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怎麽上博客了。玩微信玩的一堆碎片,碼一篇夠發博客的字都變得好難。
這是女兒前一段碼的字。自己覺得蠻過癮,給我看。我給貼自己博客裏存著。··········
我爸說你最近讀書走火入魔了吧太女權了!
我爸說你最近讀書走火入魔了吧太女權了!緣由是:他覺得中國的一個主流觀點,男生比女生壓力大,是有道理的。因為男生從小就被告知要養家糊口,給女朋友老婆買衣服買車買房子。
我最早是覺得wtf這麽落後的思想誰這麽想啊嗬嗬嗬。後來四處一看原來國內其實好多人(男的女的都有),還真的都相信男生要有車有房才能嫁這種奇葩思想。
所以首先我們先接受這個條件:中國有很多人認為,婚姻中,在最好的情況下男生應該準備車準備房另外薪水最好比女生高
基本上就是,男生要比女生能幹這個婚姻才能維持(經典的A男B女,B男C女邏輯)
但是實際上我認為男生覺得壓力大隻是因為他們的壓力是顯性的。
中國民族整體的文化就是一種很苦大仇深的文化(這個咱們也先不爭論好麽,說起來又是一天一夜的。。基本上你們都能同意吧阿喂。。好好考慮一下 T_T),所以 其實誰肩上的擔子都不輕。男生的壓力是顯性的,因為從小就有一群人跟在他屁股後麵說:你以後要養家糊口啊,要做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啊,家裏上有老下有小到時 候全指望你了啊!注意,上麵這句話裏很多詞組都是很常見的句子,而且都是有很強的男性connotations的。比如你很少聽到有人嚴肅的說一 個女性要養家糊口,要頂天立地,要被指望。就算說,大部分時候不是玩笑就是說的她淒慘,就好像這些事本來不該她幹,結果最後她卻要幹。但是用在男性身上 時這次詞組就顯得很自然,甚至很有尊嚴的樣子。我們眼中說的“有擔當”講的不就是這種養家糊口頂天立地的“靠譜”男麽?甚至是什麽,搞大她肚子就要跟她結 婚神馬的。
像上麵這種概念,本身就是在剝奪女性的自主力。“她”是一個要被養,要-被-負責的附屬物。她很弱,沒有能力自己買車買房,掙錢給自己 填飽肚子。她如果懷孕,她肚子裏這孩子是“他”的,所以他要對她(的身體)負責。這種文化下,女性其實被壓迫的和男性一樣,甚至被壓迫的更過。最絕的是, 她們因為被文化和社會剝奪了任何自主能力,所以根本不覺得這是欺壓。因為沒有“反抗”這個概念,也就沒有“欺壓”的概念了。相對立的東西需要互相的存在才 能成立。(另外其實光看一個詞在一個文化裏是褒義還是貶義就能看出很多問題。比如submissive的意思可以是貶義或者中性的,而順從卻是中性偏褒義 的。這可以從側麵說明,中國文化更喜歡順從這種態度)所以再回到誰壓力大這個問題上:壓力是一種外界施加的試圖改變一個人的一種力量。那如果男生從小就被 一些很明確的標準要求的話,女生則是被一些很隱形的social norms(社會規範?社會常規?社會常態??)從頭管到腳,根本沒辦法掙脫。
比如說:女生麵試公司居然能直接問你生沒生孩子什麽時候準備生 --潛台詞:社會中女人的最終極function就是繁衍,所以就算你和一個男生同樣qualified,那我們也要優先考慮男生因為他沒義務去生孩子養孩子看孩子。
所以說,對一個人來說,是每天都被抽打著然後很努力的想墊腳尖夠到一個一直架的很高的標準有壓迫感一些呢,還是從生下來就被裝到一個小盒子裏然後被要求不能長得超過這個盒子大小更有壓迫感一些呢?
