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億火星人 --一個法國人眼裏的中國
(2007-10-03 13:50:58)
下一個
十二億火星人 --一個法國人眼裏的中國
作者:漢文藝複興 提交日期:2003-9-5 22:44:00
這篇文章貼這兒是為了讓大家把現在的中國人同古代(先秦|漢唐宋)中國人的行為舉止、道德風範對比一下,我們是進步了還是墮落了?
----------------------------------------------------------
十二億火星人
一個法國人眼裏的中國
(法國)伯納·聖—若弘 述/翟華 整理
寫在前麵
所有到過中國的西方人一定都遇到過令他們無奈、可笑、緊張、煩惱或不解的場景,從而在心中對中國人產生一種矛盾甚至於激烈的情緒,這就是寫作本書的背景。我相信,很多去過中國並與真正的中國人(我所說的“真正”的中國人是指在鄉村生活的大多數中國人,而非那些在部級機關工作的官員或在國外使館工作的中國人)接觸過的外國人都夢想過要寫這樣一本書或者希望有人能夠寫這樣一本書。我這本書涉及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以及與西方的差別,而且用語直言不諱、陰險惡毒、誇大其詞,極盡挖苦嘲諷之能事。中國人到底與我們有什麽不同以至於他們可以被稱為火星人呢?
歡迎到火星上來!希望參加火星之旅的遊客不要忘記攜帶自己的幽默感,因為本書是一本諷刺挖苦的小冊子(至少每章第一部分如此)。因為我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化名,又想經常重訪中國,所以在我進行“挑釁”的同時,又采取了補救措施。在每一章裏,我都處心積慮地寫上一段“說點兒正經的”,盡可能地為中國人討回“公道”,和把稀泥,甚至反戈一擊。簡而言之,在諷刺之中找尋一點深刻的東西。其實,誰都知道,我們自己也不過是別人眼裏的火星人而已。
想來讀者不會誤解我的意圖。雖然我刻意渲染,但是本書的目的絕非要“打倒”中國人,或者是企圖證實法國人的“優越”。我愛中國,我喜歡中國人—雖然說我每次到訪中國和離開中國、見到中國人和離開中國人都同樣高興。我也十分敬重中國文化。在古代,從印刷術到指南針還有風箏幾乎所有的發明都是中國人所為,如果我們的文明能達到今天的水平,那是得益於中國。在現代,從武術到軟醫學還有盆景,我們應該向中國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
我想事先向中國讀者道歉,很可能他們會發現本書中描述的中國人與他們自己很不相象。我想說明本書是描述中國人,而不是某一個中國人:從中國大陸到香港,台灣,新加坡,還有海外華人,從北京,到廣州還有上海、烏魯木齊,加上高速公路旁邊的鄉村,中國人有各種各樣,而不是隻有一個。
在進入正題之前在補充說一句,我對我們遠在火星上的朋友有無限的敬意。如果真有火星人存在的話,他們一定會告訴我們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如果火星人不存在的話,那麽正好,我就冒昧在這本書裏麵描述一下我所知道的火星人。
第一章
噪聲文明
在西方沉默和寂靜是金或者至少也是塊鉛吧,但在中國的這個氛圍裏,沉默的價值會小得多。加入沉默在中國真有金子那麽貴重,那麽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安詳恬靜的民族了。如果沉默是鉛的話,中國人恐怕也已經找到把鉛變為金子的辦法了。
從自然和理性的角度講,這麽稠密的人口本應該會形成一種對聲音的嚴格限製製度,比如把打呼嚕的人送去勞改,或者把死刑犯人讓卡拉OK的高分貝處死。但是他們卻偏偏作了另一種選擇:用製造比鄰居更大的聲音的辦法來壓住從隔壁傳來的巨響。雖然第一個製造噪音的中國人沒有流芳百世,但至少他身後卻後繼有人。
中國人講究不服輸,加上一種強烈的抒發欲望,和你壞我比你更壞的執著,所以他們創造性地發展了一係列的聲音技術,其中包括鞭炮和火炮炸藥。安靜和沉默對中國人的聽覺而言是無可忍受的。比如一個上山領略自然風景的中國人會隨身攜帶一個把功率的音響,在太陽出山的那一刹那再配上一嗓子真人原聲:“啊!太美啦!” 這天,在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上,太陽老人受到了如此的震撼以至於他恐懼地躲在了雲朵後麵。
中國人有製造噪音的固有能力,不需要什麽輔助工具:一條聲帶一般就足以滿足其生存需要,當然在具體使用方法上各地區有有所不同。除普通話以外,中文有六大語係,還有無數地方口音。在各大語係當中,在中國南方和香港流行的廣東話堪稱震耳欲聾的冠軍:人們不是講廣東話,而是喊廣東話!在香港的餐館裏,與對麵坐著的朋友聊天最好要用手機,而餐館內的高音喇叭與巴黎火車站大廳內裏的公共播音係統的音量相仿。
中國到現在還沒有實現在噪聲麵前人人平等。最有錢的人可以自私地在自己的豪宅家中或在朋友圈內製造噪聲,自己享受。中等收入的人就慷慨多了,天一擦黑就把自己電視或卡拉OK發出的聲音送到鄰人家中。等到中國每個家庭都購置了卡拉OK以後,國家的經濟就算發達了。當中國開始放聲歌唱,世界將為之震撼!在這一天還沒有到來之前,低收入的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參與製造噪聲:在城市裏用一把榔頭和釘子就可以達到目的,而農村最好是讓狗來幫忙。
我在少林居住時的鄰居一家是熱心腸的人,他們養的狗也挺可愛的。每天晚上這隻狗都不厭其煩地狂吠提醒我正在中國睡覺。兩周之後,我實在忍受不下去了,鼓起勇氣向鄰人老夫婦建議:“也許您可以向您的狗解釋一下,每天對著星星大喊大叫是一件挺可笑的事。”老太太無奈地回答說:“不行啊!這狗不懂中國話。”我心裏其實覺得挺慶幸的,要是這狗也會講中國話,哪音量恐怕又得高八度了。現在應該怎麽辦呢?難道你能因為狗叫就揍他?那怎麽不喊技工來修理一下那些大音量的卡拉OK?別開玩笑了,保持村落和社區裏的生氣和熱鬧是每一個正常中國人神聖的職責。反正睡不著,在狗的叫聲中,我就開始著手構思撰寫本書。
其實噪音隻會幹擾哪些不會製造噪音的人。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早已獲得了噪音免疫。我耳朵裏的隔音塞子時常使我的中國朋友迷惑不解:“這是幹什麽用的?”“這是為了讓中國更安靜。”啊!?”像耳塞這種西方小玩藝並不能對付中國人的噪音技術。那次我從重慶乘船沿江而下,同行的還有800個好奇的中國人。入夜,我一個人流在船倉內,其他的中國人都到甲板上去觀景了。沒有中國人的中國可真安靜啊,我很快就進入夢鄉了。大概是在早晨一點鍾,船上好象發生了地震:原來同艙的10位中國人歸來了!不知在外麵看見什麽了,不論大人還是孩子們的興奮之請都溢於言表。我是睡不成覺了,幹脆咱也加入歡樂的人群中吧。於是我開始放聲高歌馬賽曲。神了!我們法蘭西的戰曲真有效,剛唱出幾個詞,中國人登時就安靜下來了,臉上顯露出恐怖的表情:我們正在和一個外國瘋子一起旅行!早知道外國人都是些怪異的人,但是達到這個程度還是令人不可思議。最好不要搭理這個瘋子,我們還帶著孩子呢。
“聲音”這個詞在中文字典裏是與人聲相連的。這其實很符合邏輯,首先嗓音本來就很吵,再說中國人發明文字的時候,汽車喇叭還不存在。發展中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汽車的核心是喇叭。隻要喇叭能像,汽車就能走。開車就是按喇叭,學開車就是學會安喇叭。中國開車按喇叭與西方人不同,他們不是為了責罵另外一個開車人才按喇叭,而是為了預告他們的到來:“當心,躲開點,我來了。”或者:“沒看見我的車這麽有氣派嗎?” 將來汽車在中國普及以後,估計文字學家可能會重新研究“聲音”這個詞的寫法。
說點正經的
要說中國沒有一點安靜的地方那也不公正,要不為什麽字典裏有三個與此有關的詞:寂靜;無聲和沉默。有時候有的地方安靜的令人驚訝,比如說早晨公園裏連太極的場景,還有中午人們睡午覺的時候。更異乎尋常的是,中國一些城市現在規定不許汽車在市區鳴笛。中國人居然能想出不許鳴笛的這樣的主意來已經是不可思議了,如果中國人能夠真正做到不按汽車喇叭那將更讓人讚歎。中國人其實也一樣期望安靜。在我自己的國家,很多法國人也對鄰居不管不顧,音響和寵物也同樣會製造很多噪音。但,兩相比較,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社會當然會比一個發達的社會更多地使用榔頭,發出更多的聲音。一個沒有聲音的社會是一個死亡的社會。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肯定的結論:中國充滿生氣!
十二億火星人
一個法國人眼裏的中國
(法國)伯納·聖—若弘 述/翟華 整理
第二章
窗外垃圾
我的一位中國朋友一邊吐痰,一邊自信地對我說:“北京比巴黎幹淨。”不錯,在中國首都北京散步,你一般不會踩到狗屎上,因為城市根本不準養狗。不過,如果說北京住的都是中國人的話,北京還不是整個中國。
您最好不要在鐵路線附近溜彎,要不然您得帶一個工地上常見的安全帽。為什麽呢?您向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每一列呼嘯而過的火車都會拋出各類垃圾在空中飛舞,甚至還會跌下空玻璃瓶。在中國,往窗外扔東西是一個文化傳統。在香港,電視上有時會做這樣的廣告:“如果你從所住的樓上扔下一個瓶子,你會傷及行人。” 有一種特別好喝的飲料叫健力寶,易拉罐上用英文寫著不許將空罐丟棄在公共場所,可是居然沒有任何中文提示。這其實挺符合邏輯的,禁止一個中國人隨地丟棄垃圾,就好比讓他屏住呼吸一樣,他可以堅持一會兒,但是馬上就會恢複自然狀態。那次在香港新界的風景區,我看見一幫年輕港人有說有笑地走過來,其中一個小夥子拿出一張紙巾,開始擤鼻涕。我當即做了一個預測,並大聲用英語說出來:“這小子會把紙巾扔在地上。”您猜怎樣?我話音未落,那紙巾已經飄然落在青青草上。小夥子不懂英語,但還是被我說話的語氣下了一跳,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我指了指他扔在地下的紙,還不錯,小夥子把原本屬於自己的垃圾懂事地撿了起來。在中國內地少林,我也有類似的成功故事。那次又一個遊人剛把一個塑料水瓶扔在地上,正好讓我看見,我大聲用法語喊道:“垃圾往那裏扔?!”那個中國遊人居然也聽明白了,彎腰撿起了塑料瓶子。您看,由於我的努力,中國已經稍微幹淨一點了。
這麽說來,中國人其實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某些陋習,隻要稍微提醒一下即足以喚起最基本的公民意識。也許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還是起到了一些正麵作用,我記得電視上的畫麵是這樣的:街上一些人正在漫不經心地隨地扔東西,一位小姑娘不顧媽媽的勸阻,蹲下身撿起了被扔在地下的一塊香蕉皮,向遠處的垃圾箱奔去。此時畫麵上出現了科幻電影般的場麵,街上所有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蹲下身去撿垃圾(這當然一定是劇本要求),街麵奇跡般地變得幹淨了,人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電視上不失時機地推出口號:“保持城市衛生,維護人民健康!”
