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罕布拉宮,意思是紅色的那個,是一座著名的阿拉伯式宮殿和堡壘建築。 它擁有許多文化景點和建築元素,是按照伊斯蘭教對天堂的定義而修建的。 公元889年在羅馬防禦工事的遺跡上修建了一座小堡壘,然後直到13世紀中葉,格拉納達酋長國的Nasrid酋長Mohammed ben Al-Ahmar對其進行了翻新和重建。 他用許多美麗,複雜的細節裝飾了宮殿和牆壁。 格拉納達的蘇丹Yusuf一世在1333年將其改建成王宮。 1492年被基督教徒征服後,阿罕布拉宮變成天主教費迪南德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後的皇家庭院,部分建築被修改成文藝複興風格。 哥倫布在這裏獲得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使其進行四次對美洲的探險。 15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洛斯五世(Carlos V)在城堡內建造了一座受到人文主義影響的文藝複興式宮殿,但由於Morisco叛亂而最終未能完工。
格拉納達的Albanícin街區也保留了北非摩爾人(Moorish)和Morisco的精美建築。
遊輪停在Malaga。 我一看見有去Granada的旅遊團,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這一團聲明不去Alhabram, 我卻看成了去Alhabram。 等到醒悟過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 不去就不去吧!能去周圍看看也好。 來日方長,下次再去吧!
石榴,西班牙語為Granada,是格拉納達的象征。
去Granada的路上方便,這是旅館牆上有關Granada的海報。
在大巴上抓拍Granada的郊外。
導遊說去參觀阿罕布拉宮要提前3個月預定。 我們這個團不去阿罕布拉宮,但是去旁邊的查理五世宮殿。
這些是阿罕布拉宮的外牆。 近在咫尺,卻無法一窺真麵目…
這時應該唱王洛賓的“掀起你的蓋頭來”。
阿罕布拉宮有很多小溪、噴泉、和小水塘。
穆斯林認為水是伊斯蘭教的一項社會福利;是真主的祝福,賜予並維持世界上所有的生命。
旅行團從大巴上下來。
左邊是卡洛斯五世宮殿(Carlos V Palace),右邊是聖瑪麗亞大教堂(Santa Maria
Church)。
聖瑪麗亞大教堂(Santa Maria Church)。
卡洛斯五世的宮殿建在阿罕布拉城堡裏麵,阿罕布拉宮旁邊,但他本人從來沒有入住過。 這座宮殿一直未完工,直到二十世紀後期還沒有屋頂。
公元1492年,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Ferdinand和王後Isabella征服了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堡壘,阿罕布拉城堡。 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洛斯五世想在阿罕布拉宮附近建立自己的行宮。 該項目交給了一位名不經傳的建築師Pedro Machuca。當時,西班牙建築界仍然流行傳統的哥德式浮雕裝飾風格。馬丘卡(Machuca)開創了一個典型的文藝複興組合。 上層用方石塊,下層用鄉村式的砌築技術。 當時這種設計在意大利尚處於啟蒙階段,文藝大師Michelangelo也未開始設計他的大部分作品。
Carlos V
Palace是一個17米(56英尺)高,63米(207英尺)寬的正方形,有兩層(不包括夾層樓)。
每層都有上圓下方兩排窗戶。 下層的門柱是古羅馬Tuscan式的,層層疊疊搭建在一起。
上層是古希臘Ionic風格,沒有層疊,一石搞定。
兩種設計都突出了入口,這些入口是用Sierra Elvira山脈的石頭製成的。
卡洛斯五世宮殿(Carlos V Palace)裏麵包括一個圓形天井。這在文藝複興時期尚無先例,這項設計走在了時代的前麵。
天井也有兩個樓層。下層的柱子是由礫石搭建的,柱頂有古典羅馬風格的裝飾。 上層是古希臘式的,頂部沒有裝飾。 這種設計融合了古羅馬建築和文藝複興風格。
圓形的天井給遊客帶來驚喜。 內部和樓梯也由一係列正方形和圓形組合而成。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這種類型的美學裝置被廣泛應用,學界稱之為Mannerism。
卡洛斯五世宮殿(Carlos V Palace)。
阿罕布拉博物館位於查理五世宮殿(Carlos V Palace)的底層。它的收藏代表了西班牙摩爾藝術,尤其是Nasrid藝術的巔峰。
這尊獅子雕像是向格拉納達·馬裏斯坦(pool of Granada
Maristan)(1365年)水池噴水的兩個雕像之一。
獅子是伊斯蘭傳統的權力象征,在中世紀的西班牙南部摩爾人(Al-Andalus)的噴泉中常用。
走去看Granada全景。 這是阿罕布拉宮高高的城牆。
右邊是阿罕布拉宮。
格拉納達全景。
下一個景點是穿過Albaicin,走去皇家大教堂(Royal Chapel)。
Albaicin是格拉納達的一個區,其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Nasrid王國。它至今仍然保留著摩爾人時期狹窄蜿蜒的街道。 Albaicin與阿罕布拉宮一起於1984年被冊封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
又回到聖瑪麗亞大教堂(Santa Maria Church)。
