濤也進行了訪日的“暖春之旅”,實現了中日關係的曆史性發展,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福田還到達北京參加了開幕式。二,雙方建立了戰略互惠關係。2008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福田康夫在東京簽署了《中日關於全麵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決心全麵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實現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胡錦濤訪日以及中日簽署了雙方曆史上第四個曆史性文件《中日關於全麵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這是中日關係史上的兩件大事,如果不是福田康夫主政,這樣重大的成就是不可能如此之快就達成的。
福田時代,真是中日關係的黃金時代,永遠值得懷念!
根據目前各界分析來看,接任福田者很可能是日本自民黨自民黨幹事長麻生太郎。提起麻生太郎,中國有很多不愉快的記憶。麻生太郎是日本有名的鷹派人物,他此前多次發表較激進的日本右派言論。另一方麵,其在公開場合多次美化二戰日本的侵略曆史,否認南京大屠殺,讓他在日後擔任內閣成員後,多次遭到被迫辭職的結果。
不過,事物永遠都處在變化與發展之中。下一步肯定有兩個方麵的變化發生。一,中國對麻生太郎的態度肯定會變化,因為主政之後的麻生太郎就不是個人了,而是完全代表日本政府,是必須認真打交道的人物。二,麻生太郎也不能不變,擔任首相之後與擔任首相之前,當然會判若兩人,這是曆史的責任,由不得個人胡來。
事實上,在2007年9月與福田爭相的時候,麻生就曾重申,他是第一個公開表示歡迎“中國崛起”的日本外相。他在表述自己政治理念的新書《無以限量的日本》一書中說:“我不同意‘中國威脅論’……所以我為中國的崛起而祝福,從心底裏表示歡迎。”所以,當時就有評論說:不難看出為了向首相大位衝擊,麻生已做好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的準備。
而且,我們注意到,在福田出任首相之後,麻生對對華態度十分收斂,基本上沒有十分出格的言論,一改過去的風格。
當然。麻生最終如何處理中日關係,還有待深入觀察。所以,中國的智囊學者對中日關係的下一步發展保持比較審慎的態度。如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劉江永教授說,福田內閣任內的中日關係得到很大發展,日本對華政策是否改變取決於誰會當選。“就日本目前的國內形勢看,麻生太郎和現任國土交通相的穀垣禎一將會是熱門人選,對華政策的影響還需要等待觀察。”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高洪教授則表示,從政治體製上來看,福田的辭職意味著內閣的政體辭職,“這就像是一支曲子,音符和音調都沒有變,但是唱的人變了,國內的政局和外交關係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但是,無論如何,麻生如果出任首相,中日高層之間當然又會處在重新磨合的階段,對中日關係而言不可否定會有變數的可能,不可不注意,隻有加以研究,找出解決之道,中日關係才能避免重遇挫折。至於如何找到更大更好的發展機遇,端看中日兩國領導人的智慧了。

日本後福田時代的政局存在七大懸念:一、中日關係波動幅度有多大?二、多重挑戰牽製力量有多強?三、「麻生主義」實施空間有多廣?四、經濟製約因素有多強?五、國際政治牽製力量有多大?六、多事之秋延續時間有多長?七、中日經濟互依影響有多深?