我覺得是後者吧。
然後最後想說一句:我這不是崇洋媚外,謝謝。自己家有問題自己人當然要想辦法解決。我沒說西方文化都好,咱們就隻就事論事。插英語是因為這些比較學 術的字我中文不知道該怎麽說。如果你硬要說我崇洋媚外,我也沒辦法。你就姑且相信我是被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大學洗腦了吧。╮(╯▽╰)╭
中國文化講究平衡,最主流的幾個理論係統都多多少少會提到這個概念;中醫裏麵健康=氣血平衡,孔子天天念叨著各種規矩啊禮數啊歸根結底就是要每個人都以和為貴。所以傳承了這麽多年下來,吵架(一種打破平衡的行為)就變成了一個應該盡全力避免的事情。
當然,吵架這事兒本身確實也顯得不雅。兩個人臉紅脖子粗的對著吼怎麽看也不是有格調的事兒。當然在大部分“文明”國家罵街也絕對掉價兒。但是中國人 對“和” 如此的執著,使得任何有爭執性質的交流都被定義為“吵架”。比如說一群朋友坐在一起討論起一件事,當兩個人有著不同的意見的時候,我們很少能理智的平靜的 交換不同的看法。多數情況下,就是兩個人開始激動時,就被身邊“冷靜”的大多數製止。多數“勸架”的人會說些類似於“哎呀這事兒說了有什麽用啊不要傷了和 氣啊”等等。任何有衝突性的觀點都被等化會衝突,導致多方觀點很難同時存在。
這種對“和諧”的偏執在根本上導致了現在社會上很多問題沒辦 法討論。沒辦法討論就意味著沒有辦法解決或者解決的不盡人意。因為最好的解決方式絕對是大多數人都讚成的那個,而如果每個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數,那方式怎麽 能找出來?小部分人的解決方式肯定無法健全,因為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特的,少一個都無法替代。
可能有人會爭論,衝突其實挺多的啊,你看網 上所有人天天都罵來罵去的。但網上這種匿名環境下,吵架是沒有實質性後果的。何況這些衝突很無謂,很少有真的是在描述相對的觀點。。更多的就是無理智的泄 放怒火或者一種獲取優越感的方式,對問題本身的探討並無幫助。而且多數情況下是發言者在一個人的時候發表的,沒有外來的壓力(比如說上麵那個例子裏麵那些 “勸架”的朋友)。回到現實生活中,那些網上嗓門大的人大部分照樣還是沉默的。每個人都有發言欲,但在“以和為貴”的前提下,很少有人會扛著反社會的壓力 去表態自己的觀點。剩下的隻有那麽幾個公知,“替”群眾說話。他們的聲音單薄的很,但很多同時又總希望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吵來吵去不但沒有體會到吵架的真 諦(兩個或各種的觀點得以同時展覽出來),反而忽悠著各自的粉絲進行著幾個幫派之間毫無意義的掐架。幾乎每次掐到最後,最初的話題早就拋到爪哇國了,就剩 下人身攻擊了。
學校和家庭從小就把“乖”當做一個最常用的褒義詞。“乖”代表著絕對的服從(有相似意義的還有“聽話”,“懂事” -- 當一個語言裏麵誇小孩的詞匯裏的前幾名都是形容一種“絕不反抗”的精神時,這個文化裏生長的人就沒有很多機會去自然的學會尊重相反的意見了)。當絕對的服 從被當做一個優點被鼓勵時,質疑就成了一個壞事了。格式化的教育無時無刻不在加深著這個概念 -- 你做的越接近於老師和別的權威人物的要求,你就做的越好。於是我們被馴化了。漸漸的一旦有質疑的聲音出現,我們就開始緊張,害怕它打破現狀,打翻“和 諧”。然後任何的爭議都變成了吵架。在這種狀況下,群眾意識當然濃厚 -- 抱團大多數是最安全的,因為和別人一樣的就是標準答案。比如說,前兩天的夏俊峰事件。民眾情緒始終都存在著壓倒性的傾向。前麵同情夏,後麵同情城管。中間 改變立場的時間短於24小時,而且基本上可以全數歸因於那天幾乎同時出現的被熱傳的一兩篇文章。所謂人雲亦雲。
當和諧成為這個社會的主題時,我們很難清醒地認識到,其實多個不同的聲音同時存在互相交流,才更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表麵上的一團和氣,其實裏麵裹挾著越來越多無處發泄的怨氣戾氣,像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隱患無窮。
.
^@^
.
謝謝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