卡洛斯五世噴泉(Pilar de Carlos V)。
卡洛斯五世(Carlos
V)在擔任西班牙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期間對阿罕布拉的建築產生了巨大影響。卡洛斯五世噴泉,也稱為Pilar
de Carlos V。浮雕下方刻有兩個石榴(Granda的象征),夾在三個噴頭中間。
這三個噴水人頭雕像代表了格拉納達的三條河Genil,Darro和Beiro。
牆上有四個盾章,分別描繪了古羅馬神話中的大力神(Hercules),達芙妮(Daphne),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以及姐妹弗裏克索和海勒(the sisters Frixo and
Hele)。卡洛斯五世噴泉於1545年竣工。
阿罕布拉宮無處不在的水。
精美絕倫的阿罕布拉宮曾經被廢棄,破落不堪。
美國作家Washington Irving於1828年來到格拉納達,準備為他的下一部作品收集資料。 他將格拉納達描述為“最美麗如畫的城市,坐落在最可愛的風景之中”。 他得到時任格拉納達州長和大主教的許可進入阿罕布拉宮。 在當地導遊Mateo Ximenes的協助下,Irving創作了《阿罕布拉故事集》。 這本書結合了概括、神話、和敘述史實,甚至包括1812年法國人在Sebastiani伯爵帶領下毀壞了宮殿的一些塔樓以及1821年地震造成的進一步破壞的曆史。
這本書將阿罕布拉宮重新介紹給西方讀者,從而喚醒了人們對阿罕布拉宮的維修和保護意識。
當年Irvin在寫書時所住的房間被保留了下來。
這尊Irving的雕像豎立在他當年下榻的酒店旁邊。
阿罕布拉宮眾多的水利設施之一。
出了大門。
這條街好有品位。 一樓是商店。 人們在那麽小的陽台上種花、晾衣服…
西班牙很興這種大得像門的窗戶。
以西班牙王後命名的伊莎貝爾·卡托利卡廣場(Plaza Isabel la Católica)。
路中間豎立著西班牙王後伊薩貝拉與哥倫布簽訂合約的雕像。 這尊雕像建於1892年。
有趣的街燈,古色古香。
這種街燈也挺有趣,像燈籠。
西班牙曆史上數一數二的君主非Ferdinand國王和Isabella王後莫屬。 Aragon國王Ferdinand和Castile女王Isabella通過聯姻,共同統治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大和最富有的兩個王國,形成現代西班牙的雛形。 兩位天主教君主(Catholic Monarchs),這是曆史賦予他們的稱呼,攜手拔掉了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最後的據點,阿罕布拉城堡,結束了伊斯蘭教在歐洲的800年曆史。 為了徹底清除非基督教勢力,西班牙建立了負責偵查、審判和裁決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法庭(宗教仲裁所),用來監禁和處死異見份子。 大批穆斯林被迫要麽改信天主教,要麽流亡。 西班牙驅逐了幾乎所有猶太人。 直到現代,西班牙才宣布凡是能證明其家族500年前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都可以恢複西班牙國籍。
中國大陸拍攝的紀錄片《大國崛起》這樣形容有關阿罕布拉城堡的圍攻戰:“伊莎貝拉王後聲稱如果攻不下阿罕布拉,她就不洗澡!” 隨著獲勝的一方興高采烈地進城的是一個名叫哥倫布的意大利熱那亞人。 在精美的阿罕布拉宮,他說服了伊莎貝拉王後出錢資助他的美洲探險。 當時他並不知道是美洲,他以為可以直達印度。 兩位君主在Granada附近的Santa Fe與哥倫布簽訂了合約Capitulations of Santa Fe。 這項舉措使得西班牙可以獨享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占領遼闊的美洲大陸。 瘋狂的掠奪使其一夜暴富,短暫地成為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
然而,龍有九子,命各不同。 父母的好運往往無法傳與子女。 兩位天主教君主共有四女一子:
雄心勃勃的第二任王後Anne Boleyn本是Catherine的侍女,生了未來的英國女王伊莉薩白一世。 不幸的是她也因無子嗣而被處死,以便國王可以娶她的侍女Jane Seymore。
三王後總算生出了亨利唯一的兒子,不幸自己卻很快染疾身亡。
花心的國王後來雖然連娶三位王後,最後卻選擇與兒子的母親葬在一起。
亨利與Jane Seymore的兒子長到15歲,短暫統治英格蘭後即病逝。 大王後的女兒Mary在位期間試圖恢複天主教的統治地位,但是被繼任的二王後女兒製止。 伊莉薩白一世在位期間正值英格蘭的文藝複興,湧現出了像薩士比亞這樣一批傑出人才。 她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創了北美殖民地,國力蒸蒸日上。 亨利八世和伊莉薩白一世父女倆奠定了幾百年日不落帝國的基礎。
可憐的Catherine,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最後無奈地葬回西班牙首都馬德裏。
為了鞏固天主教徒的勝利, Ferdinand和Isabella決定他們死後葬在Granada,並於1504年9月13日發布公告,興建皇家大教堂。
皇家大教堂建於公元1505至1517年之間,呈現伊薩貝拉式的歌德派建築風格,供奉施洗者聖約翰和傳教者聖約翰。 總設計師是Enrique Egas。 Juan Gil de Honta?ón, Juan de Badajoz the Elder,和Lorenzo Vázquez de Segovia參與了設計.
