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電子書刊越來越普及了。很多名著都能在網上找到。隻要能上網,足不出戶,錢包不燒個窟窿,不用視圖書館開門與否,就能看到很多以前想看而看不到的書籍。
但是那些網上的書,我看完的卻很少。為什麽呢?仔細想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條。
網上的書不能做記號。雖有LINK,但畢竟不如真實的書簽好使。真實的書簽夾在書中,一本書裏有幾個書簽,什麽地方重要,一拿起來就一目了然。其實我看書不用書簽,我折頁。重要的地方,折兩下;不重要的,折一下。最最重要的,折了頁還不算,還要再貼上一個黃色標簽。千篇一律的LINK怎麽代替得了呢?
網上的書,無法在書上塗塗寫寫。看到興起,在文字下邊勾上紅線,句子後邊加一個大大的驚歎號,書頁邊上畫一個小小的鬼臉,乃至在一章後邊的空白處,寫上比這一章還長的“大批判”……這些,在電子書上都做不到。電子書唯一能提供的,隻有電子書簽──LINK。
紙書也有缺點:紙頁會發黃,會被蟲蛀。你見過一種生活在書中的小蜘蛛嗎?它比冒號裏的一個黑點還要小。天生就是紙的顏色,近乎透明的身體,爬得飛快。它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蟲子了。我舍不得把它按死,輕輕地合上書本,生怕把它壓扁。我盼望下次打開這本書,還能碰上它。今天我看到第六章了,它爬到第幾章了呢?它吃什麽?它的家呢?
電子書當然不會長蟲子。要長也是那種人為的BUG,沉在汪洋大海般的代碼裏,讓程序員頭疼。
紙書帶著自己特有的味兒。大陸出版的書,可能因為使用的油墨不同,和美國出版的書味兒不一樣。從舊書店、院售買來的書,上邊常留存著前主人的痕跡。我有一本喬治。奧維爾的散文選,上邊塗滿了前主人的評論。此人觀點激烈,看到妙處,常令我拍案。 另一本講存在主義的書,夾著一張從未寄出的明信片,日期是1967年11月6日。 一本琉璃廠淘來的《毛主席語錄》,帶著濃重的煙味。我想象前主人揣著這個小紅本兒,無奈地坐在星期六政治學習的大屋子裏,靠一根接一根的煙卷打發著難熬的時光。電子書卻沒有任何前人的痕跡。我看完了,也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機器一關,什麽都沒有了。
更不消說紙書上的出版信息,價格,印數,印張,已經不存在了的出版社。一本1955年出版的《1984》,才99美分。這樣的曆史信息,電子書有嗎?
紙書可以躺著看,坐在馬桶上看,站在廚房裏,一手攪爐子上的粥,另一隻手舉著書本。有人說了,這些功能,電子書也都有啊。我不信。把二百多塊的電子書或者兩千多塊的膝上電腦擱在滿是湯水的廚房台麵上之前,還是要猶豫再三的。
看電子書的軟件常變。下載的書,要有與之配套的軟件才能打開。軟件更新換代了,電子書也就跟著作廢了。於是下載新的軟件,再下載新格式的電子書,一來二去,時間都浪費在這些上了,剩下看書的時間少了。
登載電子書的網站時有時無。INTERNET ACCESS時有時無。計算機時有時無。電時有時無。
紙書卻是永遠的。多昝你想看了,上書架上去拿就是了。上次你把那本書放在哪裏,這次你去拿,它一定還在那裏。你的折頁,你的黃色小標簽,你打噴嚏噴出的吐沫星子,都在老地方,一點也沒動。一本書,怎麽能象一隻貓一樣,轉眼就不見了呢?我總適應不了這個事實。
新一代的電子書,據說可以隨意做記號,更象一本傳統的書。我還是不喜歡。它需要電池吧?需要。那就要汙染環境。生產它的公司要常常更新換代吧?不然怎麽支付員工的薪水?一更新換代,舊的配件就買不著了,隻好把舊“書”仍進垃圾堆,掏錢買最新的。書簽,記號也就隨之扔掉了。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想象下一次加州大地震過後,我躲在坍塌樓板的空隙裏,一手攥著最後一瓶水,另一隻手捧著一本不變的紙書,等著營救我的人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