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易經》是群經之首,一切學科的源頭。加上曾仕強與南懷瑾這些人的忽悠,更把《易經》搞得神奇的不得了。有個《易經》的小說,還把梅花易數寫成有一個口訣的東西,更讓人哭笑不得。萬物唯心,其實隻要你覺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
首先我們看關於《易經》的書時,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先把它想得簡單起來。大家會問,如果看不懂那些關於《易經》的書,怎麽辦?好辦,不看。總有一本書你會看懂的。這不是我們的智商有問題,也不是《易經》太複雜,是出版人的問題。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書也不看,怎麽就會懂《易經》,師傅怎麽說,他怎麽算。就這麽簡單。
《易經》究竟是個什麽玩意兒?在最早,隻有“易”,沒有“經”。“易”的意思有三層:1.變易。易的上麵是日,下麵是月,以日月生落、陰陽交合表現宇宙和人世的無窮變化;2.簡易。即用最簡單的概念去解釋最複雜的世界;3.不易。變中有不變。《易經》的“經”則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易》、《詩》、《書》、《禮》、《樂》、《春秋》為《六經》。
再往下說,《連山易》是夏代的易學,《歸藏易》是商代的易學,《周易》是周代的易學。那麽,在所有的這些之前,《易經》是什麽樣子?我們不用後來的包括孔子解釋《易經》的文字來表達,《易經》原文裏,其實隻有 “吉、凶、悔、吝、厲、無咎”、“孚、誌、尚、喜、慶”、“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見大人”等這樣的核心詞。由此不難看出,《易經》不過是中國古代一部用於“算卦”的工具書。
著名學者
我們做個簡單的遊戲。首先,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當時的社會中,誰來算卦?《洪範》說“選擇建立卜筮的人,從而由他操作卜筮”,建立卜筮的人是“祭司”,他怎麽建立“卜筮”的呢?肯定是從最神秘的地方尋找答案,燒龜甲、動物骨頭等物,從其顯示出的形狀來分析,用以通天地、愜鬼神、定吉凶。他們將燒出來的形狀分為“陰(一橫)”“陽(兩橫)”,“八卦”就產生了。這個聰明的“祭司”確定了最初的遊戲規則。
到了商朝末期,又有一個聰明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因為政治的原因被商紂王囚居裏,沒事幹,每天看日出日落,看四季變化,心有所悟,將八卦“因而重之”,即通過重複組合,使每個卦由三個爻變成六個爻,推演而成六十四卦。這時候,商紂王還不放他出來,周文王趁閑於是就又給各個卦加了名字,排好順序,每演一卦,就把自己演卦得出的結果寫在上麵,也就是所謂卦辭。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旦也是個聰明人,看了父親寫的卦辭,覺得還不夠全麵,就命令“祭司”將每次演出的卦記錄下來匯編到一起。碰巧有個“祭司”也是個聰明人,覺得這三百八十四爻可以組織成一個規律,就對以前演過的所有卦以及最後的結果進行整理,這就形成了所謂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