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人

描述中關村的人和事.
個人資料
正文

中關村回顧(四十四)- 我們的父親黃秉維 - 黃以平 黃永平

(2008-11-02 15:48:37) 下一個

下麵轉載克平、以平、永平懷念父親黃秉維的文章

我們的父親黃秉維

黃以平  黃永平

 

“上蒼有眼,使我們得天獨厚,有一個最好的父親,此生無憾。” ——此念永隨。

父親是那樣的平和、寬厚、仁慈、博愛、淡泊。父親是偉大的。

    我們無從尋找到足以成為“故事”的往事,然而他那從不喧嘩的一世,時間的長河明示了他做人的風範、品格。

    在幾十年的歲月中,我們經常能觸到父親對許多人的感懷。他從不忘卻眾多的兄弟姐妹,眾多的朋友和同事。

    記得在我們童年時,家中收到一封電報,父親失聲痛哭。我們驚異地發現父親原來也會哭,而且是那樣的悲傷。後來才知,是公公(姥姥的妹夫)去世了。父親說,日本侵占逃難時,公公曾經給予幫助,父親牢牢記著。

    幾十年來的春節,我們知道惟一納入他安排的,是探望已去世朋友的遺孀。這是他很稀少地拜訪中從不忘記的,對朋友的綿綿長意直到他八十七歲生命的盡頭。

    地理所食堂一位職工去世,他執意要參加追悼會,高齡的父親在場最為動容悲憾。每一個和父親生命相交錯的人,父親都自然而然地給予尊重和珍惜。

    母親在世時,父親不過問家事,家中事都是由母親操持。以平五歲時,全家從上海搬遷北京,父親帶她先行一步赴京。在火車上,夜晚以平醒來,要上廁所,恰逢火車到站,衛生間暫時不開放。在等待的時間裏,就又睡過去了,誰知當時還不諳世事的以平尿床了。想起來,這是多麽討厭麻煩的事情。以平很是害怕,然而父親像是發生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一樣,平靜地去處理。在以平幼小的心靈中,此樁事印象深刻,疏於家事的父親,碰到如此棘手之事,如此平靜。而當我們成年後,出現過錯,等待斥責時,等來的隻是沉默,沉默之後,他總是平靜地說一聲:“走吧,早點休息。”我們能體會到父親當時的傷心、原諒、信任,這是比語言更衝擊人心的感觸。對於知錯的人,給予寬容和信任是多麽的重要。

    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暑假,以平陪父親去長春開會,後登長白山。山上有一工作站,工作站有一留言薄,在翻看中看到,所有的人都隻是書寫感謝工作站的熱情接待;隻有父親用了很長篇幅誠摯激情地讚賞了工作站的工作,對他們工作的難度和艱辛很是理解,對此表示了深深的敬意。他還興致勃勃地進入原始森林考察,使我們在長白山的巍峨雄姿中,也見到了一位老人對科學工作者與自然交融的情懷。

    父親曾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是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數年後,他辭去了此職務,他告訴我們:“有很多事是我不了解也不懂的,我怎麽去支持和反對?”在曆次知識分子改造中,幾經磨難,父親未成為“政治’’臉譜式的人,始終保持一位學者的良知和求實的風範。

    永平家離父親家較遠,父親幾次生病出院後永平常來看望父親,父親總是說:“你上班這麽忙,不用來看我。”每次永平離開父親家都較晚了,父親總是說,到家後來個電話,報個平安。有時水平在路上有耽擱,父親就急切地打電話詢問,簡單的一句話、一件事,卻飽含父親的牽掛和深情。父親就是這樣,他心裏總是在想著別人,然而他自己卻是應該受人照顧的八十高齡的老人啊!

