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民主黨的早期發展

(2007-09-08 01:56:33) 下一個
社會民主黨的早期發展





  早期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

  所謂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的早期是指從19世紀末到二戰後初期。一般認為,社會民主主義自19世紀末到今天,以其理論和政策的變化為依據,粗略地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伯恩施坦構建社會民主主義基本理論及各國社會黨紛紛參與本國政府的時期;(2)以德國社會民主黨“哥德斯堡綱領”為標誌的,在理論上徹底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時期;(3)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新時期,社會民主主義以布萊爾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為標誌進一步“自由主義化”,以適應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之所以把這一段曆史專門拿出來研究,是因為盡管作為歐洲工人運動改良主義流派的後繼者,西歐不少社會民主黨在二戰前就已成為本國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但是以國家主導力量的身份上台執政,在資本主義社會各個領域發揮重大影響,主要還是在二戰以後。

  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大多建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中主要的政黨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於1863年)、英國工黨(成立於1900年)、瑞典社會民主黨(成立於1889年)、法國社會黨(成立於1905年)、奧地利社會黨(成立於1889年)、意大利社會黨(成立於1891年)、西班牙社會黨(成立於1879年)、葡萄牙社會黨(成立於1875年),這些國家的社會黨都有自己的曆史和發展道路,但有不少地方是共同的,從而形成這一類政黨的一些基本特征。

  社會民主主義反映和代表了各國社會黨及其社會黨國際在解決社會矛盾問題的基本主張上、在處理政治問題的基本觀點上、在基本理論的出發點和方法論上的共同之處,為各國社會黨思想體係和目標模式的統稱。

  社會民主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19世紀60年代以後,歐洲各國陸續發展起來的獨立的工人運動和工人政黨,襲用了社會民主主義一詞。1890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改稱社會民主黨。此後各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通常也命名為社會民主黨或社會民主工黨。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的概念起初比較模糊,後來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而經常被當作社會主義的同義詞使用。

  19世紀末年,歐洲各國社會黨仍舊使用社會民主主義這一概念來表述黨的思想和理論,不過這一時期的社會民主主義概念的內涵與第二國際時期相比已有變化,它的基本內容是:主張用和平的、漸進的方式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提倡一般民主,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時期,為了突出它們的主張的民主主義性質,突出它們與布爾什維主義的對立,社會民主黨更多地用“民主社會主義”來表述其思想理論。

  作為社會主義右翼的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主義思想史》一書的作者柯爾將法國大革命作為研究現代社會主義的起點。據其考證,“社會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832年法國聖西門派的期刊《地球報》上。恩格斯認為:“就其理論形式來說,現代社會主義開始時表現為隻是十八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諸原則之往前的、表麵上更為一貫的發展。”(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頁)到了恩格斯所說的三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那裏,社會主義開始具有了自己的清晰麵目和基本訴求。然後就是蒲魯東、馬克思和拉薩爾的時代,社會主義從理論學說和社會實驗進而發展為社會政治運動。

  有人認為,社會主義的政治運動和政治組織在曆史的演變中逐漸形成了三個主要流派:無政府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首先要在一國範圍內通過民主方式實現社會主義。1888年,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李卜克內西就采用了“民主社會主義”這個概念。他指出:民主社會主義“力求為社會爭取一個民主國家,以便在社會主義原則上組織社會”。他的名言是:“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是臆想的社會主義,正如沒有社會主義的民主是虛假的民主一樣”。(李卜克內西:《不要任何妥協》,三聯書店1964年版,第19頁)1890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1899年,伯恩施坦在《社會主義的前提與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中係統地修正了主張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改良的社會民主主義。伯恩施坦的主張很快成為歐洲各國社會民主黨的指導性理論。1912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國會397個議席中獲得110席,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這一選舉結果促進了通過議會道路實現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潮在歐美各國的蔓延。

  伯恩施坦主義與現代社會民主黨的起源

  直到19世紀90年代,社會民主主義基本上是工人運動中一種馬克思主義居主導地位的革命學說和流派。它對資產階級國家和資本主義製度持敵對立場,主張以革命手段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建立社會主義公有製。然而與理論相反,社會民主黨的日常實踐卻主要是從事議會活動和工會工作,致力於以社會立法和經濟鬥爭的手段改善工人階級的狀況。特別是廢除反社會黨人法後,德國社會民主黨擺脫了受鎮壓的非法工人政黨的地位,迅速發展成為擁有一百多萬選民的群眾性政黨,成為議會中的第一大黨。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主張通過議會道路以和平手段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傾向迅速抬頭,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裂痕日益擴大,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被稱作修正主義的伯恩施坦主義。

  從1896年起,伯恩施坦以一係列文章及其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係統的修正,奠定了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伯恩施坦也因此而被看作現代社會民主黨的鼻祖。

  他認為,資本主義製度“是有伸縮性的,有變化和發展能力的。用不著炸毀它們,隻需要繼續發展它們。”社會民主黨“決不熱衷於一場反對整個非無產者的暴力革命”,它的目標是“促成和保證現代社會製度在不發生痙攣性爆發的情況下過渡到一個更高級的製度”。他斷言,“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製度愈是民主化,巨大政治災變的必然性和機會就愈減少”,“在一百年以前需要進行流血革命才能實現的改革,我們今天隻要通過投票、示威遊行和類似的威迫手段就可以實現了”。因此,“如果社會民主黨有勇氣從實際上已經過時的一套慣用語中解脫出來”,願意表現為“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改良政黨,那末它的影響將比今天更加大得多”。(愛德華?伯恩施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三聯書店1965年版第209、208、195、3、7、239頁。)

  伯恩施坦主義實質上是當時已在實踐中盛行的改良主義的理論表現形式。它從理論上提出了一種明確的改良替代方案,企圖取代當時社會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正式理解,在此基礎上使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致起來。它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特性、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伯恩施坦主義很快成為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改良主義者的一麵旗幟,對第二國際及其各成員黨的理論和宣傳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對社會民主黨和工會的實踐起著支配作用。各國社會民主黨開始與從前的敵人和解,力圖在現存國家的基礎上通過議會製民主和社會改良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由於伯恩施坦主義思想逐漸占了上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多數交戰國的社會黨領袖紛紛支持甚至參加本國政府,一直到二戰後初期,伯恩施坦主義實際上成了社會民主黨多數派的理論基礎。這一時期,社會民主黨雖然在理論上和綱領上仍保留了不少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詞句和革命口號,但在實踐中已全麵轉向合法主義――改良主義的立場。伯恩施坦主義的產生及其廣泛影響一方麵導致了第二國際的瓦解,社會民主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分道揚鑣;另一方麵導致了現代社會民主黨的真正誕生,因為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民主黨正是起源於第二國際各社會黨的右派和中派,並在二戰後經過多次地綱領、政策和組織的調整,不斷發展起來,最後成為歐洲政治舞台上兩大主導力量之一。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