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線空間

吾生也有牙,而雉也無牙,以有牙碎無牙,耶~!但是要記得刷牙,否則會有蛀牙,蛀牙導致無牙,無牙則置身碎於有牙之險境。。。
個人資料
正文

黎鳴:什麽是全人類的道德“金律”?

(2009-01-09 22:19:44) 下一個
2009-1-9 12:24:10
來源:http://www.blogchina.com/20090109653157.html

我在前麵的文章中曾經多次嚴正地指出,孔儒為中國人編造的“道德”是奴隸的“道德”,是家畜家禽的“道德”,是螞蟻和蜜蜂的“道德”,而根本就不是真正人類的“道德”。孔子在其留下的經典之中,包括在他的弟子們為其所編的《論語》之中,他曾經敘述或論述過的幾乎所有的“好聽的話”、“順耳的話”,全都是經不起認真推敲的騙人的話。

前不久,安徽電視台沸點攝製組請我去參加了一個關於《要不要繼承儒家傳統、要不要請官方繼續為已經死去的孔家後裔“衍聖公”確封繼承人》的辯論會的現場錄像。在辯論場上我是反方的第一號。很遺憾反方的另外兩位隻不過是“但是派”的非完全反方。我的觀點是堅定的反方,既堅決反對繼承儒家傳統,更堅決反對由官方去繼續任命新的“衍聖公”(就像任命新的“達賴”或“班禪”一樣)。很遺憾,這根本就不是什麽“辯論會”,而是由主持人一邊倒,而且到會的“觀眾”也基本上是一邊倒的“表演會”,更令人遺憾的是,還讓不懂事的孩子們參與做其中極其有害的“人質”。我今天的文章主題並不在評論或抨擊這場“表演會”,而在引出“正方”某辯友的一個重要的“命題”,並對這個命題作出我的嚴重的反駁。(這種“反駁”在“表演會”上是沒法進行的,一者主持人不讓,二者時間的確也不允許,畢竟是“表演會”而不是真正的“辯論會”)

該正方辯友提出了一個什麽重要的“命題”呢?他說:“西方人都把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視為全人類的‘道德金律’”。

我們要問,《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夠成為全人類的“道德金律”麽?必打著“西方人說”,其實,又有多少西方人真正懂得中國孔子的“胡說”呢?還不是中國儒家文人們自己在向全世界胡吹亂說!包括正方辯友把曾有多少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們認為,隻有孔子的思想能夠挽救全世界”的謠言又胡吹了一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真懂得孔子嗎?即使這個“謠言”是真的又如何?中國儒家文人們從來不知道如何講理,“拉大旗作虎皮”的本事卻是天生的,從過去拉帝王將相的大旗,到今天又祭起了“外國人”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們”的大旗。

我的回答是:不能,不僅不能,而且事實上,在中國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曆史之中,這一句話最能騙人,何況實際上孔儒並沒有為中國人建立起任何具有真正人類(社會)意義上的“道德”,而隻有“非道德”、“奴隸道德”、“螞蟻、蜜蜂道德”、“家畜、家禽道德”,或至多隻有家庭內部血緣意義上的私道德,然而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因為道德隻能是人類社會意義上的道德。為什麽這麽說?

首先我要明確指出,什麽才是全人類(社會)真正的道德“金律”,也即最高的道德律,或最具有道德的道德律?我來告訴大家,這個“道德金律”即“人人生而平等”。正是在這個“道德金律”的基礎之上,才能產生其他的道德、其他的法律、其他的人類社會的更豐富的精神追求。沒有這個“道德金律”,人類社會的一切“高尚”的追求,都將是完全的“空談”,或者索性就是“騙人”。肯定了這一點的情況之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能夠等同於“人人生而平等”嗎?不能,為什麽不能?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需要有嚴格的前提的。需要有什麽嚴格的前提?需要有“己”和“人”是否真正“平等”的嚴格的前提;還有,對“不欲”和“施於”的意義必須作出嚴格限製性的規定;第三,對於“欲”和“施”也必須作出嚴格意義的交代。

