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線空間

吾生也有牙,而雉也無牙,以有牙碎無牙,耶~!但是要記得刷牙,否則會有蛀牙,蛀牙導致無牙,無牙則置身碎於有牙之險境。。。
個人資料
正文

伊人:國家培養vs.自家培養

(2009-02-23 09:04:31) 下一個
09-02-23 09:27
來源: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1888


  最近這段時間忙著陪女兒參加各種比賽,十分感歎時間的緊張。想象在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沒有父母的參與,突然頓悟到中美這兩個國家在培養人才上的重大區別,那就是國家培養vs.自家培養。

  在看奧運會比賽的時候已經有許多人發表過感歎,說中國的體育是精英體育,國家選取有發展潛力的孩子,然後送到專業培訓基地去全職培訓,一培訓就是十幾、二十年,出類拔萃者有資格參加奧運比賽。在這個過程中,隻要是國家選中的苗子,父母就不需要再花任何時間精力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從此也就成了“國家”的人。而美國的很多體育明星,都是自家培養的結果。孩子對某項運動有興趣有特長,家長就每天帶著孩子去訓練,自己找教練,自己花錢花時間,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出類拔萃的有資格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會。這其間孩子仍然上普通的學校仍然參加課外活動,但因為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家長需要花額外的財力物力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問問關錦珊的父母和麥克爾·菲爾普斯的母親就知道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照中國人的說法的話就都是“業餘”的。而每一個運動員雖然代表的是美國這個國家,國家在這個人身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卻幾乎並不存在。

  所以仔細想起來,越是優秀的孩子,家長在孩子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多。我自己在中國長大,從小也是優秀的學生,但是如果是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的話,數學競賽也好,詩歌比賽也好,都是學校組織,學校派老師給我們訓練,總之,代表學校去參賽的話家長是不需要介入的。可是在美國卻全然不是如此。記得女兒上小學時班上有幾個愛好數學的學生想去參加全州的數學競賽,學校根本不管,全是家長在那兒忙活。我們當時自己去借場地作為每周練習的場所,好在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提供一些會議室可以免費租用,我們提前幾個月就去辦手續。與此同時,家長自己組織起來去尋找曆屆競賽的習題,同時準備講課和訓練的內容,輪流對學生進行定期輔導。雖然是代表學校參賽,但所有報名及參賽的費用統統都是家長自己負責的。那一年大家花了很多時間在數學競賽上麵,我記得女兒所在的那個隊去參加了我們州裏所有不同種類的數學競賽,而且都在不同的地點,有的開車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到達,所以還得在當地旅館住上一夜才行。好在他們的隊在每項比賽上都獲得了大獎,家長們即使如此辛苦也覺得值得了。後來這樣的數學比賽女兒又參加了幾年,我們也都習慣了這樣的奔波。

  從前兩年開始,女兒又對參加音樂比賽入了謎。一開始我也不清楚那是什麽樣的比賽,後來才知道是本州中學生一年一度的音樂比賽,各種樂器的都可以,而且有獨奏、重奏、六人、八人小樂隊演奏等等。我去觀看了幾次,場麵十分壯觀。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即使在功課如此緊張的高中階段,還有如此之多的青少年在業餘時間學習樂器。全州分幾個小區進行,小區獲勝者(第一名)接著再去州裏的比賽。女兒從小拉小提琴,所以她參加的都是有小提琴演奏的比賽。與數學比賽相同的是,雖然她是代表自己的學校去參賽,但其實學校基本都不管。她的獨奏當然由她自己負責,自己準備曲目,自己找鋼琴伴奏的人,自己請老師指導、花時間排練。就是重奏和四人、六人小樂隊也是如此。女兒是一個主動的人,所以她從很早開始(比賽之前4個月)就聯係有共同興趣參賽的人,一個拉小提琴的、一個拉中提琴的、和一個拉大提琴的學生。好不容易找到了,大家還得找到共同的時間能在一起排練。現在的中學生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排得緊緊的,要能夠找到一起排練的時間還真是不容易。有時候實在沒有辦法,就隻能在周日排練,沒有公共場地,就隻能到家裏練。有好幾次就是在我家練的。而在他們這個年齡,自己還不能單獨開車,每次排練也得家長接送。與鋼琴伴奏的老師一起排練也要家長接送,而且自己支付酬金。今年她參加了獨奏、二重奏、四重奏、和八重奏的比賽,真是忙壞了!比賽進行了整整一天,最後他們的二重奏和八重奏得了第三名,雖然不能再去參加全州的比賽,倒是讓我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為不用再花時間去準備這個比賽了:)

  國家培養和自家培養的方式一方麵當然是兩個國家社會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國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一個很強的特色是國家覺得自己的角色就是父母,所有的國民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國家的“子女”,所以國家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培養自己優秀的子女,讓他們取得優秀成績為國家爭光。而美國的個體主義文化中很強的特色之一就是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每一個家庭也獨立於國家而存在,個體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當孩子尚不獨立之時,家長理應(而不是國家有責任)擔負起培養的責任。而國家培養和自家培養的結果落實到個體層麵則形成在中美兩國文化下個體截然不同的處世方式。在國家培養的模式下,個體常常是被動的,“被強迫的”,即使被選中,有一絲欣喜之感過後,感覺就是在為國家為他人奮鬥的感慨,而全國人民也就把眼睛盯在他們身上,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自己卻變成了旁觀者。而在自家培養的模式下,每一個個體必須采取主動,假如你自己不去報名參加比賽,你再優秀也不會有人來求你去參加,你就永遠不會有與其他優秀學生一爭高低或者得獎的機會。自己不管是輸是贏,都是自己得到的結果,沒有什麽人需要怪罪,也沒有什麽國家需要感謝。而這種主動精神的從小培養對個體未來的不斷進取則有著深遠的意義。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