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義專欄

放下是灑脫, 提起是勇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人的乖張(上)

(2011-02-08 22:09:50) 下一個

論人的乖張(上)

(此文為專著《論人的乖張》的內容提要)

第一章 乖張者的軼聞趣事

( 1 )賈寶玉“行為偏僻性乖張”。曹雪芹認定的“準”乖張者有二十八位。劉伶和王子猷適意而行,疏狂自放於物外。

( 2 )禪宗中有許多乖僻邪謬、張狂放肆之士,而現代西方的達達主義者們“竭盡全力以毀滅活動進行抗議”則是一種極端的乖張行為。

( 3 )如果說高更以原始的奇裝異服放誕巴黎街頭是出於對文明社會仁人淑女的嘲弄,那麽,柯爾森的無意乖張則能給單調枯燥的日常生活增添插科打諢的詼諧色彩。

( 4 )有一種乖張行為就是凝固化了的怪癖或癖好,哈裏愛香水成癖,童二樹愛梅成癖以及米萬鍾愛石成癖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二章 乖張的辭源與機能

( 1 )“乖張”( eccentric and unreasonable )有幾種意思:違背,分離,不順,不和諧;行為異常,性情執拗或偏執;怪癖;荒唐無理性。

( 2 )乖張的主要機能特征是:行為的反常、悖理、與眾不同狀態;偏執己見;輕蔑權勢;較大的離心力和一定的侵犯性;無意識為之,也有出於清晰意識的;乖張者天資聰慧的基質 ……

( 3 )通過“塗抹”、“消解”法可使“乖張”多出幾種增生義:“既乖又張”是順從和背逆的矛盾表達,用以形容孫悟空前倨後恭的行為;“乖的張”是說聰明伶俐的人才能惡作劇招人愛。

第三章 乖張的集合和範疇

( 1 )乖張的語詞集合有強度、相似性以及對立性的三維特質,這由一個圓錐圖加以表現:乖謬 > 乖張 > 乖僻 > 乖致 > 乖差;乖張和乖邪,荒誕有相似性;乖張與和順是對立的,等等。

( 2 )“乖張”處在一個“動力場”中。它既抵抗著“和順”那一極的誘惑,又不能在自身的係列中象“乖謬”那樣走向荒謬絕倫的境地,它還受到左、右兩側怪異詭邪類因子的支配,所以變得雲詭霧奇。

( 3 )在金字塔般逐漸擴大的十個“反常規”的範疇中,擇取第( 5 )層次作為“乖張行為”的範疇:某一社會群體的成員自足地背離其準則或價值觀念而產生的任何感覺、情感、思想所支配的行為。

第四章 乖張的生物因

( 1 )用比較心理學的眼光看變形蟲、蚯蚓、屎殼郎、響尾蛇,可知這些生物有回避、背離有害刺激的本能;生物體被遺傳所規定的一般行為模式也會出現偶發的偏離態。

( 2 )失卻適度的“接觸舒適”,猴子將出現類似人類精神病患者般奇特詭異的神情。狼孩的研究也表明,心理蛻變起源於“觸覺”機能的喪失。

( 3 )過分的“觸”會造成“飽和效應”。癢是人類保護自己,脫離性欲侵犯的天然盾牌。人類有撐拒他人觸摸和窺破的需要。

( 4 )我們在擁有的事物中榨於刺激,支付了我們所能支付的反應,不得不采用“超常刺激”的“過分放縱原則”、“充溢原則”來求得一息暫存。

( 5 )巴普洛夫說有一種“冷僻性和孤獨性”氣質的人。孔子有“狂”、“狷”、“中行”者之分。羅馬加倫和三國的劉邵對乖張氣質的論述有相同之處。中國自古至今在“性情”、“脾氣”、“氣質”(三者均可譯為 temperament )的用法上是混亂的。克雷奇米爾、謝爾頓、莫裏斯的研究。神經係統越弱,在任何刺激情境下,由上行網狀係統引起的皮層非特異性轟擊水平就越強。乖張者大多是神經係統弱型的性格內傾者。榮格劃定的八種心理類型中都有“乖張性”要素,這是他自身乖張人格的滲透。

( 6 )青春期少女在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前疑懼和惶亂,在順從和抗拒社會的二難狀態中表現出種種乖戾舉動。老處女的乖張和孤芳自賞心態、被動心態以及自虐心態有關。更年期婦女由生理變化產生的乖張行為受製於神秘主義和女權主義兩種傾向。

( 7 )男女乖張者在生理上的差異可能是存在的,這包括遺傳學的,性腺和激素的,肌體的,肌體反應能力的,左右腦區別的等等方麵。男女互化中的乖張情勢。

第五章 乖張的發展史

( 1 )人的乖張行為的形成史就是乖張本能的毀滅史。乖張行為是人在社會存在的刺激下,向內部築入或嵌入的行為,故能本能地、無意識地引導人的行為。

( 2 )人的一生就是分離、背離和喪失的一生:與母體割斷臍帶,斷乳,接二連三的背離,最後是拋卻一切謝世而去。

( 3 )自我是通過無意識語言中的我與他者的投入作用混合而成的,這發生在拉康所說的 6 到 18 個月嬰兒的“鏡像離軌”階段中。

( 4 )頑皮心理是在原初的我和那個分裂出去的我及外部環境間不斷同化、協調的平衡過程中產生的。刁頑的尖銳化形成性格中的怪誕因素。

( 5 )幼兒在有了損傷性經驗後,要失卻乖巧的頑皮相而固著於怪僻。有孤獨症的兒童是得不到父母適時適量的愛,不能產生信任感的兒童。卡夫卡、布朗特姐妹,吉卜林、斯特林堡的個案分析。在人生的其他五、六個階段,由於危機的存在,都有產生乖張行為的可能性。

( 6 )有兩種童稚化。一種是藝術家以童真來抗拒成熟,減低“熵值”,使藝術創造生命不死的童稚化。納布考夫的《洛麗泰》和歌德的《愛欲三部曲》。李贄的“童心論”。七、八歲是兒童藝術創造力發展的一個高峰。另一種是精神病患者“倒退作用”——以幼兒的取樂方式暫時解決成年期心理困難的童稚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