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海經與現代地理的驚人吻合[轉貼]

(2007-10-03 13:50:58) 下一個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優秀的文化典籍,但由於它所
記載事物的廣博性與儒家不同,因此一直被視為荒誕不經的怪書,
實際上《山海經》是一部記錄遠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著,它
記述著中華民族文明與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以及這種生存與發展所
憑依的自然生態環境。而且這本書裏所包含的密碼是你絕對無法想
象的,當年西周發生內亂,一個王子-朝帶著大批的周市典籍(相當
於國家圖書館藏書)投奔楚國,但是由於楚國也內亂,王子朝一行
沒有到達楚國,而是神秘的消失了,這批典籍在之後的中國曆史上
再也沒有出現,現在我們有理由推測這批國家圖書館珍藏的的典籍
是被王子朝藏起來了。而這批圖書恰恰可以證明中國的曆史絕對不
隻是區區五千年,而是有著更加燦爛更加文明的悠久曆史。
  篡位後的周敬王向王子朝追索周室典籍,而王子朝以死拒絕交
出典籍。據《左傳·定公五年》記載:“五年春,王人殺子朝於楚
。”與此同時,老子(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官長)可能因參與秘藏周
室典籍之事,遂被迫辭職,大約此後不久,老子便西出函穀關,留
下五千言《道德經》,從此隱去。 王子朝死後那些流落江湖的遠圖
書館 巫師和學者正是根據這批上古典籍編寫出了曠世奇書《山海經
》。編寫《山海經》這樣的大部頭著作,需要編寫者有著充裕的時
間、充足的財力,並且沒有或少有世俗雜務的幹擾;顯然,這樣的
條件乃王子朝一行的後裔所充分具有的,而這種工作也成為他們新
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樂趣。,《山海經》極為謹慎地回避任何與現實
有特定關係的事件,當亦有其苦心。即作者或編寫者出於某種現實
的考慮而竭力想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有點象尋山隱修會,嗬嗬。
  <<山海經-大荒東經>>稱:‘‘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大言,日月所出。有波穀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
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張其兩耳。’’這個記載很容易讓你聯
想到什麽呢?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山上有門狀結構
物,用以觀測日月的升落,從而判斷季節時辰,你有聯想起什麽呢?
  大禹治水過程中,曾經建有眾帝之台,它們是帝堯台、帝嚳台
、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這些台現在哪裏?山海經記載的台
的守護神陸吾是人麵虎身的怪物,在<<海內西經>>裏又被稱作開明
獸,它的身軀體大類虎,它站立在昆侖之上,注視著東方,這些台的主
人為什麽要向往東方呢,為什麽黑人古代又被稱為昆侖奴呢?
  樓蘭古國消失在荒漠之中,我們知道它曾經存在過,因為有考
古證據。和氏璧在戰國群雄的硝煙中失蹤,我們不懷疑它曾經存在
過。因為有典籍記載,但是山海經所言渤海之東(今日太平洋)有五
座仙山,即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山上有眾多仙人居住
,由於天災人禍,岱輿、員嶠二山(實為海島)沉沒海中,無數居民
逃往它處,還有的人從才在水中居住,這個古老的故事長期被人們
視為神話,因為沒有證據了,可是最近西方學者證實了大西洲、太
平洲的曾經存在,也許海底真的住著麥克.哈裏斯)
  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為什麽山海經要分海內篇和海外篇,直到
我看到一篇報道美國地理考古女學者的文章,轉載:“美國學者墨
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試著進行按經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
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
她的方法是:《山海經》中的中國古人讓你向東,你就向東,讓你
走三百裏,你就走三百裏,看看會發現什麽。經過幾次失敗,一英
裏一英裏地依經上記過的山係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
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
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
載的四條山係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
吻合……”。
真是令人驚訝:一個美國人,研究了中國學者都難以讀通的《山
海經》,並且據此實地勘察,發現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
 美國女學者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並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
河流之後,由衷的讚歎: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
峭山峰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隻有低頭,頂禮膜拜。

  真是令人汗顏!一部中國上古流傳至今的寶貴典籍,卻是由一
些歐美學者用盡心力地在進行著再發現。而我們的新潮一族都對著
超女“你主宰,我崇拜”的頂禮膜拜,祖先有靈,氣殺了!