    1997年以平的丈夫紹嘉身患重病,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以平須負起照料的職責。此中父親也曾患病住院,出院後在以平家休養。數月後,父親堅持要回家。他十分痛心地告訴永平,他看到紹嘉的狀況,心中難受,同時也不願加重以平的負擔。我們明白,他從來將他人的苦難體驗甚深,對子女後輩亦如,而不考慮自己。

    父親回到家後,仍深深地惦念著。每天打電話,問及一切。令人難忘的是,父親多次在人們夜晚已歸、街上車輛較為稀少時,自己一人走到以平家前來看望。那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且是患病初愈。每次以平要送他,他卻放心不下紹嘉,都固執地拒絕。在月色中,看著父親小心地拄著拐杖,一步步遠去的身影,是怎樣的牽掛讓他放心不下,他牽掛而來,又牽掛而去。他傾其所有幫助我們,毫不吝惜。從沒有對這樣的處境,流露絲毫怨天尤人之感。他深知女兒義不容辭的大於天的責任,任何的怯懦都是良知的缺乏。

    2000年,父親住院很快就病情嚴重,在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之下,切開喉管,上了呼吸機,鼻孔插了胃管,身上插了好幾條管子。他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不能動。我們無法想像意識十分清醒的父親,是如何用那種超人的意誌力,平靜地接受了這讓人痛苦不已的現實。他隻要看到以平在他的身旁,就擺手讓她離刀:,擔心紹嘉沒有人照顧。由於紹嘉病重,以平有兩天沒去醫院,父親又掙紮著用顫抖的手,寫下馬紹嘉三個字,擔心他是否有何情況。醫生護士的每次治療和查房,特護和護工的每次護理,他都十分吃力地舉起孱弱的雙手作揖,以示感謝。我們的孩子去看望他,他就露出笑容表示親切。他感到死神臨近,特別清楚還有未交代之事,他斷斷續續寫下了隻言片語,飽含他的愛、他的擔憂。難以想像,在他最難以承受的病痛之苦的最後日子裏,心間仍是滿懷著對人的愛,對他人生命價值的絕對尊重,對自己生死苦難的泰然。

    父親一生生活節儉,不貪安逸,不慕名利,酷愛讀書。書是父親的親密伴侶,它們讓父親的一生是那樣的充實,很難想像離開了書,父親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的。

    父親的睡眠很少,一般都在淩晨4時左右才睡覺。在夜深人靜人們進入夢鄉之時,父親卻在浩瀚的書海中遨遊。他博覽群書,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營養,幾十年如一日。

    父親是那樣地愛讀書、愛事業。他愛喜歡讀書的人、愛熱愛工作學習的人。這,深深地滲透在父親的人生中。

    父親有一個非常幽默的“尊稱”,即“兩條腿的書架子”。這裏有兩個含義,一是父親知識淵博,德高望重,在與他交往中,仿佛可以漫步在廣闊的知識的海洋,從中獲取知識和人生的真諦。另一方麵,父親無論是開會,是出差,是赴宴,甚至上廁所,他都要背一書包書,走到哪裏,背到哪裏,看到哪裏。讓他少帶一點書,他卻說這些書都是他要用的。和父親一起出差、開會的同誌,一般都比較辛苦,因為父親總是要帶許多書,少則用書包,多則用皮箱,大家都會主動幫他忙的。記得1993年父親一行去三峽考察,當時幫父親“拎包”的是現在的科技部徐冠華部長,現在想起來真不好意思,可把徐先生累壞了。父親裝書的背包或提箱,至少有10個背帶被搞斷了。   

    在“文革”時期,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和排擠,我家住房被擠占,一個單元裏住了四家,嘈雜混亂,難以保證基本的生活、工作條件。粉碎“四人幫”後,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改善生活及工作條件,院裏擬將我家調至位於三裏河,其環境和結構都很不錯的新建房。這對我們家是件大喜事當時母親身體不好,非常需要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我們小孩當然更加高興。為此事父親思前想後與母親商量,最後決定不搬。主要原因是三裏河距離院圖書館較遠,父親看書不方便。父親曆來十分關注全球的政治、經濟、科技動態,他一方麵是看報紙,另一方麵是看書,看書則主要是去院圖書館和所圖書館。院圖和所圖有關書籍,父親通常是第一個拜讀者。這一點,父親的同事和朋友都了解,母親也非常理解,深知父親與書的情結,便同意了父親的意見。我們個個都撅嘴,但也沒有辦法,隻有順從。就這樣,我家與其他三家又繼續合住了56年,直到科學院建了新樓,我家才搬到了黃莊的新房。可惜的是,我們在搬新房的前一年,母親就因病去世了,父親為此深感遺憾。