讓我們先回到現實中來。雁過留聲,中國人走路要留下痕跡。你別想在中國的山裏和樹林裏迷路,跟著垃圾走就行了。中國人似乎需要與物質社會保持一種視覺上的聯係。就說中國的垃圾箱吧,垃圾箱一般是露天的,要不就是兩邊都有開口。有些人扔向垃圾箱的髒東西,不是落在箱在外麵,就是從另外一邊的口子出去了。當然這對但些以撿破爛為生的人來說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有沒有可以利用的東西,不用深挖就可以一目了然。
說到垃圾,我們不能不說到清潔工。在香港,似乎清潔工都是些上了歲數的人。看著步履蹣跚的老太太推著清潔車在工作,你有時會懷疑東方人是不是真的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敬老,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麽城市會這樣髒。由於沒有高效率的清潔係統,一些街頭巷尾就成了老鼠和其他一些小動物的樂園,誰說中國人不愛護動物?在中國的鄉村,衛生情況就更加驚心觸目了:每一個院落都有一個垃圾堆,更準確地說每一個窗戶下麵就是一個垃圾堆。有時候,也有人出來把垃圾朝鄰居家的方向或者小路上掃一掃。我在少林上的那個功夫班,最多每個星期進行一次掃除。平時,學員們隻是象征性地在院子裏撒點水,因為那裏(理論上說)是我們吃飯的地方。學校其他的角落都是被衛生遺忘的角落,你可隨處在走廊、樓梯上觀察到果皮、空瓶子、剩肉等等雜物。從宿舍的陽台往外看,景色更加壯觀,一條垃圾山把學校和旁邊一家倉庫截然分開。因為這已經是學校範圍以外的事情,而且垃圾高度距離學生宿舍的窗戶起碼還有1米5以上,誰管得了那麽多呢。
不知是不是因為功夫有很多奇怪的動作,反正我在少林的那間宿舍牆壁上印滿了大大小小的腳印。地麵上覆蓋著厚厚的塵土,桌子底下有舊鞋、塑料袋、撲克牌等具有考古價值的物品。我捉摸著要在這種地方得住一年,還是清掃一下位好。看我的老師在收拾他的房間,我也央求他幫一個忙也把我的房間來個整舊如新。老師叫來幾個學生,重點把牆壁粉刷一下。說粉刷可能是有點誇張,其實也就是用一種滾筒似的家什把淡白色的液體糊到牆上。一個小時以後,牆壁依然肮髒,但地麵上卻留下了星星點點的白色痕跡。
在中國大陸,公共場所包括旅遊景點的衛生維護也往往是老人們的職責。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些老人是用一種碩大的掃把,辛勤地維護著一個清潔的中國的形象,保持大麵上的衛生。但是,稍一走遠就管不了那麽許多了。典型的中國遊人是這樣的,溜溜達達,停下來吃飯,把塑料袋隨手扔掉,在垃圾的背景中留一個影,然後走人。峨眉山頂自然風光本來美不勝收,可惜朝山穀下麵一看,滿目垃圾,而且大多位置險惡,清潔工也隻能望洋興歎。
說點正經的
1937年,林語堂在它的一本關於中國和中國人的書裏就談到了中國人缺乏社會公德的個性,說是與孔老夫子直接有關。因為孔子在他的論語中忘記把與外人的關係包括在社會關係當中。所謂“外人”就是家庭以外的人,除了家庭成員和親密的朋友,根本用不著和外人打招呼。除了孔子,老子也是罪魁禍首之一。他主張無為而治,鄰居把垃圾堆到了我的門口,管他呢,咱也把垃圾堆到他的門口不就得了。
各國有各國的高招。法國人隨口吐口香糖,中國人隨地吐痰。法國人天天費力把垃圾送到垃圾箱,而中國人隔一陣子就來一次大掃除。法國人剝奪了很多清潔工的工作,而中國人為清潔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誰優誰劣也說不準呢。
第三章
嗅覺考驗
如果你來到中國,在不多見的坐式馬桶邊緣上看見了腳印,別奇怪,一準是哪位鄉下人來方便過了。也怪難為人家的,這種比板凳還高的家什怎麽才能蹲得上去呢?可以想象這位鄉下人在馬桶上以蹲姿保持平衡是何等艱難,而且還得小心不能弄髒了地板。不過這後一點我們可以大可不必為中國人擔心,他們個個是大師。中國人的廁所就是地下的一個坑,保證排泄物準確到位是基本功。
如果茅坑是用水泥澆鑄的,每個坑兩邊可能會有半人高的牆隔開,或許還會有排水係統,那這就是典型的公共廁所了。到了中國別擔心找不到廁所,很容易。第一是要跟著味道走,第二建築物門前有收銀台,裏麵坐著個廁所先生。沒錯,就是造訪這種地方也是要收錢的。中國有沒有土耳其式的單人廁所?有是有,但不多見。至於西方式的公共廁所,那你得到大賓館裏去找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感受一下文化震蕩,最好還是到鄉下去走一遭,讓蒼蠅當你的向導。雖然這裏沒有人會想到要向你收費,但我擔保你一進去立馬就想出來。無奈,自然規律是無情的,我們不得不經受這樣的考驗。除非你是瞎子、聾子,或者幸運地患了重感冒,你的所有感官將完全徹底地被征服。在中國如果得了便秘這種病該是多麽痛苦呀!
不瞞諸位,我在少林挑選學校的重要準則就是廁所,那種一溜看過去有百十個坑的廁所,絕對不可以,我無法同時和這麽多人一起如廁,也就無法專心學習。我的要求也不高,廁所的坑數在六個以下,坑邊的牆有半人高,小便池單設,最重要的是廁所必須沒有房頂以便我隨時可以觀測天象。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廁所也算我到中國來不虛此行。據我觀察,我選的這廁所也很受中國同學青睞,以至於他們把這裏當成了社交場所。學生們每天一進門先選坑,然後悠閑地與鄰坑對話:“哎,怎麽著,今天你的是什麽色兒?”“鮮黃。你的怎麽這麽綠?我說你昨晚上是吃什麽了?“最精彩的是在每天的如廁高峰時間,每個坑可以蹲上兩個人,互相鼓勵,充分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協作精神。可惜呀,這麽好的地方,居然有一天沒有和我商量就加蓋了一個房頂!我的廁所失去了自然的魅力,我之好默默地與之告別另外選了一個合乎要求的學校。
中國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常洗澡但常洗衣服,所以身體的汙垢卻往往被掩飾在潔淨的衣服裏麵。由於中國人對衣飾的潔癖,所以洗滌劑似乎成了他們生活的中心。一件衣服隻要是穿過,哪怕是隻穿過兩分鍾,中國人就會重新洗滌晾幹。記得那次我與800位中國友人乘一艘客輪暢遊長江時,有幸與其中十位住同一客艙。由於我比別人先到,所以特意選定了一個上鋪,想著這樣可以透過窗戶盡情欣賞揚子江的景色。不幸的是,在床與窗戶之間,有一個洗手池。開船以後我才發現這個洗手池是三家中國人的活動中心。開船不到兩個小時,我的室友們就開始洗第一件衣服,以後接連不斷的洗,一天以後整個船艙變成了晾衣場。這樣,我從甲板回來要從毛巾、襯衣和褲子叢中穿過才能爬到自己的床上,從床鋪上可以欣賞到的景色也隻是各色內衣、內褲。三峽沒有看清楚,但是卻看到了三個乳罩。
船上的洗澡堂和中國其他地方的洗澡堂一樣髒亂不便。也難怪,洗澡堂本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保持個人衛生中國人有自己的辦法。首先,中國人洗澡隻要一盆水,不一定脫衣服,用浸濕的毛巾在暗中擦擦即可。這種洗法有很多好處,節約用水不說,而且可以在一億同胞麵前保持體麵。唯一麻煩的是背後和一些隱蔽地位不容易清潔,但是這也沒有什麽,隻要是外麵衣服幹淨,裏麵到底怎麽樣也關係不大了。
誰都不否認,中國人出汗要比西方人少,所以並不需要每天洗澡。我在少林的同學們每天在烈日下和灰塵中訓練達七個小時,晚上洗一個澡是少不了的。可惜我們學校裏隻有一個冷水龍頭,供五十多人使用,而且還時常停水。要說起來,學校裏還有一個正式的澡堂子,但是平時學生不得入內,估計是怕騷擾了住在裏麵的蜘蛛一家。到了每周公共浴池開放的那一天,學生們如同虔誠的朝聖者一般湧向澡堂。
那天我正在熱水池悠然地享受,一位穿著練功服的學生在蒸汽朦朧中走了過來。我連忙喊:”這有人了!“無濟於事,這位同學脫衣解帶也跳進了同一水池中。哇!誰說中國人身上沒有氣味?拿我們法國的一塊Camembert幹酪,再放在太陽地裏曬它一個星期也不會有如此刺鼻的氣味吧。隨即,另一個奇跡發生了:池水顏色發生了變化!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怎麽忽地就成了黑灰色的槳裝液體?該不是中國人的有一個發明吧。驚駭之中,我向我的新朋友詢問他多長時間施行一次如此奇術。回答:“一周一次。”當然這位朋友並非是唯一的巫師,隻要看一看澡堂裏每一個水池的顏色你就會心悅誠服了。順便說一句,中國人泡過澡以後不放水,我每次來洗澡都不得不伸胳膊在這樣的水池底下找軟木塞,把水放掉換幹淨水。
呼吸新鮮空氣,排出二氧化碳本是每個人的正常生理行為。但這對凡事尋求完美的中國人來說就有點不夠了,他們不但能排出枯燥的二氧化碳氣體,還會吐出濕潤的分泌物。所以,在中國大街上走路最好打一把傘,否則難免會被從各個方向飛來的痰液淋到。幸好大自然是公正的,在人們吐出痰液之前還必須高昂地清一下嗓子,提醒其他行人趕緊躲遠點。中國人這種保持喉嚨衛生的習慣,有時也會受到限製。特別是在室內,人們經常會看到“嚴禁吐痰”的字樣,有時還會翻譯成英文讓外國人遵守。不過照我看,類似”嚴禁吐痰“和有一次我在電梯間裏看見的”不許隨地小便“這類的警示標語,還是不翻譯為好。
說點正經的
說實在的,法國的公共廁所也不是衛生和舒適的模範,即沒有溫水,更沒有法國香水,比起日本來可能至少要落後一列火車吧。中國人雖然髒,但他們注重衣著的潔淨。西方人常常不明白:為什麽中國人一星期也不洗一次澡,但是衣服隻要穿過一次就得洗?而中國人也可能會問:是不是因為西方人的衣服太髒,所以他們每天都得洗澡?