皇家大教堂裏有四個禮拜堂和一個帶有哥德式拱頂的中殿,形成了拉丁十字架。 唱詩班的地方有一個中央拱門,一直延伸到地下室,那裏是存放棺木的地方。通往地下室的環形樓梯會產生發光效果,以象征太陽和正義之光。 在地下室的中央是Ferdinand國王、Isabella王後、三公主Joanna、駙馬Philip、和大公主的兩歲兒子Miguel da Paz的棺木。 眾棺木幾乎達到祭壇的高度,標誌著它們的崇高地位與上帝的親密關係。
十六世紀是這座皇家大教堂最輝煌的時期。 Ferdinand國王嘔心瀝血打下基礎。 繼任者卡洛斯五世(Emporer Carlos V)發揚光大,繼續加固和添加裝飾。 後世經曆了動亂、經濟危機、自由主義的興起、政教分離等等。 大教堂有時因資金問題而疏於管理,有時卻能夠重修、維新。
教堂裏麵有一個皇家博物館,裏麵收藏有費德南國王和伊薩貝拉王後最有價值的物品,像王冠、權杖,… 甚至有伊薩貝拉王後用過的鏡子、抽屜,以及為資助哥倫布探險而典當的皇家首飾。
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比利時(Flemish)、意大利、和西班牙學校的繪畫作品,並收藏了重要畫家如胡安·德·佛蘭德斯(Juan de Flandes)、漢斯·梅林(Hans Memling)、和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畫作。
博物館裏還有一部令人驚歎的《小姐》。 這是一本書,由弗朗西斯科·弗洛雷斯(Francisco Flores)於1496年為王後繪製。
室內不許照相,所以隻有幾張皇家大教堂的室外照。總體感覺注重細節、整齊,氣派,頗有皇家風範。
裏麵收集了很多漂亮的宗教藝術和繪畫。地下室的樓梯是環形的。牆上開了一個小洞,可以看見裏麵有5具棺木。
有一個很小,是小王子的。
左邊的拱形下麵是入口。
Bib Rambla以Bab ar Ramia的名字命名,意思是“城門”。 真正的城門位於臨近Calle Mesones的建築區。 在十九世紀被摧毀,後來又重建。 Plaza de Bib-Rambla可以追溯到摩爾人主政的Nasrid時期。 它由附近河流的沉積物堆積而成,位於蜿蜒的小巷和狹窄的露天市場中心。 因為有防禦牆,而且處於城市的商業和宗教中心之間,在穆斯林時期就是城市和生活的中心。 當時,所有公共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像遊行、比賽、處決犯人、慶典、甚至鬥牛。 這裏還曾經是西班牙的宗教仲裁所所在地。
今天,Plaza de Bib-Rambla是一個熱鬧的,僅供步行的廣場。 中心是一尊十七世紀的噴泉,水神Neptune站立在塔尖,下麵是兩層由怪誕人獸支撐的圓盤,即所謂的gigantones。 旁邊有巴洛克風格的鑄鐵燈柱。 廣場周圍環繞著19世紀的連排居民樓、青檸樹,小亭和咖啡館。
有兩小時自由活動時間。 我們從船上帶了餅幹和瓶裝水來。 午飯就坐在廣場的板凳上吃幹糧,然後到廣場外麵探險。
又看到剛才那種街燈。
狹窄的街道,林立的商店。
經常迷路的我,竟然找到了剛才的皇家大教堂(Royal Chapel)。 這是參觀進入的正門。
回到Plaza de Bib-Rambla。 長方形的廣場被居民樓環繞著。
前麵還有一排有遮擋的露天飯館和酒吧。 這是廣場中心的水神Neptune噴泉雕像。
想吃冰淇淋嗎? 什麽口味的都有。
隔一段時間,露天酒吧或者飯館的棚頂這種裝置就會噴霧水。 清涼,去塵,…
街頭藝術家會到不同的露天餐館演唱。 大家拚命鼓掌、呐喊助興,氣氛熱烈。
旁邊居民樓上的古典裝飾。
走回大巴的路上。
Granada,一步一回眸。 盡管沒能參觀阿罕布拉宮,但是看了很多,也了解了很多。
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