  在東山經中明確的記載了這樣一種動物,它叫犰狳,“有獸焉
,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翻譯過
來就是這種動物體型像兔子,像鳥一樣的長喙,圓眼睛細長的尾巴
,看見人就一動不動。如果你看見過美洲犰狳的話,你就絕不會懷
疑山海經的描述,美洲犰狳就是這樣一種動物,和小兔子一樣楚楚
可憐,為什麽像兔子?他不但體型像,而且那對長耳朵更像!犰狳
還有個習慣,遇見危險就會像穿山甲一樣縮成一團,當然就一動不
動了。這還不能說明我們的祖先老早就去美洲旅遊過嗎?說不定還
是跟團去的呢。
  想當年恐怖組織頭子共工和黃帝打架,打不過黃帝,急眼了,
耍了手一頭頂開碑的功夫,一腦袋把不周之山給撞了,千百年來學
者們都在找這不周山,《大荒西經》說:“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
,有山不合,名曰不周負子,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
,不可以往。”
  嘿嘿,找來找去,原來山海經裏寫著呢,就在非洲。我用腿肚
子想都能知道不周負子不是咱國語。肯定是鬼子話,
  “不周負子”的古讀就是“莫桑比克”,而深達6、7千米的東
非大裂穀,他大爺的,不正是“有山不合”嗎?
  《山海經.海內北經》:“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
環之”。這當然就是日本列島了。這裏的“姑射”,就是用肋條骨
想一想也會猜出是今天的庫頁島。而古,古代可讀KU、WU、HU,射
可讀YI,所以“姑射”就是“苦夷”。
  苦夷人是上古時代的鬼方人,那時我們祖先管寒冷北方靠近極
地的地方叫鬼方。
  戰國時,蘇秦、張儀這兩個小子的老師是鬼穀子大家都知道吧
?而這鬼穀子正是鬼方苦夷人,商代武丁伐鬼方,就把鬼穀子的先
人趕到了“列姑射”的日本列島,所以這鬼穀子實際上是日本人的
老祖宗,他的孫子們理所當然的就是“鬼子”了。
  當年司馬被漢武帝給煽了JJ以後發奮撰寫《史記》,卻遇到了
一本連自己也不敢妄加評斷的書,《山海經》。最後他在《史記》
中老老實實地寫道:“至《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其實不光是司馬遷,曆代史家遇到《山海經》,都要打個寒戰,對
它的內容、該歸於何類頭疼不已。
  史家們之所以看法不一,是因為《山海經》實在古怪。書中描
繪了一個近乎離奇的世界:青丘之山上有九尾狐;長右之山上的怪
獸長右,百姓見到它就要遭遇洪水;祈過之山上有長著人臉、生三
隻腳的瞿如;守護槐江之山的神英招,長著人的臉、馬的身體、虎
的斑紋及鳥的翅膀。 《山海經》中,諸如此類怪獸數不勝數,不知
道遠古中國是否真是一個怪獸橫行的國度。《山海經》的奇異之處
卻還遠遠不止於此,全書隻有31000字,卻記載了40個方國、550座
山、300條水道、100多個曆史人物和400多種怪獸,地理、神話、宗
教、民族、動物、植物、礦產,天南地北,包羅萬象。
  有意思的是,曆代君主對《山海經》頗為客氣。秦始皇焚書坑
儒,這本沒燒;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摒棄的書不少,《山
海經》也不在其列。由此看來,《山海經》並不是一本平常的書,
它奇特的內容與豐富的想象,一直令古人心馳神往。
  這本包羅萬象、詭異莫名的《山海經》,到底是何人手筆?沒
有定論,《山海經》涉獵廣泛,地域跨度極廣,許多民族都能從中
看到本族的影子,如今在全球範圍內陸續找到了書中曾經記載過的
動物植物和怪物。
  我在三星堆看到的出土青銅器深為震撼,那完全就是山海經中
記載的複製品,這些東西是誰做的?我堅信古代人不會吃飽沒事幹
編神話玩,所謂神話一定是現實的變形反射.