第四章
低級趣味
從審美的角度講,中國恐怕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國家。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也不管是小市民還是老農民,大家一律都喜歡貴且醜的物件。中國人但凡有一點錢以後,就開始忙著醜化自己的家居:像玻璃翡翠葡萄串,塑料大對蝦,還有一級方程式汽車比賽的招貼畫等等不一而足,直到把家裏裝飾四不象才感心滿意足。
中國各地旅遊景點就是采購這類裝飾品的好地方,小商小販會向你推薦各種廉價的“紀念品”。在少林寺,刀、槍、劍和癢癢撓一起出售。這麽多東西裏麵,最惹人喜愛的還是癢癢撓,這東西用白色硬塑料製成,看上去有點像裸體女人,一端還有一顆碩大的心髒。除此以外,遊人還可以在這裏買到製造聲音的鐵錘,茶壺指北針(不知是不是為了上茶的時候給茶杯定位),還有一碰就樂出聲來的慈祥菩薩,外加各式各樣的首飾項鏈、扇子、相片框以及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寶”,應有盡有。
有錢的中國人有機會把自己的低級趣味展示出來讓世人欣賞。我知道一位靠賣狗皮膏藥成了百萬富翁的香港人,在香港和新加坡斥資興建了幾座光怪陸離的庭園供遊人欣賞。這庭院不大,裏麵像迷宮似的,到處是各種色彩的大小岩石,岩石中鑲嵌有幾尊佛像,還有小動物出沒。在庭院的每一個拐角,都有一群興衝衝的中國人在攝影留念。
中國人怎麽照相呢?我總結了一下,大概要分五大步驟。第一步,選一個所有遊人都知道而且必定都要去的景點。第二步,觀察別人都在拍攝什麽背景,最好是選一扇大門。第三步,讓愛人走過去,站立在大門口。第四步,像專業攝影師那樣蹲下,上下左右調整鏡頭,盡量讓愛人把大門掩蓋住,然後抓緊時機按快門。但注意這還沒完,還有一步,就是把愛人喚過來看一看剛才被自己掩蓋住的大門在照相機取景器裏是什麽樣子。有時你會覺得中國人好奇怪,怎麽會選這麽難看的外景照相,但是仔細想想,反正不管什麽美景都會被人相所掩蓋,負負得正,也就沒有什麽可說的了。如果出門沒帶或者沒有照相機的人怎麽辦?別替中國人擔心,各個景點都有十數個攝影師,身邊擺者自己過去的藝術傑作招攬顧客。性急的人還可以照速成相片。
照片洗出來了,一張一張地看過去,每一張都是人物照,而且同一景點必定有好幾張,因為一起出遊的每個人都要在同一個地方留影。中國人這麽喜歡人物照,你可能以為他們個個都擅長鏡頭前的表演。可惜,除了少許不慎照“壞”了的照片以外,照片上的中國人一律是站的筆直,雙手不自然地垂直向下,表情頗嚴肅地麵對鏡頭。不過,中國人照相並非一定是追求藝術效果, 更多的是要留“證據”:“你看見了吧?我去過那裏,真的,不信您仔細瞧我身後的那個建築物”。
有次我乘火車從北京到廣州,34小時的旅程,鄰座的中國人閑來無事翻看我拍攝的照片。好像他們不知道火車起碼還得走一天一夜,翻看照片的速度好象是在放電影,不到三分鍾一本厚厚的影集就看完了。原來這本照片集裏麵隻有風景照,我的形象從來沒有出現過,怪不得他們提不起興趣。隻有一次,他們指著照片上的一個身影問:“這人是誰?” “一個中國人。”“你不認識他?”“不認識。”這幾位旅客聽了我的回答,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互相看看,又嘻嘻哈哈地笑起來,好象是在說:這老外真奇怪。
說點正經的
低級趣味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有的現象,是人類之通病,法國人自然也不例外。我的一位朋友曾經打算在法國出售手工繪製的中國民俗風景畫,結果作了市場調查以後發現,法國人看的上眼的畫都是在中國人眼裏最沒有品味的。法國一些郵購中心的商品名錄裏其實也有許多家居“裝飾品”,與前麵說到的中國人家庭裏的一些裝飾品完全可以比劣。
中國人同樣有高尚的鑒賞能力,比如中國山水畫、漢字書法、京劇、舞蹈和雜技等都屬於高尚的藝術。鮮有中國人會像我們一樣在全黑或全藍的“現代”美術作品前作沉思狀。參觀了這類西方現代藝術展的中國人也許會想:哪怕那張畫全塗紅呢,也算個吉利。
也許西方人覺得中國人的照相方式有點好笑,但是這其實是亞洲人的一個普遍特性。如果中國人喜歡自己的照相方式那就應該隨他們去,西方人最好閉嘴,不要指手劃腳。
第五章
不要客氣
如果你和中國人說:“謝謝!”那麽標準回答是:“別客氣”、“不要客氣!”或者“不用客氣”。
在這樣的氛圍裏長大的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講究禮貌也就沒有什麽可奇怪的了。不是說“不要客氣”嗎,說得太對了,中國人完全是按照這四各字的本義照章行事。中文字典裏有些詞似乎完全是給外國人預備的,除了外國人誰介意向收款員說一聲“謝謝”?除了剛到中國的外國人,誰會不識相地向火車售票員問一句“你好”?如果盲人聽見有人說“你好”、“謝謝”、“對不起”、“請”這些詞,那一定是撞見”鬼“(香港人對外國人的稱呼)了。
不過,有時候你還是會聽見中國人責怪另外的人“不懂禮貌”。這可新鮮了,難道說中國還真有些“懂禮貌”的人嗎?隨便往周圍看看,大聲嚷嚷幹擾他人工作或休息著有之,隨地扔垃圾髒物著有之,衣冠不整著有之,嘲弄侮辱他人生理缺陷著有之,懂禮貌的人在哪裏呢?我一直沒有弄明白。
不過,至少有一點我是清楚的,中國人的禮數沒有”先來後到”的原則,乘公共汽車要擠上去,賣火車票要往前擁。車上的座位主要是為那些能夠踩倒一片的漢子所預備的,但是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香港地鐵和北京公共汽車進站時,都會有擴音器提醒乘客要“向下後上”,可惜好像誰也聽不見。車下的乘客們依然執著地向裏衝,車上慌慌張張企圖下車的乘客則逆流而動。要是橄欖球比賽可以在公共汽車裏進行,中國人鐵定的會拿世界大賽冠軍。
中國人的禮數裏也不包括對他人的尊重。每當我在街上與大家一起圍觀什麽新鮮事,總會有一個中國人不左不右正好立在我的眼前,擋個正著;每當我在可人家定睛觀看電視屏幕上的有趣畫麵,總會有一個中國人忽然換一個頻道或者幹脆把聲音關了,以便他們繼續高談闊論;每當我在看一本書或者欣賞一本影集,總會有中國人把你手上的東西奪取,想看個究竟。如果我從旅館裏出來上街上溜個彎,保準有一個中國人把他鼻子裏冒出的煙圈都吹到我的肺裏。
唉,究竟什麽是中國人眼中的禮貌呢?讓我們直接問一下中國人:“什麽是禮貌?”回答是:“那就是會說你好,再見,請進,請坐這類的話啦!”“可是我怎麽在日常生活中聽不到中國人說這些話呢?是不是還什麽其他什麽我不知道的禮貌用語呢?”中國朋友回答說:“沒了,真的沒了,我們的禮貌規矩本來就不太多。”這可不是我編的,這是中國人親口告訴我的。
翻翻中國字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禮貌”這個詞中間的“禮”字,有“典禮”、“禮節”、“禮儀”的意思,而第二個“貌”字表達“外表”、“樣子”的意思。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所謂禮貌既是作出禮儀的樣子而已。比如我們前麵說過的,保持衣著整潔就是中國人的禮儀之一。具體來說,參加我們在少林的功夫訓練,雖然滿地摸爬滾打,但是一定要帶一頂幹幹淨淨的帽子。禮貌還涉及麵子問題,就像俗語所說:樹有皮,人有臉。讓別人丟臉可能是一件挺叫人自鳴得意的事情,但是絕不是禮貌的事。講禮貌就要尊重他人的絕對自由。如果老外去告訴一個中國人說話聲音小一點,那就是一件極不禮貌的行為,正好反襯出西方人的野蠻。同樣,如果誰想提醒中國人不能在公共場所抽煙,或者別隨地扔紙片,也會被中國人認為是幹涉他人的私事。所以在中國千萬不要直接批評別人,也不要表示自己不滿意,否則不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被人小看,當成“老農”。
在中國,不能說或者不能幹的事情有很多。向中國人問路就很令人困擾。中國人怕丟麵子,不認識路也不說不知道,所以可能拿著地圖翻來覆去的看,然後隨意告訴你一個方向了事。對中國人來說,告訴他人自己不知道,無異於對自己的一種不禮貌行為。和中國人見麵,對方遞過來一隻煙,禮貌的拒絕方式是:“我不會抽煙”。如果誰像我那樣說“不,我不抽煙,這有害身體健康”,那根本就是對他人的侮辱。法國電視廣告所說的:“太太,您看上去很疲憊的樣子,一定是沒有睡好覺,該換一張床了吧!”在中國一定行不通,因為人們不喜歡人家管自己的私事。
我在蘇州的時候曾經出了一次(自行)車禍。當時我正在安歐洲人的標準速度行駛,我正要從右側超越另外一個騎車人的當口,他卻鬼使神差般地突然向左邊靠過來。幸好沒出大事,隻是那位騎車的中國小夥子的胳膊上擦破了一點皮,算是有驚無險。然而,我沒有料到的是,一場涉外麵子保衛戰就此拉開了帷幕。中方使出的戰術是:喊叫、侮辱、震懾外加有威脅型的動作。而外方的態度是:有趣,就像在看東洋景一樣。中方有關人士看見肇事外國人居然露出嘲弄的表情,更加大力度喊叫、侮辱和震懾。中方越鬧,外方越發覺得可樂。隻見這位小夥子摩拳擦掌,看來想給我一點教訓,這玩笑是不是開大了?此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看打架呀!要是真挨了揍,看來不愁找到證人。不知為什麽,和我一起參加這次街頭表演的中國小夥子,突然決定收兵,扶起自行車又左右搖擺著騎車遠去了。估計是他認為已經在國人麵前做足了姿態,沒有在外國人麵前丟臉,榮譽保住了。不過,要是我是一個中國人的話,事情也許不會這樣就輕易了結。說不定幾分鍾以後,他會帶著一根大棒子回到現場繼續戰鬥。我在上海街頭看見一輛卡車司機和一位三輪車夫發喪生爭吵,臉麵對臉麵,誰也不讓誰,最後就是以暴力告終。幸虧,我看出中國人打架,虛張聲勢的成分居多,所以往往不會造成真正意義上的傷害,也還是有驚無險。畢竟,丟一下臉還是要優於鼻青臉腫。
