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義專欄

放下是灑脫, 提起是勇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悲劇情感的三維性(上)

(2010-10-16 17:31:14) 下一個

論悲劇情感的三維性(上)

* 本文發表後,曾被中國人大信息中心收錄在《美學》專輯中,《光明日報》、《文匯報》分別作了觀點摘要。


審美意義上的“悲劇”不應該和生活中的“悲慘事件”和“悲觀主義”相混同。

首先,審美意義上的舞台悲劇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生活悲劇卻是突如其來的慘絕人寰,燈光帷幕下的悲劇是生活中散亂的自然形態的集中和觀察者的集中,劇場外的悲劇卻是隨時隨地發生的。

其次,審美意義上的悲劇感並不等於悲觀或悲觀主義。悲劇的開端是優美歡悅的,結尾的醜惡可怖也不給人以悲觀絕望的感覺。實際上,悲劇作家在悲劇中蘊藏了比喜劇更豐富的樂觀主義,悲劇的最後效果加強著觀眾對人類光明美好前途的信念。

對悲劇的這種看法,正是現代許多悲劇作家的看法。阿瑟 • 密勒強調:“在悲劇中應該含有勝利的可能性”;注(1)  奧尼爾則把一般表示悲慘的字眼,象“陰暗的”、“抑鬱的”、“悲觀的”和真正意義上的悲劇感區別開來後說:“我認為悲劇的意義就是像希臘人所理解的那樣,悲劇使他們變得高尚,使他們生活得愈來愈充滿生活。” 注(2 )所以,我以為,完善的審美意義上的悲劇感必須包羅互相矛盾的各個方麵,即命運感和人類尊嚴感,悲觀論和樂觀論。

審美悲劇感包容兩極情緒的情形使我們想起亞裏斯多德的名言,他說,悲劇“激起憐憫和恐懼,從而導致這些情緒的淨化。”注( 3 )這裏,憐憫作為愛或同情的表現,就伴隨著想去接近的衝動;而恐懼既然產生自危險的意識,就引起想後退或逃開的衝動。我們在欣賞悲劇的過程中,既感到了對不可知命運的恐懼,又感到了對反抗命運慘遭不幸的英雄的憐憫、驚奇和讚美之情對恐懼感的抵消,這就有了一種蕩滌肺腑的悲劇感的體驗了。

其實,這僅僅是一種古典的悲劇精神的體驗,而瑞恰茲卻由此出發並堅持認為:“悲劇的特性是由憐憫和恐懼這兩組衝動之間的關係所規定的,悲劇經驗中特有的平衡狀態也產生於這種關係。用憎惡或恐怖代替恐懼,用懊悔或羞恥代替憐憫,效果就會完全改變。” 注(4 )顯然,瑞恰茲的論斷有悖於現當代悲劇創作的實踐。

我們來看事實。奧尼爾的早期悲劇如《瓊斯皇》中,確實出現了“小恐懼的精靈”,以瓊斯皇逃遁時緊迫不舍的咚咚鼓聲、原始森林幽密陰森的氛圍、瓊斯皇的死難來激起觀眾的恐懼和憐憫之情;而中期劇作《悲悼》的“恐懼”和“憐憫”之情則已趨淡薄,克理絲丁通奸殺夫,無恐無懼,劇中主人公相繼死去,很難使觀眾灑下一掬“憐憫”之淚——說穿了,他們根本就不是英雄之死;後期作品《送冰人來了》、《無窮歲月》、《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所表現的、使觀眾感受最深就大多是厭煩、失望、憂鬱、焦慮、負疚、滑稽、可憐之類的情緒所構成的悲劇感了。

《送冰人來了》的故事發生在一家小酒店裏,兩天來,人們喝醉了酒,閑談著消磨時光:他們老是吹噓過去的光輝業績,幻想將來,說“明天”我就要重新開始生活了 …… 他們既知道所有這些關於“明天”的諾言,都是自欺欺人的天方夜譚,又不得不這樣做——以此尋得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可以看出,奧尼爾後期劇作所表現的悲劇感已較接近於荒誕派戲劇和存在主義戲劇所表現的悲劇感。薩特在談悲劇《蒼蠅》的創作體會時說:“創作《蒼蠅》是想用我唯一的手段,非常微弱的手段,為把我們從悔恨病中解脫出來,為把我們從耽於懊喪和羞恥中擺脫出來作出微薄的貢獻。”注( 5 )請注意,薩特的這出悲劇正用懊喪和羞恥代替了憐憫,用悔恨代替了恐懼,而悲劇效果並沒有像瑞恰茲所擔憂的那樣“完全改變”了。倘要說有變化,是變得更具有當代“高悲劇”(英國當代戲劇理論家尼柯斯所用的術語)意味了。

由此看來,或許還是高乃依說得對:“悲劇引起憐憫是可能的,引起恐懼則很難說,有無淨化更值得懷疑”。席勒幹脆說:“悲劇的目的僅僅在於激起我們的同情” 注(6 )。而有的悲劇理論家就更徹底地擺脫亞裏斯多德悲劇經典的定義範式了,有的說:“悲劇苦難的原因在於悲劇人物心中同時存在的犯罪與無罪的感覺”;注(7 )還有的說:“悲劇所引起的感情,不是憐憫和恐懼,而是強烈的愛和憎。” 注(8 )

當舊的悲劇理論範式不能容納悲劇創作實踐以及新的理論萌芽的時候,一場理論範式的革命就不可避免地來到了。我們不能像瑞恰茲那樣墨守陳規,也不能像當代一些評論家那樣杞人憂天,以為“現代沒有悲劇精神”了。應該有一種新穎和寬泛的理論範式來容納組成悲劇感的那些兩極情緒,那些情緒就是上文提及的情緒:悲觀和樂觀、恐懼和憐憫、厭煩和可憐、懊喪和悔恨、憎和愛、犯罪感(內疚)和無罪感(寬恕) …… 以及下文還將提到的許多情緒。

(*下文從“悲劇感的人類發生史”出發,推出全新的“悲劇情感” 三維性概念,它們是“極性”、“相似性”和“強度”)

注解:

(1)陳瘦竹《論悲劇和喜劇》第 23 頁

(2)《美國作家論文學》第 247 頁

(3 )亞裏斯多德《詩學》第 38 頁

(4 )《西方現代文論選》第 300,325,327 頁

(5 )《薩特戲劇選》(下)第 167 頁

(6 )餘秋雨《戲劇理論史稿》第 238,413 頁

(7 )西華爾《悲劇形式》

(8 )陳瘦竹《論悲劇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