現在我們就來一步一步作出分析。

孔子的“己”和“人”是“平等”的嗎?顯然不是。子是一個“周禮主義者”,或按照我前麵文章的說法,他是一個“天命的血緣宗法等級的專製主義者”,“克己複禮”是他的最高的追求,並以“仁”來對此進行最高的命名。可見,孔子決不是一個讚成“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既然如此,他所說的“己”與“人”隻能是不平等的,至少是不必平等的。這樣一來,這句話的毛病就立即顯示出來了。如果“己”是統治者,“人”是老百姓,是被統治者。於是“己所不欲”可以理解為“統治者”“不欲”喪失“統治權力”,而“勿施於人”,即統治者不把“喪失統治權力”的“不欲”“施於”“老百姓”。這句話怎麽理解?老百姓原本就沒有“統治權力”,更何以“不欲”“喪失統治權力”?如此看來,這句話明顯具有糊弄老百姓、“欺騙”老百姓之嫌。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民間故事。國王問阿凡提,在有道德和有金錢兩者之間,你選擇什麽?凡提說,我選擇有金錢。國王教導阿凡提說,你錯了,你應該選擇有道德。阿凡提說,不是我錯了,而是因為我和您是不一樣(不平等)的人,所以我們都隻能選擇自己最缺少的東西。顯然這是話中有話:國王最缺少道德,所以要選擇有道德;而阿凡提最缺少金錢,所以要選擇有金錢。實際上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的“己”和“人”之間,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也即是說,孔子不是明明白白如同上述故事中的“國王”那樣在蓄意欺騙(普通)人(老百姓)嗎?

說“不欲”和“施於”。不平等的“不欲”和同樣不平等的“施於”,它們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中所構成的行為能夠必定是“道德”的嗎?顯然不是,實際上更多的是構成不道德。這在上麵的例子中,以及更多的事例中都可以看到。正是因此,孔子在《論語》中的這句原話,如果要讓它真正成為“道德金律”的話,就將不能不對原話中的“不欲”和“施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限製性的規定。這樣一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命題還能成為“道德金律”嗎?當然不能。

最後,對於“欲”與“施”,按照上麵同樣的道理,也同樣應該作出嚴格意義的限定。如此一來,問題就顯然變得越來越複雜了。所以看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表達”,還能成為全人類的“道德金律”嗎?顯然是更加不可能。

在前麵的文章之中已經嚴正地指出,孔儒們的“主義”是惟一的“天命的血緣宗法等級的專製主義”,抱有這種“主義”的人們,本身即是堅持人與人之間的嚴格的“不平等”,從而有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嚴格的“克己複禮為仁”,這種堅持嚴格的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人能夠為全人類提出有價值的道德倫理嗎?更又何來“道德金律”?這簡直是癡人說夢。中國文人和中國人就是如此地做了兩千多年的癡人的(有道德的)“夢”,而且至今都沒有從(有道德的)“夢”中醒來。

不要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能成為全人類道德的“金律”,即使用它來作為真正的全人類道德金律的“人人生而平等”命題的注腳,也嫌羅嗦,或用詞不當,從而必須對其中所用的詞匯進行嚴格意義下的重新限定。然而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表達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命題則不然,它不僅可以直接與“人人生而平等”命題的意義相當,而且還可以成為該命題的內容更豐富的注腳。所以,在我看來,老子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才真正是全人類的“道德金律”,是與“人人生而平等”完全等價,甚至還更具有精確意義表述的“道德金律”。我請那些癡迷孔儒的人們醒醒吧,孔儒既不能給你們以信仰的智慧、知識的智慧,也同樣不能給你們以倫理道德的智慧。它能夠給予你們的惟一隻有愚蠢和欺騙,徹頭徹尾的奴才、家畜家禽和螞蟻蜜蜂的愚蠢,和聖人、統治者對你們的欺騙。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動手,徹底鏟除孔儒的純粹有毒害的(愚昧和欺騙的)“文化”禍根吧!!!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