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的“九鼎”之謎

(2007-10-03 13:50:58) 下一個
我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非常發達,青銅製作的器皿成了後世人珍視的國寶級文物。鼎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鼎在原始社會是炊具,或是盛食物的器皿,多用陶土製成。後來,商周時代冶金技術發展起來,鼎就用青銅澆鑄了。這時的鼎成為貴族權力的象征和等級的標誌,平民百姓已無權使用了。

  現如今陳列在中國曆史博物館裏的司母戊方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距今3000多年,這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商王文丁祭禮他的母親製的。

  本文所述的九鼎,是九隻大鼎,比司母戊方鼎製成年代更早,鑄造更精美,相傳,這九鼎是大禹的兒子啟鑄造的。

  據《春秋左氏傳》說,夏朝韌年,夏王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王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為了使一鼎象征一州,各鼎所刻圖形能反映該州的山川名勝,他事先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振工匠按圖仿刻於九鼎之上。這樣,人們一看九鼎,便知當地風俗,鬼怪,以避凶就吉。據說,這個事受到了天帝的讚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後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這裏還有一個曆史典故。

  傳說,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取勝,建立了周朝。當時,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周天子已控製不住天下了。

  楚國的楚莊王即位後,滅了庸國,打敗了宋國,還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當他途經周的都城時,有名無實的周天子嚇壞了,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

  當時已經稱霸的楚莊王咄咄逼人地問王孫滿:“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五代相傳,為傳世之寶,現在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怎樣?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弦外之音,不卑不亢地答道:“夏,商、周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哪裏是靠鼎呢?以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的青銅,鑄了九鼎。夏禁無道,鼎為商所有;商封暴虐,鼎又傳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郊耶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在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

  聽了王孫滿義正辭嚴的一席話,楚莊王打消了非份之想。他也自知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隻好僵旗息鼓,告辭而去鼎是如此重要,政治內涵如此深刻,九鼎不但是無價之寶,更是鎮國之寶了。

  但是,周代以後,九鼎竟下落不明。

  曆代史籍關於九鼎的下落,材料很多,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沒有可靠的依據。猜測雖多,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說九鼎失於東周滅亡之前。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也就是說,九鼎早在東周末年就已遺失了班固在《漢書》中補充司馬遷的說話,說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沒在彭城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出巡,經過彭城,曾驅使幾千人到泅水中打撈,結果一無所獲,西漢有一個叫辛垣平的說:周鼎沒於泅水,現黃河改道,連通了灑水。臣望見東北汾陰有金光寶氣,可能是周鼎重新出現。漢文帝聽信了,在汾陰建了一座廟,恭請寶鼎降臨。可是直到他去世,也沒有見到寶鼎的影子。

  清代學者王先謙則說:周王室為了防止大國凱藏,加上財政困難人不敷出,於是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謊稱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這種說法也不能令人信服。九鼎鑄於夏初,器形不會太大,東周帝王能為了少量的銅而毀鼎鑄錢麽?難道他甘心自墮天命?九鼎是周的鎮國之寶,天命之所在,它隻能與社稷共存亡,豈有自行銷毀之理?

  上述種種說法.一致認為九鼎確實在東周滅亡之前就失去了,那麽,它被埋沒的地方可能在關東。

  另一說,九鼎失於秦末。

  司馬遷的《史記》中,在周、秦二〈本紀》中,又說秦昭王52年,周叔王死後,秦從洛邑掠九鼎人秦。這個說法與他的前一個說法自相矛盾,一說與秦有關,一說與秦無關,令人費解。倘若真失於秦末,則埋沒的地點有兩種可能,一是關中,二是泅水彭城,因為如果是項羽破城後將九鼎載歸彭城的話,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這麽重大的事,隻能是猜測了。

  不知九鼎何時能重見天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