在盡量避免讓中國人丟臉的同時,在該“給臉”的時候不給臉也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什麽叫“給臉”呢?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恭維和奉承別人。而被誇獎的一方則要千篇一律地回答:“不行,不行,過獎了。”給臉的方式還包括請客吃飯,唱卡拉OK,按時赴約,或者陪客人出去一直到電梯門口、汽車或自行車旁。中國人最見不得傲慢和自吹自擂,不論是什麽人,都要隨時把“我還差得很遠”這句話掛在嘴邊。臉麵就建築在持之以恒的謙遜上,總會得來相應的回報。回報可能是上司的口頭表揚(我發現中國人其實吹捧他人的時候比攻擊他人的時候多得多),也可能是以其他形式出現。比如在你犯錯誤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在辦什麽手續的時候幫你一把,走個後門。
雖然在中國不存在階級或等級差別,隻有麵子大小的區別。林語堂就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位丘八的臉太大,乘船時不聽船中買辦吩咐,一定要享在滿載琉磺之廂房抽煙之榮耀。買辦怕丘八問他識得不識得“你的老子”,便就屈服,將臉賞給丘八。後來結果,這隻長江輪船便付之一炬。丘八固然保全其臉麵,卻不能保全其焦爛之屍身。時至今日,一個中國人可以在”嚴禁吸煙“的牌子前劃一根火柴點燃一隻煙,悠然地在眾人麵前走過,那可真是給自己掙足了麵子。如果碰巧被警察或其他執法人員看見,被迫把煙掐了並被罰款,這剛掙到的麵子就又丟了。但是,別急,中國人有一個特殊的辦法挽回麵子,那就是等執法人員離去以後,再劃一根火柴,把煙點著,罵罵咧列出一口惡氣。中國人從來不自許超人一等,但是卻每每用行動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不管中國人自己是否能夠意識到,有中國特色的個人主義實際上有兩個特征:一是道家式的自然主義,二是用心地保全臉麵。所以,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隨心所欲,把公共道德和規章製度看作是對自己私生活的侵犯,破壞了自己的無政府主義理想境界。另一方麵,他們可能把規章製度據為己有,逼迫別人就範又成就了自己的尊嚴和麵子。舉個例子來說,中國人在公路上開車,要麽蔑視交通規則,要麽把交通規則視為約束他人的工具,這就難怪中國的交通事故層出不窮了。
說點正經的
法國的公路也不比中國更安全,一年死於交通事故高達十萬餘人,這是否說明法國人也缺乏文明禮讓的精神呢?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不受權威和規章製度的束縛,開車的時候喜歡超速,見了警察也絲毫不思改悔,人家剛一轉身就開始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在中國,警察說一不二,頗受尊重,隻有傻瓜才會和警察頂嘴。就拿在禁煙區吸煙這種事來說吧,如果被執法人員警告,抽煙的人當即就會把煙掐滅,決不會對執法人個人有什麽不滿。當然,煙掐得快,忘性也大,過一會就又點一根煙抽起來。
與中國人相比,法國人不知道維護自己的“麵子”,又不願受規章製度的束縛,在骨子裏都滲透有莫名的優越感,自以為是。有一個關於法國人的笑話,是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在法國做什麽生意才能發大財?答:”把法國人按實際價值收購,然後再按照他們的自我估價賣出去,您就成了百萬富翁了。“法國人還有別的壞習慣,比如上車逃票,或者在超級市場順手牽羊什麽的,簡直成了全民性的體育項目。也許是法不責眾的原因,所有法國有關當局對上車不買票的人隻給與輕微的罰款,與倫敦罰款2000法郎的數目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更不要說在中國,如果趕上”嚴打“,在商店裏的小偷小摸有時也會被課以重刑。與法國人相比,中國人也許會說:我在地鐵裏違禁吸煙不假,但別忘了我可是買了票上車的。
其實中國人自己就承認他們不大講”禮貌“。而我也必須承認我們法國人自己也許又過分拘泥於”教養“和形式。中國人不講規矩的生活方式,其實很可愛。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穿衣,大吃大喝不必講究衛生,隨時隨地可以吐痰,夜半三更高興了可以喊一嗓子,不必為打嗝放屁感到拘謹,與同胞說話打招呼直來直去......除了外國人以外,誰也不會覺得別扭。再說,那些外國人的所謂“禮貌”、“教養”在很多情況下嚴格到了獨裁的程度,而同時又極度地虛偽。中國人不按外國人的那些規矩去做,不也活得挺自在嗎?吃飯胳膊放在桌子上,或者手指在鼻子裏麵過一下,不會死人。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隻妨礙那些不會自由自在生活的人,而這後者在中國又有多少人呢?中國人選擇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勇敢的選擇。
講究文明禮貌的中國人雖然少,但也不是沒有。經過奮力拚博衝上公共汽車搶到一個座位以後,他們會盡力照顧那些沒座的乘客,比如人家把包裹放在自己的膝蓋上,或者接過婦女手裏的孩子抱著,一直到自己下車為止。更令人驚奇的是,有時候有年輕人會主動站起來為老人讓座,而老年人又會為兒童騰出座位。說到孩子,中國人有時候稱他們為“小皇帝”,不論是不是自己的骨肉,都會給他們以無微不至地照顧。請注意,所有的成人(包括外國人在內)都是孩子們的“叔叔”,當叔叔就得當出個樣子來,對下一代負責任。
說到底,不論是”禮貌“還是”不禮貌“,都是相對概念,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美國人到鄰居家串門,到廚房打開冰箱找瓶啤酒喝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在法國,雖然主人常對來訪的朋友說:”請像在自己家一樣隨便“,但客人絕對不會像美國人那樣放肆。這樣看來,如果說中國人不懂禮貌,這隻是從法國人的觀念出發得出的結論。如果以日本人的標準來看,習慣於當眾擤鼻涕的法國人其實十分粗魯,屬於鄉下人。這就叫做文化差異,我們可以就這種差異進行研究,但是絕對不能有高低上下之分。英國Macartney爵士在1794年就說過:”用歐洲人的標準來衡量中國是最大的謬誤“。中國畢竟是屬於中國人的。
一位法國哲人Marmontel在763年寫道:“對於審美觀、觀點、情感乃至於某些不合時宜的習慣,其本身不能以好或者壞來簡單評價。它們存在與社會之中,成為個人的屬性,我們不能指望這些東西是完美無缺的神話。如果有外國人來到北京城,嘲笑中國式的建築,認為住在這種不和諧的建築內的中國人是傻瓜,這個外國人自己才是傻瓜。也許他在其他地方可以指手畫腳,但是在北京,他代表了謬誤。“
同樣,禮貌這個概念本身也隻能存在於某一個特定的區域之內,用以協調該區域內同一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個人懂禮貌還是不懂禮貌,都是相對於他的同胞而言,他隻對自己所屬的社會負責任。即使同屬中國人,一個城裏人是否有權指責農民不懂禮貌?雖然他們屬於同一個國家,但是他們不屬於同一個世界。中國是一個地方觀念拿很強的國家,大家都是中國人,但是各地都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習慣和宗親關係,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更擴大了地區之間的差別。
第六章
陰陽混沌
中文裏的妻子這個詞中的“妻”字,是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表示“女人”,另一部分表示“掃帚”!而女人的“女”字,則讓人聯想到一個順從的女子,低頭垂胸、盤腿蹲下的樣子。與女性相應的“陰”,表示山峰的背向太陽的一麵,有寒冷、月亮、負麵、烏雲、封閉、夜晚和北方等諸多的含義。相反,與男性對應的“陽”字,表示山峰的朝向陽光的一麵,有溫暖、太陽、正麵、光明、開放、白天以及南方等含義。至於男人的“男”字則通過在田地裏出力的場景體現出來。
這下子事情就清楚了:婦女的角色自古以來就是主內,做飯、收拾家和帶孩子,而男人的任務是到外麵勞動做工。為了把婦女拴在家裏,或許是怕她們凍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婦女必須纏腳(直到1949年毛領導的革命勝利以後,這種現象才絕跡)。不安分的女人當然也可以出去,可幹的工作無外乎是妓女、老鴰、巫婆、尼姑、接生婆,或者當個農婦下地幹活。
中國婦女結婚以後可以保持娘家姓氏並不說明所有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想要個男孩。在這種情況下,一家隻能有一個孩子的政策實際上加劇了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如果說,按照自然規律,每出生95個女營救應該有100個男嬰。然而,在中國,因為墮胎和溺嬰再加上老奶奶的勝男孩的祖傳秘方,女孩和男孩的比例可能是85:100。這相當於少生了差不多一百萬女孩!出現在孔夫子之前的古老《詩經》裏有一首歌謠是這樣形容男孩的:“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而唱到女孩時口氣就有所不同:“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一璋一瓦,親疏分明。孔夫子的學說也對中國人家庭內男女地位有極大的影響。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沒有男孩就相當於無後。通情達理的政府於是對農民網開一麵,允許他們在第一胎是女孩的情況下,再生第二個孩子,碰碰運氣。
