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社今將介紹南社研究者金建陵先生的文章:
南京籍的月份牌大王胡伯翔;
丁氏兄弟與“聚珍仿宋體”
現請看柳光遼先生為此做的的引言:
觀景台上
要是作社會分析的話,南社成員屬於士紳階層,“士農工商”裏的士,說白了,一群舊文人,“孔乙己”的哥們兒。清末,取消了通行千年的科舉製度,傳統文人的“學而優則仕”之路,真的成了一枕黃粱,被封死了。讀書人隻能轉向社會的各行各業,去尋找出路。馮友蘭認為,周朝末年的禮崩樂壞,私學興盛,文化下放,造就出諸子百家。清末廢除科舉,社會向現代化轉型,又一次的文化下行,也為南社人提供了實現自身價值的機遇。民國初年社會各業的佼佼者中,不乏南社成員的身影,多姿多彩的南社人群像,構成了南社的又一道絢麗的風景線。有一些南社人,如通俗小說名家包天笑、《小說月報》創辦人王蘊章、戲劇通才歐陽予倩、國畫大師黃賓虹、報業常青樹成舍我等,在近代的文學史、戲劇史、藝術史、新聞史中,能夠見到他們的名字;有一些南社人,如胡伯翔,如丁三在、丁輔之,如黃慕鬆,如許半龍等等,或許還沒有聽說過;可你一旦了解了他們的事跡,就能掂出這些名字的含金量不輕。
追蹤南社社員的人生旅程,發現其中的閃光點,為他們的奉獻立傳,是南社研究者金建陵的研究方向之一。讓我們登上觀景台,在他的指點下,去參觀風景線中兩個景點:月份牌大王胡伯翔和丁氏兄弟的“仿宋體”。
你或許要問,嘮叨這些陳年舊事,有意思嗎?回答是肯定的。當前有個熱議話題:文化產業。據報導,出版社要辦成文化產業,江蘇的鳳凰集團,年產值幾個億;文藝團體也要辦成文化產業,遼寧歌舞團正在摸石頭過河呢。胡伯翔可是辦文化產業的老前輩喲。丁氏兄弟提供的是文化產品,工程製圖、印刷業,哪個離得開仿宋體?都列入國標了。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喝水不忘掘井人”,讓我們把這些前輩記在心裏吧。
丁氏弟兄與“聚珍仿宋體”
金建陵
現今的中文文字處理軟件中,都在“字體”中設置了“仿宋體”。仿宋體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一種新字體,它是以宋版書中的瘦細體為基礎而設計的,其特色是橫豎筆畫等粗,整體筆畫略細,起筆處有斜勢棱角,彎部有棱角分明的字肩,字形挺拔清秀,給人以悅目之感。當時有不少印刷廠都競相刻製仿宋體活字來印書,並形成了一種風氣。開風氣之先的,便是創製“聚珍仿宋體”的丁三在、丁輔之弟兄。
丁三在(1880—1917),一名三厄,字善之,號不識,浙江杭州人。其兄丁輔之(1879—1949)原名丁仁,號鶴廬。丁氏弟兄的先祖始為商賈,經商致富而成為晚清時著名的慈善家和藏書家。在太平天國戰爭中,位於西湖孤山南麓文瀾閣所藏的《四庫全書》曾遭到劫掠。幸賴丁氏弟兄的祖父丁申與其弟丁丙收集散帙達9000多冊(全書共36300冊)。隨後,丁申、丁丙又出資雇抄胥陸續抄配了若幹卷。丁氏一門富而樂施,富而好學,酷好藏書,丁氏祖先傳承下來的“八千卷樓”享譽天下。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丁氏後人所開官銀號虧空倒閉,經商失敗,虧欠公款,要出賣家產來償還。時兩江總督端方正命繆荃孫創辦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的前身),當繆荃孫獲悉丁氏欲將“八千卷樓”善本書出手時,便即刻稟報端方,急籌七萬三千銀圓親赴杭州與丁氏商議,隨即將其藏書全部購運到南京,並在清涼山附近前任兩江總督陶澍所建的惜陽書院舊址建造大樓,將“八千卷樓”的圖書貯藏其中。
繆荃孫不僅鍾愛丁氏的藏書,而且對丁氏後人中“濡染家風,精於版本目錄之學”的丁三在尤為賞識,特“力薦三在,方以管理圖書之職任之。”(《錢塘丁氏家譜大係表》)繆荃孫對丁三在曾有如是評價:“典籍數十萬卷,不勞而理。餘益知其能。同客江寧數年,過從甚密。餘觀其誌,不屑屑於當世之富,若貴顧闇然,不自表暴。”(繆荃孫《<丁子居剩草>序》)工作之餘,他仍熱衷於著書、刻書。1910年4月至10月,江寧舉辦“南洋勸業會”,征集全國文物展覽。丁氏家族刊刻的善本書籍亦陳列其中,並獲得高獎。1911年,兩江總督端方被委任為渝漢鐵路督辦,因欲強行將四川當地民辦鐵路收歸國有,激起保路運動,端方率新軍入川鎮壓時遭嘩變軍官所殺。丁三在也就離開江南圖書館,回到杭州。這一時期,丁三在經常到丁輔之等創辦的“西泠印社”,精研善本、金石和書畫,展卷摩挲,從中獲得極大樂趣。1915年5月,柳亞子、高吹萬、姚石子等“南社”摯友同遊杭州,丁三在、丁上左、丁以布昆仲等“殷勤招待,流連了二十多天。曾在西泠印社舉行過南社杭州臨時雅集,又在孤山馮小青墓畔為春航勒碑紀念……”(柳亞子《南社紀略》)丁氏弟兄還獨資設立杭州圖書局,經營刻書刊印業務。