    院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多數都認識父親,因為父親經常光顧院圖,一去就是一天。院圖書館的同誌都很照顧父親,父親經常看書看忘了時間,但他們從不打擾父親,默默地留下人陪著,直至父親離開。有一件事可以證明,父親與院圖有著深厚的感情。父親被邀請參加慶典和授予證書等方麵的活動是很多的,但父親一般都不太參加。1995年,父親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名譽通訊院士,英方邀請他去英國接受英國女王的授予儀式,規格是很高的,但是父親認為隻是單純領證書,沒有學術意義,他婉言謝絕,而是請當時在英國考察的同事代領了。但是,院圖書館邀請父親參加新建圖書館的開工奠基儀式,父親欣然參加。他說,書是人類的朋友,是知識的源泉,建設院圖、改善環境、擴充庫存、造福人類,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大好事。20026月,院圖書館開通運行,優良的環境、先進的設備、科學的管理,父親如果在世會是很興奮的,遺憾的是父親不能親身體驗了。

    為了能夠看書,父親做了白內障手術。術後,醫生囑咐絕對保證休息,不能打開紗布,更不能看書。誰知父親按捺不住,“偷偷”掀開紗布看書看報,結果被護士發現,“嚴肅”地批評了他。實際上卻真的影響了眼睛的恢複,後來又補做了一個小手術,才得以正常恢複。

    父親一生儉樸,衣食無求。他想不起給兒女兒孫們購吃穿,但是無論誰學習上有願望,他就親自去買所需的書和用品,那時他從不考慮價格,直到我們幾十歲的人了,父親仍然如此,把嶄新的書送到我們的麵前。我們作兒女的孩子們,每一個都得到過這種鼓勵和支持。父親此時也是最為開心和寬慰的。父親不僅是對家人如此,對所有想學習和愛學習的人,都由衷的喜歡。文革中到湖北潛江“五七幹校”,當地一位農民的兒子,與他相識。父親回北京後,常有書信來往。父親常常跑郵局,給這位青年寄書、寄藥,延續數年。我們上小學時,家中曾住過一位父親的研究生,父親很讚賞這位學生,努力用功。我們之中有人淘氣不好好學習時,父親就說:“我養你,不如用來養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父親病重期間,他飽嚐著晝夜點滴、身上插滿管子的痛苦。在病情稍有好轉之日寸,他立刻讓我們打電話通知楊勤業先生(父親的學術秘書)和父親的學生來談工作,我們極力勸阻他,讓他休息,但父親執意不肯,他說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可能是父親預感到了什麽,他要抓緊時間進行最後的交代,他實在是太熱愛他未竟的事業。楊先生、父親的學生和同事們來了,他完全忘記自己是一個危重病人,而是用盡全力敘述著、交代著,他的眼神中飽含著對他們的期望和信任。

    父親去世後一直到現在,有好多位與父親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包括領導、專家、學生和職工,他們握著我們的手,含著熱淚發自內心地對我們說,像你父親這樣好的人太少有了。這句話飽含著他們對父親的深情和崇敬。我們默默地接受著,真的是這樣,沒有任何誇張,有這樣一個好父親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精神的財富。

    父親的“故事”是那麽多,就像他淵博的知識,但是我們不想再寫了。因為我們的淚水在不斷地淌湧,無法抑製。再有,父親是喜歡平靜、平常、淡泊而從不喧嘩的人,我們深深地敬佩他,也尊重他這一點,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才寫了這些,很不完全。

    我們永遠也達不到父親為人處世的境界,但我們要好好地做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Jinzhu803 回複 悄悄話 黃以平老師您好。我是你的學生。姓金。後來來日本,與您失去聯係,一直不知道怎麽找您。沒想到在這裏看到您的回憶文。如果您看我的評論,請務必留言,以便聯係。
中關村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京城曼城一線牽的評論:
看來你也是在中關村住過,攥寫和轉載這樣一係列中關村的文章是責任驅使。歡迎您和任何人能提供你認識的老科學家的點滴材料,以便寫的更有深度些。謝謝!
京城曼城一線牽 回複 悄悄話 博主,你真牛!能寫或者轉載這樣一係列中關村的文章.有幾位是我認識的老科學家.但我建議您能否寫的更有深度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