雖然在舊觀念裏女孩不如男孩,但是進入成年的中國女人們卻能與男人平起平坐。過去普遍認為男人是一家之長,是頭,現在人們說:男人是頭沒錯,但女人是頸,頭什麽時候轉、往那個方向轉還不都得聽她的。中國女人有堅韌的性格,而且據說連體魄也要比西方女人強壯,難怪中國男人下班回家後在女人麵前個個服服帖帖。一位中國領導人在國外訪問時就對記者說過:“在家裏全是我夫人說了算。”在家務事麵前男女平等,連帶孩子也不例外。
反過來,中國女人長期以來已經也像男人一樣參加工作。在農村、工廠、商店甚至國家人民代表大會(百分之二十一的代表是女性,而法國國民議會理女性的比例隻有百分之六點四),到處可以見到婦女的身影。在一些農村地區,由於男勞動力的流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活都由婦女承擔。在工作上的男女平等,自然而然導致了社會中對性別的忽視,人們不會可以去照顧女性。西方人“女性優先”的觀念在中國變成了“兒童優先”。但是有一個例外,中國男人有很深的戀母情結。根據台灣的一項民意測驗,在遇到危險必須在孩子、妻子和母親之中作一抉擇的話,絕大部分的男人都選擇母親。
現在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將來會給長大的女孩一個絕好的“報複”男人的機會。因為女少男多,青年男子找女朋友難,找到合適的結婚更難,中國不久將出現“妻荒”。據推算到2020年前後,每年至少有一百萬男人處於找不到對象的尷尬境地。到那時,隻有達標的小夥子才能上情場一試。什麽叫達標呢?要有錢,是城裏人,還要有才華,再加上身高(一米七零以下的男士被稱為“殘廢”或“半殘廢”的小男人)。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一門心思要發財致富的原因,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麽中國男人對嫁了老外的女人那種深惡痛絕的情緒。找老婆對中國男人來說,這不僅是解決情欲的個人問題,而是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如果說一個中國男人挎上個洋妞是有錢有勢的象征,一個中國女孩跟上一個外國男人壓馬路就會被認為是破鞋、妓女。由於賣淫是非法行為,所以警察就會進行幹涉。我在少林的時候就碰上過警察晚上11點闖到我的宿舍裏檢查我是否真的是個“單身”。
盡管官方對一切色情和淫穢的東西都加以禁止,中國人其實並非禁欲主義者,在任何藥店裏你都不難買到壯陽藥品。上街看看男人腰裏別的BP機和移動電話,再看看女人的絲襪、超短裙和透明上衣,你不得不承認中國人衣著打扮實在是很性感。到商場買東西也會時常遇到令人心動的產品:印有裸女的“健美”牌撲克牌就不多說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種各樣刺激性欲的藥品(即中國人所說的春藥)。外國人不要擔心找不到春藥,包裝盒上往往有直觀的照片。中國人性觀念如此開放,但有一件事我不明白,為什麽商店裏峰乳肥臀的塑料時裝模特怎麽一概都是西方女性的模樣?據一位中國朋友的解釋,中國人不能忍受讓中國女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招搖(哪怕是塑料的也不行),所以隻好讓有裸體文化的西方女子代勞了。
香港在一國兩製的模式下回歸中國以後,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想去開開眼界。?去看什麽呢?當然最重要的是領略一下香港的性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說,香港幾乎成了中國大陸的性商店:觀賞脫衣舞、樓著小姐唱卡拉OK、看色情電影錄像、采購性用品,實在不行還可以翻看一下街邊的黃色雜誌。中國人其實很需要這樣的性教育。根據中國報章上的消息,中國人的房事“意外”頻生。一位新婚的女子在第一夜以為看見了一隻大耗子,而失聲驚叫起來。另外一位女士結婚兩年不曾懷孕,經醫生診治時才發現原來丈夫一直進錯了洞穴。還有的女孩認為自己還沒有領結婚證,所以不會懷孕。
如果你在街頭看見兩個中國女人(或男人)手拉著手走路,雖然令人感動,但千萬別指望他們一會兒會當眾接吻,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同性戀,隻不過是兩個要好的朋友。在結婚前,人與人之間的身體接觸隻限於同性之間(當然,男女戀人之間偶爾會手挽著手走路,在下雨時或烈日下為對方撐傘,但他們絕少在公共場合作出親昵的行為)。無論是在學校、工作崗位還是在公共汽車上,中國人都有很多機會觸摸同性,我在少林學習期間,一次在舞廳裏,一位男同學走過來問:“你願意和我一起跳舞嗎”?我回答說:“不,謝謝。我隻和女孩子一起跳舞。”那天我根本沒有跳成舞,因為女孩子隻跟女孩子們一起跳。其實這樣也很好,免得別人風言風語,搞不好警察還會來找麻煩。還有一次班上聯歡會時曾經玩過一種遊戲,參加者用黑布把雙眼蒙上,用手撫摸同學的臉頰,摸胸膛甚至腋下的腋毛,然後猜出這位同學的名字。輪到我時我抗議說:“我們國家不興這樣做。”同學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你們國家的人不是動不動就親嘴嗎?”我告訴他們:“其實不是那麽絕對。除了同性戀者,一個男人隻會親吻女人。”“你說的親吻就是親嘴嗎?”“一般男女之間是貼臉頰,並不是親嘴。隻有同自己的妻子或者戀人才會嘴對嘴的親吻。”“男人之間呢?”“男人之間隻興握手。但是對不熟識的女士也可以握手致意。”中國同學對我這一番介紹的評論是:“這麽複雜!”不錯,中國人兩性之間的關係接觸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授受不親,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果那個男人不慎闖入了女浴室,哪怕他什麽也沒看見,他這一輩子就背上了“流氓”的罵名。
有一位中國朋友曾經向我打聽:“聽說在法國有很多妓女?”我告訴他說:“從絕對數量上說,法國的妓女要少於中國。但要是從人口比例上來說呢,法國的妓女數量可能跟中國差不多。”中國朋友聽了頭搖得像撥浪鼓:“這不可能。我在中國根本就看不到妓女。”“在中國看不見妓女是很正常的,因為妓女屬於非法。但是在大城市和一些旅遊熱點,妓女到處都有,隻不過更隱蔽罷了。在法國客人一般是去找妓女,有些街道幹脆就是妓女一條街。而在中國妓女直接和住店的客人聯係,或者在街上偷偷招攬客人。”如果誰手上有一塊名貴的金表,那他撞見妓女的機會就大多了。但還有一些中國女人,主動接近外國人,目的是要以假結婚的方式取得外國國籍,一旦達到目的就要離婚。這種人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其實不能算是妓女。
說點正經的
當今中國人的性觀念,大致與法國戰後的情形相仿,也許唯一的區別是法國警察那時一般不會闖到私人住宅裏去查鋪。其實現在中國警察也不是什麽事都管。根據他們的說法,男女隻要是雙方有感情,婚前性行為也不是不允許,他們幹涉的是非法通奸。我問過警察“你們怎麽知道雙方有沒有感情?”警察搖搖頭沒有回答。但願這“感情”不要成為“關係”甚至賄賂的同義詞。中國的青少年遇到外國人很喜歡討論性方麵的問題,但是他們的光棍生活過的其實很安逸,社會中也沒有太多的東西攪亂這種心理平靜。一旦他們到了法國,很可能會感覺受到了騷擾:電視電影裏的裸體鏡頭、色情商店、性交易,還有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性事不加掩飾地談論,都會使來到法國的中國人很快填補他們欠缺的那部分知識。
中國人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其實沒有什麽不同。孔夫子就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荷蘭作家羅伯特?凡?古立克(Robert van Gulik, 1910-1967)在他所著的《古代中國性史》中也證明中國不愧是性文明古國。經過一段沉寂以後,現代中國的性文明又有星火燎原之勢。男人一旦有了錢就開始動那方麵的腦筋,把失去的青春補回來,因而春藥大行其道。君不見,大款周圍的圍繞著“小蜜”,香港周邊出現了“二奶村”。
第七章
以食為天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民以食為天”。不錯,我們在飯桌上就可以看見最典型的中國人:右手裏拿副筷子,左手捧著隻瓷碗,鼻子在(酸辣)湯裏。中國人說起國家或者自己家裏有多少人所用的量詞是”口“,也就是吃飯的嘴。如果眼睛看見了米(“眯”),可以放心地合眼養神了,眯著眼睛笑了。至於肚子,那就更不得了,除了可以貯存肉以外,還可以蘊藏知識的地方,所謂“滿肚子墨水”。
法國人雖然會吃,但是與中國人比起來還是得自歎弗如。可以說,中國人吃飯不是為了活著,而是活著為了吃飯,吃更多的飯。對中國人來說,能吃是身體健康的象征,而體胖則代表地位和財富。所以“吃”就成了中國人日常對話的永恒主題。兩個中國人見了麵不會像法國人那樣問:“你好,走的好嗎?”(法語:Bonjour,est-ce que ca va?的直譯)而是會問:“你好,吃過了沒有?”對這樣的問題,我可能具實回答:“早吃過了,都下午三點了。你吃過了嗎?”對方也可能會實話實說:”還沒呢。“看來我們說的不是同一頓飯。中國人是無所不吃,無處不吃,無時不吃,而且吃沒個吃相