丁氏弟兄萌生創製“聚珍仿宋體”的動因,源於擬將其父丁立誠的《小槐簃吟稿》付印行世。因嫌當時流行的宋體鉛字輪廓呆板,印成書刊不很雅觀,就動腦筋廣征宋版書籍,親自仿寫,刻製活字,命名為“聚珍仿宋”。起初,丁氏弟兄以黃楊木刻字,但工費太大,才決定易木為鉛,並赴上海出資聘請當時的名刻工徐錫祥、朱義葆二人合刻鉛質活字,精製銅模,範鑄鉛字。
創製“聚珍仿宋體”共經過八道手續,丁三在特吟成《考工八詠》“追維始事之艱”:
一辨體:
北宋刊書重書法,率更字體競臨摹。
元人尚解崇鬆雪,變到朱明更不如。
二寫樣:
敢將寫韻比唐人,仿宋須求麵目真。
莫笑葫蘆依樣畫,盡多複古詡翻新。
三琢坯:
禍棗災梨世所嗤,偏教雕琢不知疲。
黃楊丁厄非關閏,望重雞林自有時。
四刻木:
刀筆昔聞黃魯直,而今弄筆不如刀。
及鋒一試昆吾利,非複兒童篆刻勞。
五模銅:
指揮列缺作模範,天地洪爐萬物銅。
消息陰陽窮變化,始知人巧奪天工。
六鑄鉛:
一生二複二生三,生化源流此際探。
軋軋如聞弄機杼,不須食葉聽春蠶。
七排字:
二王真跡集千文,故事蕭梁耳熟聞。
今日聚珍傳版本,個中甘苦判淵雲。
八印書:
墨花楮葉作團飛,機事機心莫厚非。
比如法輪常轉運,本來天地一璿璣。
1916年,“聚珍仿宋體”的鉛字鑄成,丁氏弟兄便在上海創設聚珍仿宋印書局,一麵從事代客印簡帖、名片業務,一麵繼續招股增資。1917年,丁氏弟兄又積極籌劃以“聚珍仿宋體”製銅模印書。不意功未及半,丁三在忽然於同年六月病死,幸其長兄丁輔之承其未竟事業。其子玨(字階平)及璿(字機平)也共同參與其事。“聚珍仿宋體”一麵世便因其字體秀麗古雅、極似宋刻而受到出版界、印刷界的讚譽。起初,丁氏擬與商務印書館合作,並於1917年為該館排印過《大觀錄》、《習苦齋詩集》、《居易堂集》等詩文集。因商務想取消“聚珍”二字,丁氏不肯。1919年起,中華書局確定盤並聚珍仿宋印書局。1920年6月,雙方議定以正價二萬六千元的盤並金額。1921年始議妥全部條件,正式訂立合同。是年6月6日的《申報》刊登了聚珍仿宋印書局的啟事:“本局已並入中華書局總廠,以後關於法律上權利義務完全由中華書局代表。”
中華書局正式收購了聚珍仿宋印書局已鑄成的頭號、二號、四號,三號、三號長體夾注各歐體宋字共五種銅模鉛字和已摹寫樣本陸續刻鑄的頂號、初號、三號、五號及頭號、四號長體夾注及長短體字及西夏字體共八種銅模鉛字。(據
1921年,中華書局正式以“聚珍仿宋體”排印《四部備要》。時任中華書局總經理的陸費逵特地在《校印四部備要緣起》雲:“……適杭州丁氏創製聚珍仿宋版,歸諸本局,方形歐體,古雅動人,以之刊行古書,當可與宋槧元刊媲美。”陸費逵又在《四部備要》預約樣本上撰有《增輯四部備要緣起》一文,亦雲:“辛酉(1921),杭縣丁氏創製之聚珍仿宋版歸諸吾局,丁氏,即八千卷樓舊主人也,字體精雅,印行之書,直可與明清翻宋仿宋諸精槧媲美。”
丁輔之非常看重“聚珍仿宋體”的知識產權,乃至《四部備要》的版權上,都印有“丁輔之監造”的字樣,其父丁立誠的《小槐簃吟稿》也得以於1919年春天刊印成書。1921年,丁善之的遺作《丁子居剩草》也刊印成書,繆荃孫、周慶雲、徐珂、柳亞子、高燮、張燾、王毓岱等當時名流皆為之作序、作跋。
聚珍仿宋版排印的《四部備要》出版後因其字體古色古香而備受學人的傾慕,銷路很暢。當時,用這套鉛字印製的名片也倍受社會人士喜愛。為了應付如潮水般湧來的訂單,中華書局於1921年9月特設“名片部”專門承攬此項業務,並委托各省分店代接業務。在中國近代印刷史上,這套鉛字真是出足了風頭。
原載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編《藏書》第六期(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