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中國最早的地震學家
一個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李建榮
在人們的印象裏,科學家應該都是象牙塔裏的幸運兒,文質彬彬的科學家們帶著眼鏡,穿著雪白的大褂,在儀表閃爍的實驗室裏做著各種奇妙的科學實驗。這的確是現代科學實驗室裏的景象,而且也的確有很多科學家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裏為科學做著貢獻。
不過我還知道另外一些科學家,他們沒有什麽先進的實驗設備,甚至連起碼的條件都很缺乏,可是他們卻也為科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比如著名的女科學
上世紀初,在廣東粵東北客家山中有一家客家人,他家的長輩們正瞧著一個赤著腳在田埂上到處亂跑的瘦弱的小男孩。這孩子雖然瘦弱但天賦聰明,家裏人多麽希望有一天這孩子能為他們光宗耀祖。他沒有辜負長輩的期望,20歲那年居然考取了當時還很稀少的大學中的一所——南京東南大學(現在南京大學的前身)。這家人並不很富裕,整個家族好不容易為他湊足了盤纏,讓他踏上了求學之路。進入東南大學物理係學習,4年的時間讓他從一個農村的土小子,變成了一個滿腹物理化學知識,能說外國話的學生。畢業之後經朋友舉薦,在南京謀了一個中學物理教師的職位,他以為職業生涯開始了。雖然吃粉筆末的差事並不很富足,但比起農村的生活那已經是天壤之別,本想就此安身立命。可誰知道生不逢時,當時正值北伐戰爭關鍵時期,硝煙彌漫,戰雲密布,南京城裏到處是孫傳芳的敗兵。一天在街上碰見一群正在搶掠的遊兵,被嚇得魂飛膽散。而且他又染上了當時很難治愈的肺病,咳嗽都帶血,萬般無奈,向朋友借了盤纏倉皇逃回了廣東老家。
此時的中國可謂國難深重,民不聊生。就在如此慘淡的時刻,1920年中國的甘肅又發生特大地震,房倒屋塌死傷無數,震驚世界。當時在北洋政府地質研究所工作的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率人親臨現場考察。看到如此慘烈的地震災害,
於是,顧不上過春節,拋下懷著身孕的妻子,隻身來到北京,從此便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地震研究事業。
1930年來到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受命,隨即被派往上海徐家匯見習地震觀測。那裏有一個由外國人辦的地震觀測室,負責人是個意大利人龍相奇。誰知道那個外國佬看不起這個來自廣東的傻小子,什麽都不教,隻是讓他熏煙紙(地震記錄用的)。不得已,隻好自己到附近的圖書館看書,當對地震稍知一二以後,又向外國老師請教。外國佬看這個小子居然會問自己一些問題,大為震驚,於是開始給他講授一些知識,並讓他進入自己的圖書館。可學了沒多久,卻又被急調回北京,建立中國人自己第一個地震觀測台的事情在等著他。
地震台選址在離北京城
1930年9月20日國際標準時間13時02分02秒,鷲峰地震台記錄到了第一個地震。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震台。
這個地震台要什麽沒什麽,電是肯定沒有的,隻能用蓄電池。所以他每個星期要騎著毛驢把電池背到幾十公裏外的清華大學去充電。到了晚上更是淒慘,除了聽鬆濤的聲音,就是狼嚎。可他也會自娛自樂,從城裏買了一架小型天文望遠鏡,支在屋頂上看星星。不久妻子也來了,他們就住在林大律師別墅的一間耳房裏,晚上一起聆聽鬆濤的聲音。不久地震台以國際通用格式編印的《鷲峰地震月報》和《鷲峰地震專報》便如期出現在全世界的地震觀測網絡中,到1937年,鷲峰地震台已經成為國際一流的地震台。而在這個期間,地震台的工作人員除了他,隻有另外一個從山下北安河村招募來的技術員。
後來又發生了許多事情,比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苦心經營了7年的地震台毀於戰火。他和妻子逃難到了重慶。期間他忍受不了寂寞,和搭檔一起深入交通閉塞野獸出沒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做地質考察,並做出攀枝花地區礦山的評價,解放後攀枝花成為一座著名的鋼鐵公司。在重慶躲避日本飛機轟炸的警報聲中,他又奇跡般地製造出中國造的第一個地震儀。這個中國造地震儀的原型甚至連罐頭盒都用上了,建國以後這個地震儀成為由他親手組建的中國地震觀測台網最初的裝備。當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也沒有幸免,反動學術權威是把他關進牛棚的罪名,60歲他戒了煙,可在牛棚裏他又抽上了。1976年恢複了平靜,他也老了,於是他開始寫書《中國地震》,當寫完最後一個字以後,他病倒了,再也沒有起來……。如今他的銅像矗立在鷲峰地震台原址。
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善邦,他就是我的父親。我之所以寫他,就是想讓大家知道,科學的道路是很艱難的,但也是十分快樂的,因為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充滿了熱情和興趣。在30多年前,當我要離開北京去雲南當知青之前,父親跟我說,你去那裏會看到很多蝴蝶和熱帶昆蟲,回來以後你會成為一個昆蟲學家。我沒有成為昆蟲學家,可是我學會了如何學習,我學到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