中國人的無所不吃使以吃青蛙而著名的法國人黯然失色。要說起中國人吃什麽,那可是一個長長的單子,還不如數一下中國人不吃什麽來的快。簡單的說,隻要是四個腿的,除了餐桌以外,都可以炒了端上桌子吃掉。尤其是中國南方的餐桌最富有情調:狗肉自不必說,還有貓、蛇、鼠、鳥、蠍子、猴、烏龜等等,隻要有前身都可以吃到,在這裏點雞肉簡直有點叫人不好意思。不過外國人可以不必擔心點了牛肉換成了狗肉,因為狗肉比牛肉貴,老板決不會吃虧。
無處不吃,在室內吃,在街上也吃,坐著吃,站著也可以吃。對中國人來說,在哪裏吃從來不是一個問題,要緊的是吃的是什麽。也多虧中國人不在乎,否則那些簡陋、肮髒的人民餐館可能就沒有顧客上門了。看著滿桌滿地的殘留食物,我敢肯定如果把法國的餐飲衛生標準搬到中國來的話,可能沒有幾家中國餐館還能繼續營業。
無時不吃,中國人什麽時間吃取決於他們什麽時間碰見吃的東西。到街上遛一圈,吃的東西到處都是,有玉米棒子、冰棍、包子,還有油鍋裏炸得焦黃的什麽東西,這些小吃隻是為了幫助中國人度過兩頓正餐之間難捱的時光。正餐的時間也每個準,但是一般說來很早,午飯11點、晚飯6點就可以開吃。
中國人吃飯沒有那麽多規矩,怎麽方便怎麽吃。請記住,千萬別請一個漂亮的中國小姐吃雞,否則小姐會就地變成一個油臉仙子。我注意到中國人在打掃碗中或者盤中最後一點食物的時候,采取的是仿生術(具體一點說是參考狗舔食的方式)外加吸塵器的速度。對不起,我太惡毒了,中國人吃飯不能說與狗一般,因為狗不會吐出骨頭來。中國人吃飯很快,往往我剛開始享受,我的同學們已經吃完了。他們仿佛還生活在饑荒年代的陰影中,我不快點吃,等會就讓別人搶光了。不光吃得快,而且舌靈嘴巧,什麽不適合下咽的東西都由舌頭負責甄別出來,然後上下嘴唇配合把廢物吐在飯桌上或者地上,還伴有愉悅的聲音。等吃完了飯,我們可以通過桌上地下的渣滓才能判斷剛才食客們吃的是什麽東西:“今兒吃雞了吧?”。
在中國吃飯有一個明顯的社會效應,那就是向旁人展示自己有錢。比如請客的時候,主人一定要多點菜,以客人吃不了為原則,沒有點浪費,就沒有臉麵。比起過去中國的皇帝每餐要上一百多道菜,現在的宴會可算是節儉的多了,隻上十幾道菜而已。菜一道一道地上桌,在圓桌中央的轉盤上緩緩移動,進餐者手裏的筷子如同魔術棒一般,把酸甜苦辣各種味道變到肚子裏,有勞腸胃去慢慢分解吧。至於米飯,那是大眾食物,吃也可以,不吃也沒關係。
當最後一道菜吃到一半左右的時候(如果沒有剩下,那就意味主人定菜的數量不夠),這宴席就到了尾聲了。但是還得接著喝酒,一邊喝一邊劃拳,誰輸了誰喝,最好是一醉方休。到了結帳的時候,如果是有人請客,那麽主人會悄悄的付款。如果事先沒有說好,那可就熱鬧了。在香港,每一個參加飯局的人都掏出“金卡”、“銀卡”展示,爭相買單。在大陸,誰付帳要看誰力氣大,幾乎把對方推翻在地,然後嘻嘻哈哈地搶著把票子遞出去。不管是那種情況,誰也不會仔細核對一下帳單,菜價再貴也比不了麵子的價值。
說點正經的
誠實地說,我不應該對中國餐館的衛生狀況太過誇張,真正因為在餐館吃飯兒的病的人並不多,因為所有的餐館年年都接受衛生間防疫部門的監督,經檢查合格之後才頒發營業許可證,而且這種檢查原則上是不預先通知的。檢查的內容主要是飯菜的製作過程而不是廚房和餐廳的外觀。美國的快餐店看上去一般都很漂亮,但是卻發生過年輕的顧客因為吃漢堡包中毒的事件。
十全十美的事情在世界上是沒有的。有幾個中國人能夠承受巴黎法國餐館和這種餐館的價格?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相對簡陋的設施菜保證了飯菜的廉價,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可以經常去餐館,有的人甚至每天都去餐館吃飯。少林的餐館一份菜的價格在8到13法郎之間,廣東炒米飯的價格還不到兩法郎。這樣的價格,除去原料和人工成本之後,老板還能賺多少錢呢?他們肯定沒有足夠的錢像在法國的中國餐館一樣把餐廳裝飾的金碧輝煌。法國人一般老百姓大概一年才能去附近的中國餐館去吃一頓,每當他們進門時看見金魚缸,和牆壁上的似乎總是在流水潺潺的中國畫,布置是否知道正是他們所付出的高價才有了這一切?
中國人不習慣法國餐的吃法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會使用刀、叉,最令他們頭疼的是法國餐不夠豐盛,個人吃個人的,沒有多少種菜卻一會兒換一個盤子,還要高談闊論沒個完。加上餐桌上禮儀太多,吃飯的人總是要想著怎麽吃,而不能專心享受食物。總結起來說,法國人吃飯太拘謹、太嚴格、太幹淨、太規矩、太長、太涼、太貴、太淺薄,一言以蔽之:沒法吃!從法國回來的中國人總是會感覺輕鬆許多,豐儉由人,拿起筷子吃自己喜愛的東西,想怎麽吃就怎麽吃,多麽自由愉快。
第八章
冷酷的心
“親愛的朋友們,為了歡迎你們遠道光臨,我有幾個好消息向你們宣布。第一,今天中午你們吃的不是牛肉,而是狗肉。第二,今晚你們還將品嚐到蛇肉。在此之前,為了刺激你們的食欲,我們將到著名的農貿市場去參觀。“對於我們這些自稱為動物的朋友的法國人,這些“好消息”不啻於晴天霹靂。
來到廣州一處著名的農貿市場參觀,我們匆匆走過缺乏生氣和活力的蔬菜水果的櫃台,被藥類櫃台所吸引:海馬、蠍子、蛇、蜈蚣、蜥蜴、青蛙,還有看上去像蟑螂一類的小東西。雖然這些小動物已經是處於幹燥的狀態,但依然可以為生病的中國人效力。據說蛇可以治療腰背酸疼(是否因為蛇沒有脊梁骨?),而蜥蜴可以減輕呼吸道疾病。如果患了男性疾病,拿就得求助於雄鹿的部件(老虎的療效當然更好,但是物以稀為貴,現在已經不太容易見得到了)。人參也有顯著療效,某些野生的名貴品種可以賣出天價,像我這樣的老外隻能在遠處觀賞一下浸在瓶內的人參標本了。
生禽肉類櫃台就熱鬧的多了,令到顧客眼花繚亂。這裏有烏龜、貓、魚、鵪鶉、野雞、雞、青蛙、鴨子、螃蟹、黃鱔、田鼠、貓頭鷹、鴿子,等等各種動物,有跳的、有爬的、還有正在蹬腿掙紮的。我瞥見了一隻眼睛裏露出痛楚的表情的兔子,原來它的皮毛已經被賣兔子的人剝去。這當然不是為了給可憐的兔子在大熱天能涼快一點,而是為了等顧客來購買的時候能夠節省時間。廣州人生活節奏快,再加上喜歡鮮活產品,所以就委屈了兔子了。兔子受的罪還不隻是被剝皮,賣肉的人還要在它的肚皮上劃上一刀,打開一條十幾厘米長的口子,伸手掏出內髒下水,兔子終於在慘叫中咽氣,這一幕直看得我毛骨悚然。如果把這些情景拍成照片寄給法國動物保護的知名女星Brigitte Bardot,不隻她會作何感想。一位中國朋友問我:“在你們法國,你們不會這麽幹吧?”“不錯,我們盡量不讓動物受痛苦。”中國朋友說:“我們這兒沒這個講究。”這句話我同意,眼見為實,中國人的確對動物冷酷。五十年代中國人曾經以群眾運動的方式下大力氣除“四害”:老鼠、蒼蠅、蚊子和麻雀,後來卻發現其實麻雀也是捕捉害蟲的益鳥,所以麻雀的地位被臭蟲所取代。然而,至今中國人依然喜歡抓麻雀和其他鳥類,不是為了除害,而是為了把它們關在籠子裏觀賞,聽他們唱歌。
中國人對動物有鐵石心腸,包括對自己豢養的動物也不例外。我們的功夫學校有兩隻狗,一隻叫“黑子”,另一隻叫“豹子”,每天在驚悸和恐怖中生活。“黑子”最慘,它因為喜歡在院裏靠近八十幾個學生練功的地方睡覺,所以不斷受到學生們的耍弄:有時候被一根繩子拖著奔跑,有時候頭上被套上一個塑料袋,有時候被迫與螳螂或者蛇打架。還有的學生喜歡跨上狗背練騎術,或者戴著拳擊手套對這狗肚子練功夫,或者幹脆飛起一腳把它踢翻在地。如果有誰不戴手套撫摸這兩隻狗,它們幾乎會露出意外的神情。盡管這兩隻狗過得是真正的“狗日子”,但是比起院外的野狗來,它們簡直是屬於貴族階層,至少在這裏它們不會被淘氣的小孩割掉尾巴,或者被貪吃的成人下油鍋。
要說起來中國人其實很喜歡動物,特別是關在鐵欄杆後麵的動物,所以幾乎所有梢具規模的中國城市裏都有動物監獄。可惜因為經費緊張,這些動物園有大都設施簡陋。一隻碩大的猛獸可能會被豢養在一個9平方米的宿舍裏,前來觀賞動物的中國遊客誰也不會覺得別扭。當然,有中國國寶之稱的大熊貓則得天獨厚,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大熊貓數量已經很少,就是在中國也不是隨便那個動物園都有,隻有北京、成都等幾個較大的動物園才有。另一種稀有動物金絲猴的待遇也還不錯,但是中國人似乎對它不大感興趣。新加坡動物園花大價錢租了金絲猴展出,每當有金絲猴出場的時候連門票都漲價。金絲猴在大陸沒有這麽俏,這裏的老百姓偏愛黑猩猩,盡管鐵欄杆上掛者“不許投喂食物”的標牌,遊人依然興致勃勃地向黑猩猩大喊大叫,拋擲各種食品和煙頭。黑猩猩也似乎很喜歡這種表演,它們心裏一定覺得這些人哥們很滑稽。
說點正經的
中國人對動物表現出的冷酷之心也許可以從動物之間的殘忍來解釋,或者中國人對他人或另類命運的某種漠視。動物就是動物,決不能和人等同看待,即使是寵物也不例外。西方人正相反,我們有時對動物的關注超過對人類本身的關注。中國的母親不會像西方女人一樣放下孩子不管去養一隻乖順的小狗,這裏少有傷人的惡狗,鄰裏之間也不會象我們那樣為了沒教養的狗而發生口角,當然也用不著為貓狗去買比人吃的東西還貴的食物。
從另一方麵說,折磨動物乃是人類自孩童時代起就有的天性。我們小時候誰沒有燒過螞蟻、撕過昆蟲的翅膀或者虐待過貓狗。中國的中、老年人對動物就會表現出更多的慈愛之心,早晨在公園裏提著鳥籠散步的老年人就很說明問題。從這些溜鳥的的老年人悠閑的步履,我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享受,與法國大城市裏掛著沉重鑰匙鏈的散步的孤獨老人們形成鮮明對比。
至於動物園,我想那裏的猴子與在西方的猴子一樣無憂無慮。雖然西方動物園裏的動物居住條件可能要好一些,但是那是以向遊人多收門票的代價而換來的。當所有中國人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以後,它們自然會改善動物朋友們的房舍,總不能要求猴權高於人權吧!
