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三十六年前,在中國的西部邊疆曾一度狼煙四起,警報頻傳。印度政府置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於不顧,悍然對中國西部邊界發動大規模蠶食和全麵進攻。中國人民在一再忍讓和警告無效的情況下,被迫進行了一場短促而有限的自衛反擊作戰,捍衛了祖國的西部邊疆,保持了中印邊界幾十年的相對穩定。毛澤東是這場戰爭中中方的最高指導者,他在作戰結束後聽取匯報時曾興致勃勃地說:“這一次我就參加了。總理、少奇同誌、小平同誌、軍委的同誌,我們都參加了,我們是在北京,沒有上前線就是了。”整個中印邊界鬥爭,再次顯示了毛澤東嫻熟、高超的政治、外交和軍事藝術,在維護國家安全,打擊反動的民族主義和地區擴張主義的曆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當印度不斷在邊境挑起事端時,毛澤東坦誠告訴印方:中國人民的敵人在東方而不在印度,這是我們的國策,希望印度也不要將中國當作敵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直把建立和發展與印度的友好合作關係作為睦鄰友好的重點。但就是中印關係最友好的年月裏,印度政府也采取了許多很不友好的舉動。
1951年,印度乘中國抗美援朝,無暇西顧之機,搶占了中印邊境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的9萬平方公裏中國領土,接著又占領了邊境中段部分中國領土。從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和根本利益出發,毛澤東和中國政府對印度的尋釁滋事一直保持克製和忍讓的態度。
1959年前,毛澤東多次向印度政府誠懇提出,中印兩國是朋友,中印之間即使吵架,也是朋友之間的吵架,中國不會將印度作為敵人。
早在1954年10月,毛澤東就對來華訪問的印度總理尼赫魯表示:“朋友之間有時也有分歧,有時也吵架,甚至吵到麵紅耳赤,但是這種吵架與我們同杜勒斯的吵架,是有性質上的不同的。”1959年5月13日,毛澤東又在中國外交部關於印度外交部外事秘書談話的答複稿上親筆加寫了一大段話。他推心置腹地說:“中國人民的敵人是在東方,美帝國主義在台灣、在南朝鮮、在日本、在菲律賓,都有很多的軍事基地,都是針對中國的。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爭方針是在東方,在西太平洋地區,在凶惡的侵略的美帝國主義,而不在印度,不在東南亞及南亞的一切國家。……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西藏叛亂的平定和進行民主改革,絲毫也不會威脅印度。……我們不能有兩個重點,我們不能把友人當敵人,這是我們的國策。”毛澤東親筆寫下的這段話,通過中國駐印大使潘自力轉達給了印度方麵,堅定、坦率而又友好地向印度表明了中國的立場。
毛澤東公開將中國的“底”告訴了印度,可惜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印度當局對這些好言相勸置若罔聞,我行我素,在邊境上一段暫時沉寂後,又變本加厲地開始了新一*蠶食中國領土的行動。
針對印度對中國邊境的不斷蠶食行為,毛澤東向中國邊防部隊提出了“決不退讓,避免流血;武裝共處,犬牙交錯”的十六字鬥爭方針
印度尼赫魯政府妄圖利用我國的暫時困難,乘台灣蔣介石集團在東南沿海不斷進行軍事騷擾之機,推行擴張主義政策,將其單方麵劃定的邊界線強加給中國。其辦法就是後來印度政府宣揚的“前進政策”。這一政策的目標是,印軍盡可能多地在中國控製的地區建立哨所,以此來逐步改變軍事力量對比,並且在中國哨所之間建立印度哨所和巡邏隊,遏製中國的補給線,在達到足夠優勢後趕走中國軍隊。尼赫魯認為,“前進政策”是非常穩妥和有效的,它既可避免冒直接發動戰爭的危險,又可為“發展邊遠地區”提供最佳途徑。
在“前進政策”指導下,印軍開始了對中國邊境的一係列蠶食行動。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邊界東段的朗久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印邊界的第一次武裝衝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口衝突。麵對印度方麵的不斷尋釁滋事,毛澤東主張“先禮後兵”,“退避三舍”。提出了一係列邊境鬥爭原則。
1960年5月10日,總參謀部在《西南地區邊防守則》的幾點說明中,傳達了毛澤東確定的方針:“就是要把我國西南邊境地區迅速安定下來,既要使內部安定下來,又要使外部安定下來,使西南邊境成為和平穩定的邊境。”《守則》還具體規定:“不主動惹事,不挑起爭端,不越出國境”,“鄰國武裝人員向我進行或大或小的越境挑釁,在未超過我國三十公裏時我概不開槍”,“停止邊防部隊在邊界線附近巡邏”。
在印度的挑釁麵前,為緩和邊境緊張局勢,中國邊防部隊還單方麵作了後撤,並規定在雙方實際控製線中國一側30公裏以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在20公裏以內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
這些克製和忍讓,卻被尼赫魯視為中國軟弱可欺,蠶食的膽子越來越大。他們錯誤地認為,中國的退讓是為了避免戰略上兩麵作戰,他們定下的步步向中國境內推進的決心已經經受住了“考驗”,中國軍隊絕不會與印軍直接對抗。印度輿論則大肆吹噓,說印軍已“在2500平方英裏的廣闊戰線上全麵推進”,尼赫魯取得了“拿破侖式的大膽的規劃所取得的獨一無二的勝利”。
從1961年特別是1962年4月起,印度當局在中印邊境推行更大規模的“前進政策”,步步向中國縱深進逼。在邊境竟然出現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印軍有的前哨據點甚至設在了中國邊防哨所之間和側後,從三麵或四麵威脅中國哨所,同中國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印軍還不斷攔截、襲擊中國巡邏隊、運輸隊,挑起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事件。
當印度軍隊不斷侵占中國領土,頻繁挑起邊界糾紛的時候,毛澤東及時地指示邊防部隊,要提高警惕,加強邊防,防範印度軍隊的進攻。當印度軍隊大肆占地設點,步步向前推進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又適時製定了新的反蠶食鬥爭方針。
1962年7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西段悍然侵入新疆加勒萬河穀,設立新的軍事據點,切斷中國邊防哨所的後路,並向中國巡邏隊進行武裝挑釁,製造了加勒萬河穀事件。7月中旬,劉少奇、周恩來在書記處會議上匯報了中印邊界西段反蠶食鬥爭情況後,提出了對加勒萬河穀入侵印軍進行處置的兩個方案:一是將印軍新設的據點拔掉,以武力驅逐被中國邊防部隊反包圍的印軍;二是不使用武力想辦法逼退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