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建嶸:農民工是誰家的孩子?
(2009-03-06 21:39:17)
下一個
南方都市報 2009年3月6日
來源: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3/06/content_722208.htm
有一位來自福建的全國政協委員近日提出,“農民工失業將帶來失業、社會治安等問題,將他們轉移出去,是地方官員的本位主義考慮。”他認為,地方政府不是動腦筋創造就業機會,運用科學發展觀思路來管理,而是讓其它省份為其創造就業機會。對此,他提出,“誰的孩子誰抱”,其它省份並無義務去幫助消化勞動力。
在我看來,這位政協委員把失業農民工當成社會特別是勞務輸入省負擔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所提出的失業的農民工要由原籍省來消化的主張,恰恰是長期存在的對農民工進行各種地方性限製的地方保護主義的最突出的表現,更是十分有害的。
我們知道,中國有一億多農民工。這個群體一直是這個社會最具活力的勞動大軍。他們為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最廉價的勞動力,成就了千萬個企業的壯大和數百座城鎮的繁榮。特別是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沿海地區,正是依靠數千萬從落後地區流入的農民工的努力,才獲得了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然而,這些為中國工業化建設和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農民工,他們在城鎮從事工人的工作,但無法如市民一樣享受到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失業保險、住房等各種社會保障;他們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雖然都遺落在異鄉城鎮,但終究難以在他鄉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擺脫不了葉落歸“鄉”的命運;在經濟繁榮時,我們隻看到他們不停勞動的身影,而在出現經濟危機時,最先被裁員和清退的也正是他們。他們是漂移在城市與鄉村、異鄉和異城的社會弱勢群體。
究其原因,中國事實上存在的以戶籍製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結構要承擔很大責任,但各種地方保護主義也是造成目前農民工失業而又沒有任何保障狀況的重要原因。以農民工養老保險為例,本來是被視為保障農民工基本權益的重要舉措,但調查顯示90%以上的農民工沒有購買養老保險。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階段推行的養老保險基金區域統籌與農民工跨省區流動存在尖銳矛盾,農民工調換工作崗位後沒有辦法轉移、保持養老保險關係,即使個別的能轉移,但費時費錢費精力,而使農民工很難真正享受老有所養待遇,才是農民工消極對待養老保險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說,問題的關鍵是目前各地實施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製度存在不便民和不利民這一根本性的缺陷。而為什麽這一製度缺陷長期得不到彌補,則是製度的製定者和執行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維護這種缺陷。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不利於農民工的製度對本地是有益的。也正是這種錯誤認識,使許多地方還出台過許多限製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政策。
現在經濟出現了些問題,造成了大量的農民工失業。那些農民工大量流出去的省份,往往是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這些省份由於用於解決失業農民工的資源有限,他們空對空的口號式“解決方案”還有些,對農民工就業和生活真正起作用的辦法卻十分鮮見。而那些曾經依靠農民工的努力而繁榮發展起來的地區,為了自己今後的快速發展,也應主動地承擔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他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力爭給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力爭給無業的農民工適當的社會救濟,力爭為農民工提供更好的就業培訓條件,力爭為農民工就業搭建更準確的就業信息通道。而現在卻有這樣一些人,不僅對農民工沒有感恩之心,反而把失業的農民工視為當地政府的負擔,想利用所謂的製度來限製農民工的自由流動,甚至與那些農民工大量流出的省份爭論“誰的孩子誰抱”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這個社會很少有把農民工當成孩子看待的,起碼沒有當成自己親生的孩子。在我看來,農民工不是誰家的孩子,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人,他們有權利在這個國家的任何地區出賣自己的勞動,他們也應有權利在任何地區享受他們的勞動創造。沒有這種認識,要很好地解決農民工的問題,簡直沒有多少可能性。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