第九章
人民之幣
“錢”這個字是中國人的日常交談中是最常出現的一個詞:“你掙多少錢?”“多少錢買的?”“在你們國家,這東西值多少錢?”......誰說外國人得花幾年工夫學漢語才能和中國人流利的交談?我看隻要學會數數已經可以能抵擋一氣了。
中國人有了錢就想特別要讓他人知道。顯示自己有錢既是義務,也是一種藝術。如果說發光的東西不一定是金子,但是價值如金的物件一定要讓它發光。猜一猜為什麽有的中國人家裏新買了電視卻不揭去右上角的貼紙?雖然擋住了部分畫麵,但卻能讓別人知道這是“直角平麵立體聲環繞音響的超級彩霸”。中國人似乎還不能體會“豪華”的這個概念的細膩和微妙之處,總是喜歡大的金表,大的戒指,大的音響設備等等。除此之外,呼機、手機還有一串五十多個鑰匙的鏈子都別在腰間皮帶上。有了這些就足以在同胞麵前顯示自己的身份了。人憑衣裳馬憑鞍,在中國隻要有了一身好行頭比一張充滿高級職稱的名片還管用。
這也許就是為什麽中國仿製產品製造業發達的一個原因,因為遊錢沒錢的人都可以用贗品來撐門麵。到了香港,隻要手上帶一塊勞力士名表,就可以避免讓人瞧不起。在大陸,青年人喜歡穿冒牌的耐克(Nike)運動鞋、阿迪達斯(ADIDAS)T恤衫。如果是真品,那麽產品的商標也往往似曾相識,比如說ADIADS運動服裝,PASONIC或者SUNNY牌的電器。
至於中國大款們的最愛白蘭地人頭馬,可以賣到800法郎一瓶。身價是有了,能不能品位酒盅滋味那是另一回事。很多中國朋友為了吞下杯苦酒,在裏麵對上可口可樂或者雪碧,成為另類雞尾酒,直喝到酩酊大醉。這實在不是在飲酒,而是在做秀。照這樣價位決定品位的邏輯,不知有朝一日洋狗食品精裝高價出售,是否也會有人會趨之若鶩,成為桌上極品佳肴。
從人均的角度來說,香港一定是世界上豪華車最多的地方。香港本是一個不宜買私家車的城市,百分之一百以上的重稅不說,城裏到處停車難,還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為什麽一定要買車呢?然而,你去香港看看,這裏寶馬和奔馳車幾乎充斥了每一條大大小小的街道,以不超過每小時30公裏的時速緩緩爬行。咳,走的慢有又有什麽關係,我的目的不就是要讓別人看見我開的是一輛名車麽?
開放搞活,現在中國就連寺廟的和尚現在也加入了經商大潮。進廟收門票,廟內可以買他二十塊錢的佛教,外加紀念品,逛廟市嘛!有一位外國人請和尚大師為將要上手術台的妻子祝福,和尚說:“沒問題。我們馬上安排。您準備錢吧!”算下來,大概要合1750法郎。這還是優惠價格,因為沒有算增值稅在裏麵,算是和尚的公益事業吧。
對外國人來說,如果您想要麵子,那就得和所有中國人一樣,出門盡量穿得體麵一點,表示您很有錢。如果麵子對您來說不是一回事,更注重價格的合理性,那就不妨穿得寒磣一點。我在少林注冊學校的時候,把手腕上的金表摘了,最後注冊費降了一半。
在中國大商店裏的價錢是規定的,但是其他地方的東西價錢可就是按照顧客的打扮長相來定了。我在中國買東西常聽攤主說類似這樣的話:“就因為是你我才賣你14塊呢。”這話我聽來分明是“就因為你是老外我才多宰你六塊錢呢。”我也不甘示弱:“我的中國朋友說這東西也就八、九塊錢。”“好吧,那就10塊錢拿走。”我知道攤主心裏想的是:“他媽的,碰上一個老外還不是來旅遊的,能宰他多少就宰多少吧。”我依然不依不饒:“我是在中國的留學生,我一定要付中國人的價錢。”“OK,八塊就八塊!”攤主肯定是不耐煩了,與其與我這個窮老外耽誤功夫,還不如等著宰下一個傻老外。不知怎地我就聯想起一個外國商人的感慨:你剛到中國的時候,你有錢但是不明白中國人的體製和遊戲規則;到後來,你終於明白了中國人的遊戲規則,但那時你的錢已經跑到中國人手裏去了。
說點正經的
也許是因為嫉妒,也許是出於猶太基督教義的影響,我們法國人對有錢人一向持非常蔑視的態度。在我們看來,錢(特別是他人的錢)乃是肮髒齷齪之物,多點少點本算不了什麽,藏在自個兒家裏就行了,沒必要對外顯示。如果你有錢,正好,國家對有富人們的財物課以重稅。所以逼得不少法國大款背井離鄉,在國外居住。
第十章
外國貴賓
“老外,老外!”
這是我的名字,尤其在中國目前旅遊還不發達的中小城市和鄉村通用。一個大鼻子在街上行走,好戲不可錯過,比電視裏看的真切得多了。每當我到了這些地方,隻要稍一停步,我身邊就會圍滿了看熱鬧的人群。孩子們對著我指指點點,老人們則長著嘴,用困惑的目光反複地打量我。有人最終忍不住,會伸手碰一碰我的臂膀,檢查一下毛發生長情況。這樣的生物會說話嗎?有人試著向我發問。這家夥居然能聽懂,還會回答,原來是從法國那個鬼地方來的人。
大同這個地方雖然很有名,而且距離北京隻要一夜火車的行程,但是似乎外國遊客還不是很多。除了壯觀的古石窟以外,大同是一個典型的北方煤炭城市,在灰暗的色調中顯露的是某種貧困。那天我在大同街頭看見幾個江湖藝人在表演,起碼有上百人圍觀。我按奈不住好奇之心,也湊過去看熱鬧,想照幾張相。不料,節目當時就變了成了“一個老外在中國”,我突然成了眾人矚目的超級明星。經過幾分鍾的觀察與思考,老外明星與大同觀眾的對話開始了:
“你從哪個國家來?”
“法國。”
人群頓時發出一陣“哦”的和聲,表示理解和驚歎。
“你的中文說得真好!你到中國多長時間了?”
“快三個月了吧。”
人群中又發出“哦”的驚歎:“看人家才學三個月,中文就說得這麽好了。”
“我在來中國以前就開始學中文了,現在快一年了。”
“你是怎麽到中國的,是坐飛機來的嗎?”
“是坐飛機來的,騎自行車來有點遠。”
“坐飛機要多少錢?”
“來回大概要5000人民幣吧。”
“幾天才能到?”
“14個小時。”
“你說法國好還是中國好?”
“我是法國人,所以我說法國好。但是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說最好的理想國。”
“不對吧,我們中國就是最好。”
“沒錯,中國發展很快,但是你們也有很多的問題。”
“也是。你們法國有很多錢吧?”
“法國是世界第四大工業國。”
“我能和你一起去法國嗎?”
“這很難,因為法國生活費用昂貴,再說還有護照簽證這樣的手續問題。但是我肯定用不了多久,一定會有很多的中國人到法國去旅遊。”
人群中顯露出愛國的微笑:“說得好。我們中國什麽都不貴。”
“不錯,因為你們中國工資標準也低嘛。”
“你在法國掙多少錢?”
“我還是學生,在法國沒工作。但是法定最低工資是7000元。”
“一年7000元?”
“一個月7000元。如果沒工作,政府會給每月5000元的救濟金。”
“什麽?不幹活還每月有5000元?!太美了,我想去法國生活。”
“不過,一個月5000元在法國可過不了好日子。”
“在中國你一天要花多少錢?”
“差不多130塊錢。”
“這錢是你父母給的嗎?”
“不是,我在香港工作了兩年,自己有點錢。”
“你在香港掙多少錢?”
“挺多的。”
“挺多是多少?”
“每月30000元。”
“三萬元?!”
“是三萬。可是香港生活費非常高。我的住房每月就要花一萬。”
“你的照相機是在香港買的嗎?”
“是。”
“多少錢?”
“1500元。”
“300塊賣給我吧!”
“謝謝,不過我的相機是不賣的。”
......
當然在一些開放的城市,老外可就引不起眾人那麽多的好奇心了。比如北京,外國人已經成為城市風情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一般老百姓可能都不會對他們多看一眼,但是兩類人除外。一類是旅遊景點的販賣紀念品的攤主,另一類就是孩子們。他們見了老外常會喊“哈羅!”前者是為了你口袋中的錢,後者則是出於好表現的天性。在上海,我就發現大人們常常鼓勵小孩子與大鼻子外國人大招呼:“Excuse me. May I practice my english with you ?”可惜我的英語也不比這孩子強多少。
以我的經驗看,當中國人消除了對老外的神秘感和嘲弄心態,和中國人交朋友,而且是真正的好朋友,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秘密就在於你得會說他們的語言。一個走在街上的外國人,總會遇到一個中國人上來搭訕(內容大同小異,見我在大同與中國人的對話),遞煙,恭維你幾句。我在中國不論遇到什麽困難,我的中國朋友總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你解決。想買什麽東西嗎?我的中國朋友會搶著付錢。想獨自安靜一會兒嗎?我的中國朋友一定會寸步不離地伴隨著你。中國朋友的熱心常常使我們這些老外惴惴不安:他們腦袋裏想的是什麽?他們是否有求於我?我是否會為此付出代價?
不一定!您還別不相信,真的有一些中國人真的沒有想從你這兒立刻得到什麽。中國人是有耐心的,今天的一個朋友或者一個關係,說不定將來什麽時候就有什麽用處。比如說,老外可能幫助中國人辦理出國的手續,或者找一個工作什麽的。即使什麽也得不到,能和老外交朋友混一陣子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再說,讓這些帶著有色眼鏡來觀察中國人的老外看看我們中國人君子坦蕩蕩的胸懷,也算以實際行動來愛國,何樂而不為呢?