日本後福田時代的政局存在哪些懸念?中日關係將呈現怎樣的前景?筆者以為,日本雖麵臨諸多的內憂外患,深處多事之秋,但對中日關係、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穩定,仍可持審慎樂觀的期待。
一、中日關係波動幅度有多大?福田家族一向對華友好,他上任後即戮力修複遭到重創的中日關係,其卸任必然給中日關係帶來諸多變數,引起波動。美國《僑報》社論說,「對於新的執政者來說,中日關係雖然是日本對外關係中的最重要環節,但左右日本國內政治方向的仍會是以經濟牌為主。中國必須了解這個龐大經濟機器的新任操作者,對中日關係可能出現的波動做好充分準備。」
二、多重挑戰牽製力量有多強?討論日本未來走向,離不開日本政壇麵臨的諸多挑戰。執政黨能否平穩過渡?目前,自民黨內部分裂嚴重,最有可能的是,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卷土重來,他是個強硬派人物,可能采取與福田不同的內外政策。反對黨政治態度如何?自民黨和公民黨普遍認為,福田辭職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類似去年安倍晉三的辭任,非常有利於反對派民主黨。民主黨的小澤一郎非常有可能被提名為首相候選人,也是很大的政治變數。中日關係能否繼續良好發展?麻生的對華態度與福田有很大差距,他上台對於剛剛回暖的中日關係可能是個不利因素。近期中日之間雖增加了高層往來,但曆史問題、東海問題等分歧仍麵臨一係列挑戰。
外交政策不會被顛覆
三、「麻生主義」實施空間有多廣?有媒體認為,以「價值觀外交」為核心的「麻生主義」,會因權力製衡失去太多的實施空間,麻生很難重續小泉?安倍的新保守派執政理念。更重要的是,美國麵臨大選和重新選擇國家方向問題,新保守主義已經退潮。同時,中國自身實力和國家形象的提升,擠壓了日本保守派的勢力空間,台灣的政治形勢也發生了有利於台海和平的重大變化,朝鮮半島對話解決問題的良性習慣基本形成。因此,日本保守派的機會已大為減少。後福田時代將不是外交理念的徹底顛覆,而是行為方式上的不同。
四、經濟製約因素有多強?輿論普遍認為,日本懸念將集中在經濟上。盡管經過10年複蘇,但日本經濟重新回到下行道。通脹和下行,是日本兩大經濟難題。福田辭職前三天,日本政府剛剛通過1000億美元(11.5萬億日圓)的經濟刺激計劃,起到部分加分作用,但福田後繼者有沒有能力既挽救日本經濟,又避免使經濟刺激計劃成為低效企業的保護傘,將對日本產生重要影響。
五、國際政治牽製力量有多大?日本除去強化在聯合國「入常」等外交努力外,秋季國會上延長反恐特別措施法案(日本自衛隊是否繼續在印度洋向美軍供油的法案)是重中之重。在野黨占優的參院拒絕審議該法案的強硬立場,可能使自民黨遭重創。如果出現這樣的困局,福田後繼者隻能解散眾院,提前大選。這就意味著福田後繼者可能在腳跟未穩之時,就被迫提前與在野黨決戰。在國際環境與中國強大的壓力下,這對自民黨和日本政壇都是嚴峻考驗。
六、多事之秋延續時間有多長?日本麵臨國際政治、亞洲國家、內部政治、經濟難題、黨派爭鬥等多重困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都是「多事之秋」:世界經濟曆經重大挫折,石油價格暴漲、全球股市暴跌、通貨膨脹衝擊、經濟走勢放緩、消費信心喪失……加上日本國內中小企業營運困難、遺失養老金紀錄、銀發族保險政策失利等難題,可見後福田時代必須麵對的壓力有多重。
七、中日經濟互依影響有多深?對日本牽製最大的外交關係無疑是中國。日本要依賴中國市場、自然資源、勞動力來促進其海外貿易和產品生產。中國也需要日本的技術與資金。中日經濟關係已變得越來越密切,兩國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但上述變化能否從根本上破解兩國曆史與政治領域的困境,仍是難解之題。
筆者以為,盡管存在上述七大懸念,但也不宜以不變的傳統目光看等中日關係前景。
從日本方麵說,無論保守主義、「麻生主義」勢力有多強,都必須與時俱進,順應大潮,洗心革麵。美國《僑報》認為,「無論國內壓力如何,日本必須選擇擁抱亞洲。」清華大學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認為,「近年來中日關係的改善符合兩國和亞太地區和平發展趨勢……目前,日本國內政壇動?,國際上也麵臨複雜局勢,如果要在未來經濟、地區事務上發揮作用,離不開穩定的日中關係,中日友好關係不會發生逆轉。」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日關係大局已經有了一個既定方向,因此不會有所改變。中日關係的發展對未來任何一位首相而言,都是其執政的『利好因素』」。有專家指出,「以此考量,麻生也會進一步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
中日關係前景審慎樂觀
從中國方麵說,也正在麵對著「內憂外患」:「內憂」是來自國內經濟民生要如何「保增長、壓通脹」,保持社會在轉型中的發展;「外患」是在世界經濟低迷環境中,如何重建新的貿易經濟和對外關係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也需要良好的中日關係。有學者提出,從長遠大戰略看,可以支持日本成為「正常國家」,日本也必然走向這一步。但前提是日本徹底反省二戰中犯下的罪孽,擺脫美國控製,不再被美國當作第一島鏈封鎖中國,製衡中國。兩國在此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國家與民族和解,互補有無,各取所長,共同麵向新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