  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
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永遠被雙鷹啄食的普羅米修斯,吳剛砍永遠也砍不倒的月桂樹
,西緒福斯推永不推不到頂的石塊,祝融與共工大戰,黃帝與蚩尤
大戰,宙斯與父親大戰,一樣的山河慘淡,日月無光。
  但都不如刑天這樣的形象,讓人又怕又歎,原始的決不妥協,也
沒有任何溫情,把自己撕裂了,也要留下一個姿勢,天不與我,奈
何。
  刑天的精神是戰士的精神。在思想和文化上,這樣的精神首先
是不畏強權的,它不會屈服於權勢和權威,而要保持獨立的精神。
它同樣是有著斷頭不悔、戰鬥不息的堅毅的,它不會被失敗和挫折
打倒,而要奮鬥不止。這樣的獨立和堅毅,是為著一個追求的信念
才得必須和可以堅守的。那信念就是---向往自由。刑天是最早的無
政府主義者.
  今天在在天山峰巒的高處,有一處巨大的天然湖,湖麵平靜,
水清見底,高空的白雲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山天
影融為晶瑩的一體。讓人不禁想起“瑤池仙境世絕殊,天上人間遍
尋無”的詩句,可是這裏非但不叫瑤池,也不叫天池,而恰恰相反
,這裏叫做逆天池。湖旁有一叫做“逆天台”的平台,一個拎著酒
壺的巨人正坐在台上自飲……
奔跑的英雄
  《山海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桃
)林。”
  這段記述是說: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
,喝幹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
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這?關於這一段記載,我有點瞎猜:
  誇父是個巨人,誇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
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誇,不要望文生義,這個
字古讀為:sa,薩夫,斯拉夫,有點象吧,今天的俄羅斯人依然是高大人
種吧,另外知道滑雪杖是怎麽來的嗎,是從古代極地人使用的手杖演
變來的,斯拉夫人是誇父的後裔嗎?首先你要顛覆一個概念,上古時代
的中國可不是今天的中國概念,也不要被曆史教科書欺騙認為中國文
明就是發源於黃土高原,河套一帶,那隻是其中一支而已.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河、渭之北的大澤在哪裏?據地理學家
考證,萬年之前的貝加爾湖可不是現在這麽大。
  精衛填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不多說,據說精衛也是天津的象
征呢,現在東站大廳上麵的穹頂畫就是精衛填海,炎帝的女兒叫女娃
女娃死後變成的鳥叫精衛
  精衛的後代,母的還叫精衛,公的就叫海燕了 精衛最後化成了青
鳥 在渤海還能看到的,它的模樣像烏鴉,長了一身黑羽毛;不同的
是它的頭頂帶著花紋,口喙是白的,腳趾則是紅的。
  這隻鳥,飛翔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看起來隻是一個小小的黑
點。但是,當海潮轟隆隆地衝上岸時,幾乎所有聲音都給掩蓋了,
隻有這隻黑鳥的叫聲,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可以傳得很遠,而且聽
得清楚,精衛每天做的事,和它的叫聲一樣特別。每天,它嘴裏銜著
石子、腳上還抓著根木屑,丟進咆哮的大海裏去。丟完,它又飛到
山裏再撿,然後再丟;一天裏很少有休息的時候。 象挑戰風車巨人
的堂吉訶德一樣,我很欽佩這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已
的精神
  漢宣帝之時,在一次土木工程中從石室裏挖出了一個人,‘跣
踝被發,反縛,械一足。’估計是化石或者僵屍,在當時也算是考
古界一件轟動的大事了,上報皇帝,皇帝很好奇,問一問怎麽回事,群
臣都不知道,劉向就說我知道,這是貳負之臣曰危的屍體.並說明是
讀了山海經得知的,當時宣帝大驚,於是朝廷上下人人爭著學山海經
。這是山海經第一次傳世,尤其可見這本書在漢朝的時候已經是秘籍
了,不是一般人可以經常看到的.從另一方麵可見山海經是一部信史,
其中許多記載都已經找到了考古證據.
