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人

描述中關村的人和事.
個人資料
正文

中關村回顧(三十七)- 爸爸與詩文 - 趙燕曾

(2008-09-21 14:35:54) 下一個

下麵是趙九章先生的大女兒趙燕曾緬懷父母親的第三篇文章:

     爸爸與詩文

       趙燕曾

        很早爸爸就教我讀詩了。開始是斷斷續續,後來因為我無學可上,就係統地教唐詩三百首。那時我六歲。我對詩的領悟,不僅來自爸爸的講解,更來自他聲情並茂的誦讀,使我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感情的共鳴。

        我很體會什麽是“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在外婆家的山鄉,此情此境,我見過很多。有一次甚至奇怪,怎麽月亮會跟著我呢。我走她走,我跑她也跑!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淩亂。”

我好像看見李白在花間月下,舉著酒杯,且歌且舞。

我為韋應物詩中的楊氏女悲傷。

我也為杜甫夢李白的三首詩感動。

杜甫想念李白說:“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杜甫和李白的友情是多麽深厚呢。

他痛惜李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他對李白的遭遇是何等不平呢。

我小小年紀,讀了不少杜甫的詩,就能感受他那顆仁愛的心。日後,聽人揚李批杜,說他們在政治上有本質的不同,覺得那純屬一派胡言,荒謬之極。

        我七歲那年,日本飛機開始對昆明狂轟亂炸。有一度我們天天逃警報,要走很長的路,躲到山裏。最後,父母決定搬到鄉下去了,一住就是三年。在那裏我上了小學,從三年級讀起。爸爸倒要進城教課,一星期隻能回來兩次。於是,爸爸不再繼續係統教唐詩三百首了。八歲後,爸爸手中多了一部昭明文選。他又讓我對漢魏晉優美的賦和散文開了眼。他講了江文通的“別賦”,李密“陳情表”,李陵“答蘇武書”…他還不時地吟詠一些詩文:

“知音者少。歎乾坤許大,者生何處?”

“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不知什麽時候起,爸爸把我當作他的小聽眾了。在昆明的最後一年,他常常充滿激情地讀幾首南宋的詞。

“客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你看,這個“碾”字用得多好啊!”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 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

“從今後,夢魂千裏,夜夜嶽陽樓!”

        在爸爸誦讀的時候,感慨讚歎之情,溢於言表。雖然他沒有講解,也沒有一本書讓我看到這些詞的全文,我不能全部背誦,也不清楚作者 ( 隻記得爸爸說過一位王夫人 ) 。但有些部分,隻要他說上句,我就可以應聲說出下句。爸爸很高興。

        直到最近,我去搜尋這三篇宋詞,才知道“宮車曉碾關山月”的作者是王夫人 ( 王清惠 ) 。她是宋度宗宮中昭儀,在被擄途中的驛館牆上寫下這首“滿江紅”。“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原來是文天祥之作,是他以王夫人口氣寫的另一首“滿江紅”,與之相和,所有押韻之字完全相同。“夜夜嶽陽樓”的作者是徐夫人 ( 徐君寶妻 ) 。她從嶽陽被擄到杭州,在敵將威逼之下,在牆上寫下這首詞後,投水自盡。這幾首南宋末年的詞,充滿亡國之痛,離散之恨,有血有淚,如泣如訴。現在我才理解,爸爸當初為什麽反複誦讀這些宋詞。那時,國難當頭,日本侵占了中國半壁江山,烽煙遍地,生靈塗炭。西南聯大也是由遷到昆明的清華、北大、南開暫時聯合而成的。爸爸對這“國破山河在”的現狀,必是滿腔悲憤。

        每逢看到熟悉的詩詞時,心裏響起的不是普通話,而是爸爸的浙江吳興話。爸爸教我唐詩宋詞和古文時,用的都是浙江話。我覺得用江浙話讀詩詞,有特別的音韻感,尤其是用入聲押韻的詩詞,每句最後的一個字是短促的入聲,迸然而出,嘎然而止。無論是喜怒哀樂,都格外傳情。爸爸自己吟詩時,還有調子,像是唱一首節拍自由的歌,尤其適合於七言絕句。 1957 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時他率代表團去日本開會。一次日本主席請每國代表團團長唱歌。爸爸就用他的調子唱了張繼的“楓橋夜泊”:

| 3 5 3 3 1 – 2 3 5 - | 6 5 3 3 1 . 3 2 2 6 . 5 | 5 - |

. . .

月落烏啼 霜滿天 , 江楓 漁 火 對 愁 眠。

| 1 1 3 5 . 6 6 5 6 - | 6 1 2 2 . 1 6 5 . 5 - ||

. . . . . . . . . .

姑蘇城外 寒山 寺,夜半 鍾聲 到 客 船。

這首詩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日本人當然很懂他唱甚麽。但蘇聯人不懂,他們說:“啊,你唱歌唱得很好哇!”

        我現在追想,爸爸唱這首詩,可能還有另一層意思。他曾說,日本人占領蘇州之後,掠去了寒山寺的鍾,並在東京電台上播放這著名的鍾聲,以炫耀他們的“勝利”。爸爸 1947 年從美國回來途中在日本作短期逗留。他去過京都。他說,那裏的建築風格完全仿照唐代都城長安。爸爸對日本的心情真是錯綜複雜。

        寫到這裏,不禁想到文革剛結束時上演的日本電影 “追捕”。電影的最後場景是在昭倉議員家裏。雖然當時情節極為緊張,我卻突然被一個細節吸引住了:這家有一整麵牆上寫著一首長詩。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龍飛鳳舞的草書,碗口大的字。我心裏為之一震。看完電影,這畫麵在心中縈繞,揮之不去。哦,我的祖國,你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在本土上被燒成灰燼,被撕成碎片,卻留在異國的牆上。文革中長大的一代人,那時有幾個還知道“春江花月夜”呢?

        這首詩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豔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樣恢宏壯麗的畫麵開始,從春江上的皎皎明月,春江環繞的芳甸,寫到月下如霰的花林。然後詩人似乎超越了時空,體會到了宇宙之情,思想世界的起源。他向蒼天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爸爸極愛“春江花月夜”,不知多少次我們看見他在條幅上書寫這首詩,送給朋友。但是在文革中,爸爸的字大多被毀,幸存下來的很少。在文革後,我驚異地發現,樓下李善邦伯伯家裏,一進門就掛著爸爸寫的“春江花月夜”。這是是他生前所寫的類似條幅中我覺得最好的一張。筆觸流暢而瀟灑,優美而有奔騰之感。李伯伯是怎樣把它收藏起來的呢?文革中他自己也遭難,抄家是不可避免的。那時他怎有這膽量,留下爸爸的字呢?我看到這條幅時,李伯伯已不在人世。這問題可能沒有答案了,但我感謝上蒼,也感謝李伯伯,爸爸這幅字還留在人間。

        爸爸自幼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詩詞歌賦。他是一個心靈敏銳,十分重感情的人。但又喜愛科學,傾心物中之理。因此他能深刻領悟詩中之情,詩中之畫,和詩中哲理。詩文又最能抒發他的欣慰,憂傷,喜愛,眷戀,懷古之幽思,憂國憂民之情。詩歌構成了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簡寧寧 回複 悄悄話 我被你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一派大家風範。
登錄後才可評論.