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品月亮詩《含苞的紅梅》
含苞的紅梅
秋月
漫坡白雪
映照含苞欲放的梅林
雪白血紅
恰似點綴了
一顆顆純潔的心
純潔的沒有一絲
人世間的纖塵
陣陣微風
伴隨天籟神韻
輕輕撥動那點點紅梅
猶如你的唇
欲拒還迎
等待著吻
朵朵浮雲
可問一問
我遠方的親人
是否還記得昨夜的
溫存?
點品:
粘而能脫,脫而能粘
你這首詩是詠物詩。古典詠物詩講究一對“粘脫”關係。要做到“粘而能脫”、“脫而能粘”。“粘”就是緊扣所詠之物,“脫”就是擺脫所詠之物。太“粘”則死,太“脫”則虛。要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有點“不即不離”、“朦朦朧朧”的韻味。在緊扣所詠之物具體描寫時,又能靈活放開,這就使“粘而能脫”;在拓展思路放開描寫時,又不脫離所詠之物,這就是“脫而能粘”。現舉例說明:
辛棄疾
(憶吳江賞木樨)
少年同飲,憶向吳江醒。明月團團高樹影,十裏水沉煙冷。 // 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上片隻是從遊蹤引入桂花。詩人沒有專門緊扣桂花,而是結合自己的一段遊玩時邂逅桂花的經曆而寫,意境開拓,情感真切。少年時某個秋夜,在吳江痛飲醒來,看見一輪明月當空,映著團團的桂樹影。江邊桂花綻放,猶如水沉(焚香的香,水沉是一種香的名字)般的幽香,飄散浩渺的十裏煙波之上,別是一番清冷的情趣。這段描寫雖然灑脫自如,但卻沒有離開桂花。這就是“脫而能粘”。
下片則是具體描述桂花。但卻沒有死死地攝影似地描述,而是將題材蕩開,引發出宮中美人。詩人用“一點宮黃”來描寫桂花的黃顏色,令人聯想到宮女。宮黃是指古代宮女以黃粉塗於額頭,屬於淡妝。尤其末句,沒有具體描寫桂花的形象,而是及其誇張地讚賞桂花染香整個世界的精神。這些就是“粘而能脫”。
《含苞的紅梅》第一段:
漫坡白雪
映照含苞欲放的梅林
雪白血紅
恰似點綴了
一顆顆純潔的心
純潔的沒有一絲
人世間的纖塵
描寫梅花,屬於“粘”,但“粘而能脫”,因為你從第四行就蕩開梅花具體形象,寫其點綴純潔之心的精神。
第二段:
陣陣微風
伴隨天籟神韻
輕輕撥動那點點紅梅
猶如你的唇
欲拒還迎
等待著吻
也是先“粘”,描寫點點紅梅,但從第四行便蕩開去寫人的動作。也能做到“粘而能脫”。
第三段:
朵朵浮雲
可問一問
我遠方的親人
是否還記得昨夜的
溫存?
屬於“脫”,但美中不足是沒能做到“脫而能粘”,因為五行詩裏沒有與梅花相關的字。而從全文的篇章結構看,這樣似乎也沒有做到“起承轉合”的最後一步“合”。因為詩以梅起,也應以梅合。如果適當修改或添加幾個與梅相關的字,就可“一箭雙雕”。比如:
是否還記得昨夜的
片片紅韻
款款溫存
紅韻,自然是指紅梅。如此一來,第一,使這段“脫”的文字變得“脫而能粘”了,與此同時也與開頭呼應,符合“起承轉合”的章法。
結尾一段還有兩個問題可以商榷。第一,“親人”,這個詞沒有個性,而且具有限定性,親人者,大多指家族之內的人。再者,“親人”顯得太一般化,缺乏詩意。
其實你這個“親人”是否是指“戀人”,但“戀人”又太露太直,同樣缺乏詩意。如果改成“伊人”是否好些。這個詞文雅富於詩意,意思雖然明確,指戀人,但比較婉約。於是“我遠方的親人”就變成“我遠方的伊人”。
結尾兩行:
還有那昨夜的
溫存?
你是想造成“金雞獨立”的結構。但“溫存”一詞其實隻是第一行的兩個末尾字,因此,即便你將它們放到全詩的結尾,但讀起來依然缺乏鏗鏘有力的感覺,因為它隻是上一行的“強弩之末”,前麵六個字已經氣勢逐漸減弱,等念到最後兩個字氣力已經明顯不足。問題是,最後的金雞獨立之爪,應該獨立成句。而且最好是雙句,讀起來才有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