  “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
右足,反縛兩手與發,係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海內西經)”
  閱讀山海經是一件非常艱澀乏味的事情,書中經常出現這樣大段
的文字:
  小人國靖人 犁靈屍 為國 合虛山 中容國 君子國 司幽國 明星
山 白民國 青丘國 柔仆民 黑齒國 北次三經
  太行山 龍侯山 馬成山 鹹山 天池山 陽山
  賁聞山 王屋山 教山 景山 孟門山 平山
  京山 蟲尾山 彭匈比山 小侯山 泰頭山 軒轅山
  毫無感情色彩,可以想象古人根本就不是在寫,也沒興趣寫文學
小說,我推測它隻是一本地圖的說明書,山海經以前是有圖的,所以叫
山海圖,陶令才有"流觀山海圖"一句流傳.可惜圖片都已經遺失了,後
人再也看不到了.
  許多研究山海經的學者假設,五藏山經記載的是第四級冰河時
代末期,當時的中原大地存在著大規模的新物種,如披毛犀象和各
種無法解釋的怪獸。看過探索頻道<冰河世紀>那集嗎?美國科學家用
電腦複原的古代滅絕動物和山海經中記載的怪獸多麽想象啊!在溫暖
間冰期來臨的時候,地質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造山運動或火山爆
發頻繁,動植物大量滅絕,這就造成了五藏山經中大量記載‘山有
水無草木’的怪現象。這種假設完全符合‘地球膨脹論’的四曲線
圖,古人想偽造出這樣完全符合科學理論的現象,那是根本不可能
的。
  但五藏山經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疑問,如河流西向、美洲獨有的
動物犰狳、大量記述的黑色人種,這是臆想根本作不到的事,必有
所見所聞之後才能記載。如果說五藏山經記載的僅僅是中原地帶,
那麽上述的問題根本無法解釋,唯一的解釋隻能是‘世界圈’,五
藏山經記載的是我們的偉大祖先所能遠涉的每一個地區。
  從方言上麵考證應該是個不錯的方向,不過我這方麵沒有基礎
,隻能簡略的敷衍幾句。在山海經中出現了大量的方言,如孽頵搖
羝、壑明俊疾、豐沮玉門、鏖鏊钜、不廷胡餘,這隻能是譯音,就
像我們熟知的阿斯匹林一樣。有一件曆史趣事,當年西方探險家登上
美洲大陸,見到了土人互相喊印地安就稱他們為印地安人,一直沿用
下來,後來才 明白那隻是本地人的互相問候,相當於"你好,你早"之
類.
  印地安=殷地安==家鄉好,那是當年被西周戰敗後遠赴美洲的殷
人後裔對他們故土的緬懷,這不是猜想,印地安人是黃種人,是中國人
後裔早有考古定論,而在他們之前到達美洲之前還有一批更古老的中
國移民,那就是瑪雅人,山海經中也有記載,他們創造了更偉大燦爛的
文明,對於瑪雅人是外星後裔的說法隻是西方學者無法解釋其文明後
的自圓其說.不要什麽現象都往外星人那扯,筆者堅信一切文明的都
隻有一個源頭----華夏文明
  關於鼎說幾句
  據《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
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
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
統一昌盛的象征。我在一科幻作品中看過作者把九鼎解釋為具有多
媒體功能的類似於帶立體播放功能的信息存儲器,也算超牛比的想象
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勢力日益強大,他野心勃勃
,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為他舉行歡迎之禮,
典禮之中,楚王公然蔑視周王,“問鼎大小輕重”,從此,人們把
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後來,周更為衰弱,就有了秦武王舉鼎的事件,秦武王算是世
界曆史上最早的舉重愛好者,不過他挑戰自我的欲望過於強烈,結果
舉過鼎之後,由於鼎非常之重,武王受了重傷估計是肋骨斷了幾根,
回國就掛了.
  所謂“鼎在國在,鼎失國亡”。周朝後期,九鼎神秘失蹤,從
此失傳。
  也有一派研究山海經的學者認為山海經就是九鼎的文字說明書,
以前的山海經是有圖的,那圖就是九鼎所刻圖象的拓本,而文字部分
是注釋,所以它才會那麽言簡意賅,如今圖鼎俱失,且在浩浩典籍中在
無提起,不啻是考古界以及人類文明史的一大憾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