正如許多中國故事和小說裏所描繪的那樣,廁所是一個社交的場所。那還是我在少林找學校和宿舍的時候,在廁所認識了一個三十多歲的和尚。他遞過來的名片讓人肅然起敬:少林武功教練、“世界武術隊”成員、出演過十幾部功夫片。這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他幫我的第一個忙就是安排我住進他的宿舍旁邊的那間屋子,離一間總是熱熱鬧鬧的小餐館不遠。房費每天150元,不算太貴,但是我還有點不放心:“警察不會找我麻煩吧?”“不會,不會。你現在當務之急是要置辦點日常用品。”第二天,我們一起直奔縣城,他假裝自己買東西,討價還價,最後悄悄地告訴我說至少替我省下了200元。
宿舍安頓好了,現在該討論學校的事了。我的朋友拍著胸脯說:“沒問題!我的弟弟在國際功夫學校教練,我幫你搞搞價錢。”“那可太好了,我可不願意交每天20美元的學費。”結果還真不錯,朋友通知我學費每天僅7美元而已。不過,朋友補充了一句:“你是我弟弟的特殊弟子,不在學校和其他學生一起練功,而是每天單獨和我弟弟學習兩個小時。”
說點正經的
說句大實話,中國人要比法國人更熱情好客。要不信,一個不說法語的人到巴黎去試試就知道了。巴黎的出租司機也會專門欺負不懂行情的外國人。這麽說吧,如果說法國包括巴黎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那是因為那裏的景物,而非那裏的冷麵居民。而中國之所以吸引人,則並不完全是因為長城和紫禁城,而主要是因為那裏有可愛的中國人。
第十一章
盲流出遊
凡是中國人誰知道祖國地大物博,但是很少人真正能夠走遍祖國大地親眼去證實一下。這在過去是由於“戶口”-照我看來像是國內護照-的限製,但是現在中國人不能隨意出遊則更多的是由於金錢的限製。在國內居民和外國人價格並軌以後,交通運輸的票價似乎統統並到了老外價。如果實行高價是為了遏製民工潮和盲流的話,那麽這政策顯然是失敗了。不信你到中國個大城市的火車站去瞧一瞧。
在中國乘火車第一大挑戰是買車票。除了要搞清楚什麽是“yingzuo”、“ruanwo”、“yingwo”以外,最要緊的是買票必須趕點兒,不能來得太早(不賣),也不能來得太晚(賣完了)。在中國買火車票是一個學習和鍛練耐性的過程,對老外來說就好比是一係列的考試。考試的第一個科目:找對哪一個窗口賣去哪裏的票,千萬別假設每一個窗口都賣你想要去的地方的票。第二個考試科目:排隊,排緊了,最好自己的前胸貼上前麵人的後背。第三個考試科目:提高警惕,防止有人夾塞兒。第四個考試科目:到了售票窗口,果斷推開從自己身體後麵伸過來的一隻隻手,告訴售票員老爺(太太)現在輪到我了。買票買到這個關口,下一步就要調整心態準備承受售票員的冷酷和虐待。咳,隻要能買到票就好。
那次我在江西省首府南昌車站隻想達到一個目的:買一張下午17時去福州的硬臥車票。決心已定,今天就幹而且一定要幹成這件事。我鼓足勇氣來到了售票大廳,正是上午9點,大廳裏竟然沒有什麽人。哈哈,是買票的理想時機。隻排了一小會兒就到了售票窗口,我於是開口了:“買一張下午17時去福州的硬臥車票”。答:“沒有。”又問:“軟臥呢?”答:“也沒有。”“那硬座有吧,幹脆賣我一張硬座吧!”想著硬座的艱辛,我拿著這張票沮喪地退了出來,見到兩個穿製服的先生訴說了我的不幸。先生們說:“嗨,你排錯隊啦!你應該去8號窗口。”在8號窗口再從頭排隊,又排到了,卻依然被告知:“沒有。”從售票大廳出來,突然發現去福州有軟臥大巴。一打聽,居然還有票。我趕緊和大巴售票員說好先去火車站退票,然後再來買汽車票。又回到火車售票大廳,找到退票窗口,卻趕上辦事人員不在。耐心等了好一會兒,還是沒有人來。我幹脆到另外一個窗口去碰運氣。“你要退票嗎?”“是,因為沒有硬臥,我想改坐大巴。”“有硬臥呀,去12號窗口看看。”所幸12號窗口居然沒有一個人,我小心翼翼地問:“您好!我想買一張去福州的硬臥。”裏麵的官員用同樣小心翼翼的目光上下左右審視了我一會兒,在紙上寫了什麽字,然後交給我說:“去8號窗口!”終於,經過兩個小時、6個窗口,我終於勝利地退掉了硬座,拿到了硬臥。當我驕傲地拿著硬臥票走出售票大廳時,那兩個穿製服的人衝我直翹大拇指:“你真行!”
票拿到手了,心裏卻又莫名地產生其他令人不安的念頭:我的床位會不會離高音喇叭太近?同車廂的室友會不會一根接一根地吸煙?咳,別管這些了。在中國坐火車其實挺舒服的,因為火車正點運行(與大巴小巴完全不同),服務員小姐漂亮可親(與車站的售票員正相反),車廂相對整潔(除廁所以外),硬臥也完全可以忍受。我發現中國人喜歡下鋪。也許是因為下鋪票價高些?也許是因為下鋪容易往窗外扔東西?也許是中國人有恐高症?不管怎樣,反正我非常滿意我的上鋪,不僅相對安靜獨立,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少付一點錢的情況下,居然和下鋪的人同時到站。這就是幸福啊(在中國幸福的感覺來的似乎很容易)!
與乘火車相比,乘公共汽車的幸福感覺就少得多了。據我觀察,中國似乎有兩種公共汽車:一種是讓乘客等的車(不知什麽時候到來),另一種是等乘客的車(不知什麽時候可以滿座),反正開開停停,沒個準兒。比公共汽車還要可怕的是那些專營旅遊線路的大巴,整個就是劫持人質。我有一次參加這樣的“旅遊”,花了五個多小時逛紀念品商店和吃飯,最後看天色已晚,司機老爺急著回家,所以幹脆就把該去的一個景點取消了。
說點正經的
吉普賽人的諺語說得好:“上路比抵達更重要。”在中國旅行雖然辛苦,但是你可以一路上與同行的中國人相處,經曆在別的旅遊點不可能獲得的文化體驗,足夠你將來給孫子輩們講故事了。
結束語
如果說中國人是火星人,那麽這些火星人與我們高盧人很相象。和我們一樣,他們不喜歡循規蹈矩,不喜歡約束和紀律。和我們一樣,他們自尊、自傲,還有點沙文主義。和我們一樣,他們喜歡大吃,也喜歡大喝。和我們一樣,他們喜歡開玩笑,喜歡熱鬧。你也可以說中國人和猶太人很相象,因為他們都珍視家庭親情,講究集體主義,重視教育,懂得生意經。你也可以說中國人和美國人也很相象,因為他們都善良、輕率、自私自利而又愛國主義至上。真正的火星人其實不是中國人,也許是日本人(?)。說真的,今天一個法國知識分子在與中國知識分子交流時,必定會覺得比與本國(法國)農民之間的溝通更容易。
話雖如此說,去中國前有些必要的準備還是必要的。所以特別附錄了外國人完全生存手冊和中法文化比較清單,僅供無知的洋人們和好奇的中國人們參考,也作為本文的結束。
附錄一
在華老外完全生存手冊
-時刻準備著最深刻、最可怕的文化震蕩,最後你會發現一切震蕩都是可以忍受的、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愛的。
-來中國前最好參加體能訓練,增強平衡能力的力度。在中國上車、下車、排隊的時候,會用得著這些功夫。
-細心領會中國式禮貌。如果中國人請你下飯館,你一定要回請,而且回請的餐館的檔次不能低於中國人請你去的餐館。如果中國人兩隻手遞給你一件東西,你一定也要用兩隻手去接。如果在出門的時候,中國人請你先走,你一定要嚴詞拒絕(至少一次),最好輕輕地推對方先走,表示你有自知之明,給對方麵子。
-耐心,耐心,再耐心,把耐心當作哲學來學習。記住:你現在不是在你自己的國家了。
-來中國大陸之前最好在香港過渡一下,因為這裏的人兼有西方人和中國人的缺點。
-隨身帶耳塞,以備在有卡拉OK的旅館使用。更積極主動的方法是,隨身帶自己的聲源,如WALKMAN,以聲製聲。
-不要模仿中國人使用垃圾桶的方式,告訴他們清潔的中國比肮髒的中國更讓外國人喜歡,讓他們的愛國主義發作。如果無效,你也可以安慰自己說滿街的垃圾就是就業,而山上風景區的垃圾可以讓遊人避免迷路。
-學會熟視無睹,髒亂差一概看不見,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腳上以及與腳接觸的地麵。
-學會忍氣吞聲,如果你不得不使用公用廁所的話。
-在來中國之前,主動退出動物保護組織。不要對盤子裏的東西疑惑,隻要好吃就行。反之,不好吃,就說不好吃,避免再次遇到同樣的東西。
-小心:茅台的滋味對西方人來說可能與我們用來刷廁所的那種液體差不太多。我至今還沒有碰到一個真正喜歡茅台的西方人,但是我也至今沒有遇到一個因為喝了幾杯茅台而生病的中國人或外國人。
-參加宴會是生意場上的常事,但是宴會之中又絕不談及生意。吃飯是一件嚴肅的事,一心不可二用。
-中國人口密度大,因此身體接觸不可避免。特別是對你的朋友、同事,適時握一下收、拍拍肩膀或者捶打背部,都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當然女性除外,此為授受不親。
-不要隨意施舍、給小費,有的中國人喜歡,也有中國人認為這是奇恥大辱。
-保持謙虛謹慎,多說自己國家的缺點、弱點,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國家。
-如果有人喊你“老外”,你就回答他們:“小內”(年輕人)、“老內”(老人),效果極好。
附錄二
中法文化對比清單
地球人(法國) 火星人(中國)
“我的”,“你的” “我們的”,“你們的”
享受服務 請求批準
製服厭惡 製服崇拜
警察保護隱私 警察幹涉隱私
遇事找政府 遇事找老爸
東西各就各位 人各就各位
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下方 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上方
底層樓 一層樓
黑色的葬禮 白色的葬禮
地圖上法國是世界中心 地圖上中國是世界中心
“亞洲人長的全一個模樣” “歐洲人長的全一個模樣”
“我”(手勢指胸脯) “我”(手勢指鼻子)
巴黎人瞧不起外省人 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
曬黑 美白
抬手叫出租車 抬胳膊叫出租車
走在狗屎成堆的大街上 吃狗肉
刀叉和麵包 筷子和米飯
向墳墓上送鮮花 向墳墓送食品
甜早點 鹹早點
安靜而灰暗的餐館 吵鬧而明亮的餐館
“你好,走得好嗎?” “你好,吃了嗎?”
勤洗澡 勤洗衣服
吐泡泡糖 吐痰
罵人誇大其詞 恭維誇大其詞
藐視權威 尊重權威
讓別人丟麵子 保全自己的麵子
吹噓所送禮物的價值 貶低所送禮物的價值
當客人麵大呼小叫拆禮物 客人走後悄悄地看禮物
穿體恤杉旅遊 穿西裝旅遊
“新年好” “恭喜發財”
溜狗 遛鳥
照景物相 照人物相
坐在地上 蹲在地上
汽車為責備他人而鳴笛 汽車為警告他人而鳴笛
女人吸煙時尚 男人吸煙時尚
多生孩子多補助 多生孩子多受罰
13 4
(完)
除了臉和身材外, 沒有分別。不信的話, 問一下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